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例1] (叠音词表达效果)(2023·新课标Ⅰ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地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地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可知,本题考查赏析叠音词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一定要注意对比,既要分析重叠前单音节词的意思,又要分析重叠后的含义。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1)分析重叠前单音节词的含义。“处”表示地方,“微”有轻微之意,“早”指时间比较靠前。
(2)结合语境,分析重叠后的效果。结合“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可知,“处处”意为每一个地方,范围更广;结合“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可知,“微微”程度更轻,表示更加轻微;结合“祥子愿意早早地拉车跑一趟”可知,“早早”表示时间非常早,更能突出祥子拉车时间之早。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处”表示地方,重叠后表示每一个地方;②“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更加轻微;③“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
[典例2] (代词表达效果)(2022·全国乙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顺理成章。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不可名状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迫不及待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交代了答题区间,“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表明了答题的方向,本题考查赏析代词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我”“你”这两个人称及其作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联系说话人的语境和心情,分析其不同的效果。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第一处 使用第一人称“我”作主语,说明提出问题的是照相者本人。“我”只出现一次,后面的提问中,都省略了主语,三句话很可能是一个人连续说的,使整个句子节奏变得紧凑,更好地体现了照相者想要照张好的相片的急切心情,同时也照应了下文“一下子冒出来”。
第二处 使用三次第二人称“你”,三句话很可能不是一个人、不是连续说的,说明这些话是旁人对照相者的提醒,体现了对旁人的细心与耐心,“你”再三出现,比较松散,显得说话者不慌不忙。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处三句话共用一个“我”,比较紧凑,体现了说话者的急切,也照应了下文“一下子冒出来”。三句话很可能是一个人连续说的。②第二处三句话有三个“你”,比较松散,显得说话者不慌不忙。三句话很可能不是一个人、不是连续说的。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解释词语的含义。
重在语境义,容易理解的可以不解释其词典义。
2.指出词语的类型与技巧。
所谓类型,就是要说出所用词语的类型,如是叠词还是成语,是动词还是形容词,是口语还是新词语(网络词语)等;所谓技巧,就是该词语是否使用比喻、借代或者反语、双关、仿词等。
3.分析词语表情达意。
联系文章中心和情感倾向,看该词语有怎样的表情达意。
4.结合词语类型、特点,说出其艺术效果。
如使用叠词,可以增强或减轻语意,以及呈现音乐美,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用代词,可以表达自己对其他人或事物的强烈情感,调节说话者的说话语气、态度,促成交际双方合作;使用口语可以让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等。
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这一题型,反映了语言表达考查的多元化,体现了“语言即生活”这一理念,能够将文学鉴赏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实现能力考查的综合化、生活化。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9题考查了反问句的表达效果,2023年新课标Ⅱ卷、全国乙卷第19题均考查了原句和改句的效果比较。
[典例3] (反问句的表达效果)(2024·新课标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结尾处”交代了句子所在的位置,“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暗示该句是一个反问句,“作用”交代答题的方向。解答本题,要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位置和语言风格等角度入手分析其作用。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反问句 的效果 反问句是用疑问的语气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加强语气。“不是吗?”采用反问句的形式,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
位置 从位置上看,以反问句结尾,使文段结束得自然、不突兀。
语言 风格 从全文看,语言多使用口语,生动活泼,以“不是吗?”结尾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②使文段结束得自然、不突兀;③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典例4] (原句和改句效果比较)(2023·新课标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可知,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比对原句与改写句,并将它们不同的地方找出来;然后重点分析这些不同点,看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1)找出原句与改写句的不同。就此题来说,第一处不同是动词后有无内容,原句在动词后有助词“着”;第二处不同是动词的使用,原句并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而改写句只用了双音节词。
(2)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通过比较原文和修改后句子的区别,再结合原句的位置,本题可从画面表现力、单双音节变化使用等角度分析。
角度 分析
画面 表现力 原句在动词后有助词“着”,而助词“着”的用法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助词“着”的使用,描绘出仙鹤正在舞动、踱步、鸣叫、顾盼、寻觅的状态,强调动作正在进行,比改写句的“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更有画面感,现场感更强,能带给读者更多的沉浸感受。
单双音 节变化使用 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节奏更加活泼,不呆板,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原句每个动词后都带“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现场感更强;②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不呆板;③原句中单音节的“舞、踱、鸣”和改句中双音节的“跳舞、踱步、鸣叫”相比,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
1.仔细审题。
通过审题明确考查类型,是考查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还是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比较。
2.明确特点。
如果是考查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要明确这种句式的特点;如果是考查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比较,就要找全“不同”。看看原句与改句到底有哪些“不同”,要把“不同点”全部找出来:①句式不同;②句子成分位置不同;③语序不同;④用词不同;⑤修辞不同;⑥标点不同;⑦与语境的协调性不同。找全“不同”,赏析的角度就出来了。
3.多角度赏析。
这些角度主要有:①句式效果(重点)。②修辞角度。③词语角度,如是否使用了叠字叠词、色彩词,还有语言风格等。④语境角度,看句子在语意、褒贬、句式上是否与上下文协调一致。⑤结构角度,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原句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的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4.析透效果。
注意角度与效果要对应一致,效果分析要结合语段,要具体化,不能只答套话,只说空话。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文段尤其是句子所在的上下文所要表达的对象、内容和情感把握准,毕竟这道题的得分关键在此。
高考卷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往往为选择题,主要考查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其中引号、破折号是考查的重点。2023年新课标Ⅰ卷一改过去客观题的形式,采用主观题考查,要求学生分析句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典例5] (2023·新课标Ⅰ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可知,本题考查赏析逗号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逗号的作用以及画横线语句具体分析其表现力。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语境 分析
“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 第①处画横线句子描写祥子逆着狂风拉车时的动作,用两个逗号将三个动作分隔成三个独立短句,起到强调作用,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更能表现出祥子拉车前行的艰难。
“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 第②处画横线句中,使用两个逗号将“半天”从句子中独立出来,使这一时间状语更加突出醒目,强调祥子在狂风下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长,打嗝不顺畅,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第①处:①逗号让画横线处成为三个独立短句,对三个动作起到强调作用;②逗号标示的停顿,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前行的艰难。
(示例二)第②处:①逗号让画横线处成为三个独立短句,强调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长,打嗝不顺畅;②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
1.扣住该标点的基本作用。
如逗号表停顿,叹号表感叹,省略号表省略。因为其修辞作用都是据此生发的,或者说是其基本作用的具体化。不少标点基本用法很复杂,分析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其在语境中的基本用法。
2.理解标点符号基本修辞作用。
(1)①刻画人物,突出形象。②融注感情,深化感情。它有时起到文字难以起到的作用,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听闻五烈士牺牲的消息,在“原来如此”后用“!……”,其中的惊讶、悲愤等种种复杂的情感尽在不言中。
(2)再现情境。有的标点能帮助读者再现当时的情与境,体会人物的心理。如鲁迅《阿Q正传》写阿Q在临刑前说的半截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观众都是这样:“‘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好”后三个感叹号连用,真切地再现了看客们你推我搡、嘈杂喧闹的场面,无情地揭露了病态人们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
(3)描摹声音,渲染气氛。主要指省略号、破折号。
3.结合整体语段和具体情境,用心体悟具体的表达效果。
(1)分析语段层次,具体厘清标点的停顿层次或表达层次。
(2)理解语意,即标点句的表达意图。
(3)兼顾句子结构或句式。有的不需要加标点,但语段却加了,这时也可以从句子结构或句式角度分析。
1.(2024·宁德三模)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如今,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体育的很多领域更是深深地被π支配。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日益膨胀,用AI作为大脑的机器人在围棋运动上对人类进行无情“碾压”。当柯洁被“阿尔法狗”狠“咬”一口时,须知人工智能呲着的蒙特卡洛算法獠牙,起源于200多年前法国人布冯计算π的“扔针实验”。
