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本次习作要求是写一篇有关探险过程的习作,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展开合理、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热带雨林探险记
爸爸是一名知识渊博的生物学家,这次暑假,我和表哥在南美热带雨林,随他亲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①
这儿到处耸立着参天的大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到处都是鲜花,到处都是鸟鸣。 我的心情愉快而轻松。②
①点明了参加探险的人物、探险的地点,说明了这次探险非常惊险。
②优美的环境,令“我”的心情愉快而轻松。
我们一边走,爸爸一边反复地告诫我们,千万不要随便乱摸。正说着,从草丛中跳出一只蓝色的青蛙,它全身的皮肤如蓝宝石一般耀眼,美得让人心醉。③
我正想捉来瞧瞧,爸爸却一把拉住了我,严肃地提醒道:“这是箭毒蛙,它的毒性极大,人如果中了它的毒,顷刻间就会神经麻痹,心脏停止跳动,而且至今没有任何有效的解毒方法。过去印第安人常用它们的毒涂抹箭头,射杀大型动物,不管射到猎物的什么位置,只要造成很小的一处伤口,就能让猎物在几秒钟内丧命。”我听了毛骨悚然,后怕不已。 ④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箭毒蛙的颜色,与下面的危险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写了“我”的心情变化:毛骨悚然,后怕不已。
我们又来到了一条大河边。这河可真宽啊,竟一眼望不到对岸,河水平静得仿佛一潭死水,泛着绿莹莹的光。我没来由得感到一阵心慌,赶忙退后了几步。表哥欢呼一声,就要去洗脸,谁知他的手指刚一触到河面,爸爸就赶忙把他拉了回来。与此同时,从水中跳出一条二十多厘米长的大鱼,露出两排白森森的獠牙。
表哥吓得一屁股坐到地上,脸都变成了惨白色。爸爸长吁了一口气,为我们解释道:“这就是食人鱼了,你们可别小瞧它们,一群食人鱼能在一个小时内把一头牛变成白骨。 你们看,水里可不止有这一条啊!”
我们连忙瞪大眼睛看,果然蓝幽幽的水面下隐藏着数不清的食人鱼,它们好像暗夜中的杀手,正到处搜寻着猎物。 我们看了不寒而栗。 ⑤
这真是一次惊险刺激的热带雨林探险之旅啊!⑥
⑤写“我”的心情变化:不寒而栗。
⑥照应上文,点明这次探险之旅的惊险刺激。
名师总评:
这篇文章想象丰富合理,将探险的过程写得具体明晰、条理清楚,在叙事的同时加入了恰当的心理描写。文章语言生
动丰富,可读性强。
交 流 平 台
本次交流的内容是总结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懂得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田忌赛马》中,孙膑通过观看比赛发现,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想到可以更改马的出场顺序,以保证田忌在赛马时取胜。孙膑之所以能作这样的决定,是与他的善于观察和分析分不开的。
《跳水》中,船长发现孩子正站在横木上,如果摔到甲板上,必死无疑;现在风平浪静,水手们又都在甲板上,只有让孩子跳进水里,才会有一线生机,于是果断用枪逼孩子跳水,使孩子脱离了险境。船长之所以能作这样的决定,是与他沉着、机智、果断的处事风格分不开的。
一次,我和同学在河边踢球,大家不小心把球踢到了树洞里。树洞很深,我们的手够不着。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河里的水灌进树洞里,让球自己浮了上来。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解决。
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吾盾之坚 坚固 弗能应 应答
道旁李 道路 溺而不返 返回
冀复得兔 重复 守株待兔 守候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几组都是用一个双音节词来解释加点的单音节词;词语释义中都包含加点字。如“吾盾之坚”的“坚”意思是“坚固”;“道旁李”的“道”意思是“道路”。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可以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
这样的词语还有:
誉之曰(赞誉) 与诸小儿游(游玩)
群儿戏于庭(庭院) 足跌没水中(淹没)
诲人不倦(疲倦) 有恒者(恒心)
二、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自己类似的体验,再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 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几十年,几百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仿写示例:
(1)时间过得可真快呀,转眼间我就到五年级了,可是刚入小学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发生在昨天一般。
(2)一天深夜,妈妈要去车站接爸爸回家,让我自己在家写作业。妈妈走后,我再也静不下心来,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恐怖的画面,害怕极了,每一秒钟对于我都是煎熬。虽然只过了二十分钟爸爸妈妈就回来了,但我却觉得时间太长了。
时间的长短、快慢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情形下,相同的时间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第一段话,本来时间很短,但由于救人心切,反而觉得时间太长;第二段话,本来时间很长,但由于某种原因却觉得时间极短。
叶圣陶先生主要是从以下七个方面修改这篇作文的:
三、下面的片段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读完后,你对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原文见教材第91—92页)
(1)修改用得不准确的词语。①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使量词使用更准确;②把“书皮”改成“课本的包书纸”,更符合实际情况;③把“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中的“不停”改为“悄悄”,更符合当时正在上课的实际情况;④“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将“画”改为“几何课本”,因为王老师拿的是带有图画的课本,并不是画。
(2)修改写得不通顺的句子。例如:“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句话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圣陶先生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
(3)把长句子改成短句子。“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这是个复杂的长句子,不容易理解,叶圣陶先生改为了“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这样就非常通顺,易于理解了。
(4)删去重复啰唆的语句。“教过我们的老师都在我的本子上‘留了影’了”这句话中“了”字用得太多,显得啰唆,叶老先生删去了一个,句子就干净简洁多了。
(5)增添语句,使意思更准确。“上课了,他挺直了腰板望了望大家”缺少过渡,衔接不自然,叶圣陶先生加上“铃一响”“走进教室”,便文意显得更加连贯。
(6)改正错别字和用法不当的标点符号。①作文中有个错别字“象”,叶老先生改成了“像”。②“心就像刚上岸的鱼‘扑腾、扑腾’一个劲儿地跳”中间要用逗号断开,“扑腾、扑腾”不必加顿号。
(7)合理划分了段落(相同的内容合并)。叶圣陶先生将作文的第二、三段合并为一个段落,因为它们都是写“我”观察王老师后,决定为他画像;将第五、六段合并为一个段落,因为它们都写了“我”的画被王老师发现后,“我”的心理活动。
日积月累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语出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jī):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发簪)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弱冠(guàn):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而立:指人三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指人四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代用干支纪年,以天干与地支依次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岁为花甲。
◎古稀:指人七十岁。
语出唐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期颐:指人一百岁。
人生以百年为极,故曰期;百岁之人生活起居须人养护,故曰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