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 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课堂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 — 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课堂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22:07:14

文档简介

(
-
-
)
(
-
) (
1111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式-
-
-
-
-
-
-
-
-
-
-
-
…]主-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4 — 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五)
(考查范围:第五单元)
题号 一一 二 三 成绩
得分
一、积累运用(21分)
1.默写古诗文。(共10分,答对一句得1分,满分不超过10分)
(1) ,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2)前不见古人, 。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 州台歌》)
(3)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0
(陆游《游山西村》)
(4) ,草色入帘青。 ° (刘禹锡《陋室铭》)
(5)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与王安石在《登飞来峰》所写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4 题 。(7 分)
走进文学的大门,漫步在文学世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 憬和理想, 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这些文学作品里,有大漠孤烟的豪放粗 犷,有花草树木的xiān lù qióng jiāng,也有江南水乡的脉脉柔情;有阳光下金色花的调皮匿笑,更 有暴雨中红莲的徘徊不安 ……
阅读文学作品,能让我们领略自然之美。漫步在 yōu jì 的森林里,聆听渺小的鸟儿从窠巢里发 出的婉转歌声,行走在绿茵茵的小路上,与披蓑戴笠的人们 。奔跑在夏日的午后,感受炎炎烈日带来的热情,驻足观赏那一池 fán mì 的曲院风荷,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美景象。
阅读文学作品,也能 我们的情操。植树的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加拿大共产党 员白求恩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同志,对人民一视同仁;作家叶圣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精彩 的一篇篇文学作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3分)
(1)xiān lù qióng jiāng( ) (2)yōu ji( ) (3)fán mi( )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凝聚 不期而遇 陶冶 B.凝练 不期而遇 陶醉
C.凝聚 殊途同归 陶醉 D.凝练 殊途同归 陶冶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五) 第 1 页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精彩的一篇篇文学作品,使我们深切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B. 一篇篇精彩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C. 精彩的一篇篇文学作品,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D. 在一篇篇精彩的文学作品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4分)
材料一
2023年7月10日,“樊锦诗星”命名、樊锦诗基金设立暨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 会在敦煌研究院举行。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 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 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8132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樊锦诗星”。
材料二
六十载春秋,一甲子岁月,在日复日、年又年的积淀中,我深刻体悟到,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 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每一个莫高窟人必须心怀理想、脚踏实地,抓住问题导向、注重细节,践 行莫高精神,择一事、终一生,才能成就敦煌文物事业。我也深刻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 理,既需要青灯黄卷,也需要科学精神,坚持以研究为基础、以法律为依据、以规划为蓝图、以人才 为支撑、以永久保护永续利用为目标的科学发展路径,才是取得成绩的关键。
— 樊 锦 诗
5.材料一是某报刊发的一则新闻,请为其拟写标题,不超过15字。(2分)
6.请根据材料二写两个句子,与例句形成一组排比句,突出莫高窟工作者的精神品质。(2分) 例句:传承历史,是莫高人永恒的使命;
;
二、阅读(4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8分)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 乙 】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 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命童子取土平之。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五) 第 2 页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 故,则反室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刘蓉《习惯说》)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逐渐蔓延。③踬:跌倒,绊倒。④习之中(zhòng) 人:习惯在 人身上一旦形成。
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 B. 陶后鲜有闻/鲜艳夺目
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 D. 故君子之学/温故而知新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10. 【甲】文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4分)
11.结合【乙】文,简要说明作者抒发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①“那个6岁时躺在山坡放牛‘牧星’的孩子,36岁时真的去天上‘摘星星'了!”今年夏天,“85 后”航天员桂海潮的故事感动和鼓舞了许多人。年少时的航天梦,激励着桂海潮越飞越高。从以 优异成绩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到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再到成为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 务的首个载荷专家,桂海潮追梦圆梦的人生经历,生动印证着“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的道理。
②志向是人生的航标。 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发出“为中华之 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强音,校长赞叹“有志者当效周生”!少年时期的钱学森在心中埋下“立志成 才,报效祖国”的种子,对这八个字的坚守,铸就他功勋卓著的一生。树立坚定志向,并为之执着 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
③青年正处于人生的起跑阶段,尽早立志,才能明确奔跑的方向。“我从小内心就比较笃定,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缪峰从小立志学习物理,高考时面对父 母让他报考医学院的建议,他毫不犹豫填报了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如今已在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五) 第 3 页
系列“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青年 人有梦想,知道自己心之所向,就能在面对学业、职业等多方面选择时,多一些笃定、少一些迷茫;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雨挑战时,多一些勇敢、少一些退缩,从而为人生积蓄起强大的能量。
④早立志,还要立大志。习近平指出:“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对 于青年人来说,生活可以有丝竹清音,也当有黄钟大吕;可以追求身边的“小确幸”,也要有家国大 情怀。把个人的“小目标”融入国家的“大蓝图”,在科研一线创新竞进,聚力打造更多“大国重 器”;在田间地头精耕细作,努力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体育赛场顽强拼搏,矢志让五 星红旗高高飘扬……梦想有多高远,天地就有多辽阔。青年人怀有远大抱负,把人生梦想汇入时 代洪流,就一定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国家发展汇聚源源不断的动力。
⑤当然,美好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志向往往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离不开锲而不舍、 驰而不息的奋斗。成为全国技术能手,是“90后”全国人大代表师延财初入职场时的梦想。从梦 想萌芽到实现,他花了整整10年,“干活最忙的地方有我,最苦的地方也有我”,坚持不懈钻研付 出,让他成长为“华龙一号”的核级焊工。“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世上没有“躺赢” 的捷径,唯有奋斗的路径。立志高远,脚踏实地,才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⑥最激昂是少年志,最闪耀是追梦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亿万青年是见证者,更是 参与者。广大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踊跃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大展身手,以梦为马,不负韶 华,就一定能创造美好的人生,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8月30日,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头列举桂海潮的事例,既引出议论的话题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早立志,立大志,就一定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美好梦想会自动成真。
C. 本文语言生动凝练,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深刻有力,发人深省。
D. 文章结尾作者呼吁广大青年做奋斗者,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力量。
1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3分)
14.下面的事例如果作为选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合适 请简述理由。(4分)
当好新时代“新农人”,是返乡创业的“80后”青年魏巧的志向。面对创业之初遭遇的重重 困难,她不言放弃、不断探索,终于让农田里的喜讯越来越多。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5分)
倒马井的前世今生
吕 峰
①井是连着百姓生活的个体,是远离河流而居的古人的一大创造。有了井,人类才可以从沿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五) 第 4 页
海、沿江、沿河地带逐渐向其他地方深入,实现从傍河而居到凿井而饮的转变。在故黄河南侧百 余米,有一口名为倒马井的古井,它和小巷人家一起记录了美好的时光,在它生生不息的井水里 也潜泳着无数人的快乐、憧憬与向往。
②在喧嚣的城市中心,有一口奔涌不息的井,绝对是美好的事。倒马井里的这汪水不知疲倦 地流淌着,也一直鲜活地存在历史的时空之中。对周边的市民来说,井与他们的生活休戚相关, 是相依相伴的手足情缘,是不离不弃的烟火日子。在井边,市民三五成群,带着水壶、水桶等,系 着长绳,放到井里打水,然后乐呵呵地朝家走去,安宁,祥和。
③倒马井以整块石头雕凿成井栏,质朴、厚重,符合大地的气质。共井而生,邻里就是一大锅 浓郁的香茶,寻常巷陌,寻常人家,每天往来进出,不经意间,总有一两件事能触动对方的心扉,在 不断的生活交叉中,看出对方的秉性喜好。井边是街谈巷议的发源地和传播地,“张家长,李家 短”多数在这里展开,即便没事,到井边转悠一圈,歇一歇,也舒畅快意,人生百味,尽在井边铺展。
④井映在不同人的脑海里,得到的是不同的镜像,在史学家眼里,它是历史;在游子眼里,它 是父亲的驼背和母亲的眼泪。“朱阁前头露井多,碧梧桐下美人过”,在倒马井边,美人不常见,常 见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它发呆,或是傻傻地笑着,或是打上一桶水,把整个脸往水桶里一伸,是那 样的满足。看着他们的神情,会想起背井离乡这个词,似乎有一股凉意从心底渗出,绵绵不绝。
⑤对离开故园的人来说。井已不是单纯的装水的凹穴,它是故园家乡的概念。清人蒲松龄 有一首写游子思乡的小曲,其中有一段,“七月里,到秋间,咻寒蝉,桐叶飘飘下井栏”。读来,颇有 感慨。其实,每一个离开故园的人心里都实实在在背着一口井,虽沉滞苦重,虽疲累不堪,却终究 不愿放下,像一位诗人说的那样:“异乡没有故园的井,而他们的灵魂,有着永远的渴意。”
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是古人的生活场景。《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 京的繁华美景,画卷的末尾是临街的井屋,里面是一口大大的四眼方井,旁边有人在用木桶汲水, 神情生动,细致入微。画面的右侧,正是车水马龙的市井和绚烂夺目的城市文明。由此可见,在 宋代,商贩因井得以聚合,街市因井得以形成,井是功不可没的。
⑦在我的眼里,井边始终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我亲眼目睹了井在人们生活中受到的重视程 度。旧时,生活的每一天都和井密不可分,喝的用的都是井水。井像一个老伙伴,忠实陪伴着我。 我对井最初的印象像听来的谚语,朴实玄妙,以我幼小的脑袋,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黝黑的泥土 能变出水,并且是清澈的水。这样漫长的疑惑,对井来说只是难以觉察的一瞬。其实,眨眼间,它 已在天地间静穆了多年,一如既往地守护着当初的容颜,就算被推倒、淹没,镇静的姿态依然没有 改变。
⑧井是大地的眼睛,它连着地心的那股清澈,犹如温和或忧郁的眸子,在天地万物间安静地 眨动。它的脉搏始终连着大地的心脏,每一次搏动,每一丝温度,始终牵挂着你我感觉不到的地 下世界。在炎炎的夏季,从井里打上来的水也是清凉的,喝上一气,肺腑像被滋润了一番,像吃了 人参果般,浑身舒坦。那时,如果有赶集或者做其他事情路过的外乡人,都要到井边讨水喝。
⑨夏天的晚上最热闹,男女老少都在井边乘凉、聊天,孩子们围着井四处乱跑,小心翼翼地趴 在井台上往下望,井水在月光的照射下,明晃晃,白亮亮,可清楚地看到每个人的倒影,影随人动。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五)第5页
此时,月光透过井边那棵老槐树的叶子斑驳地洒在井台上,依稀可看到井台砖缝间长满了浓密的 苔藓。井栏已被岁月磨平、磨光,在黑暗中闪着神秘的亮光。井边有蛐蛐在鸣唱,宛似天籁。
⑩井是憨厚朴实的劳作者,酿就了淳朴的民风;井是慈祥的长者,庇护着后代的子子孙孙。 一口老井就是一段汲饮不尽的悠长岁月,让人遗憾的是这些老井逐渐消亡于岁月的洪流之中,倒 马井的存在是巧合,更是难得的机缘。如今,清澈甘冽的井水依旧日夜喷涌着,滋养着一户又一 户人家,让寻常人家的寻常日子有了斑斓的色彩,为他们提供着无穷的动力和活力。
①“杨叶垂金砌,梨花入井阑。”我时常坐到倒马井的井栏边,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在意 念中和这些延续了多年的生命作灵魂的对答,思索着将来如何去铭记老井远去的弧影。
(选自《彭城晚报》2023年7月21日,有删改)
15.第②段中写“对周边的市民来说,井与他们的生活休戚相关”,根据文章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井与百姓有哪些联系。(3分)
16.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是古人的生活场景。(从句子形式的角度赏 析 )
(2)其实,眨眼间,它已在天地间静穆了多年,一如既往地守护着当初的容颜,就算被推倒、淹 没,镇静的姿态依然没有改变。(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17.你对文末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4分)
18.小语读到这篇原文时,发现漏掉了下面这段文字,他觉得这一段文字作用很大,请阐明你的观 点。(4分)
倒马井凿于明末清初,其由来传说不一。一说,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骑马途经此地,井 边地湿苔滑,马倒人未倒,故名倒马井。一说,井距离操练兵马的西门外校场较近,人马渴了, 来此饮水,饮毕即回。日久成习,将士们纷纷放马独自来此饮水,老马识途,饮后即倒转身躯, 返回校场,久而久之,俗称倒马井。相比较而言,老马识途的说法更有人间烟火气。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五) 第 6 页
(四)按要求完成 19~2 0 题。(6分)
19.下列关于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为躲避搜捕,朱赫来藏到了保尔家,他给保尔讲述了很多革命道理,对保尔影响很大。
B. 保尔不顾母亲阻拦,加入红军,成为了一名勇敢的骑兵,后来英勇作战,光荣负伤。
C. 保尔痊愈后,来到烈士墓前,面对大地回春,他凭吊烈士,产生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D. 保尔决定通过文学重新参加战斗,他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始写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20.柳青在《创业史》中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结合《钢铁是怎样 炼成的》的内容,说说“保尔”人生紧要处的一步及其产生的影响。(4分)
三、作文(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清代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确实,我们所读过的很多诗 词名篇,都能证明王国维先生的这一论断。
不单所读的作品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见之景,所用之物,哪一样不关联着人的 感情
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在《风景谈》中甚至说:人是风景的构成者,人类高贵精神的辐射,增添 了自然的景色,其实,人是最好的风景。
请根据你的认识、经历或想象,以“一景一物总关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五) 第 7 页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五) 第 8 页2024—2025学年度第二 学期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五)参考答案


1. (1)浩荡离愁白日斜
(2)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3)莫笑农家腊酒浑 柳暗花明又一村