尽管人工智能(AI)在围棋上“碾压”人类,然而,围棋仍然被人类所深爱,就像无法算尽的圆周率一样,人性的光辉也永远无法被取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阿尔法狗”作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中文译名,运用谐音,这一译名显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说柯洁被“阿尔法狗”狠“咬”一口,又说“人工智能呲着的蒙特卡洛算法獠牙”,运用拟人修辞,把人工智能人格化,形象地表现其算力强大,在围棋运动上对人类进行无情“碾压”。“蒙特卡洛算法”“扔针实验”都是科学术语,专业性强,增强了表达准确性。
[答案] ①“阿尔法狗”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中文译名,运用谐音,生动有趣;②拟人手法,“咬”“呲”“獠牙”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人工智能在算力上的巨大优势;③“蒙特卡洛算法”“扔针实验”等科学术语的使用,精准地说明了人工智能与π的关联。
2.(2024·邢台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8分)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时,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1)“来的尽管来着”中的“着”为什么不应删去?请阐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来着”,如果把“着”删去,就只是变成了“来”,“来”是一个动词,而加上“着”则表示一种状态,而且是正在进行的、未来也会延续的状态;此处修饰的是时光,“来着”表明时光正在到来并且连续不间断地到来,所以“着”不应删去。从结构上看,“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结构上形似,意思相对;“来着”与“去了”形成比对,而且字数也一致,读起来更整齐,有节奏感;而删掉“着”,两句话字数不一致,“来”也不能与“去了”照应,变成了散句,读来没有节奏感,哲理性也大打折扣。
[答案] ①“来着”强调的是时光正在到来并且连续不间断地到来,所以“着”不应删去。②“来着”与上句中的“去了”意思上形成比对,结构上更工整一致,更朗朗上口,所以“着”不应删去。
(2)画线句将时光“匆匆”的特点写得真切又灵动,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时注意把握住“真切”“灵动”两个特点。“真切”可以从内容方面鉴赏。表现“时光匆匆”,画线句先从太阳写起,写它的挪移;还有后文“洗手”“吃饭”“默默”,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通过这些生活细节表现时光的流逝,这是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然后写“我”“茫茫然跟着旋转”,这是“我”的动作,也是“我”的心理,而“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都是“我”的感受,通过这组排比从不同角度具体展现了时光流逝之快、不易察觉等,体现出“真切”的特点。“灵动”可以从修辞角度鉴赏。“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写太阳有脚,不停地走,这是拟人化写法,赋予太阳以人的形体动作,“轻轻悄悄地挪移”展现出时光流逝的悄然不易察觉,表达灵动。
[答案] ①使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特征,以“太阳挪移脚步”生动地描绘出时间的悄然流逝,表达形象灵动。②化抽象为具体。选择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细节,从“我”的切身感受出发,通过一组排比,多角度、具体展现时光的悄然易逝、不易察觉,读来真切可感。
3.(2024·深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地看去,江水还(①)着黄色。中间所(②)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几大片鳞云(③)在浅碧的天空里。山岭(④)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①飘 ②横 ③布 ④披
B.①浮 ②横 ③粘 ④披
C.①飘 ②画 ③布 ④裹
D.①浮 ②画 ③粘 ④裹
B [飘:随风摆动或飞舞。浮:漂在液体表面。这里是说“江水”,用“浮”合适。横:与水面平行的。画:(用图画)装饰。这里是说江岸与水面平行,挡在江水中间,用“横”合适。粘:附着在别的东西上。布:陈设;设置。这里说的是云贴在天空中的样子,用“粘”合适。披:盖或搭在肩上。裹:包。这里是说古铜色附着在山岭上,只是在山岭的表面,用“披”合适。故选B。]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美在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乃至任何的地方”,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原句用“即使”表明后面是列举,把“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后置,起到强调作用,更能突出观察的立足点是“轮船码头的上面”。②原句先说美在“任何的地方”,再列举特殊,写出“城外”,再具体到“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这样将镜头由远逐渐拉近,最后突出重点,更具有画面感、空间感。
[答案] ①原句更能突出观察的立足点是“轮船码头的上面”。②原句将镜头由远逐渐拉近,更具有画面感、空间感。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黄”“青”两字后面都可以加逗号,作者却有意不加,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逗号起到停顿作用,如果加上逗号,需要有两处停顿,句子变成三个短句;而不加逗号,不用停顿,语气是连贯的,一气呵成,更顺畅,句子写的是江水由近到远的色彩变化,实际上江水是一体的,色彩也并不能截然分开,界限分明,不加逗号更能摹绘出江面上几种色彩紧密相连的情景。
[答案] 这是因为:句子不加逗号,语气更连贯、更顺畅,更能摹绘出江面上几种色彩紧密相连的情景。
4.(2024·雅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8分)
谈话的主题随缘而转,愈滚愈大,众人兴之所至,七嘴八舌,或轮流坐庄,或旁白助阵,或争先发言,或反复辩难,或怪问乍起而举座愕然,或妙答迅接而哄堂大笑,一切都是天机巧合,甚至重加排练也不能再现原来的生趣。这种滚雪球式,人人都说得尽兴,也都听得入神,没有冷场,也没有冷落了谁,却有一个条件,就是座上尽是老友,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良宵苦短,壁钟无情,谈兴正浓而星斗已稀。
众客之间若是不顶熟稔,雪球就滚不起来。缺乏重心的场面,大家只好就地取材,与邻座不咸不淡地攀谈起来,有时兴起,也会像旧小说那样“捉对儿厮杀”。这时,得凭你的运气了。万一你“遇人不淑”,邻座远交不便,近攻得手,就守住你一个人恳谈。更有趣的话题,更壮阔的议论,正在三尺外热烈展开,也许就是今晚最生动的一刻;明知你真是冤枉,错过了许多赏心乐事,却不能不收回耳朵,面对你的不芳之邻,在表情上维持起码的礼貌。
(1)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有利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以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或轮流坐庄,或旁白助阵,或争先发言,或反复辩难,或怪问乍起而举座愕然,或妙答迅接而哄堂大笑”,以六个“或”领起两组整句,结合后文“这种滚雪球式”可知,整句描绘“滚雪球式”交谈的场景;“一切都是天机巧合,甚至重加排练也不能再现原来的生趣”为散句,是对上文的场景进行点评;整散结合,形式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避免单调,增强气势,调节音律。
[答案] ①画线句多用四字短语,以六个“或”分别领起两组整句,描绘“滚雪球式”交谈的场景,而后用散句加以点评。②整散结合,既具整饬之美,节奏鲜明,又富于变化,灵动活泼。
(2)文中加点的词语看似不合语境,却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分别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远交近攻”是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本是战国时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秦国用它达到了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目的。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文中拆分为“远交”和“近攻”,结合上文“缺乏重心的场面,大家只好就地取材,与邻座不咸不淡地攀谈起来”可知,“远交”和“近攻”表现了因距离相近而不得不和人交谈的尴尬无奈,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恳谈”原指恳切地交谈,此处说“就守住你一个人恳谈”形容应付式交谈,有嘲讽意味。
[答案] ①“远交近攻”本来是战国时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此处拆分为“远交”和“近攻”,形象地表现了因距离相近而不得不和人交谈的尴尬无奈,用法新颖,诙谐幽默。②“恳谈”指恳切地交谈,此处用来形容应付式交谈,有嘲讽意味。
一、(2024·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那条金黄的稻草龙,时常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舞动。
在故乡,正月初一过新年,家家户户都是过中节,也就是中午这餐算是过节的正餐,大鱼大肉,最为丰盛,于今亦然。吃罢中饭后,若是不下雨,村民们便会聚集村门口,闲站闲谈,会有人扯到龙灯身上,提议扎龙灯,一人倡议,众人响应,于是一年一度的舞龙灯乡俗就此拉开了序幕。
长久以来,故乡的龙灯都是用稻草扎的,自然可称作稻草龙灯,或者草龙灯。扎龙灯,技术含量最高的当属扎龙头。扎宝珠龙头时,众人先用梳理干净的稻草,扎出一个个蒜头状的长秆宝珠,宝珠大的如拳,小的如新母鸡下的蛋,各有类别,各有所用。而后,将二三十个这样的稻草宝珠组合绑扎,渐渐就有了形制,龙首、龙角、龙眼、龙耳、龙嘴、龙舌、龙须……应有尽有,活灵活现,看起来威猛又漂亮,气势不凡。扎龙灯的时候,有的小孩子也拿稻草扎制自个儿玩耍的秆龙灯,有时也在自己的龙灯上插上几支点燃的香火,摇一摇,舞一舞,学着大人舞龙灯的样子,一如龙子龙孙,玩得十分开心。
舞龙灯时,村中就会自发地有一群人,大人、少年和儿童,从朝门口的盘龙处,举起这条长龙,敲锣打鼓,在石板巷子里游走,挨家挨户收香。场地上人影攒动,众声喧哗,众人将这些香火,一支一支插满龙头、龙辫、龙节、龙尾,顿时,一条浑身布满火红光点的香火龙,在黑夜的映衬下璀璨明丽,神采奕奕。
①在那个远去的淳朴年代,②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艺术,③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④与耍狮子、看戏一道,⑤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
1.文中加点的词语在结构与表达效果上有何共性?(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结构上看,“活灵活现”“龙子龙孙”“挨家挨户”都是ABAC式的短语,第一、第三字相同,其他两字不同。此结构形式,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
从表达效果上看,“活灵活现”表现了稻草龙灯生动形象的特点;“龙子龙孙”表现了小孩子学着大人舞龙灯时开心愉悦的样子;“挨家挨户”表现了舞龙灯时收香的习俗。扎龙、舞龙、收香的习俗极具乡村气息,表现了作者对这一习俗的喜爱。
[答案] ①结构相同,均以间隔叠词的方式构成,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②这些词语,营造了浓郁的乡村气息,表现了作者对舞龙习俗的热爱。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渐渐就有了龙的整体形制”,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比较原句与改句,可知两句的差异:原句先概述龙的形制,然后分项列举龙的各个部分;改句用一句话从整体上交代了龙的形制。原句按照先整体再局部的逻辑顺序介绍了龙的形象,化动为静,体现了其活灵活现的特点。各个部分都由稻草和宝珠扎制而成,列举龙的各个部位,体现了扎制的精细和复杂,表现对传统手艺的赞美和喜爱。
[答案] ①原句一一罗列龙的各个部位,次第呈现出完整、生动的龙形象,更有动态感;②这种列举凸显了稻草龙灯制作的精细与复杂,更能传达对传统手艺的喜爱。
3.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②处,搭配不当。“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艺术,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中主语“舞龙灯表演艺术”与“成了……重大活动”搭配不当,所以可改为“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或“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第⑤处,成分残缺。“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中缺少与“营造”搭配的宾语中心词,所以可改为“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氛围”。
[答案] 第②处,修改为: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
第⑤处,修改为: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氛围。
二、(2024·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6题。(11分)
红烛啊!
①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A矛盾!冲突!
红烛啊!
B不误,不误!
