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古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命题解读一:多文本比较阅读,提升阅读视野
命题变式1 以双文本形式呈现
一、(2024·雅礼中学4月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赠从弟三首(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西斋小松二首(其二)
[唐]元稹
簇簇枝新黄,纤纤攒素指。
柔苙渐依条,短莎①还半委。
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
千岁盘老龙②,修鳞③自兹始。
【注】 ①莎:同“蓑”,雨具名,用草或棕织成,披在身上以防雨,此处喻指蓑状松枝。②老龙:盘曲如龙的老松。③修鳞:积蓄力量。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诗中的“纤纤”和“素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斋小松枝叶的形态,富有美感。
B.刘诗中的“瑟瑟”写出了山谷中风的声音,“冰霜”则展现了松树所处环境的恶劣。
C.刘诗中“一何”有“多么”之意,不仅突出风的猛烈,更表现了松枝的刚劲坚韧。
D.两首诗善用细节描写展现松之形态,元诗表现松树之“小”,刘诗突出松树之“高”。
√
D [D项,“两首诗善用细节描写”错。刘诗无细节描写,元诗前四句为细节描写。“刘诗突出松树之‘高’”错,刘诗所写松树在高处,是为凸显松树不畏劲风的坚韧。]
2.两首诗均以松树寄托感情,但所抒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刘诗“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写出了松树不畏劲风的坚韧,“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尽管冰霜正寒,但是松树却长年保持高洁,写出了松树不畏严寒的坚韧与坚贞。最后一句“松柏有本性”更是写出松柏的坚贞自守。结合意象的含义,以及题目“赠从弟”可以判断,诗人是以松柏来勉励从弟,希望他能够像松柏一样坚贞自守,坚韧不拔。诗歌属于托物言志,应该也是一种自我勉励,希望自己也能有松柏一样的气节。元诗写“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千岁盘老龙,修鳞自兹始”,即使自身渺小,也要有远大志向;千岁松树也由小松长成。表明一个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需立志高远,而且从小积蓄力量。
[答案] ①刘诗写谷中青松刚劲且不畏劣境,表明自己志向坚贞,同时也借以勉励从弟。②元诗写千岁松树也由小松长成,表明如想有所成就,需立志高远且从小积蓄力量。
二、(2024·华南师范附中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牧牛图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牧牛图》是一首题画诗。画里送军粮的牛车,就像流水一样,写出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B.《牧牛图》中诗人所描绘的“承平”社会场景指的是一幅在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美好画面。
C.《病牛》首句写牛为主人耕田千亩,收获千箱,两个“千”显出牛的辛劳,突出牛的功绩,虽无病字,却有病因。
D.李纲对杜甫极为推崇,“但得众生皆得饱”,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很相似。
√
A [A项,“画里送军粮的牛车”错。田诗前两句写社会现状,现实中送军粮的牛车如流水一般多;后两句写画中场景,画中的牧童在秋天的原野上吹笛放牧。]
4.两首诗均以牛入诗,主要手法与主旨却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田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现实中的“似水流”凸显牛车之多,暗示战乱不休;画中的“短蓑长笛一川秋”反映天下承平,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李诗:主要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众生皆得饱”,即使“羸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作者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诗人以牛自况,借咏牛来抒发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
[答案] ①田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现实的战乱“干戈扰扰遍中州”,与画里的和平“短蓑长笛一川秋”,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②李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看似句句写牛,实则句句写人,诗人以牛自况,抒发了忧国忧民、甘于奉献的情怀。
命题变式2 主客观题关联教材
三、(2024·青岛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罢还边将
雍 陶
白须虏将①话边事,自失公权怨语多。
汉主岂劳思李牧,赵王犹是用廉颇。
新鹰饱肉唯闲猎,旧剑生衣懒更磨。
百战无功身老去,羡他年少渡黄河。
【注】 ①虏将: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将领。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了边将的现状,“白须”状其年老,“失公权”意为失去了朝廷授予的职权。
B.颔联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用廉颇的典故抒怀,但情感不尽相同。
C.颈联写边将日常生活:无所事事,喂饱鹰隼,悠闲狩猎;宝剑生锈,懒于磨砺。
D.全诗融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体,语言凝练隽永,富有深意,耐人寻味。
√
C [C项,“无所事事,喂饱鹰隼,悠闲狩猎”错,颈联是说刚训练好的鹰,吃饱肉,只用来闲时打猎,宝剑生锈,懒于磨砺,体现的是边将“失公权”后无法施展抱负的状态。]
6.本诗写出了“边将”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联后句,“自失公权怨语多”意为:边将失去了朝廷授予的职权,表达了边将被免职后的失落。颔联,用汉主不会想到重用李牧,赵王还是任用老将廉颇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被朝廷闲置不用的怨愤之情。颈联意为:刚训练好的鹰,吃饱肉,只用来闲时打猎,宝剑生锈,懒于磨砺。用新鹰闲猎,旧剑生锈,表达不被重用的遗憾、怨恨之情。尾联,“百战无功身老去,羡他年少渡黄河”意为:身经百战,却功业无成,此身已老,年华逝去,羡慕年轻的将领渡过黄河去守边。前句表达了一生征战却功业未成的不甘;“身老去”表达了边将对年华逝去的慨叹。
[答案] ①被免职后的失落;②不被任用的怨愤;③一生征战却功业未成的不甘;④年华逝去的慨叹。
四、(2024·湛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
欧阳修
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
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武牙滩①。
野花零落风前乱②,飞雨萧条江上寒。
荻笋时鱼③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注】 ①青草渡与武牙滩均为峡州境内地名。②乱:这里有飞舞之意。③时鱼:即鲥鱼,为名贵食用鱼。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联回忆,诗人深情赞美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中”回到峡州。
B.颈联写景,到了冬天,峡州野花飘落,一片狼藉,江上飞雨,让诗人特别感伤。
C.尾联抒情,诗人在享用当地物产的美味时,想起了好友,遗憾不能与好友共享。
D.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首联点明了题意,中间两联承接自然,尾联富有情味。
√
B [B项,“一片狼藉”理解错误,诗句意思是“即使是冬天,峡州也有野花迎风起舞”;“特别感伤”不符合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8.本诗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都写到自己的“迁谪”,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本诗的标题中“离峡州后”可知,这首诗是写诗人被贬官到峡州后写的。首联诗人回忆这一年被贬谪在峡州的生活,诗人非常讨厌峡州这样的荒蛮之地,只是此地的江山景色还没有完结。诗人描写峡州的山水风物,借此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意。颔联诗人赞美了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回到峡州。颈联写即使是冬天,峡州也有野花迎风飞舞,江上寒雨飘飞,一片萧条。尾联写峡州的竹笋和鲥鱼鲜美有味,遗憾的是没有知心朋友与自己一同享用。后三联写诗人虽然厌恶那里的习俗,但对那里的山光水色