(4)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5)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 (1)仙露琼浆 (2)幽寂 (3)繁密
3. A
4. B
5. 示例:381323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樊锦诗星”
6. 示例:践行精神 , 是莫高人坚定的责任 坚持研究 , 是莫高人毕生的事业
二、(一)
7. C
8. (1)(莲的柄)内部贯通 , 外部笔直 , 不横生藤蔓 , 不旁生枝茎。
(2)以后踏这块地 , 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 , 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9.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10. 寄寓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11. 在【乙】文中 , 作者通过适应洼地和平地的过程 , 认识到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 感 悟到君子求学 , 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习惯养成的道理。
【乙文参考译文】
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他专心致志 , 遇到不懂地方就低头苦读 , 仰头思 索 , 想不出答案时 , 就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 , 直径一尺 , 逐渐越来越大 。每经过它 , 刘 蓉总要被绊一下 。起初 , 他感到很别扭 , 时间一长也习惯了。
一天 , 刘蓉父亲来到这个房间坐下 , 回头看看这屋地面的洼坑 , 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 都不能打理好 , 凭什么能治理国家呢 ”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 , 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 屋里踱起步来 , 走到原来洼坑处 , 他心里一惊 , 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 , 低头看 , 地面却是平平整整。 以后踏这块地 , 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 , 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唉! 习惯对人的影响 , 是非常厉害的啊! 脚踏在平地上 , 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 , 洼地就 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 , 恢复原来的状态 , 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 。 因此君子求 学 , 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五)参考答案 第 1 页
(二) 12. B
13. 首先 , 提出志向对个人的重要性;接着举例论证 , 举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和钱学森的例子加以论
证;最后总结强调“只有树立坚定志向 , 并为之执着付出 , 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
14. 放在第⑤段合适 。事例中的魏巧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 , 不言放弃、不断探索 , 最终走向成功 , 这一例子正好证明了第⑤段的观点“实现志向往往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 离不开锲而不
舍、驰而不息的奋斗”。 (三)
15. (1)井是百姓生活用水的来源 , 周边市民会带着水壶、水桶等在井边打水用于日常生活。
(2)井是街谈巷议的发源地和传播地 , 邻里间的家长里短多在井边展开。
(3)井是百姓生活的情感寄托 , 对离开故园的人来说 , 井是故园家乡的概念。
16. (1)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 句式整齐 , 节奏明快 , 通过对古人“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一系列生活场景的描绘 , 简洁而有力地展现了古人生活与井紧密相 连的状态 , 强调了井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赋予井以人的“守护”“镇静”等行为和姿态 , 将井比作一个 坚守初心、从容淡定的人 ,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井历经岁月变迁却始终保持自身状态不变的特 点 , 突出了井的沉稳与坚韧。
17. 作者坐到倒马井的井栏边 , 通过与老井作灵魂的对答 , 思考着如何铭记老井所代表的那段汲 饮不尽的悠长岁月以及老井在岁月变迁中逐渐远去的身影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老井的深 厚情感以及对老井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记忆逐渐消逝的惋惜与思考 , 同时也体现了作 者希望能以某种方式将老井的记忆留存下来的愿望。
18. 这段文字作用很大 。 (1)它补充说明了倒马井的开凿时间及由来传说 , 丰富了文章内容 , 使读 者对倒马井的历史渊源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 (2)通过讲述不同的传说 , 增添了倒马井的神秘 色彩和文化底蕴 ,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3)两种传说的对比 , 突出了“老马识途”这一说法的 人间烟火气 , 也进一步强调了井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 深化了文章主题。
(四) 19. B
20. 示例:保尔人生紧要处的一步是他年少时选择加入共青团 , 投身于革命斗争 。这一步的选择 , 让保尔在革命的烈火中锻炼、成长 , 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 , 保 尔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和磨砺 , 他的意志和品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正是这一步的选择 , 让他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 最终成为一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战士。
三、21. 略
七年级语文课堂练习(五)参考答案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