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任务群三任务三古代诗歌——概括提炼情理,观点迁移运用课件(共63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强化任务群三任务三古代诗歌——概括提炼情理,观点迁移运用课件(共63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15:18:44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复习任务群三 古诗文阅读
重难突破
任务三 古代诗歌——
概括提炼情理,观点迁移运用
关注点一 概括提炼情理
  古典诗词不仅富有情趣,更富于理趣。我们在欣赏其语言美、情感美的同时,还要从中汲取哲学智慧,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典例1] (202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 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红色)词语的含义。
(1)清:______
(2)惊:________________
(3)汹汹:__________
(4)寥寥:______
(5)惭愧:________________
清新
对……感到吃惊
汹涌澎湃
稀疏
对……感到惭愧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月光缓过,惊闻虫鸣 ②盛年不再,深感惭愧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关键词“白头心事”,表明了答题的内容,即理解作者的情感。对“白头心事”的理解需从其所在的尾联入手,然后结合全诗进行思考。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原文信息 分析概括
“卧闻刁斗起连营” 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体现了诗人虽身处静谧的为山亭,但内心仍不平静,时时牵挂对敌战事。
“白头心事今如许” 由注释①可知,诗人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有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可如今年华已逝,功业未成,诗人对此念念不忘。
原文信息 分析概括
“惭愧儿童话请缨” 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惭愧”是自己的感受,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诗意疏通]
雨后凌空的亭檐之下空气清新凉爽,独卧亭中听到连营中传来刁斗声。几度看到薄云笼罩的月亮当轩而过,惊讶秋虫绕着台阶突然传出鸣叫声。波涛汹涌的南江在静夜里水波浮动,寥寥几颗北斗星遥遥地悬挂在高城。白发苍苍的我烦心事如今如此之多,面对主动请缨的年轻人不免心生惭愧。
[典例2] (2024·济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王守仁
谪居履在陈①,从者有温见②。
山荒聊可田,钱镈③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④。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⑤。
出耒⑥在明晨,山寒易霜霰⑦。
【注】 ①在陈:语出《论语》“在陈绝粮”,后人以“在陈”作为绝粮的代称。②温见:温,不满、愤怒的样子;见,同“现”。意思是表现出不满。③钱镈(bó):古时的农具。④佃:耕种田地。⑤发余羡:发,散发;余羡,多余的、富足的。⑥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⑦霰:雪珠。如白居易《秦中吟》“夜深烟火灭,霰雪落纷纷”。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红色)词语的含义。
(1)谪:______
(2)易办:__________
(3)火耕:__________
(4)岂徒:__________
(5)理荒宴:__________
(6)及:______
贬谪
容易筹办
刀耕火种
难道仅仅
请客设宴
留给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随从不满 ②赈济孤寡
该诗作于王守仁“龙场悟道”时期,生动地体现了儒家“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的观念。诗中体现了哪些“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道在伦常日用之中”,关键词在“伦常日用”,要根据诗歌中作者伦常日用的各种境遇,概括体现的道理。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原文信息 分析概括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在绝粮的艰苦条件下,诗人表现出了与随从不同的精神状态,随从们面有不满,而在诗人看来,还有荒田可耕种,而且农具还容易买到,这就很不错了,可以开荒种田,以解断粮之难,由此体现出的“道”可以概括为:虽然经历磨难困苦,但仍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原文信息 分析概括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面对断粮的处境,诗人决定开垦荒田,作为一个为官者,诗人是不擅长稼穑的,但诗人并没有一筹莫展、遇事抱怨,而是积极地向当地的农人请教,多多学习模仿来进行种田,由此体现出的
“道”可以概括为:遇事切忌慌张抱怨,需要以积极的措施解决。
原文信息 分析概括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诗人想到丰收以后要用它来请客设宴,收割遗下的颗粒留给乌雀,多余的粮食散发给穷困人家,由此体现出的“道”可以概括为:虽自身处境不佳,但仍能关注他人他物的仁爱情怀。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虽然经历磨难困苦,但仍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②遇事切忌慌张抱怨,需要以积极的措施解决;③虽自身处境不佳,但仍能关注他人他物的仁爱情怀。
[诗意疏通]
谪居龙场,遇到孔子在陈绝粮般的困境,我的随从们都有不满的表现。好在这到处的荒坡亦可开荒垦田,农具也还容易筹办。当地的农人多是刀耕火种,学习模仿也很方便。趁现在春天还没有过去,赶快种好这几亩田。难道仅仅是为吃口饱饭,待丰收了还要用它请客设宴。收割遗下的颗粒就留给乌雀吧,多余下来的粮食散发给穷困人家。明天早晨就要带着农具去垦荒,山间寒冷易结冰霜莫误了时光。
(一)把握古诗情感
1.准确把握情感内涵有三个要点:对谁(情感向谁抒发)、情由(情感因何产生)和感情基调(什么样的情感)。
(1)找出情感抒发对象:自己/他人;朝廷/百姓;社会/自然/人生。
(2)抓住“情由”。大体而言,诗人情感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在环境与诗人自身两种。外在环境主要有时令变化、社会治乱等,诗人自身因素主要指身体、人生遭遇(或贬谪,或离合)和理想抱负等。
(3)准确定“调”。要确定“情调”,需要抓住“情语”。
2.全面把握情感要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充分挖掘。抓住结构层次,领悟丰富的情感;抓住表里,领悟深刻的情感;抓住时空转换,领悟变化的情感。