颇有兴味,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说“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所以,诗人的“迁谪”之意是由琵琶女演奏悲愤的琵琶曲引起的,诗人在诗中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流露出被贬后的愤懑之情。
[答案] ①本诗写自己被贬官到峡州,虽然厌恶那里的习俗,但对那里的山光水色颇有兴味,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②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迁谪”,是由琵琶女演奏悲愤的琵琶曲引起的,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流露出的是一种被贬后的愤懑之情。
命题解读二:创新题型设计,反套路命题
命题变式1 条件限定性鉴赏
一、(2024·岳阳三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鸿门会
[元]杨维桢①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 ②。
照天万古无二乌③,残星破月开天余。
座中有客④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军声十万振屋瓦,拔剑当人面如赭。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注】 ①杨维桢:诗人,元末避乱居富春山,后迁居钱塘(今杭州)。张士诚(起义军领袖)居浙西时屡召不赴,后徙松江,从此游山水。②猰 (yà yǔ):食人怪兽,似狸而善走。③乌:传说“日中有踆乌”(《淮南子·精神训》),故以乌代日。④客:指的是刘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句选用两个“迷”字,极言天地混沌莫辨之状,暗喻秦末天下无主、动荡不定的情势。
B.“照天万古无二乌”两句是说天无二日,秦朝一亡,揭竿起义的诸将领终究是要决一雌雄的。鸿门会可以说正是这一矛盾激化与公开化的标志。
C.“振屋瓦”“力排山”“气卷黄河”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项羽军队浩大的声势以及他无与伦比的勇力和气概。
D.最后两句写项羽坐失了消灭潜在对手刘邦的最佳时机,对此范增愤愤不已。诗人高度评价范增的识见,故把他撞玉斗的行动喻为“石破青天”。
√
C [C项,“写出了项羽军队浩大的声势”错误。“振屋瓦”是写刘邦的军队。]
★2.本诗是杨维桢的得意之作。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理解“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这句话的意思,强调写诗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抒发自己的感情。分析本诗,这是一首咏史诗,写刘邦、项羽鸿门之会。此诗前六句,写秦末大乱,楚、汉抗争,作时代氛围的刻画;首句选用两个“迷”字,极言天地混沌莫辨之状,暗喻秦末天下无主、动荡不定的情势。中间六句,从大形势的渲染跳到宴会上,分别描写刘、项双方:刘邦的志向、实力,项羽的气概、军威。最后四句则概括了鸿门会的结局,以刘邦溜回军中,范增撞碎玉斗宣告了鸿门会的结束,诗人高度评价范增的识见,故把他撞玉斗的行动喻为“石破青天”。可见,本诗不只是叙述历史故事,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表明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答案] 这一观点是说,假如只是机械地用诗的形式来叙述历史故事,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抒发自己的感情,那就是在写史,不是写诗。杨维桢这首诗不仅叙述了秦末楚汉之争中鸿门宴的故事,更是借此委婉含蓄地揭露了元末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风云变幻的时局的热切关注。
二、(2024·茂名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
唐多令·莎草被长洲
汪元量①
莎草被长洲。吴江拍岸流。忆故家、西北高楼。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鬓、独悲秋。
人在塞边头。断鸿书寄不。记当年、一片闲愁。舞罢羽衣尘满面,谁伴我、广寒游。
【注】 ①汪元量:宋末元初诗人,钱塘人,原为南宋宫廷琴师,元军攻陷临安,被俘北去,随三宫留侍燕京。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景点题,虚写故乡草覆长滩、水拍江岸的景象,为全词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
B.“搔短鬓”和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情感却截然不同。
C.下片“记当年、一片闲愁”与当下身居边塞、客思难解的境况形成对比,表达故国之思。
D.全词语言典雅,多处化用典故,其中“西北高楼”“舞罢羽衣”“广寒”等更是一语双关。
√
B [B项,“情感却截然不同”错误。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诗人思念、担忧亲人之苦,反映了国破家亡、离乱伤痛,同时也表达了对衰老的感叹;本词中的“搔短鬓”,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感叹,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二者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
★4.汪诗多记国亡前后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其诗多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请谈谈本词“悲”在何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悲秋:“莎草被长洲。吴江拍岸流”开篇写景,虚写故乡草覆长滩、水拍江岸的景象,悲叹秋日景物空旷荒凉,为全词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②悲己:“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鬓”,十年客居他乡,衰老憔悴,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感叹;“谁伴我、广寒游”,孤身一人,感慨知音难觅。③悲国:“忆故家、西北高楼”,“故家”就是故乡,结合注释“元军攻陷临安,被俘北去,随三宫留侍燕京”可知,此时国破家亡,词人悲叹国家被元人所灭,离乱伤痛,只能站在“西北高楼”之上,“忆故家”。
[答案] ①悲秋:悲叹秋日景物空旷荒凉,草覆长滩、水拍江岸。②悲己:悲叹年华逝去,如“十载客窗憔悴损”;知音难觅,如“谁伴我、广寒游”。③悲国:悲叹国家被元人所灭,只能站在“西北高楼”之上,“忆故家”。
命题变式2 设定生活情境命题
三、(2024·潍坊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①
李 益
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
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
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
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②已拟惠休③诗。
【注】 ①贾校书:即贾弇(yǎn),曾任校书郎。振上人:诗僧法振,作者诗友,当时居于“东州”。②江淹:南朝梁诗人,曾模仿惠休《怨诗行》而作《休上人怨别》。③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原为僧人。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风劲吹、大雁悲鸣,诗歌开篇便从触觉与听觉角度渲染出送别时的伤感氛围。
B.诗歌第三句与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相同的写法。
C.诗人认为,分别之后友人会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二人何处再相见就难以预期。
D.颈联描述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的情景,烘托出与友人别后的孤独冷寂。
√
D [D项,“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错,颈联意思是,眼看友人远去,山峦随着马匹行进,天色已晚,道路延伸进寒冷的城池,而我还独自一人迟迟没有离去。“山随匹马”“路入寒城”写的是友人行为。]
★6.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学校计划将本诗拍摄成一个小视频,请你拟写第八句的视频拍摄脚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
