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 学期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二)参考答案
一
、
1. (1)遥怜故园菊
(2)影入平羌江水流 思君不见下渝州
(3)僵卧孤村不自哀 夜阑卧听风吹雨
(4)落花时节又逢君
(5)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2. (1)榜样 (2)坚韧 (3)谦逊
3. D 4. A
5. 铺就康庄道路 扮靓美丽乡村
6. 示例:羊肉烩面 选用上好的羊肉同羊骨架 , 加上各种香料文火长年熬制 。汤 , 汤白醇厚;面 , 鲜香有韧劲;羊肉 , 鲜嫩酥烂;料 , 丰富有营养 。河南名小吃 , 游子思乡的味道。
二、(一) 7. A
8. (1)远行万里 , 投身战事 ,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2)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 , 傍晚借宿在青海湖旁边。
9. 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10.“喜”是因为木兰在沙场征战多年后 , 终于回到父母身边 , 父母见到木兰 , 十分高兴;“悲”是久 别重逢 , 喜极而悲 , 父母的喜将过去的思念、担忧之悲 , 全融化了。
11.【甲】文《木兰诗》的结尾则以兔为喻 , 委婉含蓄地对木兰进行了讴歌和赞美;【乙】文的结尾采 取直抒胸臆的方式 , 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对木兰忠孝两全的赞颂。
【乙文参考译文】
木兰抱着织机的梭子叹着气,究竟是为了谁这么愁苦呢 想要听她说所忧愁的事情,她感激 地强颜述说,老父隶属于兵籍(必须服兵役),但是他体力已经逐日 衰减,怎么经得起万里征程呢, 虽然有儿子但是年纪尚小(不能够替父服役) 。 北地的风沙足以淹没战马的马蹄,凛冽的北风足 以撕裂人的皮肤。 老父本来就有病了,身体虚弱,依赖什么来照顾自 己呢 木兰决定替代父亲去 服役,喂饱了马后穿上戎装踏上行程。换掉了华丽的闺阁衣裳,洗净了铅华的妆饰。 纵马赶赴军 营,豪壮地提携着宝剑。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旁边。夜晚三更突袭了燕地部 族的胡虏,抓住了于滇的酋长。将军得胜荣归,士卒返回故乡。 父母看到木兰归家,高兴到了极 点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木兰为了安慰父母,脱下戎装整理丝簧。 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却变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二)参考答案 第 1 页
成了娇美的女子的容貌。 亲戚们举着酒杯来祝贺木兰的父母,到如今才知道生女儿原来同生儿 子一样。 门外都曾是木兰的旧部士兵,一起出生入死十几年。 本来结下了兄弟的情谊,誓死共同 战斗终不改变。今天看到木兰,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 木兰的旧部士兵惊慌地不敢 上前,徒自叹着气而已。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忠孝两全,千古的英名
哪里能够泯灭!