(二)概括古诗哲理
1.把握说理方式,挖掘深刻哲理。古人以理入诗,除直接写说理诗外,更多的是寓于景、事、物中,要把握其说理方式:①借景说理;②即事论理;③托物言理。
2.善于化象为理。要从诗中形象入手,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深入体悟哲理。
3.借助标题和诗中议论性语句,把握哲理。如朱熹《观书有感》,如果不与标题联系起来看,恐怕会曲解文意。诗中不少议论性语句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理解寓意的关键,必须牢牢抓住。
关注点二 观点迁移运用
  观点迁移运用题一般包括文内观点迁移运用题和文外观点印证题,文内观点迁移运用题指用文内观点理解文外材料,考查学生观点的迁移运用能力。文外观点印证题指题干中给出名家典籍、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价,然后让考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往往涉及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
[典例3]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红色)词语的含义。
(1)论学:__________
(2)逐字:____________
(3)转:____________
(4)那:________________
(5)剥落:______
(6)皮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说学问
一字一字地
反倒,反而
同“哪”,哪里
脱落
人的皮肤和毛发。比喻表面的、肤浅的东西,多指学识
(7)流传:________________
(8)参:____________
(9)炼:____________
(10)桃李:____________
传下来;传播开
领悟,琢磨
烧制,提炼
桃花与李花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正面阐述 ②类比阐明主张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尾联”“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理解”可知,本题考查文内观点迁移运用的能力,应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重点分析。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抓关键
词句,准确
解读 “卖花担上看桃李”,意思为在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美丽但无根基,无生机和活力。“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意思为树头枝底的花朵,接地气,有根基,花会更加鲜艳、更有生机活力。
结合主
题,深入
分析 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本诗歌讲的是关于治学的内容。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或读书治学),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原。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需要求真务实、回归本原,认真阅读经典。故尾联提到的魏了翁的名言,实际上是强调读书治学要亲身实践,从而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把握学问的本质。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树头枝底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诗意疏通]
通过注释每个字来研读经典,难以领悟经典真谛。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禅理要自己亲身参悟和寻求印证才可,仙丹须亲自烧炼并且等待丹药的还转。“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桃花与李花”,这句话让现在的我回忆起鹤山先生。
[典例4]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①,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①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红色)词语的含义。
(1)思清:__________
(2)蓬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避:________
(4)红蕖:______
(5)相迎:________
(6)林萝:______________
神思清爽
蓬莱和瀛洲,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
躲避我
红莲
迎接我
一种藤蔓植物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内心幽静、安闲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王国维观点中“以我观物”,关键词在“我”,要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出“我”在“观物”时的思想情感。
②王国维观点中“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可关注两个点,一是“物”,即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二是“我之色彩”,即诗中景物体现出“我”怎样的情感。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明确文外
观点含义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结合诗句
分析印证 “卧枕船舷归思清” “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归思清”直接点出诗人的心态——心境澄清,心如止水,平和静谧。
结合诗句
分析印证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抒写出诗人对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的喜欢,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如同仙境,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结合诗句
分析印证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客舟惊动了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的鸟儿,它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
“如见避”“似相迎”,在诗人眼中,翠羽、红蕖等,仿佛有了感情。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诗意疏通]
我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念头清清如水。视野之中,佳山妙水,简直让人担心是否误入了蓬莱、瀛洲那样的仙境。长桥卧波,秋叶染霜,景色宜人;寺庙幽深,云峰斜倚,晚晴正好。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如同在躲避我;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又像在迎接我。依稀之间,我逐渐接近住所,从林木藤萝的缝隙中传来隐隐约约的鸡鸣犬吠之声。
(一)文内观点迁移运用
1.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为下一步的迁移运用做准备。
2.深入而细致地理解文外材料的具体内容。
3.找出文内观点与文外材料的联系,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按要求规范作答。
(二)文外观点印证
1.审读文外观点,找出作答指向。运用分解思维,对文外观点咬文嚼字,认真审读,用切分法找出关键点,从而把握文外观点的角度、内容和范围。
2.速读诗歌,明确诗歌内容。运用求证思维和归纳思维,圈画出体现作者观点的关键性诗句,精准概括诗歌的内容和观点。
3.锁定联系,有理有据分析。运用对比思维和转化思维,充分挖掘文外观点与诗歌内容的联系点,用文内诗句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思维达标
1.(2024·德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春题湖上①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 ①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事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他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任期将满,回京之前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中的“画图”是对颔联、颈联精当传神的描写的形象概括,诗中写景是尾联“勾留”之情的基础。
B.颔联妙用比喻描绘西湖山水。排排青松装点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像一颗闪光的珍珠。
C.“青罗裙带展新蒲”一句,实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裙带飘曳,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了春日的西湖之美。
D.诗中嵌入农事,体现诗人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比《钱塘湖春行》立意更见新颖,是其写作上的变格、出新。

C [C项,“实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裙带飘曳”错误,这一句是比喻,写新生的蒲草在风中摇曳,就像是少女身上的裙带,并非实写少女劳动之美。]
★(2)有人评价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生要抓住题干中的“不舍意”“言外正有余情”分析。①尾联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不能抛下杭州到别处去,一半原因是流连这西湖。直陈自己的心理:原来自己没有离开杭州去到他处,一半原因就是流连这西湖的美景。以诗人不愿别离杭州来衬托杭州西湖美景的特色。
②而“言外正有余情”则与诗人的遭遇有关。结合注释和写作背景可知,白居易于长庆三年(822)为躲避朝廷党争而自请外任,来到杭州做刺史,任职三年间,寄情山水,流连诗酒,写下了《钱塘湖春行》《杭州春望》《江楼夕望招客》等一系列吟咏西湖美景的诗章,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刺史任期将满、即将离开时所作。同时,作者在杭州任上疏浚西湖,修筑白堤,为百姓切实做了很多实事。此处的“余情”应理解为不愿回到京城朋党倾轧的官场,而愿意在杭州任上做点实事。
[答案] ①尾联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美景如画,是诗人不舍离开杭州的原因之一;②而“言外正有余情”则与诗人的遭遇有关,与其回到京城朋党倾轧的官场,不如在杭州任上做点实事。
[诗意疏通]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裙服。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我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2.(2024·济南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台山杂吟
[金]元好问
其四
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
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
其五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四诗人运用比拟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不仅描写了大风过后青天白日下的台山,而且在最后一句与苏轼关联。
B.其四前两句是作者置身峰顶,将台山四周尽收眼底的观感;其五前两句是远望所见,从色彩角度赞美台山景象。
C.“吞吐”二字写出山间云雾在青翠山峦间飘荡出没,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相近。
D.其五化用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以天上美景相夸,抒发了诗人对台山的赞叹及热爱之情。

C [C项,“意境相近”错误。“吞吐”二字写出了山间云雾时隐时现的美妙景象,空灵活脱,情趣盎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意境不同。]
★(2)谈谈《台山杂诗(其五)》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与苏轼《题西林壁》所揭示的哲理有何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苏轼《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揭示了“不同角度全面看事物”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其五“岂知身在妙高峰”,意思是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哪里知道是因为身处妙高峰呢?末句用妙高峰作比,以反问语气旨在告诉人们:站得高就看得远、看得清。
[答案] ①苏轼《题西林壁》所提示的主要在于“不同角度全面看事物”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②其五“岂知身在妙高峰”旨在告诉人们:站得高就看得远、看得清。
[诗意疏通]
其四:风力清除了台山上的阴霾,眺望远方,看到广阔的蓝天和明亮的白日。台山真实的面貌和色彩令人称赞,怎能不教未曾到访过台山的东坡先生深感遗憾呢?
其五:山间的云呵,吞吐回环。在青翠掩映的幽深中,一层淡绿,一层深青,淡绿深青一层层。这样的美景,只应天上才有,谁知此身,在妙高云峰。[典例1] (202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 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汹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寥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惭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1)清新 (2)对……感到吃惊 (3)汹涌澎湃 (4)稀疏 (5)对……感到惭愧
2.①月光缓过,惊闻虫鸣 ②盛年不再,深感惭愧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关键词“白头心事”,表明了答题的内容,即理解作者的情感。对“白头心事”的理解需从其所在的尾联入手,然后结合全诗进行思考。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原文信息 分析概括
“卧闻刁斗起连营” 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体现了诗人虽身处静谧的为山亭,但内心仍不平静,时时牵挂对敌战事。
“白头心事今如许” 由注释①可知,诗人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有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可如今年华已逝,功业未成,诗人对此念念不忘。
“惭愧儿童话请缨” 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惭愧”是自己的感受,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2] (2024·济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王守仁
谪居履在陈①,从者有温见②。
山荒聊可田,钱镈③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④。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⑤。
出耒⑥在明晨,山寒易霜霰⑦。
【注】 ①在陈:语出《论语》“在陈绝粮”,后人以“在陈”作为绝粮的代称。②温见:温,不满、愤怒的样子;见,同“现”。意思是表现出不满。③钱镈(bó):古时的农具。④佃:耕种田地。⑤发余羡:发,散发;余羡,多余的、富足的。⑥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⑦霰:雪珠。如白居易《秦中吟》“夜深烟火灭,霰雪落纷纷”。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易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火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岂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荒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1)贬谪 (2)容易筹办 (3)刀耕火种 (4)难道仅仅 (5)请客设宴 (6)留给
2.①随从不满 ②赈济孤寡
该诗作于王守仁“龙场悟道”时期,生动地体现了儒家“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的观念。诗中体现了哪些“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道在伦常日用之中”,关键词在“伦常日用”,要根据诗歌中作者伦常日用的各种境遇,概括体现的道理。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原文信息 分析概括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在绝粮的艰苦条件下,诗人表现出了与随从不同的精神状态,随从们面有不满,而在诗人看来,还有荒田可耕种,而且农具还容易买到,这就很不错了,可以开荒种田,以解断粮之难,由此体现出的“道”可以概括为:虽然经历磨难困苦,但仍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面对断粮的处境,诗人决定开垦荒田,作为一个为官者,诗人是不擅长稼穑的,但诗人并没有一筹莫展、遇事抱怨,而是积极地向当地的农人请教,多多学习模仿来进行种田,由此体现出的“道”可以概括为:遇事切忌慌张抱怨,需要以积极的措施解决。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诗人想到丰收以后要用它来请客设宴,收割遗下的颗粒留给乌雀,多余的粮食散发给穷困人家,由此体现出的“道”可以概括为:虽自身处境不佳,但仍能关注他人他物的仁爱情怀。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把握古诗情感
1.准确把握情感内涵有三个要点:对谁(情感向谁抒发)、情由(情感因何产生)和感情基调(什么样的情感)。
(1)找出情感抒发对象:自己/他人;朝廷/百姓;社会/自然/人生。
(2)抓住“情由”。大体而言,诗人情感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在环境与诗人自身两种。外在环境主要有时令变化、社会治乱等,诗人自身因素主要指身体、人生遭遇(或贬谪,或离合)和理想抱负等。
(3)准确定“调”。要确定“情调”,需要抓住“情语”。
2.全面把握情感要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充分挖掘。抓住结构层次,领悟丰富的情感;抓住表里,领悟深刻的情感;抓住时空转换,领悟变化的情感。
(二)概括古诗哲理
1.把握说理方式,挖掘深刻哲理。古人以理入诗,除直接写说理诗外,更多的是寓于景、事、物中,要把握其说理方式:①借景说理;②即事论理;③托物言理。
2.善于化象为理。要从诗中形象入手,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深入体悟哲理。
3.借助标题和诗中议论性语句,把握哲理。如朱熹《观书有感》,如果不与标题联系起来看,恐怕会曲解文意。诗中不少议论性语句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理解寓意的关键,必须牢牢抓住。
观点迁移运用题一般包括文内观点迁移运用题和文外观点印证题,文内观点迁移运用题指用文内观点理解文外材料,考查学生观点的迁移运用能力。文外观点印证题指题干中给出名家典籍、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价,然后让考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往往涉及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