②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③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4.标序号的诗句中含有破折号,请分别指出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是谁制的蜡”与“给你躯体?”之间有语气上的停顿,此处破折号表示停顿。②“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后面“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是对前句的解释说明,此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③“烧沸世人的血——”,与下句“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之间语意递进,此处破折号表示意义的递进。
[答案] ①表示停顿 ②表示解释说明 ③表示意义的递进
5.请从“青山”“白云”“明月”“斜阳”四个意象中任选一个,把握其特点,仿照画横线诗句的基本样式,写一节诗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横线诗句分为四句:“红烛啊!”是感叹句,句尾用“啊”,使用了呼告修辞,引出抒情意象;“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运用“你+动宾短语,+动宾短语”的句式,描摹所写意象特点;“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两句句式相同,采用“……你的……”的句式,前后句子逻辑上有某种关系,如因果、转折、并列等,内容上前一句紧承上句内容,下一句是表现的主题。注意诗句整体意境上要积极向上。
[答案] (示例)青山啊!/你披一身绿,守一方地。/匍匐蜿蜒你的形,/安疆守土你的愿。
白云啊!/你袭一身白,作一支舞。/流浪不羁你的命,/海阔天空你的梦。
明月啊!/你洒一份光,亮一片夜。/面对黑夜你的果,/温柔天地你的因。
斜阳啊!/你染一片红,发一团光。/无奈逝去你的恨,/留住光明你的愿。
6.请分别简析画波浪线处诗句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处,“矛盾!冲突!”这是两个独词句,单独成句,词义形成递进,句尾加上感叹号,是以感叹语气表达强烈的疑问,使感叹的语气更加强烈。B处,“不误,不误!”,两个“不误”重复使用,语气上得到了加强,两个独词句单独成句,句尾用感叹号加强语气,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内容上,前面说“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此处重复使用“不误”,表明对前面疑问的极力否定。
[答案] A处,“矛盾”“冲突”两词单独成句,词义递进加强,并分别使用感叹号,语气强烈有力,有顿挫感,表达出强烈的疑问;B处,“不误”重复,加强语气,但中间使用逗号,后面才使用感叹号,使得节奏更加紧凑短促,表明对前面疑问的极力否定。
三、(2024·佛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1分)
是不是夏天被钉子钉住了?每天都是二十四至三十二摄氏度。不算太热,热得并不极端,但是没有喘息,没有变化,没有哪怕是短暂的缓解。而居然有了转机:今晚有阵雨,转中到大雨。太好了,太好了,下场痛痛快快的大雨吧!便抬头看西北方,有云吗?快来了吧?等了一个夜晚,又一个白天。十点钟的时候来了一阵雨,轻描淡写,点点滴滴,来得麻利,去得轻巧。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它似乎代表着一种飘逸、自由、灵巧的风格,它简直是一个梦。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它干脆只是走一走过场,它像一个骗局。
此夜星光灿烂,莫非预报了又预报,等待了又等待的中雨大雨又“黄”了?便无奈地躺在床上,体味汗与被褥特别是与枕头结合起来的陈年芳馨。
嗒。
嗒嗒。
嗒——嗒——嗒。
什么?有一本书落到地上了么?
是雨!是雨点声清晰可辨的雨。
嗒嗒嗒嗒嗒……听声音就是大雨点。雨点愈来愈密,雨点愈来愈混成一片一团,而且声音变得响亮和尖厉起来。突然一道青绿色的强光,一声炸雷震响在屋顶上,大雨像敲击重物一样砸在地上,没有节奏,没有间歇,没有轻重缓急,只有夹带着哗啦哗啦的乒乓叮咚。
睡意全无了,只觉得高兴,觉得有趣,觉得老天爷还是有两下子,便光着脊梁去淋雨去了。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和文中加点字“钉”,用法上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B.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C.春、夏、秋、冬,都是在他们的竹枝扫帚下,一个一个地被扫走了,又被扫来了。
D.手拿针线灯下久坐,为我熬夜缝制军衣;线儿缝在军大衣上,情意全缝在我心里。
B [文中加点字“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B项,拟物手法,把人当物来写。其他三项都是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故选B。]
8.“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两句中的“哟”字看似随意,实则别有意趣,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哟”是一个语气词,用在感叹句句尾,可以表示轻微的惊异,有时带玩笑的语气,并且可以强化感叹语气。第一个句子“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哟”紧跟在“洒脱”之后,表达了作者对洒脱阵雨的赞叹,“哟”字让这种赞叹语气更加强烈,使感情更充沛。第二个句子“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哟”紧跟在“好不负责任”之后,表达了作者对不负责任阵雨的较强烈的无奈与不满,“哟”字让这种无奈与不满情绪表露无遗,并且很有代入感,引人共情。
[答案] ①“哟”是一个语气词,用在感叹句句尾,可以强化感叹语气。②第一个句子“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表达了作者对洒脱阵雨的赞叹,“哟”字让这种赞叹语气更加强烈。③第二个句子“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表达了作者对不负责任阵雨的无奈与不满,“哟”字让这种无奈与不满情绪表露无遗。
9.文中画横线句子如合并为一段,改成“嗒。嗒嗒。嗒——嗒——嗒。”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独立成段,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文每组拟声词独立成段,更具形象性,能更清晰地表现出听雨时声音变化的层次性,仿佛雨声逐渐增大,让读者有更真切的感受。独立成段,更能凸显声音节奏的不同,从而能更好地表达出“我”听雨时专注而又迫切的心情。独立成段,阅读时节奏就会更舒缓,更能感受到语言的意蕴,从而能够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并能启发想象,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更深的体会。
[答案] ①原文独立成段能更清晰地表现出听雨时声音变化的层次性,让读者有更真切的感受。②独立成段能更好地表达出“我”听雨时专注而又迫切的心情。③独立成段能够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更深的体会。
四、(2024·扬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0分)
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淘米烧饭,时时看饭锅上的热气有没有直冲上来,老通宝拿出预先买了来的香烛点起来,恭恭敬敬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去到田里采野花。小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一切都准备齐全了时,太阳也近午刻了,饭锅上水蒸气嘟嘟地直冲,四大娘立刻跳了起来,把“蚕花”和一对鹅毛插在发髻上,就到“蚕房”里。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儿和灯芯草碎末。四大娘揭开“布子”,就从阿四手里拿过那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撒在“布子”上,又接过老通宝手中的秤杆来,将“布子”挽在秤杆上,于是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乌娘”,都拂在那“蚕箪”里了。一张,两张,……都拂过了;最后一张是洋种,那就收在另一个“蚕箪”里。末了,四大娘又拔下发髻上那朵“蚕花”,跟鹅毛一块插在“蚕箪”的边儿上。
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那好比是誓师典礼,以后就要开始一个月光景和恶劣的天气和厄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的大决战!
10.请用谐音方式就文中的“秤杆”“灯芯草”联想一个成语,以表达蚕农祈求顺遂的心愿。写出该成语,以及与它意思相近和相反的成语。(3分)
①谐音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近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重点在明确“秤杆”“灯芯草”的谐音字。由“秤”“芯”想到谐音字“称”“心”。题干要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表达蚕农祈求顺遂的心愿”,由此想到成语“称心如意”。“称心如意”,是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与此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心想事成”“心满意足”“如愿以偿”等,反义成语意思是事情不能满足自己的心愿,如“事与愿违”“大失所望”等。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心想事成:心中想要的都能圆满达到。多用于祝福他人。心满意足:指心里非常满足,多用来形容人的满足和如愿以偿的心情。如愿以偿:指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愿望实现。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结局与主观愿望相违背。形容事情不能称心如意。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非常失望。
[答案] ①称心如意 ②心想事成(心满意足、如愿以偿)等 ③事与愿违(大失所望)
11.下列对文中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时”“恭恭敬敬”“轻轻儿”等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也强化了语意。
B.第一段通过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撒”“挽”“拂”等,具体细致地展现了收蚕的全过程。
C.“布子”“乌娘”“蚕箪”等词,是蚕事活动中特有的名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农事色彩。
D.用“誓师典礼”“大决战”形容普通的蚕事活动,大词小用,极尽夸张,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
D [D项,“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错,整个语段表现的是收蚕的日子的仪式隆重,事情繁杂。“誓师典礼”显示仪式的重要性,表现养蚕人对“收蚕”的高度重视,“大决战”渲染了收获时人与天抢时间的紧张氛围,生动形象地写出农民收入的来之不易。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诙谐幽默的风格,大词小用,起到强调作用。]
1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长句,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长句,用“开始”“一个月光景”“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等一连串定语限定和修饰“大决战”,充分反映了蚕农所面临的挑战多而且连续不断,表现了蚕农生活的艰辛。其中“一个月光景”“连日连夜”从决战的时间,“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从对象,“无休息”从劳动强度等多方面修饰“大决战”,表意丰富,给读者造成迫切、紧张的效果。
[答案] ①从决战的时间、对象等多方面用一连串定语限定和修饰“大决战”,造成迫切、紧张的效果,表意丰富。②充分反映了蚕农所面临的挑战多而且连续不断,表现了蚕农生活的艰辛。
五、(2014·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2分)
①每天早起,打开羊圈门,把羊放出来。挥着鞭子,打着呼哨,嘴里“嘎!嘎!”地喝唤着,赶着羊上了路。到了坡上,把羊群打开,一放一个满天星——都匀匀地撒开;或者凤凰单展翅——顺着山坡,斜斜地上去,走成一溜。羊安安驯驯地吃开草,就不用操什么心了。羊群缓缓地往前推移,远看,像一片云彩在坡上流动。天也蓝,山也绿,洋河的水在树林子后面白亮白亮的。农场的房屋、果树,都看得清清楚楚。一列一列的火车过来过去,看起来又精巧又灵活,简直不像是那么大的玩意。真好呀,你觉得心都轻飘飘的。
“放羊不是艺,笨工子不下地!”不会放羊的,羊群都打不开。②羊老是恋成一疙瘩,挤成一堆,走不成阵势,吃不好草。最苦是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不好找个阴凉地方躲着么?不行啊!③它不给你好好地吃!它也躲荫凉。你看:都把头埋下来,挤成一疙瘩,净想躲在别的羊的影子里,往别个的肚子底下钻。④这你就得不停地打。打散了,它就吃草了。可是,(A)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B)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了。你想休息?歪想。
1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一放一个满天星”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羊群,喻体是“满天星”,通过后文“都匀匀地撒开”可知,满天星是比喻放羊时羊匀匀地遍布了山坡的场景。“一放一个满天星”中,数词“一”反复出现,“一放”是指放羊时候一次性把整群羊一起放出去的壮观的场景;“一个满天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群的状态。后文“不会放羊的,羊群都打不开”,可知能把羊群一放一个满天星,是高超放羊能力的体现。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羊群“都匀匀地撒开”的状态比喻成满天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漫山遍野都是羊的场景;运用数词“一”,写出了放牧时羊群呈现出一整片均匀的状态,体现了放羊人放羊能力的高超。
14.“你怕热,羊也怕热哩。”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C [C项,“最苦是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不好找个阴凉地方躲着么?不行啊!”可知描写的是夏天;“它不给你好好地吃!它也躲荫凉”可知羊也怕热,它也躲荫凉。据此可判断“你怕热,羊也怕热哩。”交代原因,放在③处最恰当。故选C。]
15.文中画横线部分连用两个相似的句子,表意更有层次,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处,“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运用感叹号表明放羊人想要打散羊群让它吃草,可是羊群被打散又挤到一块去,表达了放羊人的气愤;B处,“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了。”运用句号,以陈述的语气表明放羊人对于一次又一次打散羊群又挤到一块去的事实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两组句子,运用反复修辞,但不是简单的重复,通过标点暗示情感的变化起伏,结合动作细节精准细腻地表现了放羊人的心态,符合事理和人物心理,生动形象,让人身临其境,与后句“你想休息?歪想”语体风格和内容完美契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答案] A处表明了放羊人对于羊群被打散又挤到一块去的气愤;B处表明放羊人已经接受羊群被打散又挤到一块去的无可奈何。
六、(2024·长郡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10分)
五富一下火车就紧张了,他的嘴张着,肌肉僵硬,天还有点凉,但汗出了一层又出一层。奇怪的是我们都穿了我们最好的衣服,现在却显得那样的破旧和灰暗。而且手黝黑,手怎么一下子就黝黑了呢?五富一直扯着我的衣襟,前脚总是磕碰着我的脚后跟,我让他不要扯我的衣襟,不扯我的衣襟又怕他走丢。①没事的,五富,你到我前边走,我说咋走你咋走。楼是一幢一幢高低胖瘦往空中戳着,路上架路,曲里拐弯,在人和车搅和得像蚂蚁窝一样的闹市里,我是能分辨出方向的,虽然没有太阳却知道哪儿是东哪儿是西。我得轻松一下,我说五富,我问你,一头牛……我话没说完,五富说:牛?哪儿有牛?!我恨他,②我说:一头牛,牛头朝东,尾巴朝哪儿?五富说:朝西。我说:错!朝下。五富想了想,是朝下。
16.有人认为正如②处用“我说”一样,①处也应加上“我说”。结合语境,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不同意。①语段描写“我”和五富等农村人来到城里的感受,“我们”感觉最好的衣服也显得破旧灰暗,手也变得黝黑,“五富一直扯着我的衣襟,前脚总是磕碰着我的脚后跟”,“我们”都感到自卑而又紧张,因此这里不加“我说”而直接写说的内容,节奏更快,符合“我”当时紧张、忙乱的状态。②同句中“我说咋走你咋走”一句中已有“我说”,如加上会显得累赘。
[答案] 不同意。
(示例)①原句节奏更快,符合“我”当时紧张、忙乱的状态。②同句中已有“我说”,如加上会显得累赘。
1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改成:“现在却显得那样的旧和暗,而且手也黑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从词语方面看,原文用的是“破旧”“灰暗”“黝黑”,改句用的是“旧”“暗”“黑”,两者比较,“破旧”“灰暗”“黝黑”更突出衣服不仅旧而且破,颜色不仅灰而且暗,手显得更黑,原句中的词凸显出我们的土气;这种感受是因为城市里的人衣着光鲜亮丽,皮肤白皙,用原文的词反衬城市的繁华和人们的光鲜,表现了“我们”自惭形秽的心理。
②改句“而且手也黑了”只简单陈述了手黑的状态,原句是“手怎么一下子就黝黑了”,用“怎么”凸显疑问,我们无法理解手在家时不显得黑,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黑的?用疑问句式反映“我们”的震惊,突出的还是内心的自卑;“一下子”仿佛手是到了城市里突然变黑的,给人瞬间的冲击感,表现“我们”与城市的距离。
③原句的“破旧”“灰暗”“黝黑”,是双音节词,读起来比单音节词节奏舒缓,“我们”边走边观察城市,也比较“我们”自己,“我们”在互相观察,也观察自己,这是一个过程。用双音节词符合语境,能反映“我们”相互观察、比较的状态。
[答案] ①与“旧”“暗”“黑”相比,“破旧”“灰暗”“黝黑”更凸显出“我们”的土气,反衬城市的繁华和人们的光鲜,表现了“我们”自惭形秽的心理。②“而且手也黑了”只简单陈述了手黑的状态,原句加上“手怎么一下子就黝黑了”,用疑问句式反映“我们”的震惊,突出的还是内心的自卑;“一下子”给人瞬间的冲击感,表现“我们”与城市的距离。③原句的“破旧”“灰暗”“黝黑”,是双音节词,节奏舒缓,符合语境,能反映“我们”相互观察、比较的状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22张PPT)
复习任务群四 语言文字运用
重难突破
任务二 鉴赏语言的表达效果
关注点一 准确分析词语表达效果
近几年,在语言文字运用中考查语言的表达效果是高考最新动向及独特的命题视角。其中词语的表达效果(主要是人称代词、叠词的使用)是考查的重点。2023年新课标Ⅰ卷第20题考查了叠音词的表达效果,2022年全国乙卷第18题考查了代词的表达效果。
[典例1] (叠音词表达效果)(2023·新课标Ⅰ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地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地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可知,本题考查赏析叠音词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一定要注意对比,既要分析重叠前单音节词的意思,又要分析重叠后的含义。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1)分析重叠前单音节词的含义。“处”表示地方,“微”有轻微之意,“早”指时间比较靠前。
(2)结合语境,分析重叠后的效果。结合“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可知,“处处”意为每一个地方,范围更广;结合“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可知,“微微”程度更轻,表示更加轻微;结合“祥子愿意早早地拉车跑一趟”可知,“早早”表示时间非常早,更能突出祥子拉车时间之早。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处”表示地方,重叠后表示每一个地方;②“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更加轻微;③“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
[典例2] (代词表达效果)(2022·全国乙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顺理成章。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不可名状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
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迫不及待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交代了答题区间,“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表明了答题的方向,本题考查赏析代词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我”“你”这两个人称及其作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联系说话人的语境和心情,分析其不同的效果。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第一处 使用第一人称“我”作主语,说明提出问题的是照相者本人。“我”只出现一次,后面的提问中,都省略了主语,三句话很可能是一个人连续说的,使整个句子节奏变得紧凑,更好地体现了照相者想要照张好的相片的急切心情,同时也照应了下文“一下子冒出来”。
第二处 使用三次第二人称“你”,三句话很可能不是一个人、不是连续说的,说明这些话是旁人对照相者的提醒,体现了对旁人的细心与耐心,“你”再三出现,比较松散,显得说话者不慌不忙。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处三句话共用一个“我”,比较紧凑,体现了说话者的急切,也照应了下文“一下子冒出来”。三句话很可能是一个人连续说的。②第二处三句话有三个“你”,比较松散,显得说话者不慌不忙。三句话很可能不是一个人、不是连续说的。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解释词语的含义。
重在语境义,容易理解的可以不解释其词典义。
2.指出词语的类型与技巧。
所谓类型,就是要说出所用词语的类型,如是叠词还是成语,是动词还是形容词,是口语还是新词语(网络词语)等;所谓技巧,就是该词语是否使用比喻、借代或者反语、双关、仿词等。
3.分析词语表情达意。
联系文章中心和情感倾向,看该词语有怎样的表情达意。
4.结合词语类型、特点,说出其艺术效果。
如使用叠词,可以增强或减轻语意,以及呈现音乐美,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用代词,可以表达自己对其他人或事物的强烈情感,调节说话者的说话语气、态度,促成交际双方合作;使用口语可以让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等。
关注点二 精准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这一题型,反映了语言表达考查的多元化,体现了“语言即生活”这一理念,能够将文学鉴赏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实现能力考查的综合化、生活化。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9题考查了反问句的表达效果,2023年新课标Ⅱ卷、全国乙卷第19题均考查了原句和改句的效果比较。
[典例3] (反问句的表达效果)(2024·新课标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结尾处”交代了句子所在的位置,“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暗示该句是一个反问句,“作用”交代答题的方向。解答本题,要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位置和语言风格等角度入手分析其作用。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反问句
的效果 反问句是用疑问的语气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加强语气。“不是吗?”采用反问句的形式,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
位置 从位置上看,以反问句结尾,使文段结束得自然、不突兀。
语言
风格 从全文看,语言多使用口语,生动活泼,以“不是吗?”结尾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②使文段结束得自然、不突兀;③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典例4] (原句和改句效果比较)(2023·新课标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可知,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比对原句与改写句,并将它们不同的地方找出来;然后重点分析这些不同点,看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1)找出原句与改写句的不同。就此题来说,第一处不同是动词后有无内容,原句在动词后有助词“着”;第二处不同是动词的使用,原句并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而改写句只用了双音节词。
(2)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通过比较原文和修改后句子的区别,再结合原句的位置,本题可从画面表现力、单双音节变化使用等角度分析。
角度 分析
画面
表现力 原句在动词后有助词“着”,而助词“着”的用法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助词“着”的使用,描绘出仙鹤正在舞动、踱步、鸣叫、顾盼、寻觅的状态,强调动作正在进行,比改写句的“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更有画面感,现场感更强,能带给读者更多的沉浸感受。
单双音
节变化使用 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节奏更加活泼,不呆板,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原句每个动词后都带“着”,强调动作正在进行,现场感更强;②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不呆板;③原句中单音节的“舞、踱、鸣”和改句中双音节的“跳舞、踱步、鸣叫”相比,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
1.仔细审题。
通过审题明确考查类型,是考查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还是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比较。
2.明确特点。
