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黄河颂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黄河颂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5:5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kuánglán);/浊流(wǎnzhuǎn),/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kuánglán) _________ ②(wǎnzhuǎn) _________
(2)给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
①浊流 _________ ② 九曲_________
(3)文段中的“巅”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_____部,再查______________画,最终确定其读音为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黄河口乘船顺河而下,你可以看到黄色的水注入蓝色的大海,形成一条黄蓝相汇的飘带。远望楼上,【甲】能尽看河海交汇的气魄,【乙】可以春观芦苇添新绿,秋望碱蓬大地红,最能丰富内心的色彩。尤其在秋冬之交,站在高处远眺,大地像是覆盖了一层红地毯,如霞似火。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现有鸟类373 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91 种,是全球鸟类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迁徙,是鸟类生命周期中风险最高的行为,对迁飞路线和栖息地生态有严苛的要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处在全球鸟类重要的迁飞通道上,________________,被形象地称为“鸟类国际机场”。
2.在文段中甲、乙两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 所以 B. 不仅 而且
C. 虽然 但是 D. 尽管 然而
3.在文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每年近60 0 万只鸟儿组成无数“飞行编队”穿梭忙碌
B. 每年有近60 0 万只鸟儿组成无数“飞行编队”穿梭忙碌
C. 每年组成无数“飞行编队”的近60 0万只鸟儿穿梭忙碌
D. 每年有组成无数“飞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璀璨的亚洲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精彩篇章。
B.扫黑除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有长远的政治意义。
C.《经典咏流传》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它新颖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造成的。
D.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提供了无限可能。
5.一位同学准备去做“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志愿讲解员,他拟写了下面的一段讲解词。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本次展览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展品的年代跨越久远,有西汉时期的铜鼓,也有明清时期的瓷器;展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包括乐器、瓷器、织锦、刺绣等;展品涉及21个民族,表现了这些民族丰富的非遗文化【乙】展览中的所有展品,既体现了精湛的技艺,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A.【甲】句号    【乙】句号
B.【甲】句号 【乙】分号
C.【甲】冒号 【乙】句号
D.【甲】冒号 【乙】分号
6.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她一边和面,一边和颜悦色地和大家讲自己的经历,她说她和丈夫是一对患难夫妻。
①动词 ②形容词 ③介词 ④连词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①④②
7.仿照例句中加点部分,在横线处仿写,使语意承接紧密,和谐一致。
祖国啊,你的荣光,照亮历史的隧洞,迎来新世界的黎明;
你的富饶,_ ;
你的自由,_ _;
你的腾飞,_ !
8.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啊! 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B.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C. 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D.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9. 下列句子使用的抒情方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A.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B.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C.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D.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10、综合性学习
(1)下图是班级为“黄河文化长廊”中黄河流域宗日文化彩陶图片展准备的海报,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并说明理由。
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准备为“黄河文化长廊”题写一副对联,请你选择恰当的下联 ( )
上联:追溯黄河文化之源 下联:________________
A. 文化灿烂海纳百川
B. 文化滋养民族之魂
C. 传承千年文明之光
D. 黄河文明灿烂辉煌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黄河颂(光未然)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1.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12.怎样理解黄河是“摇篮”和“屏障”?
13.下面是小冀同学为《黄河颂》做的朗读设计,请结合诗歌内容,从A、B 中任选一处,说说小冀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表延长,“·”表重读)
啊!→ 黄河!(A)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B)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河治水英雄
①中国的大河都向东流。这是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造成的,西边是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黄河、长江都发源于此,然后容纳百川,浩浩地东流入海。
②这两条大河总是发洪水,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大事就是治水。
③相传在4 000 多年前的尧舜时期,中华大地连续出现特大洪水,给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华夏部族人民带来重大灾难。
④部落联盟首领会议决定,由素有治水传统的夏后氏部落的首领鲧治水。鲧采用“水来土挡”的办法来治水,但由于洪水太大,治水多年没有成功。接着,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鲧的儿子禹来治水。
⑤禹吸取了前辈治水失败的教训,以水为师,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采取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治水方略,通过疏通河道,排洪入海。在治水过程中,禹还发明和使用了不少先进的治水工具,如用“准绳”“规矩”等勘测河势地形,作为疏川导滞的依据。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平定了经年不息的洪水。
(有删改)
【材料二】 李白诗歌中的黄河意象
情感 诗句
抒发思乡之情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寄远》(其六)
隐含求仕情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
寄托万丈豪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材料三】
2021 年10 月30 日上午,黄河标志(如上图)和吉祥物在黄河博物馆正式发布。由九条指纹组成的黄河标志,寓意中华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整体图形呈天圆地方之势,构图稳健有力。由九层涡形指纹组成的“几”字形代表奔腾不息、百折不挠的黄河精神,内嵌“人”字则寓意黄河是充满活力、孕育文明的母亲河,彰显九九归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理念,凸显“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本思想。黄河标志总体呈现黄色系,代表黄河、黄土、黄种人。
九层涡形代表黄河流域九省(区),“黄”字取九鼎纹样,彰显重大国家战略、中国文化、中国气派、中国精神;“河”字结合“九曲黄河”体现了黄河主题,体现了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突出了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14 对上述材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河发源于世界的屋脊—青藏高原,由东往西流,容纳百川,流入大海。
B. 夏后氏部落首领鲧采用“水来土挡”的办法治理黄河,治水多年没有成功。
C. 禹吸取了前辈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了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治水方略。
D. 李白常将黄河写入诗篇,借黄河抒发思乡之情,述说求仕之愿,寄托万丈豪情。
15. 请你从材料二中选一句与《黄河颂》的感情基调相似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请你结合材料三分别从内容、构图、寓意的角度给大家介绍黄河标志(不包括文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都江堰(节选)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阳、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浓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旅游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看青城山。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他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即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则,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林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尽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千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17. 第二节第三段说“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尽了风头”,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18.第二节作者主要写游览都江堰,但开头为什么却说自己“一心只想看看青城山”?



