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下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读一读乐乐为参加活动所写的故事梗概,按要求完成练习。
jìn( )察冀边区的还乡河上,苇絮(xù rú)飘荡。雨来喜欢到河里游泳。
有一天,雨来听到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不一会儿,就见李大叔来到家里,挪开盛着糠(kāng káng)皮的缸,躲到了洞里。随后dí rén( )呜哩哇啦地要找李大叔,就拉起qiāng shuān( )威胁雨来,并niǔ zhù( )雨
来的gē bo( ),把他捆(kùn kǔn)绑(bǎng bāng)起来。雨来宁死不说,鬼子气得要把雨来枪毙(bǐ bì)。此时,雨来趁敌人不备跳到了河里。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chóu zi( )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大家站在河边不肯离去……
1.用“ ”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字词。
3.文中画“ ”的词语为拟声词,运用拟声词可以让表达更生动。请你读以下句子,选择恰当的拟声词填空。
哐啷 哗啦哗啦 吧嗒吧嗒 嗡嗡嗡嗡
(1)老师走进教室,( )的说话声立刻停了,只听见( )的翻书声。
(2)今天的风格外大,门被吹得( )响了一声。
(3)雨来的爸爸装了一袋烟,( )抽着。
4.读一读画“﹏﹏﹏”的句子,完成练习。
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 ,用红色做背景,营造雨来“牺牲”时 的氛围,表达了人们对雨来的 之情。
二、选择题
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扭断(niǔ) 嘹亮(liáo) B.捆绑(kǔn) 呜咽(wū)
C.吭声(kēnