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课题:芦花鞋
内容分析: 课文选自曹文轩长篇小说《青铜葵花》,主要写了青铜一家人为了增加收入,一起动手编织芦花鞋,然后让青铜背着到油麻地镇上去卖的故事,赞美了青铜勤劳、纯朴等美好品质。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体会芦花鞋承载的亲情与劳动智慧,增强对中华传统生活美学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积累文中描写芦花鞋制作过程、人物情感的优美词句,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思维能力:了解用空行标示长文章各部分的方法。 审美创造:品味故事,感受他们勤劳质朴,直面生活的困难,互相温暖的一颗心。
【教学重点】 列小标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同学交流印象最深的内容。 【教学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阅读长文章。
情境导入: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感受古代少年勤勉刻苦、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认识抗日小英雄雨来;一起讨论小男子汉的标准是什么?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穿越古今,阅读成长故事集齐成长勋章。 活动流程:上节课我们从作者王安忆的文字认识了她们家爽朗、勇敢、沉着、独立的“小男子汉”感受到作者对他的疼爱与赞许。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枚“独立”徽章,下一站我们将一起来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认识一位叫青铜的男孩。那么,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会教会我们哪些成长知识呢? 聆听,优秀少年成长路——走进“芦花鞋”温暖行动。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了解小说,激发阅读期待
1.趣味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芦花鞋吗?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青铜就会手编漂亮的芦花鞋。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鞋》这篇课文,聆听关于一双芦花鞋的暖心故事,完成“青铜”成长启示录吧! 出示芦花鞋图片,介绍芦花鞋时代背景。 2.了解原著 : 走进原著。教师介绍原著大致内容,以及故事发生背景,初步认识主人公。 走进作者。教师出示作者资料袋。 看一看《青铜葵花》封面,引导学生观察:请仔细看封面上的图画,从这个画面推测故事背景。 教师对人物的简单了解。 城市女孩葵花因为一个意外,失去了自己的爸爸,被哑巴男孩青铜家收养,成了他的妹妹。 看一看《青铜葵花》目录,关注小说的主要故事:小木船、葵花田、老槐树、芦花鞋、金茅草、冰项链、三月蝗、纸灯笼、大草垛。 看看芦花鞋在小说中的位置。(位于第四章) 学生齐读课题:芦花鞋。 3.关注文章结构:今天要学的《芦花鞋》也是一篇长文章。这篇文章既没有小标题,也没有用数字分隔,它是用什么方式将长文章分成若干部分的呢?请同学们观察课文,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何不同之处呢? 预设:课文用空行的方式分成了四部分。 4.初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②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通过原著故事介绍,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进入故事情境,为后续学习进行铺垫。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重在唤醒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利用他们所熟知的作家信息打开交流的通道,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进入故事情境,为后续学习进行铺垫。
第二节: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1.感知故事情节。 (1)快速默读,故事围绕“芦花鞋”写了哪几件事情?出现了哪些人物? (2)梳理故事人物与主要事件。 同桌说一说:在这几个人物中,最核心的人物是谁?最主要的事件又是什么? 故事中人物相关事件奶奶、爸爸、妈妈、葵花做芦花鞋青铜捋芦花、做芦花鞋、卖芦花鞋城里人买芦花鞋围炉烤火的人劝青铜进屋烤火取暖
核心人物是青铜,主要事件是青铜在大雪天忍受严寒坚持卖鞋,甚至卖掉自己脚上的芦花鞋而光脚跑回家。 2.列出故事标题。 (1)了解结构特点。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你看一看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没有小标题也没有章节序号,只是用空行分成四个部分来写。 ①教师引导:请你想一想,作者是根据什么来划分这四个部分的内容呢? ②预设: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起因-经过-发展-高潮。 (2)根据每部分内容,概括小标题。 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再读一读每部分内容,一边读一边想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阅读过后运用学过的列小标题的方法,为每部分列出小标题。 ①回顾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小英雄雨来》那篇课文里面,我们学到的列小标题的方法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预设1:根据文中人物的活动概括。 预设2: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列小标题。 预设3:用文中的关键句子列小标题。 预设4:引用文中人物的语言列小标题。 请同学们采用以上的方法,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尝试给每部分列出小标题,标注在每部分前的空白处。(课件出示两点提示:紧扣课题“芦花鞋”拟写小标题;围绕谁干什么,选用文中的关键语句来概括) ②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列出小标题,师巡视指导。 ③同桌讨论交流,相互提建议。 ④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第一部分:家人一起编织芦花鞋。 第二部分:青铜执意雪中卖鞋。 第三部分:大雪中坚持卖完十双鞋。 第四部分:把自己脚上的新鞋卖给有需要的人。 ⑤复述内容:同学们,请大家根据小标题,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利用自己的小标题,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小组内练说,互相帮助,注意语言的完整性与表达的流畅性。 