如果是考查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要明确这种句式的特点;如果是考查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比较,就要找全“不同”。看看原句与改句到底有哪些“不同”,要把“不同点”全部找出来:①句式不同;②句子成分位置不同;③语序不同;④用词不同;⑤修辞不同;⑥标点不同;⑦与语境的协调性不同。找全“不同”,赏析的角度就出来了。
3.多角度赏析。
这些角度主要有:①句式效果(重点)。②修辞角度。③词语角度,如是否使用了叠字叠词、色彩词,还有语言风格等。④语境角度,看句子在语意、褒贬、句式上是否与上下文协调一致。⑤结构角度,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原句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的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4.析透效果。
注意角度与效果要对应一致,效果分析要结合语段,要具体化,不能只答套话,只说空话。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文段尤其是句子所在的上下文所要表达的对象、内容和情感把握准,毕竟这道题的得分关键在此。
关注点三 准确分析标点表达效果
高考卷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往往为选择题,主要考查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其中引号、破折号是考查的重点。2023年新课标Ⅰ卷一改过去客观题的形式,采用主观题考查,要求学生分析句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典例5] (2023·新课标Ⅰ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可知,本题考查赏析逗号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逗号的作用以及画横线语句具体分析其表现力。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语境 分析
“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 第①处画横线句子描写祥子逆着狂风拉车时的动作,用两个逗号将三个动作分隔成三个独立短句,起到强调作用,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更能表现出祥子拉车前行的艰难。
语境 分析
“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 第②处画横线句中,使用两个逗号将
“半天”从句子中独立出来,使这一时间状语更加突出醒目,强调祥子在狂风下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长,打嗝不顺畅,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第①处:①逗号让画横线处成为三个独立短句,对三个动作起到强调作用;②逗号标示的停顿,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前行的艰难。
(示例二)第②处:①逗号让画横线处成为三个独立短句,强调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长,打嗝不顺畅;②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
1.扣住该标点的基本作用。
如逗号表停顿,叹号表感叹,省略号表省略。因为其修辞作用都是据此生发的,或者说是其基本作用的具体化。不少标点基本用法很复杂,分析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其在语境中的基本用法。
2.理解标点符号基本修辞作用。
(1)①刻画人物,突出形象。②融注感情,深化感情。它有时起到文字难以起到的作用,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听闻五烈士牺牲的消息,在“原来如此”后用“!……”,其中的惊讶、悲愤等种种复杂的情感尽在不言中。
(2)再现情境。有的标点能帮助读者再现当时的情与境,体会人物的心理。如鲁迅《阿Q正传》写阿Q在临刑前说的半截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观众都是这样:“‘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好”后三个感叹号连用,真切地再现了看客们你推我搡、嘈杂喧闹的场面,无情地揭露了病态人们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
(3)描摹声音,渲染气氛。主要指省略号、破折号。
3.结合整体语段和具体情境,用心体悟具体的表达效果。
(1)分析语段层次,具体厘清标点的停顿层次或表达层次。
(2)理解语意,即标点句的表达意图。
(3)兼顾句子结构或句式。有的不需要加标点,但语段却加了,这时也可以从句子结构或句式角度分析。
思维达标
1.(2024·宁德三模)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如今,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体育的很多领域更是深深地被π支配。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日益膨胀,用AI作为大脑的机器人在围棋运动上对人类进行无情“碾压”。当柯洁被“阿尔法狗”狠“咬”一口时,须知人工智能呲着的蒙特卡洛算法獠牙,起源于200多年前法国人布冯计算π的“扔针实验”。
尽管人工智能(AI)在围棋上“碾压”人类,然而,围棋仍然被人类所深爱,就像无法算尽的圆周率一样,人性的光辉也永远无法被取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阿尔法狗”作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中文译名,运用谐音,这一译名显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说柯洁被“阿尔法狗”狠“咬”一口,又说“人工智能呲着的蒙特卡洛算法獠牙”,运用拟人修辞,把人工智能人格化,形象地表现其算力强大,在围棋运动上对人类进行无情“碾压”。“蒙特卡洛算法”“扔针实验”都是科学术语,专业性强,增强了表达准确性。
[答案] ①“阿尔法狗”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中文译名,运用谐音,生动有趣;②拟人手法,“咬”“呲”“獠牙”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人工智能在算力上的巨大优势;③“蒙特卡洛算法”“扔针实验”等科学术语的使用,精准地说明了人工智能与π的关联。
2.(2024·邢台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8分)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时,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1)“来的尽管来着”中的“着”为什么不应删去?请阐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来着”,如果把“着”删去,就只是变成了“来”,“来”是一个动词,而加上“着”则表示一种状态,而且是正在进行的、未来也会延续的状态;此处修饰的是时光,“来着”表明时光正在到来并且连续不间断地到来,所以“着”不应删去。从结构上看,“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结构上形似,意思相对;“来着”与“去了”形成比对,而且字数也一致,读起来更整齐,有节奏感;而删掉“着”,两句话字数不一致,“来”也不能与“去了”照应,变成了散句,读来没有节奏感,哲理性也大打折扣。
[答案] ①“来着”强调的是时光正在到来并且连续不间断地到来,所以“着”不应删去。②“来着”与上句中的“去了”意思上形成比对,结构上更工整一致,更朗朗上口,所以“着”不应删去。
(2)画线句将时光“匆匆”的特点写得真切又灵动,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时注意把握住“真切”“灵动”两个特点。“真切”可以从内容方面鉴赏。表现“时光匆匆”,画线句先从太阳写起,写它的挪移;还有后文“洗手”“吃饭”“默默”,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通过这些生活细节表现时光的流逝,这是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然后写“我”“茫茫然跟着旋转”,这是“我”的动作,也是“我”的心理,而“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都是“我”的感受,通过这组排比从不同角度具体展现了时光流逝之快、不易察觉等,体现出“真切”的特点。“灵动”可以从修辞角度鉴赏。“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写太阳有脚,不停地走,这是拟人化写法,赋予太阳以人的形体动作,“轻轻悄悄地挪移”展现出时光流逝的悄然不易察觉,表达灵动。
[答案] ①使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特征,以“太阳挪移脚步”生动地描绘出时间的悄然流逝,表达形象灵动。②化抽象为具体。选择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细节,从“我”的切身感受出发,通过一组排比,多角度、具体展现时光的悄然易逝、不易察觉,读来真切可感。
3.(2024·深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地看去,江水还(①)着黄色。中间所(②)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几大片鳞云(③)在浅碧的天空里。山岭(④)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①飘 ②横 ③布 ④披
B.①浮 ②横 ③粘 ④披
C.①飘 ②画 ③布 ④裹
D.①浮 ②画 ③粘 ④裹
√
B [飘:随风摆动或飞舞。浮:漂在液体表面。这里是说“江水”,用“浮”合适。横:与水面平行的。画:(用图画)装饰。这里是说江岸与水面平行,挡在江水中间,用“横”合适。粘:附着在别的东西上。布:陈设;设置。这里说的是云贴在天空中的样子,用“粘”合适。披:盖或搭在肩上。裹:包。这里是说古铜色附着在山岭上,只是在山岭的表面,用“披”合适。故选B。]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美在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乃至任何的地方”,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原句用“即使”表明后面是列举,把“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后置,起到强调作用,更能突出观察的立足点是“轮船码头的上面”。②原句先说美在“任何的地方”,再列举特殊,写出“城外”,再具体到“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这样将镜头由远逐渐拉近,最后突出重点,更具有画面感、空间感。
[答案] ①原句更能突出观察的立足点是“轮船码头的上面”。②原句将镜头由远逐渐拉近,更具有画面感、空间感。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黄”“青”两字后面都可以加逗号,作者却有意不加,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逗号起到停顿作用,如果加上逗号,需要有两处停顿,句子变成三个短句;而不加逗号,不用停顿,语气是连贯的,一气呵成,更顺畅,句子写的是江水由近到远的色彩变化,实际上江水是一体的,色彩也并不能截然分开,界限分明,不加逗号更能摹绘出江面上几种色彩紧密相连的情景。
[答案] 这是因为:句子不加逗号,语气更连贯、更顺畅,更能摹绘出江面上几种色彩紧密相连的情景。
4.(2024·雅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8分)
谈话的主题随缘而转,愈滚愈大,众人兴之所至,七嘴八舌,或轮流坐庄,或旁白助阵,或争先发言,或反复辩难,或怪问乍起而举座愕然,或妙答迅接而哄堂大笑,一切都是天机巧合,甚至重加排练也不能再现原来的生趣。这种滚雪球式,人人都说得尽兴,也都听得入神,没有冷场,也没有冷落了谁,却有一个条件,就是座上尽是老友,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良宵苦短,壁钟无情,谈兴正浓而星斗已稀。
众客之间若是不顶熟稔,雪球就滚不起来。缺乏重心的场面,大家只好就地取材,与邻座不咸不淡地攀谈起来,有时兴起,也会像旧小说那样“捉对儿厮杀”。这时,得凭你的运气了。万一你“遇人不淑”,邻座远交不便,近攻得手,就守住你一个人恳谈。更有趣的话题,更壮阔的议论,正在三尺外热烈展开,也许就是今晚最生动的一刻;明知你真是冤枉,错过了许多赏心乐事,却不能不收回耳朵,面对你的不芳之邻,在表情上维持起码的礼貌。
(1)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有利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以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或轮流坐庄,或旁白助阵,或争先发言,或反复辩难,或怪问乍起而举座愕然,或妙答迅接而哄堂大笑”,以六个“或”领起两组整句,结合后文“这种滚雪球式”可知,整句描绘“滚雪球式”交谈的场景;“一切都是天机巧合,甚至重加排练也不能再现原来的生趣”为散句,是对上文的场景进行点评;整散结合,形式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避免单调,增强气势,调节音律。
[答案] ①画线句多用四字短语,以六个“或”分别领起两组整句,描绘“滚雪球式”交谈的场景,而后用散句加以点评。②整散结合,既具整饬之美,节奏鲜明,又富于变化,灵动活泼。