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场景 静夜拟诗
音乐特点
远镜头
①
②
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场景 静夜拟诗
特写镜头
视频解说(可从内容、情感角度解说;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④
[解析]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学生需要对脚本的写作要求有所了解。填写表格涉及的能力要求有信息筛选和概括、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表达,意思相近即可。
尾联意思是,我已经有了像惠休那样的离别之情,我将告知东州的故友,诉说我心中的感慨。诗人要伏案写诗抒发对振上人诗作的赞赏与对友人的思念,故背景音乐应该是低沉抒情的,满含着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远镜头多为远处、空间范围大的场景,此处应该把离别的时间“暮色”、地点“前林”作为背景,镜头包括雁、山、马等场景。
特写镜头应为某一细部的镜头,也就是语言上的细节描写,此处细节场景就是李益提笔伏案写诗;视频解说,可以介绍李益写诗的背景及李益内心的情感,即江淹曾模仿惠休作诗,此时李益以江淹自比仿照振上人的诗创作,表现出对振上人诗作的赞赏与对他的思念。
[答案] ①抒情低沉、略带伤感(低沉、伤感) ②暮色,前林送别(雁、山、马) ③李益提笔伏案写诗(沉吟、叹息) ④江淹曾模仿惠休作诗,此时李益以江淹自比仿照振上人的诗创作,表现出对振上人诗作的赞赏与对友人的思念(写诗背景及情感)
四、(2024·南昌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7~8题。(9分)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③新草绿,幕府④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 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②征虏亭:亭名,在金陵,征虏将军谢安建立此亭,因以为名。③蔡洲:江中洲名。蔡,一作“芳”。④幕府:山名。
7.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诗的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评述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统治者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当取决于人事。
B.王词中“念往昔”一句,总结上阕,引出下阕,转入登临所思,词人像前代吊古的文人骚客一样感叹着历史兴亡的荣辱。
C.两首作品均对自然之景的描写着墨较多,从景语中巧妙地道出盛衰对比,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D.两首作品都含蓄地借《玉树后庭花》曲尚在流行这一现象,暗示当朝统治者并未吸取历史教训,可谓意味深长。
√
B [B项,“词人像前代吊古的文人骚客一样感叹着历史兴亡的荣辱”错误。“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所以,词人同古代文人不一样,抒发词人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
★8.抚州王安石纪念馆收录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其下阕里写的是“但寒烟芳草凝绿”,与我们教材中“但寒烟衰草凝绿”不同。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表明观点,“衰”更合适。先解释“衰”的意思,“衰老”的意思。再解释所在句子的意思,“但寒烟衰草凝绿”的意思是“只有寒烟笼罩的衰草还凝聚着绿色”。然后写其中运用的手法、蕴含的情感,“衰”写出了草的衰老的状态,在朦胧中呈现出一派没有丝毫生机的绿色,晚秋时节一片衰败景象,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败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借景抒情,在景中蕴含了词人对王朝昔盛今亡的哀叹之情。而“芳”形容的是草的茂盛,是乐景,表现的情感也应是愉悦的,与词人此时沉重的忧虑之情不符,所以“衰”字更合适。
[答案] ①“衰”更合适。②“衰”,“衰老”的意思,写出了草的衰老的状态,那衰老的枯草,在朦胧中呈现出一派没有丝毫生机的绿色,借景抒情,在景中蕴含了词人对王朝昔盛今亡的哀叹之情。而“芳”表现的是草的茂盛,是乐景,不能体现词人此时沉重的忧虑之情。
命题变式3 开放式命题
五、(2024·南通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
酬令狐相公①使宅别斋初栽桂树见怀之作
刘禹锡
清淮南岸家山树,黑水东边第一栽。
影近画梁迎晓日,香随绿酒入金杯。
根留本土依江润,叶起寒棱映月开。
早晚阴成比梧竹②,九霄③还放彩雏来。
【注】 ①令狐相公:令狐楚,时任节度使。②梧竹:相传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③九霄:一说天极高处,一说皇帝居处。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酬答诗,“酬”字表明令狐楚先前就初栽桂树写诗赠刘禹锡,诗人作此诗回赠。
B.颔联视觉、嗅觉结合,树影映画梁,花香融绿酒,诗人观赏到如此美景,不禁陶醉其中。
C.颈联中,“留”写树根保留了原来的泥土,“起”展现了桂叶在月影下舒展的动态美。
D.全诗明写桂树,暗写诗人对令狐楚的赞美之情,含而不露,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
B [B项,“观赏到”错误,这两句为想象的内容,并非实景观察。]
★10.有人认为诗中的“彩雏”指人才,也有人认为是指令狐楚在朝为官的儿子,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尾联说说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表明赞同哪种观点,然后综合考虑诗篇背景和意境,结合尾联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能自圆其说即可。将彩雏理解为人才更合理,这里的“放”为释放或者放出人才的意思,令狐楚时任节度使,“栽桂树”则为吸引人才,与政府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政策相符合。“彩雏”指的是令狐楚在朝为官的儿子。尽管“彩雏”一词常常用来比喻人才,但在这首诗中,考虑到令狐楚的身份和时代背景,更可能是指他的儿子。首先,令狐楚作为当时的节度使,其子在官场上很可能也有不俗的表现。彩雏在此
可被解读为有前途、有才华的官员后代,他们像彩雏一样在政治舞台上展翅高飞。其次,尾联“九霄还放彩雏来”,表达了一种令人期待的意味,期待令狐楚的儿子衣锦还乡,更贴合令狐楚这位官员的家庭背景。
[答案] (示例一)赞同“彩雏”指人才。诗人写桂树早晚会长得像梧竹一样,能引来“彩雏”,以此祝愿令狐楚能筑巢引凤,吸引人才。
(示例二)赞同“彩雏”指令狐楚的儿子。诗人写桂树早晚会长得像梧竹一样,能引来“彩雏”,借此设想令狐楚的儿子衣锦还乡,赞美他教子有方。
六、(2024·邢台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9分)
补子瞻赠姜唐佐①秀才
苏 辙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③。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注】 ①姜唐佐: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苏轼被贬海南时他曾慕名在苏轼门下求学。1099年,苏轼北归时,在姜唐佐纸扇上写下“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两句诗,并允诺等姜唐佐考中举人再补完全诗。后姜唐佐高中举人时,苏轼却已在北归途中病逝。②琼管:为古代琼州府的别称。③翰墨场:即“翰墨”,指文坛。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标题和注释可知,苏辙将兄长的残诗嵌在第三联,自己补充了其他三联,本诗实为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共同完成的一首七言律诗。
B.首联写到,即使是贫地茅间也能够长出身怀异香的芳草,诗人借此对姜唐佐这位来自民间的良才给予了高度评价。
C.颔联写来自鱼龙之地琼州的姜唐佐,终在高中举人后成了广州文坛的新秀。“琼管”“羊城”两名称对举,颇有意味。
D.“白袍”喻指高中举人,官服加身。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凸显了苏轼的豪情和才气,也写出了他的殷殷厚望。
√
D [D项,“‘白袍’喻指高中举人,官服加身”错,并非比喻而是借代;白袍,代指未做官的士人。唐代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白袍”作为代称。]
★12.诗歌尾联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另一种是“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你更喜欢哪个版本?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赏析重要诗句,一般的思路为“诗意+手法+情感”。
