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马说》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15: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唐·韩愈


课堂导入
六次落榜,依然坚挺的大唐最强复读生!
粉丝遍布长安城的超级网红教授!
咒皇帝短命的“勇士队”首席队长!
连鳄鱼都能聊人生,
怎么不算动物学专家!
一封来自作者的自我介绍信件(正经版本)
02
大家好,我是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州)人。我一生致力于振兴儒学,强调道统,提倡“文以载道”,力主文章应服务于道德教化,因此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在文学上,我提倡古文运动,反对骈俪浮华之风,主张文风应质朴有力、内容充实,深远地影响了后世。
在仕途上,我历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直言敢谏,关心民生。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马说》《祭十二郎文》等。我希望通过文章,弘扬道统,匡正风气,为后世树立精神典范。
题解
01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
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正读音,明句读
03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
/
/
/
/
/
/
/
/
/
/
/
/
/
/
zhǐ
pián



shí
shí
xiàn

文意疏通
04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经常
虽然
同“只”,只,仅
结构助词,的
凭借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奴仆
并列
马槽
【状语后置句】
“于奴隶人之手辱”
著称
文意疏通
04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定语后置的标志

同“现”,显露,表现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定语后置句】
“千里之马”
有时
容量单位
同“饲”,喂
这,这样
虽然
尚且
等同,一样
疑问代词,怎么
文意疏通
04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鞭,名作动,用马鞭驱赶
代词,代千里马
按照
正确的方法
才能、才干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表转折
表修饰
面对
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表示猜测语气
课文研读
05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章是论说文体。标题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那么,请同学们找出原文针对千里马,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即: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有决定作用。
课文研读
05
思考:假设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倍受侮辱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凄惨而死
骈死于槽枥之间
湮没无闻
不以千里称也
课文研读
05
千里马为什么会被埋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食马者
不知马
课文研读
05
食马者的不知马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从中能够读到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使用不得法
喂养不足量
嘶鸣不解意
排比,增强语势,分别从使用不得法、喂养不足量、嘶鸣不解意三个角度写“食马者”不识千里马,刻画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特点?
动作、语言描写,形象的刻画出食马者不识千里马却以知马者自居的愚昧无知、平庸浅薄的形象特点。
课文研读
05
请你在原文中找出最能表达对食马者不满的一句话,有感情地朗读。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呜呼”,叹词,表达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其”语气副词,第一个“其”加强了诘问语气,第二个“其”表推测原因。自问自答,表达了对食马者的嘲讽。
可以这样替换吗?
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不知马矣!
课文研读
05
可以这样替换吗?
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不知马矣!
不能。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则用“也”字收住,其间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如果换成“矣”,这种嘲讽之意就减轻了。
“也”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放在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品读下列句子有“也”和无“也”在表达情感上有何差别?
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
“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表现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 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品读下列句子有“也”和无“也”在表达情感上有何差别?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第二段段末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除了用“也”(助词)表达不同语气,韩愈还善于运用多种词语表达语气和情感,找找下列句子中表达语气的词,说说其有何表达效果。
课文研读
05
除了用“也”(助词)表达不同语气,韩愈还善于运用多种词语表达语气和情感,找找下列句子中表达语气的词,说说其有何表达效果。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疑问代词,“怎么” 。这里表现强烈的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千里马,摧残千里马的强烈谴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表转折的连词,“却” ,揭露了食马者不通晓千里马的无知。
课文研读
05
文章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呢?请你说一说。
提出观点
分析问题
归纳中心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埋没原因
痛斥无知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痛惜
谴责
嘲讽
课文研读
05
作者为何对千里马的遭遇如此同情,对食马者如此愤恨?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韩愈《送孟东野序》
千里马耶?
韩愈也!
课文研读
05
发动脑筋,同学们思考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文中以“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人才
(常常被埋没)
能发现、
赏识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
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课文研读
05
同学们,可以尝试概括作者借这篇文章寄寓的情感吗?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表达对统治者无识人之明,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寄寓了他对如自己一般的人才受屈辱、被埋没的悲愤之情。
托物寓意
借客观的事物或景物来抒述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主题思想
06
  本文以千里马不得伯乐为喻,寄寓了贤才难遇明主的深切感慨。作者借此抒发了渴望统治者识才、爱才、用才的殷切期望,呼吁人才应有施展抱负的舞台。全篇融寓意与议论于一体,倾注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同时尖锐讽刺了当权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发出了沉痛而有力的控诉。
拓展探究
07
“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依然普遍存在。现实中,人才与机遇的错配时常发生,许多有能力、有理想的人,由于缺乏识才、用才的“伯乐”,难以一展所长。当前社会中,“就业难”“考公考编热”现象便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如果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 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示例:
(1)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2)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拓展知识
陪伴项羽早期所向无敌的骏马“乌骓(zhuī)”;
载着刘备越过檀溪,摆脱追兵的宝马“的(dí)卢”;
陪着唐三藏跋山涉水,西天取经的“白龙马”;
跟随吕布大展神威赢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美称的“赤兔马”。
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马:绝影、照夜玉狮子、乌云踏雪、汗血、乌骓.....
唐·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