(2)文中加点(红色)的词语看似不合语境,却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分别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远交近攻”是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本是战国时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秦国用它达到了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目的。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文中拆分为“远交”和“近攻”,结合上文“缺乏重心的场面,大家只好就地取材,与邻座不咸不淡地攀谈起来”可知,“远交”和“近攻”表现了因距离相近而不得不和人交谈的尴尬无奈,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恳谈”原指恳切地交谈,此处说“就守住你一个人恳谈”形容应付式交谈,有嘲讽意味。
[答案] ①“远交近攻”本来是战国时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此处拆分为“远交”和“近攻”,形象地表现了因距离相近而不得不和人交谈的尴尬无奈,用法新颖,诙谐幽默。②“恳谈”指恳切地交谈,此处用来形容应付式交谈,有嘲讽意味。
一、(2024·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那条金黄的稻草龙,时常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舞动。
在故乡,正月初一过新年,家家户户都是过中节,也就是中午这餐算是过节的正餐,大鱼大肉,最为丰盛,于今亦然。吃罢中饭后,若是不下雨,村民们便会聚集村门口,闲站闲谈,会有人扯到龙灯身上,提议扎龙灯,一人倡议,众人响应,于是一年一度的舞龙灯乡俗就此拉开了序幕。
任务限时集训
长久以来,故乡的龙灯都是用稻草扎的,自然可称作稻草龙灯,或者草龙灯。扎龙灯,技术含量最高的当属扎龙头。扎宝珠龙头时,众人先用梳理干净的稻草,扎出一个个蒜头状的长秆宝珠,宝珠大的如拳,小的如新母鸡下的蛋,各有类别,各有所用。而后,将二三十个这样的稻草宝珠组合绑扎,渐渐就有了形制,龙首、龙角、龙眼、龙耳、龙嘴、龙舌、龙须……应有尽有,活灵活现,看起来威猛又漂亮,气势不凡。扎龙灯的时候,有的小孩子也拿稻草扎制自个儿玩耍的秆龙灯,有时也在自己的龙灯上插上几支点燃的香火,摇一摇,舞一舞,学着大人舞龙灯的样子,一如龙子龙孙,玩得十分开心。
舞龙灯时,村中就会自发地有一群人,大人、少年和儿童,从朝门口的盘龙处,举起这条长龙,敲锣打鼓,在石板巷子里游走,挨家挨户收香。场地上人影攒动,众声喧哗,众人将这些香火,一支一支插满龙头、龙辫、龙节、龙尾,顿时,一条浑身布满火红光点的香火龙,在黑夜的映衬下璀璨明丽,神采奕奕。
①在那个远去的淳朴年代,②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艺术,③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④与耍狮子、看戏一道,⑤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
1.文中加点(红色)的词语在结构与表达效果上有何共性?(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结构上看,“活灵活现”“龙子龙孙”“挨家挨户”都是ABAC式的短语,第一、第三字相同,其他两字不同。此结构形式,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
从表达效果上看,“活灵活现”表现了稻草龙灯生动形象的特点;“龙子龙孙”表现了小孩子学着大人舞龙灯时开心愉悦的样子;“挨家挨户”表现了舞龙灯时收香的习俗。扎龙、舞龙、收香的习俗极具乡村气息,表现了作者对这一习俗的喜爱。
[答案] ①结构相同,均以间隔叠词的方式构成,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②这些词语,营造了浓郁的乡村气息,表现了作者对舞龙习俗的热爱。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渐渐就有了龙的整体形制”,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比较原句与改句,可知两句的差异:原句先概述龙的形制,然后分项列举龙的各个部分;改句用一句话从整体上交代了龙的形制。原句按照先整体再局部的逻辑顺序介绍了龙的形象,化动为静,体现了其活灵活现的特点。各个部分都由稻草和宝珠扎制而成,列举龙的各个部位,体现了扎制的精细和复杂,表现对传统手艺的赞美和喜爱。
[答案] ①原句一一罗列龙的各个部位,次第呈现出完整、生动的龙形象,更有动态感;②这种列举凸显了稻草龙灯制作的精细与复杂,更能传达对传统手艺的喜爱。
3.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②处,搭配不当。“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艺术,成了故乡人人参与的重大活动”中主语“舞龙灯表演艺术”与“成了……重大活动”搭配不当,所以可改为“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或“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第⑤处,成分残缺。“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中缺少与“营造”搭配的宾语中心词,所以可改为“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氛围”。
[答案] 第②处,修改为: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春节期间,精彩纷呈的舞龙灯表演)。
第⑤处,修改为:共同营造了湘南乡村欢快祥和的年俗娱乐氛围。
二、(2024·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6题。(11分)
红烛啊!
①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A矛盾!冲突!
红烛啊!
B不误,不误!
②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③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4.标序号的诗句中含有破折号,请分别指出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是谁制的蜡”与“给你躯体?”之间有语气上的停顿,此处破折号表示停顿。②“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后面“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是对前句的解释说明,此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③“烧沸世人的血——”,与下句“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之间语意递进,此处破折号表示意义的递进。
[答案] ①表示停顿 ②表示解释说明 ③表示意义的递进
5.请从“青山”“白云”“明月”“斜阳”四个意象中任选一个,把握其特点,仿照画横线诗句的基本样式,写一节诗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横线诗句分为四句:“红烛啊!”是感叹句,句尾用“啊”,使用了呼告修辞,引出抒情意象;“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运用“你+动宾短语,+动宾短语”的句式,描摹所写意象特点;“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两句句式相同,采用“……你的……”的句式,前后句子逻辑上有某种关系,如因果、转折、并列等,内容上前一句紧承上句内容,下一句是表现的主题。注意诗句整体意境上要积极向上。
[答案] (示例)青山啊!/你披一身绿,守一方地。/匍匐蜿蜒你的形,/安疆守土你的愿。
白云啊!/你袭一身白,作一支舞。/流浪不羁你的命,/海阔天空你的梦。
明月啊!/你洒一份光,亮一片夜。/面对黑夜你的果,/温柔天地你的因。
斜阳啊!/你染一片红,发一团光。/无奈逝去你的恨,/留住光明你的愿。
6.请分别简析画波浪线处诗句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处,“矛盾!冲突!”这是两个独词句,单独成句,词义形成递进,句尾加上感叹号,是以感叹语气表达强烈的疑问,使感叹的语气更加强烈。B处,“不误,不误!”,两个“不误”重复使用,语气上得到了加强,两个独词句单独成句,句尾用感叹号加强语气,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内容上,前面说“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此处重复使用“不误”,表明对前面疑问的极力否定。
[答案] A处,“矛盾”“冲突”两词单独成句,词义递进加强,并分别使用感叹号,语气强烈有力,有顿挫感,表达出强烈的疑问;B处,“不误”重复,加强语气,但中间使用逗号,后面才使用感叹号,使得节奏更加紧凑短促,表明对前面疑问的极力否定。
三、(2024·佛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1分)
是不是夏天被钉子钉住了?每天都是二十四至三十二摄氏度。不算太热,热得并不极端,但是没有喘息,没有变化,没有哪怕是短暂的缓解。而居然有了转机:今晚有阵雨,转中到大雨。太好了,太好了,下场痛痛快快的大雨吧!便抬头看西北方,有云吗?快来了吧?等了一个夜晚,又一个白天。十点钟的时候来了一阵雨,轻描淡写,点点滴滴,来得麻利,去得轻巧。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它似乎代表着一种飘逸、自由、灵巧的风格,它简直是一个梦。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它干脆只是走一走过场,它像一个骗局。
此夜星光灿烂,莫非预报了又预报,等待了又等待的中雨大雨又“黄”了?便无奈地躺在床上,体味汗与被褥特别是与枕头结合起来的陈年芳馨。
嗒。
嗒嗒。
嗒——嗒——嗒。
什么?有一本书落到地上了么?
是雨!是雨点声清晰可辨的雨。
嗒嗒嗒嗒嗒……听声音就是大雨点。雨点愈来愈密,雨点愈来愈混成一片一团,而且声音变得响亮和尖厉起来。突然一道青绿色的强光,一声炸雷震响在屋顶上,大雨像敲击重物一样砸在地上,没有节奏,没有间歇,没有轻重缓急,只有夹带着哗啦哗啦的乒乓叮咚。
睡意全无了,只觉得高兴,觉得有趣,觉得老天爷还是有两下子,便光着脊梁去淋雨去了。
7.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字和文中加点(红色)字“钉”,用法上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B.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C.春、夏、秋、冬,都是在他们的竹枝扫帚下,一个一个地被扫走了,又被扫来了。
D.手拿针线灯下久坐,为我熬夜缝制军衣;线儿缝在军大衣上,情意全缝在我心里。
√
B [文中加点(红色)字“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B项,拟物手法,把人当物来写。其他三项都是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故选B。]
8.“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两句中的“哟”字看似随意,实则别有意趣,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哟”是一个语气词,用在感叹句句尾,可以表示轻微的惊异,有时带玩笑的语气,并且可以强化感叹语气。第一个句子“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哟”紧跟在“洒脱”之后,表达了作者对洒脱阵雨的赞叹,“哟”字让这种赞叹语气更加强烈,使感情更充沛。第二个句子“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哟”紧跟在“好不负责任”之后,表达了作者对不负责任阵雨的较强烈的无奈与不满,“哟”字让这种无奈与不满情绪表露无遗,并且很有代入感,引人共情。
[答案] ①“哟”是一个语气词,用在感叹句句尾,可以强化感叹语气。②第一个句子“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表达了作者对洒脱阵雨的赞叹,“哟”字让这种赞叹语气更加强烈。③第二个句子“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表达了作者对不负责任阵雨的无奈与不满,“哟”字让这种无奈与不满情绪表露无遗。
9.文中画横线句子如合并为一段,改成“嗒。嗒嗒。嗒——嗒——嗒。”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独立成段,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文每组拟声词独立成段,更具形象性,能更清晰地表现出听雨时声音变化的层次性,仿佛雨声逐渐增大,让读者有更真切的感受。独立成段,更能凸显声音节奏的不同,从而能更好地表达出“我”听雨时专注而又迫切的心情。独立成段,阅读时节奏就会更舒缓,更能感受到语言的意蕴,从而能够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并能启发想象,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更深的体会。
[答案] ①原文独立成段能更清晰地表现出听雨时声音变化的层次性,让读者有更真切的感受。②独立成段能更好地表达出“我”听雨时专注而又迫切的心情。③独立成段能够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让读者在阅读时有更深的体会。
四、(2024·扬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0分)
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四大娘心神不定地淘米烧饭,时时看饭锅上的热气有没有直冲上来,老通宝拿出预先买了来的香烛点起来,恭恭敬敬放在灶君神位前。阿四和阿多去到田里采野花。小小宝帮着把灯芯草剪成细末子,又把采来的野花揉碎。一切都准备齐全了时,太阳也近午刻了,饭锅上水蒸气嘟嘟地直冲,四大娘立刻跳了起来,把“蚕花”和一对鹅毛插在发髻上,就到“蚕房”里。老通宝拿着秤杆,阿四拿了那揉碎的野花片儿和灯芯草碎末。四大娘揭开“布子”,就从阿四手里拿过那野花碎片和灯芯草末子
撒在“布子”上,又接过老通宝手中的秤杆来,将“布子”挽在秤杆上,于是拔下发髻上的鹅毛在布子上轻轻儿拂;野花片,灯芯草末子,连同“乌娘”,都拂在那“蚕箪”里了。一张,两张,……都拂过了;最后一张是洋种,那就收在另一个“蚕箪”里。末了,四大娘又拔下发髻上那朵“蚕花”,跟鹅毛一块插在“蚕箪”的边儿上。
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千百年相传的仪式!那好比是誓师典礼,以后就要开始一个月光景和恶劣的天气和厄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的大决战!
