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素养测评】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基础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知识广场(每空 1 分,共 10 分)
荷兰生物学家( )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 ) 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小,要借助( )才能看清,但有些细胞却很大,如( )。
仿生学是一门模仿生物的( )和( )来创造发明的科学。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 )天。
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 )形成的,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的( )形成的。
二、判断大厅(每题 2 分,共 20 分)
所有的细胞看起来都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一样,都能看清细胞。( )
蝙蝠能在夜间飞行,是因为它的视力特别好。( )
我们可以根据鸟的翅膀结构,设计出能飞行的机器。( )
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是太阳在围绕地球转动,所以才有昼夜交替现象。( )
一年中,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夜时长相等。( )
只要是利用生物的特点来创造发明的,都属于仿生学的范畴。( )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
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是不断变化的。( )
模仿蛋壳的拱形结构建造的建筑,既坚固又节省材料。( )
三、选择乐园(每题 2 分,共 30 分)
要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我们需要用到的工具是( )。
A. 放大镜 B. 显微镜 C. 望远镜
在以下生物中,( )的结构与功能启发人们发明了雷达。
A. 蝙蝠 B. 蜻蜓 C. 海豚
( )属于仿生学成果。
A. 飞机 B. 自行车 C. 铅笔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 )。
A. 12 小时 B. 24 小时 C. 一个月
一年中,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是( )。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冬至日
关于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都非常小,肉眼根本看不见 B. 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 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
模仿荷叶自清洁的特点,人们发明了( )。
A. 人工冷光 B. 纳米自清洁材料 C. 雷达
下列现象中,与地球公转有关的是( )。
A. 昼夜交替 B.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C. 四季变化
在下面的动物中,( )的行为受昼夜变化影响。
A. 公鸡 B. 熊猫 C. 老虎
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应该( )。
A. 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B. 直接用高倍镜观察
C. 先用高倍镜观察,再用低倍镜观察
关于仿生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仿生学只能模仿生物的外形 B. 仿生学可以推动科技进步
C. 仿生学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是( )。
A. 23.5° B. 66.5° C. 90°
以下植物中,( )的花在夜间开放。
A. 向日葵 B. 昙花 C. 桃花
下列现象中,能证明地球自转的是( )。
A. 昼夜长短的变化 B. 四季的变化 C. 傅科摆实验
关于显微镜使用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为了观察清楚,可以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B. 观察完毕,直接放下显微镜就可以
C. 要将镜筒下降时,眼睛应该看着物镜
四.问题城堡(每题 4 分,共 20 分)
请简要描述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举例说明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至少举两个例子,并阐述其模仿的生物特点及应用原理。
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分别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并说明两者的区别。
4. 为什么说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请从细胞的功能方面进行说明。
5. 分析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科学探究(8 分)
小明想要探究不同光照时长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他准备了两盆相同品种、大小相近的植物,分别标记为 A、B。A 盆植物每天给予 12 小时光照,B 盆植物每天给予 6 小时光照,其他条件如温度、水分、土壤等都保持相同。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
在这个实验中,变量是什么?控制不变的因素有哪些?(3 分)
预测实验结果并说明理由。(3 分)
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 分)
六、拓展长廊(每题 6 分,共 12 分)
1. 假如你是一名发明家,受生物的启发,想要发明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请描述你从哪种生物身上获得灵感,这种生物具有什么独特的结构或功能,以及你打算如何将其应用到交通工具的设计中。
2. 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自然现象的诗句,其中一些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请从你熟悉的诗词中,选取一句与地球运动相关的诗句,并从科学角度分析其所描述的现象,同时阐述诗词中这种描写的文学意义。
一、知识广场
列文虎克 、 300
解析:列文虎克是显微镜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制造出高倍显微镜,为人们观察微观世界打开了大门。
显微镜、鸵鸟蛋的卵黄
解析:细胞大小差异很大,多数细胞微小需显微镜辅助观察,鸵鸟蛋卵黄是单个细胞,相对肉眼可见。
结构、功能
解析:仿生学核心就是借鉴生物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创造。
自西向东、365)
解析:地球自转方向决定了昼夜交替顺序,公转周期约一年即 365 天。
自转、公转
解析: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时地轴倾斜使太阳直射点变化形成四季。
二、判断大厅
×
解析: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多样,如神经细胞有长的突起,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
×
解析:放大镜放大倍数低,通常难以看清细胞,显微镜放大倍数高才能观察细胞。
×
解析:蝙蝠靠回声定位导航,并非视力好,它在夜间靠发出超声波并接收反射波定位。
√
解析:这是仿生学应用,人类借鉴鸟翅膀结构原理研发飞行器。
×
解析: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
√
解析: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
解析:仿生学定义即模仿生物特点进行创造发明。
√
解析:细胞是生命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体由细胞构成,生长发育伴随细胞变化。
