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1.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通过《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了解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新教材变化 新教材新变化: 1.2024版七年级新教材在课时标题、每课小标题都发生了突破性变化,如新增了第8课《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新增第一目“天文、历法与中医”、第3目“《诗经》与楚辞”; 2.新教材依据新课标对部分内容作了重新编排,使教材更符合新课标要求;第8课新增了先秦时期天文、历法、中医成就、三星堆遗址、《诗经》、“楚辞”的内容;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第8课引语旁配有《太阳神鸟金饰》、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何尊及铭文拓片、三星堆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玉璋、《屈子行吟图》等文物图片,使历史更加生动。 4.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8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屈原为国为民而死”的故事,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研读史料、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唯物史观) 2.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夏、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和甲骨文的发现、造字特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朗诵,讲故事,了解《诗经》和“楚辞”先秦时期的文学成就。(史料实证) 4.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及中医成就
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教学方法 识读图片法、制作文物卡片法、研读史料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 ppt
教 学 内 容 及 进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观看视频:中国通史——先秦时期的科技 先秦时期,人们是如何看待日月星辰的?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成就 任务一:观察下图,阅读教材,归纳先秦时期我国有哪些天文成就? 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 1.原始社会末期,先民对天文现象观察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2.商朝甲骨文有 日食、月食 的记载; 3.《诗经》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了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 确切日期 的日食记录; 4.《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 最早的确切记载。 2.历法成就 任务二: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归纳我国先秦时期的历法有哪些成就?有何意义? (1)相传 夏朝 就有了历法 (2)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3)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 二十四节气 。 意义:农业与季节密切相关,制定历法和二十四节气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 3.医学成就 任务三: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思考先秦时期,我国医学取得哪些成就? 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 (1)先秦时期,人们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2)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望、闻、问、切四种诊断 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3)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炙、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三)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的发现过程 任务一:观看视频,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 2.甲骨文的含义和地位 任务二:阅读教材,请你制作一个有关甲骨文的文物卡片(含义、地位(影响)。) 。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文物名称:甲骨文 含义: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 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地位:(影响)①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②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 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③目前所知,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所史从商朝开始。 3.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任务三:观察下图,说说甲骨文有哪几种造字方法?你有何认识?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 认识: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4.青铜器 任务四:观察下图,阅读教材,请你制作一个有关青铜器的文物卡片。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及铭文拓片 文物名称: 青铜器 时期: 商周时期 成份: 铜、锡、铅 用途: 祭祀、军事 特点: 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 代表: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地位: 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5.金文 任务五:观察下图,阅读教材,你能对金文写一则简介吗? 何尊及铭文拓片 名称:金文 时期:商朝中晚期开始 含义: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发展: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 价值: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6.三星堆遗址 任务六:阅读教材,简述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有哪些发现?你有何认识? 三星堆带金面罩青铜头像 三星堆玉璋 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 考古发现一:出土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 认识: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考古发现二: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 认识: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诗经》和“楚辞”(跨学科:历史+语文) 1.《诗经》 任务一:阅读教材,请你介绍《诗经》(出现、结构及价值) 《诗经》书影 书名:《诗经》 内容:先秦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 结构:《诗经》共有300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 分。 价值:《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 《诗经》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2.鉴赏《诗经》 任务二:阅读上述《诗经》中的诗句,说明其所反映的怎样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材料: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 ·秦风 ·无衣》 时代背景: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精神内涵:全诗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3.“楚辞”与《离骚》 任务三:阅读教材,说说什么是楚辞?《离骚》有何价值? 《离骚》书影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 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 “楚辞”。 《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点拨:《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4.屈原的故事及精神 任务四:你能讲讲屈原的故事吗?从中你感受到他的什么精神? 明朝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担任重要官职,后来因遭到排挤 而被流放。流放期间,他忧国忧民的心志从未改变。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军占领。屈原知道后无比悲愤带着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决心,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人们用种种方式追思他。据说,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怀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点拨:精神: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 5.知识拓展:音乐——曾侯乙编钟 观察下图,阅读教材,请你为同桌介绍曾侯乙编钟?你有何感受?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整套战国时期的编钟,这就是闻名中外的 曾侯乙编钟。全套编钟共65件,分3层8组悬挂在长7.48米、高2.65米的钟架上。 其中,上层3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5组共45件甬钟和1件铸(bó) 钟。编钟上有 铭文3700多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等。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 最好、音律最全、音域最广、气势最宏伟的编钟,至今还能演奏乐曲。 点拨:感受到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五)课堂小结 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结合所学,说说先秦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成就对后世有什么深远影响? 先秦时期我国先民们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历法和二十气节气至今指导者我国农业生产;甲骨文、金文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真实丰富的史料;先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发达的中医学至今造福于我们人类;诗人屈原表现出的爱国情怀、胸怀天下和人民的伟大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文学、音乐艺术的发展使我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为秦汉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观察图片,观看视频梳理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学会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结合图片,梳理先秦时期的医学成就,增强文化自信 观看视频、了解甲骨文发现的过程 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制作甲骨文、青铜器的文物小卡片,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从中掌握介绍文物的方法 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鉴赏经典,品味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味和其中蕴含的历史 讲故事,感受屈原伟大的爱国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合作探究、理解先秦文化在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视频设问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通过研读史料、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落实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夏、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和甲骨文的发现、造字特点和影响。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通过朗诵,讲故事,了解《诗经》和“楚辞”先秦时期的文学成就。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核心素养 拓展提升 搜集整理 活动主题:“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笔名郭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活动目标:请查阅资料,了解这四位学者在甲骨文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
作业设计 建议下载使用本课分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