10.请用谐音方式就文中的“秤杆”“灯芯草”联想一个成语,以表达蚕农祈求顺遂的心愿。写出该成语,以及与它意思相近和相反的成语。(3分)
①谐音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近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义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心如意
心想事成(心满意足、如愿以偿)等
事与愿违(大失所望)
[解析] 解答本题,重点在明确“秤杆”“灯芯草”的谐音字。由“秤”“芯”想到谐音字“称”“心”。题干要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表达蚕农祈求顺遂的心愿”,由此想到成语“称心如意”。“称心如意”,是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与此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心想事成”“心满意足”“如愿以偿”等,反义成语意思是事情不能满足自己的心愿,如“事与愿违”“大失所望”等。称心如意:形容心满意足,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心意。心想事成:心中想要的都能圆满达到。多用于祝福他人。心满意足:指心里非常满足,多用来形容人的满足和如愿以偿的心情。如愿以偿:指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愿望实现。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结局与主观愿望相违背。形容事情不能称心如意。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非常失望。
11.下列对文中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时”“恭恭敬敬”“轻轻儿”等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也强化了语意。
B.第一段通过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撒”“挽”“拂”等,具体细致地展现了收蚕的全过程。
C.“布子”“乌娘”“蚕箪”等词,是蚕事活动中特有的名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农事色彩。
D.用“誓师典礼”“大决战”形容普通的蚕事活动,大词小用,极尽夸张,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
√
D [D项,“增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错,整个语段表现的是收蚕的日子的仪式隆重,事情繁杂。“誓师典礼”显示仪式的重要性,表现养蚕人对“收蚕”的高度重视,“大决战”渲染了收获时人与天抢时间的紧张氛围,生动形象地写出农民收入的来之不易。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诙谐幽默的风格,大词小用,起到强调作用。]
1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长句,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横线的部分是一个长句,用“开始”“一个月光景”“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连日连夜”“无休息”等一连串定语限定和修饰“大决战”,充分反映了蚕农所面临的挑战多而且连续不断,表现了蚕农生活的艰辛。其中“一个月光景”“连日连夜”从决战的时间,“和恶劣的天气和恶运以及和不知什么的”从对象,“无休息”从劳动强度等多方面修饰“大决战”,表意丰富,给读者造成迫切、紧张的效果。
[答案] ①从决战的时间、对象等多方面用一连串定语限定和修饰“大决战”,造成迫切、紧张的效果,表意丰富。②充分反映了蚕农所面临的挑战多而且连续不断,表现了蚕农生活的艰辛。
五、(2014·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2分)
①每天早起,打开羊圈门,把羊放出来。挥着鞭子,打着呼哨,嘴里“嘎!嘎!”地喝唤着,赶着羊上了路。到了坡上,把羊群打开,一放一个满天星——都匀匀地撒开;或者凤凰单展翅——顺着山坡,斜斜地上去,走成一溜。羊安安驯驯地吃开草,就不用操什么心了。羊群缓缓地往前推移,远看,像一片云彩在坡上流动。天也蓝,山也绿,洋河的水在树林子后面白亮白亮的。农场的房屋、果树,都看得清清楚楚。一列一列的火车过来过去,看起来又精巧又灵活,简直不像是那么大的玩意。真好呀,你觉得心都轻飘飘的。
“放羊不是艺,笨工子不下地!”不会放羊的,羊群都打不开。②羊老是恋成一疙瘩,挤成一堆,走不成阵势,吃不好草。最苦是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不好找个阴凉地方躲着么?不行啊!③它不给你好好地吃!它也躲荫凉。你看:都把头埋下来,挤成一疙瘩,净想躲在别的羊的影子里,往别个的肚子底下钻。④这你就得不停地打。打散了,它就吃草了。可是,(A)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B)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了。你想休息?歪想。
1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一放一个满天星”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羊群,喻体是“满天星”,通过后文“都匀匀地撒开”可知,满天星是比喻放羊时羊匀匀地遍布了山坡的场景。“一放一个满天星”中,数词“一”反复出现,“一放”是指放羊时候一次性把整群羊一起放出去的壮观的场景;“一个满天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羊群的状态。后文“不会放羊的,羊群都打不开”,可知能把羊群一放一个满天星,是高超放羊能力的体现。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羊群“都匀匀地撒开”的状态比喻成满天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漫山遍野都是羊的场景;运用数词“一”,写出了放牧时羊群呈现出一整片均匀的状态,体现了放羊人放羊能力的高超。
14.“你怕热,羊也怕热哩。”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C [C项,“最苦是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不好找个阴凉地方躲着么?不行啊!”可知描写的是夏天;“它不给你好好地吃!它也躲荫凉”可知羊也怕热,它也躲荫凉。据此可判断“你怕热,羊也怕热哩。”交代原因,放在③处最恰当。故选C。]
√
15.文中画横线部分连用两个相似的句子,表意更有层次,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处,“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运用感叹号表明放羊人想要打散羊群让它吃草,可是羊群被打散又挤到一块去,表达了放羊人的气愤;B处,“打散了,一会会,它又挤到一块去了。”运用句号,以陈述的语气表明放羊人对于一次又一次打散羊群又挤到一块去的事实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两组句子,运用反复修辞,但不是简单的重复,通过标点暗示情感的变化起伏,结合动作细节精准细腻地表现了放羊人的心态,符合事理和人物心理,生动形象,让人身临其境,与后句“你想休息?歪想”语体风格和内容完美契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答案] A处表明了放羊人对于羊群被打散又挤到一块去的气愤;B处表明放羊人已经接受羊群被打散又挤到一块去的无可奈何。
六、(2024·长郡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10分)
五富一下火车就紧张了,他的嘴张着,肌肉僵硬,天还有点凉,但汗出了一层又出一层。奇怪的是我们都穿了我们最好的衣服,现在却显得那样的破旧和灰暗。而且手黝黑,手怎么一下子就黝黑了呢?五富一直扯着我的衣襟,前脚总是磕碰着我的脚后跟,我让他不要扯我的衣襟,不扯我的衣襟又怕他走丢。①没事的,五富,你到我前边走,我说咋走你咋走。楼是一幢一幢高低胖瘦往空中戳着,路上架路,曲里拐弯,在人和车搅和得像蚂蚁窝一样的闹
市里,我是能分辨出方向的,虽然没有太阳却知道哪儿是东哪儿是西。我得轻松一下,我说五富,我问你,一头牛……我话没说完,五富说:牛?哪儿有牛?!我恨他,②我说:一头牛,牛头朝东,尾巴朝哪儿?五富说:朝西。我说:错!朝下。五富想了想,是朝下。
16.有人认为正如②处用“我说”一样,①处也应加上“我说”。结合语境,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不同意。①语段描写“我”和五富等农村人来到城里的感受,“我们”感觉最好的衣服也显得破旧灰暗,手也变得黝黑,“五富一直扯着我的衣襟,前脚总是磕碰着我的脚后跟”,“我们”都感到自卑而又紧张,因此这里不加“我说”而直接写说的内容,节奏更快,符合“我”当时紧张、忙乱的状态。②同句中“我说咋走你咋走”一句中已有“我说”,如加上会显得累赘。
[答案] 不同意。
(示例)①原句节奏更快,符合“我”当时紧张、忙乱的状态。②同句中已有“我说”,如加上会显得累赘。
1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改成:“现在却显得那样的旧和暗,而且手也黑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从词语方面看,原文用的是“破旧”“灰暗”“黝黑”,改句用的是“旧”“暗”“黑”,两者比较,“破旧”“灰暗”“黝黑”更突出衣服不仅旧而且破,颜色不仅灰而且暗,手显得更黑,原句中的词凸显出我们的土气;这种感受是因为城市里的人衣着光鲜亮丽,皮肤白皙,用原文的词反衬城市的繁华和人们的光鲜,表现了“我们”自惭形秽的心理。
②改句“而且手也黑了”只简单陈述了手黑的状态,原句是“手怎么一下子就黝黑了”,用“怎么”凸显疑问,我们无法理解手在家时不显得黑,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黑的?用疑问句式反映“我们”的震惊,突出的还是内心的自卑;“一下子”仿佛手是到了城市里突然变黑的,给人瞬间的冲击感,表现“我们”与城市的距离。
③原句的“破旧”“灰暗”“黝黑”,是双音节词,读起来比单音节词节奏舒缓,“我们”边走边观察城市,也比较“我们”自己,“我们”在互相观察,也观察自己,这是一个过程。用双音节词符合语境,能反映“我们”相互观察、比较的状态。
[答案] ①与“旧”“暗”“黑”相比,“破旧”“灰暗”“黝黑”更凸显出“我们”的土气,反衬城市的繁华和人们的光鲜,表现了“我们”自惭形秽的心理。②“而且手也黑了”只简单陈述了手黑的状态,原句加上“手怎么一下子就黝黑了”,用疑问句式反映“我们”的震惊,突出的还是内心的自卑;“一下子”给人瞬间的冲击感,表现“我们”与城市的距离。③原句的“破旧”“灰暗”“黝黑”,是双音节词,节奏舒缓,符合语境,能反映“我们”相互观察、比较的状态。[典例1] (叠音词表达效果)(2023·新课标Ⅰ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地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地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可知,本题考查赏析叠音词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一定要注意对比,既要分析重叠前单音节词的意思,又要分析重叠后的含义。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1)分析重叠前单音节词的含义。“处”表示地方,“微”有轻微之意,“早”指时间比较靠前。
(2)结合语境,分析重叠后的效果。结合“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可知,“处处”意为每一个地方,范围更广;结合“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可知,“微微”程度更轻,表示更加轻微;结合“祥子愿意早早地拉车跑一趟”可知,“早早”表示时间非常早,更能突出祥子拉车时间之早。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2] (代词表达效果)(2022·全国乙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时,小镇上的人们和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一律到照相馆留影。而且,小镇只有一家照相馆。照相而入“馆”,顺理成章。这样的场所不大不小,半家常、半神秘,不单规模、形制上端庄含蓄,其幽暗也给人一种不可名状的高贵感,牵动人心,令人神往。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那时,小镇上的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照相的条件,只得依赖照相馆来存放我们的青春、温情、期待。照完相,我们会依然惦记着这件事,甚至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迫不及待地想看到照片上的自己,等待在取相单上所标的“某月某日下午三点”或“某月某日上午十点半”那个时刻看到照片。在我的记忆中,取相片这件事从来没有出现过忘记或滞后的情况。照片即将从简陋的纸袋里抽出来的那一刻,我们经常心脏狂跳不止。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交代了答题区间,“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表明了答题的方向,本题考查赏析代词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我”“你”这两个人称及其作用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联系说话人的语境和心情,分析其不同的效果。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第一处 使用第一人称“我”作主语,说明提出问题的是照相者本人。“我”只出现一次,后面的提问中,都省略了主语,三句话很可能是一个人连续说的,使整个句子节奏变得紧凑,更好地体现了照相者想要照张好的相片的急切心情,同时也照应了下文“一下子冒出来”。