×
解析: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解析:蛋壳拱形结构能将压力分散,以此建造的建筑具坚固且省料特点。
三、选择乐园
B
解析:洋葱表皮细胞微小,放大镜放大倍数不足,望远镜用于观察远处物体,显微镜可看清细胞。
A
解析:蝙蝠回声定位功能启发人们发明雷达,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定位。
A
解析:飞机设计借鉴鸟类飞行原理等仿生学知识,自行车和铅笔发明未主要基于仿生。
B
解析:地球自转周期约 24 小时,产生昼夜交替。
B
解析: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北极圈内极昼。
C
解析:多数细胞小,但有大细胞如鸵鸟蛋卵黄;病毒无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多样,如肌肉细胞梭形,叶表皮细胞扁平。
B
解析:荷叶表面特殊结构有自清洁功能,启发发明纳米自清洁材料。
C
解析: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A
解析:公鸡打鸣等行为与昼夜交替生物钟相关,熊猫和老虎虽有活动规律,但昼夜变化影响相对不典型。
A
解析:先用低倍镜找到物像,调清晰后再换高倍镜观察,高倍镜视野小,直接用难找到物像。
A
解析:仿生学不仅模仿外形,还模仿结构、功能、行为等;仿生学推动科技,如潜艇模仿鱼鳔,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B
解析: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夹角约 66.5°,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形成四季。
B
解析:昙花夜间开放,向日葵白天随太阳转动,桃花一般白天开放。
C
解析:傅科摆实验直观证明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结果。
C
解析:不能用手摸目镜和物镜,会污染镜片;观察完要整理显微镜;镜筒下降看物镜防压碎玻片。
四、问题城堡
答案:
安放:将显微镜放在平整桌面,略偏左位置,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绘图记录。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到看到明亮圆形视野。
放片: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
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然后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答案:
模仿萤火虫发明人工冷光:萤火虫能将化学能高效转化为光能,几乎不产生热量,即冷光。科学家研究萤火虫发光原理,发明人工冷光。其应用原理是模拟萤火虫发光细胞中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等物质反应发光机制,制造出高效、节能且接近自然光的光源,广泛用于特殊照明领域,如矿井、水下作业等,避免热光源可能引发的危险。
模仿苍蝇复眼发明蝇眼照相机:苍蝇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能快速感知物体运动变化。科学家模仿苍蝇复眼结构,将许多光学小透镜按蝇眼排列方式组装,制成蝇眼照相机。应用原理是利用复眼多视角、高分辨率成像特点,一次可拍摄多张照片,用于科研、军事、工业检测等,如对高速运动物体拍照,获取多角度清晰图像。
答案:
地球自转产生现象: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不透明球体,自转使朝向太阳半球为白昼,背向太阳半球为黑夜,不断交替。还产生地方时差异,东边时间比西边早。
地球公转产生现象:产生四季变化,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各地接受太阳辐射不同形成四季。同时产生昼夜长短变化,除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其他地方随季节昼夜长短不同。
两者区别: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转动,周期约 24 小时;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转动,周期约 365 天。自转主要影响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公转主要影响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
答案:
细胞能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植物细胞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动物细胞通过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 细胞有生长、分裂和分化能力,细胞生长使个体长大,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和器官,完成生物体生长发育。 细胞能完成代谢活动,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维持生命基本活动。 细胞还能遗传信息传递,细胞核内遗传物质随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细胞,保证物种遗传稳定性。所以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答案:
相同点:昼夜变化影响动植物生理活动节律。植物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作用相对增强;动物白天黑夜活动休息规律不同,如昼行性动物白天活跃,夜行性动物夜晚活跃。都促使动植物适应环境变化,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不同点:植物受昼夜变化影响主要在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方面,如开花时间、叶片开合等;动物除生理活动,还在行为习性方面表现明显,如觅食、迁徙、繁殖等行为受昼夜影响。植物对昼夜变化反应相对被动,动物行为主动性更强,能主动寻找适宜环境和食物。
五、科学探究
答案
变量:光照时长。 控制不变的因素:植物品种、植物大小、温度、水分、土壤等。
预测结果:A 盆植物生长可能更好,叶片更绿、更茂盛,植株可能更高。
理由:植物生长依赖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照是光合作用必要条件。A 盆光照时长 12 小时,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更多有机物供生长;B 盆光照时长 6 小时,光合作用时间短,制造有机物相对少,影响生长。
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光照时长影响植物生长,较长光照时长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
解析
实验目的探究光照时长对植物生长影响,所以光照时长是变量,其他影响植物生长因素保持一致保证实验科学性。
根据光合作用原理,光照时长影响有机物制造,进而影响植物生长,据此预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通过对比两盆植物不同光照时长下生长情况得出结论。
六、拓展长廊
1. 答案:
我从鸟类身上获得灵感。鸟类具有流线型身体,飞行时可减小空气阻力;翅膀结构精妙,通过扇动产生升力和前进动力;骨骼轻且坚固,利于减轻体重飞行。 在交通工具设计上,将车身设计成流线型,降低行驶时空气阻力,减少能耗。采用类似鸟类翅膀可活动结构作为辅助动力装置,在需要时展开,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提供额外升力或动力,比如在车辆加速、爬坡时发挥作用。选用轻质高强度材料制造车身框架,模仿鸟类骨骼轻且坚固特点,减轻车身重量,提高速度和灵活性。
2. 答案:
选取诗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从科学角度,这句诗描述地球自转现象。地球赤道周长约 4 万千米即八万里,人在赤道附近随地球自转,一天约行进八万里。同时在夜晚可看到众多星河。从文学意义看,诗句以夸张手法,形象展现地球自转宏大场景,让读者感受宇宙浩瀚和地球运动神奇。将科学现象融入文学,增添诗词浪漫色彩和想象力,引发读者对宇宙自然好奇和思考,提升诗词艺术感染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