[典例3]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论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逐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剥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皮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流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桃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1)论说学问 (2)一字一字地 (3)反倒,反而 (4)同“哪”,哪里 (5)脱落 (6)人的皮肤和毛发。比喻表面的、肤浅的东西,多指学识 (7)传下来;传播开 (8)领悟,琢磨 (9)烧制,提炼 (10)桃花与李花
2.①正面阐述 ②类比阐明主张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尾联”“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理解”可知,本题考查文内观点迁移运用的能力,应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重点分析。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抓关键 词句,准确 解读 “卖花担上看桃李”,意思为在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美丽但无根基,无生机和活力。“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意思为树头枝底的花朵,接地气,有根基,花会更加鲜艳、更有生机活力。
结合主 题,深入 分析 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本诗歌讲的是关于治学的内容。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或读书治学),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原。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需要求真务实、回归本原,认真阅读经典。故尾联提到的魏了翁的名言,实际上是强调读书治学要亲身实践,从而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把握学问的本质。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4]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①,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①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思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蓬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红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林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1)神思清爽 (2)蓬莱和瀛洲,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 (3)躲避我 (4)红莲 (5)迎接我 (6)一种藤蔓植物
2.内心幽静、安闲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王国维观点中“以我观物”,关键词在“我”,要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出“我”在“观物”时的思想情感。
②王国维观点中“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可关注两个点,一是“物”,即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二是“我之色彩”,即诗中景物体现出“我”怎样的情感。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明确文 外观点 含义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结合诗 句分析 印证 “卧枕船舷归思清” “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归思清”直接点出诗人的心态——心境澄清,心如止水,平和静谧。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抒写出诗人对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的喜欢,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如同仙境,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客舟惊动了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的鸟儿,它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如见避”“似相迎”,在诗人眼中,翠羽、红蕖等,仿佛有了感情。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内观点迁移运用
1.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为下一步的迁移运用做准备。
2.深入而细致地理解文外材料的具体内容。
3.找出文内观点与文外材料的联系,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按要求规范作答。
(二)文外观点印证
1.审读文外观点,找出作答指向。运用分解思维,对文外观点咬文嚼字,认真审读,用切分法找出关键点,从而把握文外观点的角度、内容和范围。
2.速读诗歌,明确诗歌内容。运用求证思维和归纳思维,圈画出体现作者观点的关键性诗句,精准概括诗歌的内容和观点。
3.锁定联系,有理有据分析。运用对比思维和转化思维,充分挖掘文外观点与诗歌内容的联系点,用文内诗句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1.(2024·德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春题湖上①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 ①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事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他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任期将满,回京之前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中的“画图”是对颔联、颈联精当传神的描写的形象概括,诗中写景是尾联“勾留”之情的基础。
B.颔联妙用比喻描绘西湖山水。排排青松装点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像一颗闪光的珍珠。
C.“青罗裙带展新蒲”一句,实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裙带飘曳,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了春日的西湖之美。