19. 从全文看,都江堰有哪些方面的功用或价值?请结合文意分析。

(四)阅读《黄河之水天上来》,完成各题。
黄河之水天上来
刘白羽
①细雨蒙蒙的秋天,我从北京乘飞机到兰州,机上即兴吟诗一首:“十年未可乘长风,一羽凌霄上碧空。拂去云烟十万里,来看黄河落日红。
②不过,说实在话,兰州的黄河令我失望。黄河在我记忆中永远是奔腾呼啸的激流啊!第一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那是四十年前了,我从风陵渡口眺望黄河,滚滚狂涛冲着巨大冰排,万雷轰鸣,天崩地裂,一泄而下,那是何等惊心动魄的气概呀!兰州的黄河未免太安逸平静了。
③到兰州后,一连落了几日雨。一个下午,我静静地望着窗口,窗中间巍然耸立着碧森森的皋兰山,这整个窗口就像给烟雨淋得湿蒙蒙绿茫茫的一幅画,一阵惊喜微颤过心头,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呀!的确,生活有如迂回曲折的画廊,一下是幽深的峡谷,一下是开阔的原野,谁知当我埋怨兰州的黄河平淡无奇的时候,就在离兰州不远的地方,黄河向我显示了雄伟壮观的景象,这就是刘家峡。
④霁雨初晴,西北高原阳光格外灿烂。【甲】也许是延安生活在我心中的再现,我总觉得空中响着牧羊人的嘹亮歌声。汽车时而在碎石如斗的山谷之中,时而在辽阔的高原之上。远望刘家峡,层峦叠翠、静谧安详,谁料当汽车转折而下驶到刘家峡电站大坝下,突然冲入淋漓大雨之中,我非常惊讶,天上晴空万里,哪儿来的暴雨狂风呢 我下车转身一看,怔住了,我看到的是什么!?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这些乌云先是从下面向上喷射,喷到半空,又跌落下来,化成茫茫银雾,这一卷卷云雾,给阳光照得闪亮,又飞上高空,乌云白雾,上下翻腾,再向上如浓墨,如淡墨,直耸高空,像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亭亭而上,岿然不动,这场景真有点惊人。原来接连落了几天雨,水位陡增,水电站提起溢洪道一扇闸门,刚才所见,就是黄河之水从溢洪道口喷射而出的情景。我再举首仰望,只见蟾岩壁立,万仞摩天,峡谷之内,烟雾缭绕浪花飞溅,发出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黄河有如无数巨龙扭在一起飞旋而下,在窄窄两山之间,它咆哮,它奔腾,冲起的雪白浪头竟比岸上的山头还高,是激流,是浓雾,旋卷在一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远去,远去,再远去,整个黄河都为白烟银雾所笼罩。
⑤我却没有料到,我真正一览黄河雄伟神姿,却是在从乌鲁木齐飞回北京飞机上。地面一片飞云骤雨,升上高空,忽然一道灿烂阳光透过窗射在我脸上,急忙向下看,云雾里巍然耸立着雪峰,雪峰白得像冰霜塑出的,像是那里刚刚落过一阵大雪,雪峰高低不一,层次分明,这是何等雄伟的冰雪的海洋啊!