如果选择“锦衣他日千人看”这个版本:①诗意为: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将来定会受到更多人的瞩目和赞誉,那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和慧眼识人。②关键词在于“千人”,强调看重、赞誉的姜唐佐人数之多,甚至可能包括曾经看不起他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都相信姜唐佐这位生长于“茅间”的“异芳”,会成为“流稷”之栋梁。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兄长的追忆和怀念。
如果选择“锦衣不日人争看”这个版本:①诗意为,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要不了几天,就会有很多人争着目睹姜唐佐的无限风采,那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和慧眼识人。②关键词在于“不日”“争”,“不日”,即“要不了几天(或几天之内)”,突出时间短;“争”,即人们会争着抢着一睹姜唐佐的风采。“不日”“争”写出在短时间内,姜唐佐这条“琼管”跃出的“鱼龙”,很快就能“风流稷下”,受到众人的瞩目和赞誉,抒发诗人对姜唐佐的厚望和期许。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兄长的追忆和怀念。
[答案] (示例一)更喜欢“锦衣他日千人看”这个版本。①诗意为,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将来他定会受到更多人的瞩目和赞誉,那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和慧眼识人。②用“千人”形容赞誉的人数之多,表明苏辙对姜唐佐的看重,也相信姜唐佐定能一显身手,成为国之栋梁。
(示例二)更喜欢“锦衣不日人争看”这个版本。①诗意为,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很快他就会受到众人的瞩目和赞誉,到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和慧眼识人。②“不日”,表明时间短;“争”,人们争着抢着一睹姜唐佐的风采。“不日”“争”写出在短时间内,姜唐佐就能一显身手,受到众人的瞩目和赞誉。表明苏辙对姜唐佐的看重和赞美。一、(2024·雅礼中学4月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赠从弟三首(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西斋小松二首(其二)
[唐]元稹
簇簇枝新黄,纤纤攒素指。
柔苙渐依条,短莎①还半委。
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
千岁盘老龙②,修鳞③自兹始。
【注】 ①莎:同“蓑”,雨具名,用草或棕织成,披在身上以防雨,此处喻指蓑状松枝。②老龙:盘曲如龙的老松。③修鳞:积蓄力量。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诗中的“纤纤”和“素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斋小松枝叶的形态,富有美感。
B.刘诗中的“瑟瑟”写出了山谷中风的声音,“冰霜”则展现了松树所处环境的恶劣。
C.刘诗中“一何”有“多么”之意,不仅突出风的猛烈,更表现了松枝的刚劲坚韧。
D.两首诗善用细节描写展现松之形态,元诗表现松树之“小”,刘诗突出松树之“高”。
D [D项,“两首诗善用细节描写”错。刘诗无细节描写,元诗前四句为细节描写。“刘诗突出松树之‘高’”错,刘诗所写松树在高处,是为凸显松树不畏劲风的坚韧。]
2.两首诗均以松树寄托感情,但所抒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刘诗“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写出了松树不畏劲风的坚韧,“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尽管冰霜正寒,但是松树却长年保持高洁,写出了松树不畏严寒的坚韧与坚贞。最后一句“松柏有本性”更是写出松柏的坚贞自守。结合意象的含义,以及题目“赠从弟”可以判断,诗人是以松柏来勉励从弟,希望他能够像松柏一样坚贞自守,坚韧不拔。诗歌属于托物言志,应该也是一种自我勉励,希望自己也能有松柏一样的气节。元诗写“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千岁盘老龙,修鳞自兹始”,即使自身渺小,也要有远大志向;千岁松树也由小松长成。表明一个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需立志高远,而且从小积蓄力量。
[答案] ①刘诗写谷中青松刚劲且不畏劣境,表明自己志向坚贞,同时也借以勉励从弟。②元诗写千岁松树也由小松长成,表明如想有所成就,需立志高远且从小积蓄力量。
二、(2024·华南师范附中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牧牛图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牧牛图》是一首题画诗。画里送军粮的牛车,就像流水一样,写出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B.《牧牛图》中诗人所描绘的“承平”社会场景指的是一幅在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美好画面。
C.《病牛》首句写牛为主人耕田千亩,收获千箱,两个“千”显出牛的辛劳,突出牛的功绩,虽无病字,却有病因。
D.李纲对杜甫极为推崇,“但得众生皆得饱”,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很相似。
A [A项,“画里送军粮的牛车”错。田诗前两句写社会现状,现实中送军粮的牛车如流水一般多;后两句写画中场景,画中的牧童在秋天的原野上吹笛放牧。]
4.两首诗均以牛入诗,主要手法与主旨却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田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现实中的“似水流”凸显牛车之多,暗示战乱不休;画中的“短蓑长笛一川秋”反映天下承平,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李诗:主要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众生皆得饱”,即使“羸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作者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诗人以牛自况,借咏牛来抒发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
[答案] ①田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现实的战乱“干戈扰扰遍中州”,与画里的和平“短蓑长笛一川秋”,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②李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看似句句写牛,实则句句写人,诗人以牛自况,抒发了忧国忧民、甘于奉献的情怀。
三、(2024·青岛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罢还边将
雍 陶
白须虏将①话边事,自失公权怨语多。
汉主岂劳思李牧,赵王犹是用廉颇。
新鹰饱肉唯闲猎,旧剑生衣懒更磨。
百战无功身老去,羡他年少渡黄河。
【注】 ①虏将: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将领。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了边将的现状,“白须”状其年老,“失公权”意为失去了朝廷授予的职权。
B.颔联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用廉颇的典故抒怀,但情感不尽相同。
C.颈联写边将日常生活:无所事事,喂饱鹰隼,悠闲狩猎;宝剑生锈,懒于磨砺。
D.全诗融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体,语言凝练隽永,富有深意,耐人寻味。
C [C项,“无所事事,喂饱鹰隼,悠闲狩猎”错,颈联是说刚训练好的鹰,吃饱肉,只用来闲时打猎,宝剑生锈,懒于磨砺,体现的是边将“失公权”后无法施展抱负的状态。]
6.本诗写出了“边将”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联后句,“自失公权怨语多”意为:边将失去了朝廷授予的职权,表达了边将被免职后的失落。颔联,用汉主不会想到重用李牧,赵王还是任用老将廉颇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被朝廷闲置不用的怨愤之情。颈联意为:刚训练好的鹰,吃饱肉,只用来闲时打猎,宝剑生锈,懒于磨砺。用新鹰闲猎,旧剑生锈,表达不被重用的遗憾、怨恨之情。尾联,“百战无功身老去,羡他年少渡黄河”意为:身经百战,却功业无成,此身已老,年华逝去,羡慕年轻的将领渡过黄河去守边。前句表达了一生征战却功业未成的不甘;“身老去”表达了边将对年华逝去的慨叹。
[答案] ①被免职后的失落;②不被任用的怨愤;③一生征战却功业未成的不甘;④年华逝去的慨叹。
