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1.古诗三首
统编
五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认识“昼、耘”等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字词学习
昼夜 耕耘 供品 稚嫩 涟漪
zhòu
gòng
zhì
yún
yī
昼
耘
晓
桑
◎他使出浑身解(xiè)数向官府解(jiě)释冤情,但还是被判押解(jiè)京城。
◎这家商店向人们提供(gōng)清明节所需的供(gòng)品。
_______解释
_______押解
jiè
_______浑身解数
xiè
_______供品
______提供
gòng
gōng
jiě
解
供
昼(昼夜)
尽(尽头)
耘(耕耘)
耕(耕地)
晓(报晓)
浇(浇水)
第1课时
(宋)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南宋文学家。
其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石湖集》《吴船录》《吴郡志》等。
资料补充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六十首。
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
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生动地绘制出了一幅幅田园农作动态图。
品读诗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四季
随性而写的诗
题意:
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自由读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
/
/
/
/
/
/
/
白天。
在田间除草。
把麻搓成线。
男女。
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职,各管一行。
昼:
耘田:
绩麻:
儿女:
当家:
重点词解释
童孙:
解:
供:
傍:
阴:
孩子们。
理解,懂得。
从事。
靠近。
树荫。
重点词解释
◎结合词语的解释,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诗意: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除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
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齐读古诗,你脑海中展现了农村繁忙的劳动生活图吗?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
村庄男女
耘田、绩麻
◎后两句又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
童孙
学种瓜
品读诗文
◎读读这两句诗,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表现出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品读诗文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处处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些这样的田园诗,一起来读一读吧!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弄冰
幼小的孩子
玩
题意:
幼小的孩子在玩冰块。
品读诗文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自由读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
/
/
/
/
/
/
/
◎齐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清晨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个银钲。
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小孩子怎样的特点?
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诗的第三、四句。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穿林响”说明了什么?
“乐器”的声音悠远动听
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一般的声音。
◎你是怎么理解“忽作玻璃碎地声”的呢?
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玻璃”指的是一种玉石,把冰碎的声音比作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小孩子怎样的心情变化?
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无比失望。
◎结合注释,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就像个银钲。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一般的声音。
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小孩子怎样的特点?
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诗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在诗人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课堂小结
第3课时
村 晚
(宋)雷震
村晚
点明地点:乡村
点明时间:傍晚
题意:乡村的傍晚。
品读诗文
◎自由读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
/
/
/
村 晚
[宋]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
/
/
/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读读这两句诗,说说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画面: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
乡村落日之景
◎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他在做什么?
牧童
骑着牛,
吹着短笛
◎你是怎么理解第三、四句的?读一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没有曲调
随口
诗意: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
◎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
无忧无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课堂总结
阅读方法
体会古诗——借景抒情
本课中的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不同的乡村美景和生活发现,诗人借看到的景、物、人的变化或活动,抒发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通过描写忙碌的乡村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第二首诗描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下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表现了孩子的调皮、可爱和童真童趣,抒发了对孩子的喜爱之情;第三首诗展示了牧童骑牛晚归图,表达了对牧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思想感情不是直接抒发出来的,而是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的。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阅读时,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物或场面,从中体会诗人的观察和发现,感受景物中的情趣以及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些古诗为我们展现了美妙的景物和生动的场面,细细品味,能勾起我们丰富的联想,从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平时我们阅读古诗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认真去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意。
文章结构
主题归纳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浅近、自然、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稚子弄冰》写了幼童在严寒天气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孩子取冰时的欣喜、穿丝时的小心、敲冰块时的得意一一呈现,表达出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村晚》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抒发了诗人对牧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随堂练习
一、给下列古诗找到对应的作者。
《村晚》
《稚子弄冰》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杨万里
雷震
范成大
二、比一比,再组词。
耘( )
耕( )
晓( )
浇( )
耕耘
耕地
报晓
浇水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 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________的情景。
◎《稚子弄冰》表现了儿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 ___________之情。
◎《村晚》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 ______________之情。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耘田
绩麻
种瓜
调皮
可爱
喜爱
喜爱和赞美
教材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朗读指导: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读好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前两句语速稍快,表现出乡村耕种劳作的繁忙景象;后两句语速稍缓,表现出乡村孩子的天真。《稚子弄冰》,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出稚子先得意后懊恼的情绪变化。《村晚》,前两句语速放缓,重读两个“满”,表现出恬静悠远的感觉;后两句“横”“信口”可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
背诵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朗读,想象诗中的情景,达到熟读成诵。
默写指导:要注意“昼”“耘”“桑阴”的写法,不要写错。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读了第一句,我眼前浮现出儿童学种瓜时的画面,他们的动作是如此生疏、笨拙,从中我体会到农村孩子的天真可爱及热爱劳动的品格。
读了第二句,我眼前浮现出儿童“弄冰”的画面,他“脱”晓冰时脸上绽放出欣喜的神情,“穿”彩丝时表现得非常小心谨慎,从中我体会到孩子的可爱。
读了第三句,我眼前浮现出牧童横坐在牛背上吹笛的画面,虽然笛声不成调子,但牧童却自得其乐,从中我体会到牧童的天真可爱、悠闲自在。
“学种瓜”“脱晓冰”“横牛背”,写出了儿童的共同之处——纯真、可爱,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妇女们白天忙完了家务活以后,晚上也没有闲着,又是忙着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那些小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你看,他们在茂盛的桑树底下跟着父母学习种瓜呢!
稚 子 弄 冰
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小孩子们用家里的铜盆盛了一些水放在窗台上。第二天一大早,盆里的水已经冻成了冰,他们马上把冰块取了出来,小心地在冰上凿了一个小洞,还把一条彩线从洞里穿过去系成一个圈,拿在手里当钲敲。那声音清脆悦耳,就像玉磬敲出的声音一样,穿过树林,直达远处。不知怎么回事,忽然听到一阵玻璃摔碎的响声,把大家都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他们手里的冰被敲破了,掉在地上摔成了碎片。
村 晚
夏末秋初,乡村的傍晚美极了!池塘边的青草和水中的芦苇长得十分茂盛。雨过天晴,池塘里涨满了水,就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小鱼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夕阳西下,落日像个火红的圆球,刚好在两座山峰之间,好像被山衔住了一样。各种美丽的景色倒映在池塘中,随着池水细小的波纹荡漾着,起伏着,让人感到一丝丝凉意。池塘边的小路上,一个牧童横坐在牛背上回家了。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虽然不成曲调,但那乐声很远都能听到。
拓展空间
描写儿童游戏的古诗
舟 过 安 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诗意: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长竹篙收起来,坐在船里。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赏析: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童子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诗人对儿童的喜爱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
观 游 鱼
[唐] 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
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
我来施食尔垂钩。
诗意: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一样地喜欢鱼但是心态却不一样,我来喂食你却来垂钓。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平淡普通的生活场景。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它长大;“你”却垂钩钓鱼,只为图乐。诗人有感而发,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