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本诗的创作背景,熟读并背诵全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梳理叙事脉络,通过意象分析,感知诗歌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探究诗歌中“个人苦难”与“家国情怀”的关联性。
4.反复诵读,学习古人关注民生、心怀天下苍生的博大胸怀。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常被称为“老杜”,又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
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 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
创作背景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
是一个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
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文学常识
识
诗歌体裁—歌
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行”是乐曲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阅读积累,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字词积累
壹
根据预习任务,朗读下面词语的正确读音,并把读音标注在课文中。
怒号
háo
三重茅
chóng
挂罥
juàn
沉塘坳
ào
俄顷
qǐng
布衾
qīn
广厦
shà
见此屋
xiàn
庇
bì
朗读全文
要求:
(1)认真听本文的音频,注意听语句的节奏、停顿和重低音;
(2)特别注意易错字,注意歌行体长短句交错的特点。长句换气需自然,避免中断诗意连贯性。
(3)感受诗歌整体的情感变化。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深
大声吼叫。
多层茅草
挂着,挂住。
高。
低洼积水的地方。
翻译过关
壹
翻译过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心如此。
做。
进入竹林。
喝止不住。
译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飘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飘飞得低的转着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接近
布质的被子。
睡相不好
使……裂。
泛指整个屋子。
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战乱,指安史之乱。
潮湿不干。
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翻译过关
译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我自从经历了战乱,一直忧患焦虑,睡眠很少,如今又在漫长的黑夜,到处浸得湿淋淋的屋中,如何挨到天亮呢!
壹
翻译过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能得到。
宽敞的大屋。
遮盖,掩护
贫寒的士人
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高耸的样子。
通“现”,出现。
茅屋。
值得。
译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怎么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大大地庇佑天下间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壹
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简单概括本诗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结合相关知识分析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记叙了八月秋风吹破茅屋,屋顶茅草被狂风卷走,南村孩童趁机抢走残茅,诗人无力阻止;深夜暴雨又至,家中漏雨湿冷,诗人彻夜难眠。
篇幅较长;
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
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壹
整体感知
(2)阅读诗歌的四小节,结合下面图片,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本诗四节的内容。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壹
整体感知
(3)分析诗歌每节内容,根据诗中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概括其中蕴含的诗人思想情感。
描写对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秋风
茅草屋
“我”
怒号、卷
飞、洒、挂罥、飘转
痛惜
助童盗茅
茅草被盗
痛心
风雨交加
破屋漏雨
痛苦
愿得广厦
痛忧
壹
整体感知
(3)分析诗歌每节内容,根据诗中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概括其中蕴含的诗人思想情感。
秋风破屋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现实
风 白天 屋外 事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愿得广厦大庇寒士
理想
雨 黑夜 屋内 人
推己 及人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重点探究,细节分析
第二部分
贰
(1)诗歌第一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写了秋风的什么特点?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精细研读
“怒号”把秋风拟人化,从听觉上写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
“卷”字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强劲,生动地写出茅草随风卷起的情态;
“三重”既写出了风的猛烈,也写出了茅屋受灾严重。
贰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使用了哪些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精细研读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这几个动词把风势的猛烈描绘得淋漓尽致,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地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写出秋风对茅屋的破坏,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贰
(3)第二小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面对“南村群童”作者是怎么的心情?
精细研读
表达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
贰
(4)结合上下文分析“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照应?“我”叹息什么?
精细研读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段。“倚杖”与“老无力”照应。
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
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贰
(5)第三诗节哪两句属于环境描写?思考分析这两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精细研读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以“云墨色”“漠漠昏黑”的浓墨重彩,勾画乌云密布、天色渐暗的阴沉画面,为全诗奠定凄苦的情感基调。“俄顷”强调天气突变,“向昏黑”暗示昼夜交替,既预示暴雨将至,也隐喻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的漫长黑暗。
贰
(6)“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段还有哪句描写了作者的的生活环境?
精细研读
“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突出了雨夜室内环境的艰苦。“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
“冷似铁”中“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儿拆洗;很冷,很硬,并且破了,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贰
(7)“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中“何由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这两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精细研读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诗人企盼战争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心情。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贰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句式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精细研读
三个句式,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
准确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无奈的呐喊和深切的期盼。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活动:探究合作
活动安排:诗歌中描写了诗人的不幸遭遇,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吗?诗人还写了哪些痛苦?
诗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破衾、夜雨使得诗人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杜甫一家的不幸更是千千万万处于战乱动荡的社会大背景下的老百姓的不幸。所以这首诗写诗人的不幸遭遇,不仅仅是为了写诗人自己的痛苦,其中折射出的是当时黑暗的现实和人民大众的疾苦。
活动:探究合作
活动安排: 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叁
课堂小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卷茅
群童抱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内心痛惜
无奈痛心
痛苦难眠
忧国忧民
叙事
抒情议论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胸怀博大
叁
课堂练习
1.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怒号(hào) 三重(chóng) 度(dù)江 挂卷(juàn)
B.飘转(zhuàn) 塘坳(ào) 唇焦口躁(zào) 倚(yǐ)仗
C.俄顷(qǐng) 布衾(qīn) 恶(è)卧 丧(sāng)乱
D.广厦(xià) 大庇(bì) 突兀(wù) 现(xiàn)此屋
【详解】A.怒号(hào)——háo,度江——渡江,挂卷——挂罥;
B.飘转(zhuàn)——zhuǎn,唇焦口躁——唇焦口燥,倚仗——倚杖;
D.广厦(xià)——shà,现此屋——见此屋;
C
叁
课堂练习
2.下列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了秋风之肆虐
B.第二节,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第三节,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第四节“安得”三句借景抒情,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博大宽广的胸怀。
D
【详解】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这里的“借景抒情”表述不正确.
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杜甫》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