(二)
12. C
13. 举例论证 , 列举了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蚌龙、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玉龙、山西襄汾 陶寺遗址出土了陶制彩绘龙盘的例子 ,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 中国人对龙的想象和崇拜 , 在新石器 时代就已经存在。在中华大地上 , 龙的图腾崇拜悠久而广泛”。
14. 不能删。“左右”表示估计 , 起限制修饰作用 , 删掉后意思变为确数 , 肯定了早在距今 6000年 ,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西水坡遗址就有了龙的造型 , 过于绝对 , 不符合事实 ,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
15. (1)串门读“报纸墙” (2)央求妈妈从陌生人家借“小人书”读
16.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看到那些带有字的碎片时的欣喜 , 反映出“我 ” 对读书的痴爱。
17. 呼应开头 , 点题;揭示中心:读书可以滋养出一个人的灵性和气质。
18. 示例:作者在被窝里打电筒读书、就着月光读书的事令我感触颇深。 原因是我也有类似的经 历 。小时候痴迷读小说 , 如《西游记》《水浒传》等 , 担心睡得晚会被家人批评 , 用被子把自己捂 得严严实实 , 还得不时探出头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 现在回想起来很有趣味。
(四)
19. D
20. 示例:(1)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 帮“我”修改讲义 , 处理匿名信事件 , 对“我”十分 关心。
(2)衍太太 衍太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 , 她唆使“我们”吃冰 , 怂恿“我”回家偷首饰。 三、21. 略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二)参考答案 第 2 页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二)
(考查范围:第二单元)
题号 一 二 三 成绩
得分
一、积累运用(21分)
1.默写古诗文。(复习七年级上册诗词)(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峨眉山月半轮秋, 。夜发清溪向三峡, 0 (李白《峨眉山月歌》)
(3) ,尚思为国戍轮台。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在古代诗歌中,乡愁是永恒的主题。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 ",是游子远游的思乡;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 ”,是天涯游子凄苦的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 ”,是戍边将士不尽的乡愁。正是这些乡愁让诗歌内涵更加 丰富而隽永,让古今情思相通,让美好的情愫得以永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7分)
一百多年前,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中国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勇敢掀起了伟大的社会革命运 动。在这个革命征程上,他们忧戚国之命运,他们 ,英勇战斗事迹 ,那些“为了 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bǎngyàng”, 为人民江山打下了最滚烫、最鲜红、最壮美的底色。
一百多年后,步入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了前辈先贤拼搏奋斗,不断扩大做中国人的志气、骨 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中,即使带病上阵也能勇夺女子50米蝶泳 冠军的"钢铁战士"张雨霏表示,胜利夺冠的 是持之以恒;终身与轮椅为伴的范丙凭着 jiānrèn 的干劲和对工作的热情,一路“闯关升级”,从“云客服”到火炬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亚运 故事”,那些曾经嗤笑她、质疑她的言论早已不攻自破……我们当向他们学习,主动肩负起时代赋 予的重任,向党和人民展现自己蓬勃向上、qiānxùn 有礼的风采,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激扬自己 的青春。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bǎngyàng( ) (2)jiānrèn( ) (3)qiānxùn( )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前仆后继 多如牛毛 秘诀 B.前赴后继 多如牛毛 秘籍
C.前赴后继 举不胜举 秘籍 D.前仆后继 举不胜举 秘 诀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二) 第 1 页
4.语段中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中国青年继承了前辈先贤拼搏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B. 中国青年弘场了前辈先贤拼搏奋斗的美好品德,不断扩大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C.中国青年继承了前辈先贤拼搏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断扩大做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底气。
D. 中国青年弘扬了前辈先贤拼搏奋斗的美好品德,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底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4分)
某中学七年级开展以“我的语文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5.【寻找最美对联】小组走进一个宁静的村庄,村庄道路宽阔平坦,古朴而又充满新农村建设的现 代化气息。可是村庄大门上的对联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只有上下联的上半部分。请 你根据所给词语补全对联。(2分)
扮靓 铺就 乡村 道路 康庄 美丽
上联:勤劳和汗水 下联:智慧与真情
6. 【征集最妙广告词】生活中的语文,不仅需要有一双慧眼去寻找发现,还需要以一颗慧心去创 造。请你从参考下面的广告词,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为你喜欢的家乡美食写一则推荐语。 (2分)
[示例]
美食:牛肉面
推荐语:牛肉面选用优质牛骨,上等牛肉,经独特工艺制作而成。面,劲道爽滑;肉,嫩滑可 口;汤,味浓醇鲜。特色美食,驰名中外。
二、阅读(4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 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 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 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 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 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选自《木兰诗》)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二) 第 2 页
【 乙 】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 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 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 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夜袭燕支 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 帼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 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 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选自韦元甫《木兰歌》)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愿为市鞍马/借问复为谁 B. 旦辞爷娘去/蒙辞以军中多务
C.有子复尚少/少时,一狼径去 D. 父母见木兰/见往事耳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世 有 臣 子 心 能 如 木 兰 节 忠 孝 两 不 渝 千 古 之 名 焉 可 灭 10.结合【甲】【乙】两篇选文,说说你对【乙】文“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中“喜”“悲”的理解。 (4分)
11.【甲【乙】两文都表达对木兰的赞美,结尾方式有什么不同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材料一
作为华夏文明的创造物,龙的形象自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传承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原始社 会,先民崇信它的神力,塑其形以通天;阶级社会,帝王视其为祥瑞,皇家物用遍布龙形,民间也不 乏龙的影子,民众祈雨有它,端午竞渡有它,节庆社火有它;现代社会,在与世界诸民族的文化交 流中,中华儿女又以“龙的传人”自居……纵观中国历史,在迭代的文化延续中,华夏先民绘龙形、 信龙灵、传龙事、冠龙名,龙被塑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标志物。