四、(2024·湛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
欧阳修
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
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武牙滩①。
野花零落风前乱②,飞雨萧条江上寒。
荻笋时鱼③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注】 ①青草渡与武牙滩均为峡州境内地名。②乱:这里有飞舞之意。③时鱼:即鲥鱼,为名贵食用鱼。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联回忆,诗人深情赞美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中”回到峡州。
B.颈联写景,到了冬天,峡州野花飘落,一片狼藉,江上飞雨,让诗人特别感伤。
C.尾联抒情,诗人在享用当地物产的美味时,想起了好友,遗憾不能与好友共享。
D.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首联点明了题意,中间两联承接自然,尾联富有情味。
B [B项,“一片狼藉”理解错误,诗句意思是“即使是冬天,峡州也有野花迎风起舞”;“特别感伤”不符合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8.本诗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都写到自己的“迁谪”,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本诗的标题中“离峡州后”可知,这首诗是写诗人被贬官到峡州后写的。首联诗人回忆这一年被贬谪在峡州的生活,诗人非常讨厌峡州这样的荒蛮之地,只是此地的江山景色还没有完结。诗人描写峡州的山水风物,借此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意。颔联诗人赞美了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回到峡州。颈联写即使是冬天,峡州也有野花迎风飞舞,江上寒雨飘飞,一片萧条。尾联写峡州的竹笋和鲥鱼鲜美有味,遗憾的是没有知心朋友与自己一同享用。后三联写诗人虽然厌恶那里的习俗,但对那里的山光水色颇有兴味,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说“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所以,诗人的“迁谪”之意是由琵琶女演奏悲愤的琵琶曲引起的,诗人在诗中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流露出被贬后的愤懑之情。
[答案] ①本诗写自己被贬官到峡州,虽然厌恶那里的习俗,但对那里的山光水色颇有兴味,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②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迁谪”,是由琵琶女演奏悲愤的琵琶曲引起的,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流露出的是一种被贬后的愤懑之情。
命题解读二:创新题型设计,反套路命题
一、(2024·岳阳三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鸿门会
[元]杨维桢①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②。
照天万古无二乌③,残星破月开天余。
座中有客④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军声十万振屋瓦,拔剑当人面如赭。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注】 ①杨维桢:诗人,元末避乱居富春山,后迁居钱塘(今杭州)。张士诚(起义军领袖)居浙西时屡召不赴,后徙松江,从此游山水。②猰(yà yǔ):食人怪兽,似狸而善走。③乌:传说“日中有踆乌”(《淮南子·精神训》),故以乌代日。④客:指的是刘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句选用两个“迷”字,极言天地混沌莫辨之状,暗喻秦末天下无主、动荡不定的情势。
B.“照天万古无二乌”两句是说天无二日,秦朝一亡,揭竿起义的诸将领终究是要决一雌雄的。鸿门会可以说正是这一矛盾激化与公开化的标志。
C.“振屋瓦”“力排山”“气卷黄河”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项羽军队浩大的声势以及他无与伦比的勇力和气概。
D.最后两句写项羽坐失了消灭潜在对手刘邦的最佳时机,对此范增愤愤不已。诗人高度评价范增的识见,故把他撞玉斗的行动喻为“石破青天”。
C [C项,“写出了项羽军队浩大的声势”错误。“振屋瓦”是写刘邦的军队。]
★2.本诗是杨维桢的得意之作。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理解“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这句话的意思,强调写诗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抒发自己的感情。分析本诗,这是一首咏史诗,写刘邦、项羽鸿门之会。此诗前六句,写秦末大乱,楚、汉抗争,作时代氛围的刻画;首句选用两个“迷”字,极言天地混沌莫辨之状,暗喻秦末天下无主、动荡不定的情势。中间六句,从大形势的渲染跳到宴会上,分别描写刘、项双方:刘邦的志向、实力,项羽的气概、军威。最后四句则概括了鸿门会的结局,以刘邦溜回军中,范增撞碎玉斗宣告了鸿门会的结束,诗人高度评价范增的识见,故把他撞玉斗的行动喻为“石破青天”。可见,本诗不只是叙述历史故事,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表明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答案] 这一观点是说,假如只是机械地用诗的形式来叙述历史故事,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抒发自己的感情,那就是在写史,不是写诗。杨维桢这首诗不仅叙述了秦末楚汉之争中鸿门宴的故事,更是借此委婉含蓄地揭露了元末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风云变幻的时局的热切关注。
二、(2024·茂名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
唐多令·莎草被长洲
汪元量①
莎草被长洲。吴江拍岸流。忆故家、西北高楼。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鬓、独悲秋。
人在塞边头。断鸿书寄不。记当年、一片闲愁。舞罢羽衣尘满面,谁伴我、广寒游。
【注】 ①汪元量:宋末元初诗人,钱塘人,原为南宋宫廷琴师,元军攻陷临安,被俘北去,随三宫留侍燕京。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景点题,虚写故乡草覆长滩、水拍江岸的景象,为全词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
B.“搔短鬓”和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情感却截然不同。
C.下片“记当年、一片闲愁”与当下身居边塞、客思难解的境况形成对比,表达故国之思。
D.全词语言典雅,多处化用典故,其中“西北高楼”“舞罢羽衣”“广寒”等更是一语双关。
B [B项,“情感却截然不同”错误。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了诗人思念、担忧亲人之苦,反映了国破家亡、离乱伤痛,同时也表达了对衰老的感叹;本词中的“搔短鬓”,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感叹,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二者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
★4.汪诗多记国亡前后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其诗多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请谈谈本词“悲”在何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悲秋:“莎草被长洲。吴江拍岸流”开篇写景,虚写故乡草覆长滩、水拍江岸的景象,悲叹秋日景物空旷荒凉,为全词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②悲己:“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鬓”,十年客居他乡,衰老憔悴,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感叹;“谁伴我、广寒游”,孤身一人,感慨知音难觅。③悲国:“忆故家、西北高楼”,“故家”就是故乡,结合注释“元军攻陷临安,被俘北去,随三宫留侍燕京”可知,此时国破家亡,词人悲叹国家被元人所灭,离乱伤痛,只能站在“西北高楼”之上,“忆故家”。
[答案] ①悲秋:悲叹秋日景物空旷荒凉,草覆长滩、水拍江岸。②悲己:悲叹年华逝去,如“十载客窗憔悴损”;知音难觅,如“谁伴我、广寒游”。③悲国:悲叹国家被元人所灭,只能站在“西北高楼”之上,“忆故家”。
三、(2024·潍坊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①
李 益