⑥飞机继续上升,下面出现了莽莽云流,向后飞速驶去,望眼所及之处,有一道整整齐齐的白云线,云线上悬着一条蓝天。飞机再上升,下面完全是旋卷沸腾的云海怒涛了。
⑦又过了一段时间,云海忽然逝去,下面展现出一望无际的深褐色大地,阳光从上面像千万道聚光灯照亮了大地。一种出乎意外的梦幻一般的奇景突然出现,实在惊人,我想一个人一生一世也许只有这样一次吧!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向你露出神奇风采。在这茫茫大地上有一条蜿蜒盘旋的长带,这个长带有的段落是深黑色的,有的段落是银白闪光的。开始我茫然不知这是什么!仔细看时,才知道这是黄河。这苍莽无垠无际的母亲大地啊,是它的乳汁,从西北高原深深地层中喷涌出这一道哺育着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河流,它纵横奔驰,旁沱摇泄,呼啸苍天,排挞岩谷,这条莽荡的黄河,一下分散作无数条细流,如万千缨珞闪烁飘拂,一下又汇为巨流,如利剑插过深山,势如长风一拂、万弩齐发。多么辽阔无垠的西北高原啊,高原上空,无数美丽发亮的银白色云团,飘忽闪烁,如白玫瑰花随风飘浮。我发现,云影遮罩着的地段黄河是深黑色的,阳光直射的地段,黄河就闪着银光。这广大的高原的奇景,使我惊讶得无法形容,如科学发现了宇宙无穷,如思想探索到人生的奥秘,如艺术施展出富有的、奔驰的幻想的巨大魅力。【乙】这时那一曲牧羊人的歌声又嘹亮地响起,不过,这一次它不是在空中,是从我心中飞出,飞下长天,飞下黄河,在随惊涛骇浪而飞扬,而回荡。
(选自《人民文学》1979年第6期)
20.本文主要写黄河带给作者不同的感受。开头用一首诗表达自己想看黄河的 ① ,再表示自己对兰州黄河的 ② ,先抑后扬,之后集中笔墨突出写刘家峡看到的黄河以及在飞机上看到的黄河,给作者带来的 ③ 。
21.作者善于从不同视角表现黄河的风采。请结合文章第④段内容梳理作者观察视角的变化。
22.选文中【甲】【乙】两处都出现了“牧羊人的歌声”,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分别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1)狂澜 宛转 (2)zhuóliú jiǔqū (3)山 16(或“十六”) diān 2.B 3.B 4.C
5.A 6.C 7.滋育古莲的胚芽,吐出跨世纪的新绿 成就飞天的壮举,再创新时代的辉煌
了却祖辈的夙愿,走向中国梦的未来 8.D 9.D 10、(1)示例:海报一 它直接展示了宗日文化彩陶的实物,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再配以“大河之上 欢舞千年”的字样,更能激发观众对于彩陶艺术的兴趣。陶罐上复杂的纹饰和陶罐独特的造型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人不禁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它的信息。(言之有理即可)
(2)C
11、整体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12.示例:“摇篮”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中华儿女。“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13.示例一:A 处。“啊”是感叹词,需读出赞颂之情,所以应延长。
示例二:B 处。“屏障”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体现了诗人对黄河的赞颂之情,所以应重读。
14.A
1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理由:《黄河颂》的感情基调是豪迈、激昂的,这两句诗以磅礴的气势写出了黄河一泻千里的壮阔景象,体现了诗人对黄河的赞叹和热爱,情感豪迈奔放,与《黄河颂》的感情基调相似。
16.内容:黄河标志由九条曲线组成指纹样的图案,整体图案呈天圆地方之势。图案中间部分的曲线构成几个“几”字形,下半部分内嵌“人”字。)构图:构图稳健有力,有波澜壮阔之势。
寓意:指纹图样寓意中华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几”字形寓意黄河具有奔腾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内嵌的“人”字寓意黄河如中华民族的母亲一样充满活力、孕育文明,同时寓意着九九归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理念,以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本思想。
17. 说“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是因为人们收伏了都江堰的水,使它不能任性乱串乱撞。说“出尽了风头”都江堰水流展现了水性狂野的一面。(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8. 因为作者开始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旅游价值。这样写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为下面赞叹“要看水,千万不可忘了都江堰”做铺垫,突出了都江堰水流的魅力。
19. (1) 它有社会功用,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使四川平原旱涝保收。(2)它有历史价值,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3)它有生活的价值(文明的功用),它提醒人们追求一种灵动的生活
(4)它有只知贡献的精神价值,它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5)它有旅游价值,它让人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要看水,千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20.答案:①急切心情 ②失望 ③震撼
21.答案示例:远望——(近观)——仰望——俯视
22. 答案示例:第一次出现“牧羊人的歌声”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生活的怀念;第二次出现“牧羊人的歌声”是表达自豪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