D.诗中嵌入农事,体现诗人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比《钱塘湖春行》立意更见新颖,是其写作上的变格、出新。
★(2)有人评价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4·济南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台山杂吟
[金]元好问
其四
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
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
其五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四诗人运用比拟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不仅描写了大风过后青天白日下的台山,而且在最后一句与苏轼关联。
B.其四前两句是作者置身峰顶,将台山四周尽收眼底的观感;其五前两句是远望所见,从色彩角度赞美台山景象。
C.“吞吐”二字写出山间云雾在青翠山峦间飘荡出没,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相近。
D.其五化用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以天上美景相夸,抒发了诗人对台山的赞叹及热爱之情。
★(2)谈谈《台山杂诗(其五)》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与苏轼《题西林壁》所揭示的哲理有何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典例1] (202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 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清:清新
(2)惊:对……感到吃惊
(3)汹汹:汹涌澎湃
(4)寥寥:稀疏
(5)惭愧:对……感到惭愧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月光缓过,惊闻虫鸣 ②盛年不再,深感惭愧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关键词“白头心事”,表明了答题的内容,即理解作者的情感。对“白头心事”的理解需从其所在的尾联入手,然后结合全诗进行思考。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原文信息 分析概括
“卧闻刁斗起连营” 诗人独卧为山亭,似乎听到连营中的刁斗声,体现了诗人虽身处静谧的为山亭,但内心仍不平静,时时牵挂对敌战事。
“白头心事今如许” 由注释①可知,诗人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有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可如今年华已逝,功业未成,诗人对此念念不忘。
“惭愧儿童话请缨” 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惭愧”是自己的感受,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诗意疏通]
雨后凌空的亭檐之下空气清新凉爽,独卧亭中听到连营中传来刁斗声。几度看到薄云笼罩的月亮当轩而过,惊讶秋虫绕着台阶突然传出鸣叫声。波涛汹涌的南江在静夜里水波浮动,寥寥几颗北斗星遥遥地悬挂在高城。白发苍苍的我烦心事如今如此之多,面对主动请缨的年轻人不免心生惭愧。
[典例2] (2024·济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王守仁
谪居履在陈①,从者有温见②。
山荒聊可田,钱镈③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④。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⑤。
出耒⑥在明晨,山寒易霜霰⑦。
【注】 ①在陈:语出《论语》“在陈绝粮”,后人以“在陈”作为绝粮的代称。②温见:温,不满、愤怒的样子;见,同“现”。意思是表现出不满。③钱镈(bó):古时的农具。④佃:耕种田地。⑤发余羡:发,散发;余羡,多余的、富足的。⑥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⑦霰:雪珠。如白居易《秦中吟》“夜深烟火灭,霰雪落纷纷”。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谪:贬谪
(2)易办:容易筹办
(3)火耕:刀耕火种
(4)岂徒:难道仅仅
(5)理荒宴:请客设宴
(6)及:留给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随从不满 ②赈济孤寡
该诗作于王守仁“龙场悟道”时期,生动地体现了儒家“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的观念。诗中体现了哪些“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道在伦常日用之中”,关键词在“伦常日用”,要根据诗歌中作者伦常日用的各种境遇,概括体现的道理。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原文信息 分析概括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在绝粮的艰苦条件下,诗人表现出了与随从不同的精神状态,随从们面有不满,而在诗人看来,还有荒田可耕种,而且农具还容易买到,这就很不错了,可以开荒种田,以解断粮之难,由此体现出的“道”可以概括为:虽然经历磨难困苦,但仍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面对断粮的处境,诗人决定开垦荒田,作为一个为官者,诗人是不擅长稼穑的,但诗人并没有一筹莫展、遇事抱怨,而是积极地向当地的农人请教,多多学习模仿来进行种田,由此体现出的“道”可以概括为:遇事切忌慌张抱怨,需要以积极的措施解决。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诗人想到丰收以后要用它来请客设宴,收割遗下的颗粒留给乌雀,多余的粮食散发给穷困人家,由此体现出的“道”可以概括为:虽自身处境不佳,但仍能关注他人他物的仁爱情怀。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虽然经历磨难困苦,但仍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②遇事切忌慌张抱怨,需要以积极的措施解决;③虽自身处境不佳,但仍能关注他人他物的仁爱情怀。
[诗意疏通]
谪居龙场,遇到孔子在陈绝粮般的困境,我的随从们都有不满的表现。好在这到处的荒坡亦可开荒垦田,农具也还容易筹办。当地的农人多是刀耕火种,学习模仿也很方便。趁现在春天还没有过去,赶快种好这几亩田。难道仅仅是为吃口饱饭,待丰收了还要用它请客设宴。收割遗下的颗粒就留给乌雀吧,多余下来的粮食散发给穷困人家。明天早晨就要带着农具去垦荒,山间寒冷易结冰霜莫误了时光。
(一)把握古诗情感
1.准确把握情感内涵有三个要点:对谁(情感向谁抒发)、情由(情感因何产生)和感情基调(什么样的情感)。
(1)找出情感抒发对象:自己/他人;朝廷/百姓;社会/自然/人生。
(2)抓住“情由”。大体而言,诗人情感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在环境与诗人自身两种。外在环境主要有时令变化、社会治乱等,诗人自身因素主要指身体、人生遭遇(或贬谪,或离合)和理想抱负等。