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
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
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
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②已拟惠休③诗。
【注】 ①贾校书:即贾弇(yǎn),曾任校书郎。振上人:诗僧法振,作者诗友,当时居于“东州”。②江淹:南朝梁诗人,曾模仿惠休《怨诗行》而作《休上人怨别》。③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原为僧人。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风劲吹、大雁悲鸣,诗歌开篇便从触觉与听觉角度渲染出送别时的伤感氛围。
B.诗歌第三句与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相同的写法。
C.诗人认为,分别之后友人会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二人何处再相见就难以预期。
D.颈联描述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的情景,烘托出与友人别后的孤独冷寂。
D [D项,“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错,颈联意思是,眼看友人远去,山峦随着马匹行进,天色已晚,道路延伸进寒冷的城池,而我还独自一人迟迟没有离去。“山随匹马”“路入寒城”写的是友人行为。]
★6.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学校计划将本诗拍摄成一个小视频,请你拟写第八句的视频拍摄脚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
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场景 静夜拟诗
音乐特点 ①
远镜头 ②
特写镜头 ③
视频解说(可从内容、情感角度解说;不超过60字)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学生需要对脚本的写作要求有所了解。填写表格涉及的能力要求有信息筛选和概括、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表达,意思相近即可。
尾联意思是,我已经有了像惠休那样的离别之情,我将告知东州的故友,诉说我心中的感慨。诗人要伏案写诗抒发对振上人诗作的赞赏与对友人的思念,故背景音乐应该是低沉抒情的,满含着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远镜头多为远处、空间范围大的场景,此处应该把离别的时间“暮色”、地点“前林”作为背景,镜头包括雁、山、马等场景。
特写镜头应为某一细部的镜头,也就是语言上的细节描写,此处细节场景就是李益提笔伏案写诗;视频解说,可以介绍李益写诗的背景及李益内心的情感,即江淹曾模仿惠休作诗,此时李益以江淹自比仿照振上人的诗创作,表现出对振上人诗作的赞赏与对他的思念。
[答案] ①抒情低沉、略带伤感(低沉、伤感) ②暮色,前林送别(雁、山、马) ③李益提笔伏案写诗(沉吟、叹息) ④江淹曾模仿惠休作诗,此时李益以江淹自比仿照振上人的诗创作,表现出对振上人诗作的赞赏与对友人的思念(写诗背景及情感)
四、(2024·南昌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7~8题。(9分)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③新草绿,幕府④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 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②征虏亭:亭名,在金陵,征虏将军谢安建立此亭,因以为名。③蔡洲:江中洲名。蔡,一作“芳”。④幕府:山名。
7.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诗的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评述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统治者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当取决于人事。
B.王词中“念往昔”一句,总结上阕,引出下阕,转入登临所思,词人像前代吊古的文人骚客一样感叹着历史兴亡的荣辱。
C.两首作品均对自然之景的描写着墨较多,从景语中巧妙地道出盛衰对比,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D.两首作品都含蓄地借《玉树后庭花》曲尚在流行这一现象,暗示当朝统治者并未吸取历史教训,可谓意味深长。
B [B项,“词人像前代吊古的文人骚客一样感叹着历史兴亡的荣辱”错误。“千古凭高”二句则是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所以,词人同古代文人不一样,抒发词人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
★8.抚州王安石纪念馆收录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其下阕里写的是“但寒烟芳草凝绿”,与我们教材中“但寒烟衰草凝绿”不同。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表明观点,“衰”更合适。先解释“衰”的意思,“衰老”的意思。再解释所在句子的意思,“但寒烟衰草凝绿”的意思是“只有寒烟笼罩的衰草还凝聚着绿色”。然后写其中运用的手法、蕴含的情感,“衰”写出了草的衰老的状态,在朦胧中呈现出一派没有丝毫生机的绿色,晚秋时节一片衰败景象,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败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借景抒情,在景中蕴含了词人对王朝昔盛今亡的哀叹之情。而“芳”形容的是草的茂盛,是乐景,表现的情感也应是愉悦的,与词人此时沉重的忧虑之情不符,所以“衰”字更合适。
[答案] ①“衰”更合适。②“衰”,“衰老”的意思,写出了草的衰老的状态,那衰老的枯草,在朦胧中呈现出一派没有丝毫生机的绿色,借景抒情,在景中蕴含了词人对王朝昔盛今亡的哀叹之情。而“芳”表现的是草的茂盛,是乐景,不能体现词人此时沉重的忧虑之情。
五、(2024·南通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
酬令狐相公①使宅别斋初栽桂树见怀之作
刘禹锡
清淮南岸家山树,黑水东边第一栽。
影近画梁迎晓日,香随绿酒入金杯。
根留本土依江润,叶起寒棱映月开。
早晚阴成比梧竹②,九霄③还放彩雏来。
【注】 ①令狐相公:令狐楚,时任节度使。②梧竹:相传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③九霄:一说天极高处,一说皇帝居处。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酬答诗,“酬”字表明令狐楚先前就初栽桂树写诗赠刘禹锡,诗人作此诗回赠。
B.颔联视觉、嗅觉结合,树影映画梁,花香融绿酒,诗人观赏到如此美景,不禁陶醉其中。
C.颈联中,“留”写树根保留了原来的泥土,“起”展现了桂叶在月影下舒展的动态美。
D.全诗明写桂树,暗写诗人对令狐楚的赞美之情,含而不露,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B [B项,“观赏到”错误,这两句为想象的内容,并非实景观察。]
★10.有人认为诗中的“彩雏”指人才,也有人认为是指令狐楚在朝为官的儿子,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尾联说说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表明赞同哪种观点,然后综合考虑诗篇背景和意境,结合尾联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能自圆其说即可。将彩雏理解为人才更合理,这里的“放”为释放或者放出人才的意思,令狐楚时任节度使,“栽桂树”则为吸引人才,与政府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政策相符合。“彩雏”指的是令狐楚在朝为官的儿子。尽管“彩雏”一词常常用来比喻人才,但在这首诗中,考虑到令狐楚的身份和时代背景,更可能是指他的儿子。首先,令狐楚作为当时的节度使,其子在官场上很可能也有不俗的表现。彩雏在此可被解读为有前途、有才华的官员后代,他们像彩雏一样在政治舞台上展翅高飞。其次,尾联“九霄还放彩雏来”,表达了一种令人期待的意味,期待令狐楚的儿子衣锦还乡,更贴合令狐楚这位官员的家庭背景。
[答案] (示例一)赞同“彩雏”指人才。诗人写桂树早晚会长得像梧竹一样,能引来“彩雏”,以此祝愿令狐楚能筑巢引凤,吸引人才。
(示例二)赞同“彩雏”指令狐楚的儿子。诗人写桂树早晚会长得像梧竹一样,能引来“彩雏”,借此设想令狐楚的儿子衣锦还乡,赞美他教子有方。
六、(2024·邢台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9分)
补子瞻赠姜唐佐①秀才