第二处 使用三次第二人称“你”,三句话很可能不是一个人、不是连续说的,说明这些话是旁人对照相者的提醒,体现了对旁人的细心与耐心,“你”再三出现,比较松散,显得说话者不慌不忙。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词语的含义。
重在语境义,容易理解的可以不解释其词典义。
2.指出词语的类型与技巧。
所谓类型,就是要说出所用词语的类型,如是叠词还是成语,是动词还是形容词,是口语还是新词语(网络词语)等;所谓技巧,就是该词语是否使用比喻、借代或者反语、双关、仿词等。
3.分析词语表情达意。
联系文章中心和情感倾向,看该词语有怎样的表情达意。
4.结合词语类型、特点,说出其艺术效果。
如使用叠词,可以增强或减轻语意,以及呈现音乐美,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用代词,可以表达自己对其他人或事物的强烈情感,调节说话者的说话语气、态度,促成交际双方合作;使用口语可以让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等。
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这一题型,反映了语言表达考查的多元化,体现了“语言即生活”这一理念,能够将文学鉴赏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实现能力考查的综合化、生活化。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19题考查了反问句的表达效果,2023年新课标Ⅱ卷、全国乙卷第19题均考查了原句和改句的效果比较。
[典例3] (反问句的表达效果)(2024·新课标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结尾处”交代了句子所在的位置,“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暗示该句是一个反问句,“作用”交代答题的方向。解答本题,要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位置和语言风格等角度入手分析其作用。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反问句 的效果 反问句是用疑问的语气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加强语气。“不是吗?”采用反问句的形式,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
位置 从位置上看,以反问句结尾,使文段结束得自然、不突兀。
语言 风格 从全文看,语言多使用口语,生动活泼,以“不是吗?”结尾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4] (原句和改句效果比较)(2023·新课标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可知,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比对原句与改写句,并将它们不同的地方找出来;然后重点分析这些不同点,看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1)找出原句与改写句的不同。就此题来说,第一处不同是动词后有无内容,原句在动词后有助词“着”;第二处不同是动词的使用,原句并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而改写句只用了双音节词。
(2)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通过比较原文和修改后句子的区别,再结合原句的位置,本题可从画面表现力、单双音节变化使用等角度分析。
角度 分析
画面 表现力 原句在动词后有助词“着”,而助词“着”的用法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助词“着”的使用,描绘出仙鹤正在舞动、踱步、鸣叫、顾盼、寻觅的状态,强调动作正在进行,比改写句的“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更有画面感,现场感更强,能带给读者更多的沉浸感受。
单双音 节变化使用 原句单双音节变化使用,节奏更加活泼,不呆板,更能体现出仙鹤动作的轻盈。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仔细审题。
通过审题明确考查类型,是考查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还是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比较。
2.明确特点。
如果是考查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要明确这种句式的特点;如果是考查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比较,就要找全“不同”。看看原句与改句到底有哪些“不同”,要把“不同点”全部找出来:①句式不同;②句子成分位置不同;③语序不同;④用词不同;⑤修辞不同;⑥标点不同;⑦与语境的协调性不同。找全“不同”,赏析的角度就出来了。
3.多角度赏析。
这些角度主要有:①句式效果(重点)。②修辞角度。③词语角度,如是否使用了叠字叠词、色彩词,还有语言风格等。④语境角度,看句子在语意、褒贬、句式上是否与上下文协调一致。⑤结构角度,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原句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的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4.析透效果。
注意角度与效果要对应一致,效果分析要结合语段,要具体化,不能只答套话,只说空话。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文段尤其是句子所在的上下文所要表达的对象、内容和情感把握准,毕竟这道题的得分关键在此。
高考卷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往往为选择题,主要考查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其中引号、破折号是考查的重点。2023年新课标Ⅰ卷一改过去客观题的形式,采用主观题考查,要求学生分析句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典例5] (2023·新课标Ⅰ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可知,本题考查赏析逗号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逗号的作用以及画横线语句具体分析其表现力。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语境 分析
“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 第①处画横线句子描写祥子逆着狂风拉车时的动作,用两个逗号将三个动作分隔成三个独立短句,起到强调作用,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更能表现出祥子拉车前行的艰难。
“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 第②处画横线句中,使用两个逗号将“半天”从句子中独立出来,使这一时间状语更加突出醒目,强调祥子在狂风下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长,打嗝不顺畅,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扣住该标点的基本作用。
如逗号表停顿,叹号表感叹,省略号表省略。因为其修辞作用都是据此生发的,或者说是其基本作用的具体化。不少标点基本用法很复杂,分析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其在语境中的基本用法。
2.理解标点符号基本修辞作用。
(1)①刻画人物,突出形象。②融注感情,深化感情。它有时起到文字难以起到的作用,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听闻五烈士牺牲的消息,在“原来如此”后用“!……”,其中的惊讶、悲愤等种种复杂的情感尽在不言中。
(2)再现情境。有的标点能帮助读者再现当时的情与境,体会人物的心理。如鲁迅《阿Q正传》写阿Q在临刑前说的半截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观众都是这样:“‘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好”后三个感叹号连用,真切地再现了看客们你推我搡、嘈杂喧闹的场面,无情地揭露了病态人们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
(3)描摹声音,渲染气氛。主要指省略号、破折号。
3.结合整体语段和具体情境,用心体悟具体的表达效果。
(1)分析语段层次,具体厘清标点的停顿层次或表达层次。
(2)理解语意,即标点句的表达意图。
(3)兼顾句子结构或句式。有的不需要加标点,但语段却加了,这时也可以从句子结构或句式角度分析。
1.(2024·宁德三模)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如今,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体育的很多领域更是深深地被π支配。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日益膨胀,用AI作为大脑的机器人在围棋运动上对人类进行无情“碾压”。当柯洁被“阿尔法狗”狠“咬”一口时,须知人工智能呲着的蒙特卡洛算法獠牙,起源于200多年前法国人布冯计算π的“扔针实验”。
尽管人工智能(AI)在围棋上“碾压”人类,然而,围棋仍然被人类所深爱,就像无法算尽的圆周率一样,人性的光辉也永远无法被取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4·邢台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8分)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时,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1)“来的尽管来着”中的“着”为什么不应删去?请阐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将时光“匆匆”的特点写得真切又灵动,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4·深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地看去,江水还(①)着黄色。中间所(②)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几大片鳞云(③)在浅碧的天空里。山岭(④)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①飘 ②横 ③布 ④披
B.①浮 ②横 ③粘 ④披
C.①飘 ②画 ③布 ④裹
D.①浮 ②画 ③粘 ④裹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美在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乃至任何的地方”,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黄”“青”两字后面都可以加逗号,作者却有意不加,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4·雅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8分)
谈话的主题随缘而转,愈滚愈大,众人兴之所至,七嘴八舌,或轮流坐庄,或旁白助阵,或争先发言,或反复辩难,或怪问乍起而举座愕然,或妙答迅接而哄堂大笑,一切都是天机巧合,甚至重加排练也不能再现原来的生趣。这种滚雪球式,人人都说得尽兴,也都听得入神,没有冷场,也没有冷落了谁,却有一个条件,就是座上尽是老友,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良宵苦短,壁钟无情,谈兴正浓而星斗已稀。
众客之间若是不顶熟稔,雪球就滚不起来。缺乏重心的场面,大家只好就地取材,与邻座不咸不淡地攀谈起来,有时兴起,也会像旧小说那样“捉对儿厮杀”。这时,得凭你的运气了。万一你“遇人不淑”,邻座远交不便,近攻得手,就守住你一个人恳谈。更有趣的话题,更壮阔的议论,正在三尺外热烈展开,也许就是今晚最生动的一刻;明知你真是冤枉,错过了许多赏心乐事,却不能不收回耳朵,面对你的不芳之邻,在表情上维持起码的礼貌。
(1)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有利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以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词语看似不合语境,却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分别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