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10 古诗三首
统编版 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会写“络、锤”等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第1课时
李贺(790—816) 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大臣、军事家。有《于忠肃集》传世。
郑燮(1693—1765) 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网络 铁锤 凿井 焚烧
luò
záo
fén
chuí
字词学习
络
锤
焚
凿
脉络 锤子 凿壁偷光 焚烧
luò
chuí
záo
fén
这两个女孩子长得很相似(sì),就像亲姐妹似(shì)的。
_____相似
_____似的
shì
当
______当前
______适当
dāng
dàng
sì
似
_____骨头
_____骨碌
gū
gǔ
骨
_____脚踏实地
_____踏实
tā
tà
踏
小狗一骨(gū)碌从地上爬起来,叼起骨(gǔ)头就跑了。
络(网络)
洛(洛阳)
锤(锤子)
捶(捶打)
焚(焚烧)
婪(贪婪)
马 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古诗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品读古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诗意: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展现了一个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的画面。
“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月似钩”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还有那些?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意: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象征马受重用
思考: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
何当
并没有受重用
‘
显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领起疑问
无限期盼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说说这是一匹怎样的马?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贵重的马
矫健的马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两句表达得更为明显?
诗人借马抒情,表达了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得更为明显,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令人感慨扼腕。
纵横大漠,快走踏清秋
征战沙场,建立功勋
“志”与“物”要有相似点
金络脑
施展抱负
诗人
马
托物言志
突出主旨
写景
抒情
月光下大漠如雪
燕山上弯月如钩
马诗
文章结构
佩戴金络脑
驰骋沙场
《马诗》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主题归纳
第2课时
石灰吟
[明]于谦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诗意: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千锤万凿出深山
虚指,表示数量特别多
画面:藏在深山里的石头经过无数次锤击敲打。
制作石灰的原料很普通
敲打
开凿
品读古诗
石灰的生产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平常
烈火焚烧若等闲
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
画面:把石头变成石灰的过程需要烈火焚烧。
感受:面对烈火的焚烧,石灰从容自若。
品读古诗
这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若等闲”写出了石灰的态度,不论是“千锤万凿”,还是“烈火焚烧”,都被看作是平常、轻松的事。同时这也是诗人的心声:无论面对怎样的严酷考验,都能从容自如,处之淡然。
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情景?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想象石灰石承受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
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品读古诗
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意:石灰石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品读古诗
一点儿也不害怕
粉骨碎身浑不怕
全,全然
体会:石灰石不惜一切代价,不畏艰难险阻。
品读古诗
要留清白在人间
高尚的节操
石灰的特点:
坚忍不拔
坚强不息
视死如归
有崇高的理想
不畏艰险
石灰的颜色
诗人为什么要借石灰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在诗人眼中,石灰石要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之后,又要经过烈火焚烧才能成为石灰,诗人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稍加提炼,赋予石灰崇高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借此抒发自己的志向。
诗人借石灰表明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诗人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视若等闲,由此来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
文章结构
石灰的开采
石灰的品格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石灰吟
不怕粉骨碎身
要留下清白
《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主题归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这两句诗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根扎得结实
环境恶劣时不畏艰难。
拟人
本来扎根
竹子刚毅的性格。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遭受的磨难
竹子面对磨难的态度
还坚劲
任尔
坚强不息
坚
坚韧不拔
挺拔有力
劲
威武挺立
指导朗读,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不拔的人的决心。
品读古诗
文章结构
生长状态
竹子品质
咬定青山
立根破岩
竹石
坚忍顽强
刚劲挺拔
《竹石》托物言志,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主题归纳
表现手法 ——— 托物言志
荷花从污浊的泥水中生长出来,却依然鲜艳照人,从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不正是一种宝贵的品格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你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你的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示例:
随堂练习
一、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
(2)_______________,烈火焚烧若等闲。
(3)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
何当金络脑
千锤万凿出深山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释义。
浑:_________________
何当:_________________
清白:_________________
等闲:_________________
全,全然
什么时候
指高尚的节操
平常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教材习题
背诵指导: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可以边想象画面边背诵,形象记忆,注意不要死记硬背。
默写指导:要注意“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顺序。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马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而 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不向恶势力妥协、屈服 的精神;《竹石》表现了诗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坚定意志。
共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拓展空间
★ 描写菊花的古诗
寒 菊
[宋末元初]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诗意: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靠在一起。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从不曾被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