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15 自相矛盾
统编
五年级下册
1. 认识“吾、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 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学习目标
第1课时
作者简介
韩非 (约前 280—前 233)
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作品介绍
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里面的典故大都出自韩非,除个别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该文主旨。韩非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很多寓言故事因具有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情节,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韩非子》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列子》《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一些作家在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进行散文创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驴、鼠三种动物的故事,讽刺那些恃宠而骄、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寓言
吾辈 自愧弗如 逝者如斯夫
wú
fú
fú
弗:读 fú,不要读成 fó。
字词学习
矛
盾
誉
吾
相
_______相似
______长相
xiàng
xiāng
夫
_____ 逝者如斯夫
_____ 夫子
fú
fū
◎他们虽然不是双胞胎,但长相(xiàng)却极为相(xiāng)似。
◎孔夫(fū)子告诫我们“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要珍惜时间。
盾(矛盾)
质(质量)
誉(荣誉)
举(举重)
吾(吾辈)
告(告诉)
盾 质
这个( )牌( )量很差,只用刀砍了几下就裂了一道缝。
答案:盾 质
选字填空
感知课文
◎大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文讲述了楚人卖矛和盾的故事。
◎读完课文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
第2课时
品读课文
◎读读课文,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刺不破的。”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无法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译文
◎楚人卖的是什么?
矛和盾
◎楚人是怎么叫卖的?他为什么这样叫卖?
卖盾时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卖矛时
这样叫卖是为了夸耀自己的盾和矛,吸引人们来购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讨论交流:面对围观者的反问,楚人为何“弗能应也”?
因为他过分夸大自己盾和矛的优点,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
◎读了故事,你觉得楚人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诚信,自吹自擂,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质疑问难
阅读方法
理解文言文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法
理解文言文的字词,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如理解“誉”字时,通过理解卖者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是在夸耀自己的盾,从而推断出“誉”是“称赞”的意思。
读完课文,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后,还需要查阅字典进一步验证。
文章结构
主题归纳
本文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一、比一比,再组词。
盾( )
质( )
誉( )
举( )
矛盾
质量
荣誉
举重
随堂练习
二、写出下列红字的释义。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物莫能陷也
3.其人弗能应也
4.不可同世而立
存在
卖
刺破
不
教材习题
朗读指导:
(1)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大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正确、读流利,如“楚人/ 有/鬻盾与矛者”。课文最后一句话比较长,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借助“誉”字,读出卖者夸耀他的盾和矛时的得意心理;借助“何如”这一问句,读出围观者质问中所带的嘲讽语气;借助“夫”字在句首的作用,读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语气。
背诵指导: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
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结合“陷”的注释,理解卖者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是在夸耀自己的盾,推断出“誉”是“称赞”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中卖者和围观者的对话猜测句子的大意,即卖者答不上来,进而猜出句中“弗”的意思是“不”。
结合前文,说说“不可同世而立”的东西是什么,再根据常识判断出“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是不能同时存在的两种事物,进而明白“立”在这里的意思是“存在”。
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卖者发现自己前后说法之间是有冲突的,所以面对围观者的质问无法应对。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示例:楚国有一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东西,他不惜夸大其词地高声叫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请大家瞧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锻造而成的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来刺它,都不可能把它刺破。”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上来。
接着,这个人又拿起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再请看看我手上的这根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呀,矛头特别锋利,没有什么东西是它刺不破的。”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围观的人都觉得很好笑。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什么东西都不能刺破;而你的矛又锋利无双,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破。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
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拓展空间
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了。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他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那个老人。
智 子 疑 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郑 人 买 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说:“我忘了带尺码,回家去取。”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课后作业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