(3)准确定“调”。要确定“情调”,需要抓住“情语”。
2.全面把握情感要做到多层次、多角度,充分挖掘。抓住结构层次,领悟丰富的情感;抓住表里,领悟深刻的情感;抓住时空转换,领悟变化的情感。
(二)概括古诗哲理
1.把握说理方式,挖掘深刻哲理。古人以理入诗,除直接写说理诗外,更多的是寓于景、事、物中,要把握其说理方式:①借景说理;②即事论理;③托物言理。
2.善于化象为理。要从诗中形象入手,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深入体悟哲理。
3.借助标题和诗中议论性语句,把握哲理。如朱熹《观书有感》,如果不与标题联系起来看,恐怕会曲解文意。诗中不少议论性语句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也是理解寓意的关键,必须牢牢抓住。
  观点迁移运用题一般包括文内观点迁移运用题和文外观点印证题,文内观点迁移运用题指用文内观点理解文外材料,考查学生观点的迁移运用能力。文外观点印证题指题干中给出名家典籍、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价,然后让考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往往涉及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
[典例3]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论学:论说学问
(2)逐字:一字一字地
(3)转:反倒,反而
(4)那:同“哪”,哪里
(5)剥落:脱落
(6)皮毛:人的皮肤和毛发。比喻表面的、肤浅的东西,多指学识
(7)流传:传下来;传播开
(8)参:领悟,琢磨
(9)炼:烧制,提炼
(10)桃李:桃花与李花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正面阐述 ②类比阐明主张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尾联”“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理解”可知,本题考查文内观点迁移运用的能力,应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重点分析。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抓关键 词句,准确 解读 “卖花担上看桃李”,意思为在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美丽但无根基,无生机和活力。“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意思为树头枝底的花朵,接地气,有根基,花会更加鲜艳、更有生机活力。
结合主 题,深入 分析 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本诗歌讲的是关于治学的内容。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或读书治学),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原。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需要求真务实、回归本原,认真阅读经典。故尾联提到的魏了翁的名言,实际上是强调读书治学要亲身实践,从而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把握学问的本质。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树头枝底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诗意疏通]
通过注释每个字来研读经典,难以领悟经典真谛。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禅理要自己亲身参悟和寻求印证才可,仙丹须亲自烧炼并且等待丹药的还转。“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桃花与李花”,这句话让现在的我回忆起鹤山先生。
[典例4]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①,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①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读文指导]
1.解释诗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思清:神思清爽
(2)蓬瀛:蓬莱和瀛洲,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
(3)见避:躲避我
(4)红蕖:红莲
(5)相迎:迎接我
(6)林萝:一种藤蔓植物
2.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内心幽静、安闲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①王国维观点中“以我观物”,关键词在“我”,要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出“我”在“观物”时的思想情感。
②王国维观点中“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可关注两个点,一是“物”,即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二是“我之色彩”,即诗中景物体现出“我”怎样的情感。
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
明确文外 观点含义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
结合诗句 分析印证 “卧枕船舷归思清” “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归思清”直接点出诗人的心态——心境澄清,心如止水,平和静谧。
结合诗句 分析印证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抒写出诗人对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的喜欢,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如同仙境,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客舟惊动了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的鸟儿,它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如见避”“似相迎”,在诗人眼中,翠羽、红蕖等,仿佛有了感情。
[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诗意疏通]
我躺卧船中,头枕船舷,回家的念头清清如水。视野之中,佳山妙水,简直让人担心是否误入了蓬莱、瀛洲那样的仙境。长桥卧波,秋叶染霜,景色宜人;寺庙幽深,云峰斜倚,晚晴正好。翠鸟裹着湿气,疾飞而逝,如同在躲避我;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香气袅袅,又像在迎接我。依稀之间,我逐渐接近住所,从林木藤萝的缝隙中传来隐隐约约的鸡鸣犬吠之声。
