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学期4月份调研八年级历史试卷分值:50分时间:50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计25分)
1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发言中指出,全面评价“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本人的时机还未成熟。但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政策标志着中国过去十年的政策有了根本的变化。”这一“根本的变化”表现在()
A .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B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 .提出初级阶段理论
D .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
2 .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标的年代标尺反映的主题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B “三个代表”理论的探索过程
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转变过程D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3 .下列选项中与下表数据变化直接有关的是( )
1953-1957 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总产值 824 859 910 1028 1068
A“一五”计划B “大跃进”运动C .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
4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
·
)C .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试卷第1 页,共3页
D .发挥计划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 .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1951 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
B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C .双方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决西藏办法的协议》
D .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受到西藏各界的热烈欢迎
6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B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优势C .企业经营和产品生产销售按照国家计划进行
D .遵循价值规律,运用计划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7 .1979 年至1988 年,徐州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0% ,累计生产3391.15万吨。1979 年10
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 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B .经济建设的发展
C .党和国家经济中心转移D .经济特区的建立
8 .伴随着家庭联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大量劳动力过剩。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 .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B .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
C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 .实行农业多元发展
9 .小明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国有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等资料,由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 .土地改革B .农业合作化C .国有企业改革D .人民公社化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不断的探索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A .中共十三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 .中共十四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 .中共十五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 .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11 .下表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比例(%) 54.48 22.3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据此可知()
A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B .实行了多党轮流执政
C .代表经协商推举产生D .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
12 .老照片折射着历史,如下图这幅老照片中人们在疯抢刊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报纸。这一现象说明()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决策受到人民热烈欢迎
B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国家大事日益关心
C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报纸不出售,而是散发
D .报刊行业焕发生机
13 .导致下图中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试卷第1 页,共3页
A .土地改革的完成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施D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4 .如图为中国1952-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D“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15 .1982 年,首都钢铁公司开始实行“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经营办法,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长。这一现象是( )
A .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权扩大B .生产资料公有制变革
C .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D .魅力乡村的打造
16 .1956 年,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中共八大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这表明中共八大()
A .正确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B .确立了以发展农业为中心
C .决定开展“大跃进”运动D .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17 .新华社就某重大事件发表评论说:
“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美梦。”
这篇评论稿发表于()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B .文化大革命时期C .拨乱反正时期D .改革开放初期18 .学习历史需要分清楚史实和史论。史实是对历史的客观陈述,不带个人的主观判断;史论则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2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
B .玻利瓦尔率领军队,打败西班牙军队
C .抗美援朝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D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 .如图漫画题为《敬祝进步》(缪印堂):骑自行车身着“1953”工作服的劳动者,将写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接力棒,交给骑摩托身着“1954”工作服的劳动者。该漫画反映了( )
《敬祝进步》(缪印堂)
1954年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说:“哈!我相信你!
A .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B .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信心
C .封建土地制度废除后的喜悦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0 .1979 年4 月,广东省委负责人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同年7 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当时“先行一步”的政策是
A .设立经济特区B .实行市场经济C.试点家庭联产承包D .扩大企业经营权限
21 .下面是某地农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35 0 4 0 7
A .开国大典B .土地改革C .一五计划D .三大改造
22 .1959 年到,1960 年,西藏地方政府共赎买、没收农奴主370 万亩土地分给80 万农奴或奴隶。西藏世代为奴的人高呼:“达赖的太阳照在贵族身上,毛主席的太阳照在穷人身上。”
试卷第1页,共3页
这段材料反映了
A .解放军进入西藏,西藏和平解放
B .国家推行民主改革,促进了西藏地区社会发展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西藏地方依法实行自治D .青藏铁路开通,带动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23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言人邢慧娜表示,2023 年,国务院各部门共承办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人大代表建议7955 件、政协提案4525 件,分别占建议、提案总数的95.7%、96.5% ,已全部按时办结。下列与我国“两会”相对应的政治制度是(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
24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中,虽然经历曲折,仍然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 .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B .建设完成大庆油田
C .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D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
25 .下表是小张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他所学习的单元主题是( )
A .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非选择题(共3题,计25分)
26 .(7 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略的重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三: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
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1)(2 分)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盛典?诗歌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谁? (2)(2 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是什么人?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3)(3 分)根据材料三,克拉克说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指的是什么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27 .(7 分)历史有多种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照片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等。材料一下列历史照片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请从材料一的照片中任意选取两个的历史事件,并提炼出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照片中的历史事件与提炼的主题之间的关系。(要求:主题立意明确精炼;史实选择准确;阐释说明逻辑清晰,表达明确。
28 .(11 分)阅读下面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试卷第1 页,共3页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材料二: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三: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提出了海权论: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这种观点在中国受到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关注,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
(1)(4 分)你认为材料一所说“19 世纪中期到20 世纪的灾难性战争”指哪四次战争?
(2)(2 分)列举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反入侵”的重大史实两例。
(3)(2 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指什么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哪一条约?
(4)(2 分)材料三中,日本“五年以后”通过哪个重大事件“得到了回报”?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走向产生了什么影响?
(5)(1 分)造成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BDADB 6-10ACCCD 11-15AABCA 16-20ABCBA 21-25BBBBD
26 .(1)开国大典;毛泽东
(2)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1953 年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的胜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野心,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7.①⑥,主题: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关系:图片一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图片
⑥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8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3)《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4)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5)近代中国制度的落后与列强的入侵。(意思相似相近即给分)
答案第1 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