冬闲时,青铜全家精心编织了一百零一双芦花鞋,由青铜拿到镇上去卖。一个大雪天,青铜不顾家人的劝说到镇上卖剩下的十双鞋,一群城里人意外地买光了他的鞋。在回家的路上,有一个人追向青铜购买芦花鞋,青铜脱下脚上的鞋奖给他,赤着脚走回家。 3.讲一讲芦花鞋的故事。 (1)要讲好芦花鞋的故事,特别要讲好令你印象深刻的内容,浏览课文,说说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走近芦花鞋,感受芦花鞋的美。 ①关于芦花鞋的“暖和” 那鞋很厚实,像暖暖和和的鸟窝。 那芦花很像鸭绒,看着,心里就觉得暖和。 他觉得双脚暖和和的。 ②关于芦花鞋的“美观” “这两双芦花鞋,实在是太好看了。那柔软的芦花,竟像是长在上面的一般。……又像两对鸟。” 那些芦花鞋实在太招人喜欢了,一双一双地卖了出去,仅仅过了三天,就只剩下十一双了。 那十双被雪地映照着的芦花鞋,一下吸引住了他们。他们忘记了它们的用途,只是觉得他们好看——不是一般的好看,而是特别的好看。…… (3)走近青铜,体会青铜的美好品质。 ①关于青铜的吃苦耐劳 青铜有机会将最后十双芦花鞋提高价格吗?为什么?那他又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②青铜摇了摇头,心里很为那人感到遗憾。那人失望地一摊手,并叹息了一声。青铜望着那个人,心里觉得有点儿对不住他。 教师引导:为什么青铜觉得对不住那个人呢?你从这里感觉到青铜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预设:青铜觉得自己让别人失望,感到对不起别人,可见他的淳朴善良。 ③他看看天空,看看雪地,最后又把目光落在了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上。 教师引导:请你想一想,青铜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④过了一会儿,他将右脚从芦花鞋里拔了出来,站在了雪地上。他的脚板顿时感到了一股针刺般的寒冷。他又将左脚从芦花鞋里拔了出来,站在了雪地上。又是一股刺骨的寒冷。 教师提问:请你想一想,句中的“拔”可以换成“脱”吗?为什么? 预设:“拔”字用得既形象,又贴切。“拔”字流露出一丝不舍的心态,因为这是家人特意为青铜准备的。 4.想象故事,推荐阅读。 文章最后写道:“他的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了一蓬蓬雪屑……”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接下来的故事。 课件出示写作提示:青铜赶上那个人了吗?他们会说些什么?他们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 课堂总结:同学们, 读完青铜的故事,你眼前浮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呢?那个赤脚站在雪地里卖芦花鞋的哑巴男孩,仿佛正从泛黄的书页里走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只要我们勇敢坚持,心怀善良,就能像青铜一样,在自己的世界里,走得更远,活出自己的精彩。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阅读《青铜葵花》这本小说,读精彩故事,学优秀品质。 利用表格梳理情节,想一想课文围绕芦花鞋写了哪几件事情?出现了哪些人物? ①尝试为每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可以参考第 19 课的小标题格式,写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②小组内交流:小标题是否简洁、清楚。 利用自己的小标题,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在小组内练说,互相帮助,注意语言的完整性与表达的流畅性。
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环节,学生感兴趣的是小说的人物与故事的情节。因此,默读时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四年级儿童的阅读心理,不宜太难。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行梳理,挑出核心人物与关键事件,为下面列小标题,概括故事内容作铺垫。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想象故事的结局,借机进行小练笔,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整本书,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节:童年棱镜·文学少年与我的成长镜像
1.教师导入:文学长廊里奔跑的少年们,像一面面棱镜折射着不同年代的童年光谱。当我将在芦苇荡穿梭的雨来,倔强成长的“小男子汉”,背负生活重担的少年青铜,与自己的童年并置在记忆的天平上,那些或明或暗的成长密码正在显影。 2.任务要求:教师发放“童年对比卡”结合“童年对比卡”,从各个方面将自己与雨来、“男子汉”、青铜等少年儿童进行对比,体味不一样的少年成长路。 童年对比卡 时代棱角 雨来:烽火岁月(1940s | 芦苇荡·弹弓·鸡毛信) 青铜:贫困年代(1970s | 葵花田·芦花鞋·老水牛) “男子汉”:转型时期(1980s | 弄堂·瓷碗·橘子汽水) 我的童年:数字时代(2020s | ··______) 挑战刻度 雨来:躲避子弹 → 智斗敌军 青铜:对抗饥饿 → 守护亲情 “男子汉”:战胜依赖 → 证明自我 我的挑战:______ → ______ 成长信物 雨来:染血的课本 青铜:磨破的草绳 “男子汉”:存钱罐 我的信物:______ 3.参考范文: 雨来帽檐上的五角星始终明亮如初,那是战火淬炼的信仰徽章。青铜用草绳编织的不只是芦花鞋,更是苦难中开出的希望之花。 我们的成长博物馆里,收藏着截然不同的展品:编程比赛奖状代替了雨来的弹弓,研学旅行照片覆盖了青铜的葵花田。但那些文学少年教会我们,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勇气始终是打开成长之门的密钥,善良永远是丈量灵魂的标尺。 (答案不唯一,学生诉说理由合理即可) 4.教师总结:合上泛黄的书页,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雨来们的身影在文字中渐行渐远,但他们留在时光里的脚印,正与我们这一代的足迹交织成新的成长图谱。当电子表的闹铃取代了战地号角,当网络云盘替代了鸡毛信筒,不变的永远是少年眼中跃动的星光。 童年考古行动(个人任务) 物证收集:寻找代表自己童年的3件物品对照卡片中的“成长信物”栏进行解读。 记忆测绘:在卡片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最勇敢时刻”“最愧疚事件”等成长坐标,绘制个性化成长图谱。
设计意图:跨时代理解:通过将文学人物(雨来、青铜等)与当代学生的童年并置,打破时间壁垒,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成长的本质差异与精神共性。 具象化抽象品质:将“勇气”“责任”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物件(如雨来的弹弓、青铜的芦花鞋),帮助学生通过实物联想理解精神内涵。 触发多维成长反思 自我认知重构:通过填写“我的挑战”“我的信物”等栏目,让学生梳理自身成长轨迹,从无意识经历中提炼有意义的成长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