(摘编自《百科知识》2024年第1期)
材料二
中国人对龙的想象和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在中华大地上,龙的图腾崇拜悠久而 广泛。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6500多年前用蚌壳摆成的龙形,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出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二)第3页
的铸造、绘画、雕刻文物来看,龙的形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日渐丰满。据宋代罗 愿的《尔雅翼》,龙形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 耳似牛。”此时的龙已然成了自然界动物的“集大成者”。与此相应,记录龙的文字形体同样源远 流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星光璀璨。从考古发现看,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 西水坡遗址就有了龙的造型。这条龙用蚌壳砌成,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巴像在摆动,考 古专家形容这架势如同飞龙遨游沧海。中原在造龙,东北也在造龙,距今5000多年的辽宁牛河 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只“猪龙”。猪龙模样与蚌龙差异很大,是用玉石雕刻成的,也称玉猪 龙。那时能将玉器制作得如此精美,着实令人感佩。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 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 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甲辰龙年,希望全国人民振奋龙 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 篇章。
(摘编自《习近平:在二○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1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龙被塑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标志物。
B. 在中华大地上,龙的图腾崇拜悠久而广泛。
C.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西水坡遗址出土的龙是用玉石雕刻成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 土的“猪龙”是用蚌壳砌成的。
D.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 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
13.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14.材料三中加点词语“左右”能否删去 为什么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5分)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 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二) 第 4 页
土了5000多年前的C形玉龙,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陶制彩绘龙盘。 就 出土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 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 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 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仿佛是琥珀,闪着华丽的光,温润,隆重。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 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 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 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 一遍遍保证,不 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 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 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 一声不吭,一 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 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 我笑着跑着去迎接那些碎片,在碎片里, 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 一波波的涌动 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 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夹衫里,影落池 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 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 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 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隋唐演义》 ……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 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 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 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 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二) 第 5 页
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蓦然回首, 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 一纸一片, 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 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15.全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作者倍感温馨、浪漫的读书往事。请根据下面的提示,依照文章的内 容安排,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记叙的事情。(4分)
(1)
(2)
;
捡炸开的鞭炮碎片读;在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在被窝里打电筒读、就着月光读 ……
16.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
17.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文章结尾这 句话有什么作用 (4分)
18.作者写了这么多关于读书的往事,其中最让你心生感触的是哪一件 为什么 (5分)
(四)按要求完成 19~20 题。(6分) 19.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长的性格特点是朴实、迷信、细致 入微。 B.《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撰写的一部小说集。 C.《五猖会》中,正当“我”欢天喜地准备去关东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要“我”背《论语》。 D.《二十四孝图》忆述了作者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20.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追忆了不少人,这些人有的被鲁迅加入了“朋友圈”,也有的被鲁 迅拉入了“黑名单”。请各举一例,并结合具体情节陈述理由。(4分) (1)“朋友圈”人名: 理由:
(2)“黑名单”人名: 理由: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二)第6页
三、作文(50 分 )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欢乐,有忧伤;有振作,也有迷惘;有师长的叮咛和教诲,有同学的 宽容和赞赏……一件件往事记忆犹新, 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它们犹如人生长河中泛起的朵 朵浪花,让我们的生命变得饱满丰盈。
请以“成长中的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100字
300字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二) 第 7 页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二) 第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