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01
02
03
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金戈铁马战淝水
——淝水之战
汉化改革促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权更替促统一
——北朝政权更替
民族交融新变化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
十六国(前秦)
西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融
北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东魏
继十六国之后,北方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其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当时北方地区民族关系发展如何?
整体感知
前秦
氐族
苻坚
时空观念
观察地图,结合教材P107,说一说统一北方的是十六国中的哪一个政权?该政权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后来在谁的统治下变得强大起来?
金戈铁马战淝水
消灭东晋,统一中国
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
——《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
历史解释
阅读材料思考,随着前秦实力的增强,苻坚的理想是什么?
金戈铁马战淝水
383年
前秦和东晋
东晋胜利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以少胜多
时空观念
结合视频及教材P108,梳理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温故知新:你知道中国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哪几个么?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金戈铁马战淝水
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见部阵整齐,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
以吾之众旅(军人),投鞭(马鞭)于江,足断其流。
余众弃甲宵遁(连夜逃跑),闻风声鹤唳[lì],皆以为王师已至。
权翼说
如今晋朝虽然衰微软弱,但还没有大的罪恶,谢安、桓冲又都是长江一带才识卓越的人才,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我来看,不可图谋!
历史解释
小组讨论: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前秦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石越说
“东晋有长江天险,并且老百姓都归附朝廷,恐怕不能讨伐。
苻融说
鲜卑族、羌族都把我们当做仇敌,经常找机会报复,现在轻易讨伐东晋,我害怕不仅讨伐不成功,而且后患无穷。况且我们频繁征战,士兵疲乏,百姓早怀有畏敌之心。
东晋内部军民团结,指挥得当;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前秦军队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苻坚骄傲轻敌。
金戈铁马战淝水
时空观念
观察地图,画出政权更替示意图,当时统一北方的政权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汉化改革促发展
畜牧业生产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较大比重。无数农田被圈占为牧场......——《中国古代史》
史料实证
统一北方后的北魏政权面临什么难题?
材料一:每以骑战,驱夏人(汉族人)为肉篱。以骑蹙步,夏人未战先死。 ——《通典·边防典》
材料二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材料一
材料三
汉化改革促发展
史料实证
根据材料思考,孝文帝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
孝文帝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结合视频及教材P108,回答下列问题。
①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等。
促进了民族交融。
敢于创新、坚持不懈、
勇于斗争、不畏牺牲、
汉化改革促发展
平城寒瘠,而交通不便;地处边境,北受柔然的威胁,经略南方又显得悬远……(平城)保守势力比较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
——《中国古代史》
①平城位置偏北,粮食供给困难,易受柔然威胁且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同时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汉化改革。
②洛阳是汉文化中心 ,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历史解释
阅读材料思考,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汉化改革促发展
促进了洛阳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便利了对中原的统治,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北方统一南方打下基础。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历史解释
根据知识拓展及材料内容说一说北魏迁都洛阳有何历史意义?
拓
北魏时期的洛阳城
时空观念
根据地图,画出这一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
政权更替促统一
唯物史观
阅读下图,归纳该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根据图示变化说一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政权更替促统一
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融合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行业 具体表现
生产生 活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心理 观念
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阅读P110-111,梳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
根据表格内容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民族交融新变化
主动交融
①北方少数民族《犁地图》
⑤汉人胡食图
③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④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②北魏拓碑
⑥北朝乐府民歌
图片 民族交融展馆
政治馆
经济馆
文化馆
②
①③⑤
④⑥
史料实证
将上列图片放入不同的展馆。(只写图片序号)
民族交融新变化
和亲、人口迁徙、战争、改革
民族大交融
史料实证
单于和亲瓦
少数民族内迁
淝水之战示意图
孝文帝改革
结合图片,归纳我国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思考民族关系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民族交融新变化
李唐一族之所以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隋唐两朝皇室均属于汉胡混血统。隋唐建国者杨(坚)、李渊二氏是鲜卑化汉人,其母妻为汉化屠各人或鲜卑人……
——《中古空前绝后的民族大融合》
家国情怀
根据材料思考,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交融新变化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民族交融新变化
383年,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民族交融
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措施:①迁都洛阳②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等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
政权更替
十六国(前秦)
西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北魏
西魏
北周
东魏
北齐
北朝政治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小结
1.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小试牛刀
2.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
A.说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易汉服
小试牛刀
3.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主要得益于( )
A.科技文化发展 B.民族交流交融
C.中原人民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
小试牛刀
4.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
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小试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