苏 辙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③。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注】 ①姜唐佐: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苏轼被贬海南时他曾慕名在苏轼门下求学。1099年,苏轼北归时,在姜唐佐纸扇上写下“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两句诗,并允诺等姜唐佐考中举人再补完全诗。后姜唐佐高中举人时,苏轼却已在北归途中病逝。②琼管:为古代琼州府的别称。③翰墨场:即“翰墨”,指文坛。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标题和注释可知,苏辙将兄长的残诗嵌在第三联,自己补充了其他三联,本诗实为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共同完成的一首七言律诗。
B.首联写到,即使是贫地茅间也能够长出身怀异香的芳草,诗人借此对姜唐佐这位来自民间的良才给予了高度评价。
C.颔联写来自鱼龙之地琼州的姜唐佐,终在高中举人后成了广州文坛的新秀。“琼管”“羊城”两名称对举,颇有意味。
D.“白袍”喻指高中举人,官服加身。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凸显了苏轼的豪情和才气,也写出了他的殷殷厚望。
D [D项,“‘白袍’喻指高中举人,官服加身”错,并非比喻而是借代;白袍,代指未做官的士人。唐代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白袍”作为代称。]
★12.诗歌尾联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另一种是“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你更喜欢哪个版本?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赏析重要诗句,一般的思路为“诗意+手法+情感”。
如果选择“锦衣他日千人看”这个版本:①诗意为: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将来定会受到更多人的瞩目和赞誉,那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和慧眼识人。②关键词在于“千人”,强调看重、赞誉的姜唐佐人数之多,甚至可能包括曾经看不起他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都相信姜唐佐这位生长于“茅间”的“异芳”,会成为“流稷”之栋梁。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兄长的追忆和怀念。
如果选择“锦衣不日人争看”这个版本:①诗意为,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要不了几天,就会有很多人争着目睹姜唐佐的无限风采,那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和慧眼识人。②关键词在于“不日”“争”,“不日”,即“要不了几天(或几天之内)”,突出时间短;“争”,即人们会争着抢着一睹姜唐佐的风采。“不日”“争”写出在短时间内,姜唐佐这条“琼管”跃出的“鱼龙”,很快就能“风流稷下”,受到众人的瞩目和赞誉,抒发诗人对姜唐佐的厚望和期许。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兄长的追忆和怀念。
[答案] (示例一)更喜欢“锦衣他日千人看”这个版本。①诗意为,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将来他定会受到更多人的瞩目和赞誉,那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和慧眼识人。②用“千人”形容赞誉的人数之多,表明苏辙对姜唐佐的看重,也相信姜唐佐定能一显身手,成为国之栋梁。
(示例二)更喜欢“锦衣不日人争看”这个版本。①诗意为,如今姜唐佐锦衣加身,很快他就会受到众人的瞩目和赞誉,到时,人们才会意识到东坡的远见和慧眼识人。②“不日”,表明时间短;“争”,人们争着抢着一睹姜唐佐的风采。“不日”“争”写出在短时间内,姜唐佐就能一显身手,受到众人的瞩目和赞誉。表明苏辙对姜唐佐的看重和赞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一、(2024·雅礼中学4月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2题。(9分)
赠从弟三首(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西斋小松二首(其二)
[唐]元稹
簇簇枝新黄,纤纤攒素指。
柔苙渐依条,短莎①还半委。
清风日夜高,凌云意何已。
千岁盘老龙②,修鳞③自兹始。
【注】 ①莎:同“蓑”,雨具名,用草或棕织成,披在身上以防雨,此处喻指蓑状松枝。②老龙:盘曲如龙的老松。③修鳞:积蓄力量。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诗中的“纤纤”和“素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斋小松枝叶的形态,富有美感。
B.刘诗中的“瑟瑟”写出了山谷中风的声音,“冰霜”则展现了松树所处环境的恶劣。
C.刘诗中“一何”有“多么”之意,不仅突出风的猛烈,更表现了松枝的刚劲坚韧。
D.两首诗善用细节描写展现松之形态,元诗表现松树之“小”,刘诗突出松树之“高”。
2.两首诗均以松树寄托感情,但所抒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4·华南师范附中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牧牛图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牧牛图》是一首题画诗。画里送军粮的牛车,就像流水一样,写出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B.《牧牛图》中诗人所描绘的“承平”社会场景指的是一幅在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美好画面。
C.《病牛》首句写牛为主人耕田千亩,收获千箱,两个“千”显出牛的辛劳,突出牛的功绩,虽无病字,却有病因。
D.李纲对杜甫极为推崇,“但得众生皆得饱”,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很相似。
4.两首诗均以牛入诗,主要手法与主旨却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4·青岛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 题。(9分)
罢还边将
雍 陶
白须虏将①话边事,自失公权怨语多。
汉主岂劳思李牧,赵王犹是用廉颇。
新鹰饱肉唯闲猎,旧剑生衣懒更磨。
百战无功身老去,羡他年少渡黄河。
【注】 ①虏将: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将领。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了边将的现状,“白须”状其年老,“失公权”意为失去了朝廷授予的职权。
B.颔联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均用廉颇的典故抒怀,但情感不尽相同。
C.颈联写边将日常生活:无所事事,喂饱鹰隼,悠闲狩猎;宝剑生锈,懒于磨砺。
D.全诗融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于一体,语言凝练隽永,富有深意,耐人寻味。
6.本诗写出了“边将”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24·湛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 题。(9分)
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
欧阳修
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
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武牙滩①。
野花零落风前乱②,飞雨萧条江上寒。
荻笋时鱼③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注】 ①青草渡与武牙滩均为峡州境内地名。②乱:这里有飞舞之意。③时鱼:即鲥鱼,为名贵食用鱼。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联回忆,诗人深情赞美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中”回到峡州。
B.颈联写景,到了冬天,峡州野花飘落,一片狼藉,江上飞雨,让诗人特别感伤。
C.尾联抒情,诗人在享用当地物产的美味时,想起了好友,遗憾不能与好友共享。
D.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首联点明了题意,中间两联承接自然,尾联富有情味。
★8.本诗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都写到自己的“迁谪”,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解读二:创新题型设计,反套路命题
一、(2024·岳阳三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 题。(9分)
鸿门会
[元]杨维桢①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②。
照天万古无二乌③,残星破月开天余。