(一)文内观点迁移运用
1.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为下一步的迁移运用做准备。
2.深入而细致地理解文外材料的具体内容。
3.找出文内观点与文外材料的联系,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按要求规范作答。
(二)文外观点印证
1.审读文外观点,找出作答指向。运用分解思维,对文外观点咬文嚼字,认真审读,用切分法找出关键点,从而把握文外观点的角度、内容和范围。
2.速读诗歌,明确诗歌内容。运用求证思维和归纳思维,圈画出体现作者观点的关键性诗句,精准概括诗歌的内容和观点。
3.锁定联系,有理有据分析。运用对比思维和转化思维,充分挖掘文外观点与诗歌内容的联系点,用文内诗句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1.(2024·德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春题湖上①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 ①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事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他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任期将满,回京之前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中的“画图”是对颔联、颈联精当传神的描写的形象概括,诗中写景是尾联“勾留”之情的基础。
B.颔联妙用比喻描绘西湖山水。排排青松装点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像一颗闪光的珍珠。
C.“青罗裙带展新蒲”一句,实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裙带飘曳,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了春日的西湖之美。
D.诗中嵌入农事,体现诗人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比《钱塘湖春行》立意更见新颖,是其写作上的变格、出新。
C [C项,“实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裙带飘曳”错误,这一句是比喻,写新生的蒲草在风中摇曳,就像是少女身上的裙带,并非实写少女劳动之美。]
★(2)有人评价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考生要抓住题干中的“不舍意”“言外正有余情”分析。①尾联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不能抛下杭州到别处去,一半原因是流连这西湖。直陈自己的心理:原来自己没有离开杭州去到他处,一半原因就是流连这西湖的美景。以诗人不愿别离杭州来衬托杭州西湖美景的特色。②而“言外正有余情”则与诗人的遭遇有关。结合注释和写作背景可知,白居易于长庆三年(822)为躲避朝廷党争而自请外任,来到杭州做刺史,任职三年间,寄情山水,流连诗酒,写下了《钱塘湖春行》《杭州春望》《江楼夕望招客》等一系列吟咏西湖美景的诗章,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刺史任期将满、即将离开时所作。同时,作者在杭州任上疏浚西湖,修筑白堤,为百姓切实做了很多实事。此处的“余情”应理解为不愿回到京城朋党倾轧的官场,而愿意在杭州任上做点实事。
[答案] ①尾联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美景如画,是诗人不舍离开杭州的原因之一;②而“言外正有余情”则与诗人的遭遇有关,与其回到京城朋党倾轧的官场,不如在杭州任上做点实事。
[诗意疏通]
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三面群山环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镜。群峰上,松树密密麻麻排满山面,千山万峰显得一派苍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蒲叶披风,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带裙服。一幅格调清新的山水画图展现眼前,人不由发出对西湖风光的赞美。春色如此秀丽,我不愿离开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这风景如画的西湖。
2.(2024·济南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台山杂吟
[金]元好问
其四
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
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
其五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四诗人运用比拟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不仅描写了大风过后青天白日下的台山,而且在最后一句与苏轼关联。
B.其四前两句是作者置身峰顶,将台山四周尽收眼底的观感;其五前两句是远望所见,从色彩角度赞美台山景象。
C.“吞吐”二字写出山间云雾在青翠山峦间飘荡出没,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相近。
D.其五化用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以天上美景相夸,抒发了诗人对台山的赞叹及热爱之情。
C [C项,“意境相近”错误。“吞吐”二字写出了山间云雾时隐时现的美妙景象,空灵活脱,情趣盎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意境不同。]
★(2)谈谈《台山杂诗(其五)》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与苏轼《题西林壁》所揭示的哲理有何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苏轼《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揭示了“不同角度全面看事物”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其五“岂知身在妙高峰”,意思是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哪里知道是因为身处妙高峰呢?末句用妙高峰作比,以反问语气旨在告诉人们:站得高就看得远、看得清。
[答案] ①苏轼《题西林壁》所提示的主要在于“不同角度全面看事物”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②其五“岂知身在妙高峰”旨在告诉人们:站得高就看得远、看得清。
[诗意疏通]
其四:风力清除了台山上的阴霾,眺望远方,看到广阔的蓝天和明亮的白日。台山真实的面貌和色彩令人称赞,怎能不教未曾到访过台山的东坡先生深感遗憾呢?
其五:山间的云呵,吞吐回环。在青翠掩映的幽深中,一层淡绿,一层深青,淡绿深青一层层。这样的美景,只应天上才有,谁知此身,在妙高云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