座中有客④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军声十万振屋瓦,拔剑当人面如赭。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注】 ①杨维桢:诗人,元末避乱居富春山,后迁居钱塘(今杭州)。张士诚(起义军领袖)居浙西时屡召不赴,后徙松江,从此游山水。②猰(yà yǔ):食人怪兽,似狸而善走。③乌:传说“日中有踆乌”(《淮南子·精神训》),故以乌代日。④客:指的是刘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首句选用两个“迷”字,极言天地混沌莫辨之状,暗喻秦末天下无主、动荡不定的情势。
B.“照天万古无二乌”两句是说天无二日,秦朝一亡,揭竿起义的诸将领终究是要决一雌雄的。鸿门会可以说正是这一矛盾激化与公开化的标志。
C.“振屋瓦”“力排山”“气卷黄河”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项羽军队浩大的声势以及他无与伦比的勇力和气概。
D.最后两句写项羽坐失了消灭潜在对手刘邦的最佳时机,对此范增愤愤不已。诗人高度评价范增的识见,故把他撞玉斗的行动喻为“石破青天”。
★2.本诗是杨维桢的得意之作。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4·茂名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 题。(9分)
唐多令·莎草被长洲
汪元量①
莎草被长洲。吴江拍岸流。忆故家、西北高楼。十载客窗憔悴损,搔短鬓、独悲秋。
人在塞边头。断鸿书寄不。记当年、一片闲愁。舞罢羽衣尘满面,谁伴我、广寒游。
【注】 ①汪元量:宋末元初诗人,钱塘人,原为南宋宫廷琴师,元军攻陷临安,被俘北去,随三宫留侍燕京。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景点题,虚写故乡草覆长滩、水拍江岸的景象,为全词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
B.“搔短鬓”和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情感却截然不同。
C.下片“记当年、一片闲愁”与当下身居边塞、客思难解的境况形成对比,表达故国之思。
D.全词语言典雅,多处化用典故,其中“西北高楼”“舞罢羽衣”“广寒”等更是一语双关。
★4.汪诗多记国亡前后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其诗多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请谈谈本词“悲”在何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4·潍坊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 题。(9分)
送贾校书东归寄振上人①
李 益
北风吹雁数声悲,况指前林是别时。
秋草不堪频送远,白云何处更相期。
山随匹马行看暮,路入寒城独去迟。
为向东州故人道,江淹②已拟惠休③诗。
【注】 ①贾校书:即贾弇(yǎn),曾任校书郎。振上人:诗僧法振,作者诗友,当时居于“东州”。②江淹:南朝梁诗人,曾模仿惠休《怨诗行》而作《休上人怨别》。③惠休:南朝宋、齐间诗人,原为僧人。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风劲吹、大雁悲鸣,诗歌开篇便从触觉与听觉角度渲染出送别时的伤感氛围。
B.诗歌第三句与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相同的写法。
C.诗人认为,分别之后友人会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二人何处再相见就难以预期。
D.颈联描述诗人匹马独行返城时倍感寒冷的情景,烘托出与友人别后的孤独冷寂。
★6.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有关于拟写“视频拍摄脚本”的要求,学校计划将本诗拍摄成一个小视频,请你拟写第八句的视频拍摄脚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
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场景 静夜拟诗
音乐特点 ①
远镜头 ②
特写镜头 ③
视频解说(可从内容、情感角度解说;不超过60字)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24·南昌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7~8题。(9分)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③新草绿,幕府④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 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②征虏亭:亭名,在金陵,征虏将军谢安建立此亭,因以为名。③蔡洲:江中洲名。蔡,一作“芳”。④幕府:山名。
7.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诗的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评述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统治者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当取决于人事。
B.王词中“念往昔”一句,总结上阕,引出下阕,转入登临所思,词人像前代吊古的文人骚客一样感叹着历史兴亡的荣辱。
C.两首作品均对自然之景的描写着墨较多,从景语中巧妙地道出盛衰对比,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D.两首作品都含蓄地借《玉树后庭花》曲尚在流行这一现象,暗示当朝统治者并未吸取历史教训,可谓意味深长。
★8.抚州王安石纪念馆收录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其下阕里写的是“但寒烟芳草凝绿”,与我们教材中“但寒烟衰草凝绿”不同。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24·南通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 题。(9分)
酬令狐相公①使宅别斋初栽桂树见怀之作
刘禹锡
清淮南岸家山树,黑水东边第一栽。
影近画梁迎晓日,香随绿酒入金杯。
根留本土依江润,叶起寒棱映月开。
早晚阴成比梧竹②,九霄③还放彩雏来。
【注】 ①令狐相公:令狐楚,时任节度使。②梧竹:相传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③九霄:一说天极高处,一说皇帝居处。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酬答诗,“酬”字表明令狐楚先前就初栽桂树写诗赠刘禹锡,诗人作此诗回赠。
B.颔联视觉、嗅觉结合,树影映画梁,花香融绿酒,诗人观赏到如此美景,不禁陶醉其中。
C.颈联中,“留”写树根保留了原来的泥土,“起”展现了桂叶在月影下舒展的动态美。
D.全诗明写桂树,暗写诗人对令狐楚的赞美之情,含而不露,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10.有人认为诗中的“彩雏”指人才,也有人认为是指令狐楚在朝为官的儿子,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尾联说说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24·邢台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9分)
补子瞻赠姜唐佐①秀才
苏 辙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③。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注】 ①姜唐佐: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苏轼被贬海南时他曾慕名在苏轼门下求学。1099年,苏轼北归时,在姜唐佐纸扇上写下“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两句诗,并允诺等姜唐佐考中举人再补完全诗。后姜唐佐高中举人时,苏轼却已在北归途中病逝。②琼管:为古代琼州府的别称。③翰墨场:即“翰墨”,指文坛。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标题和注释可知,苏辙将兄长的残诗嵌在第三联,自己补充了其他三联,本诗实为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共同完成的一首七言律诗。
B.首联写到,即使是贫地茅间也能够长出身怀异香的芳草,诗人借此对姜唐佐这位来自民间的良才给予了高度评价。
C.颔联写来自鱼龙之地琼州的姜唐佐,终在高中举人后成了广州文坛的新秀。“琼管”“羊城”两名称对举,颇有意味。
D.“白袍”喻指高中举人,官服加身。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凸显了苏轼的豪情和才气,也写出了他的殷殷厚望。
★12.诗歌尾联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另一种是“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你更喜欢哪个版本?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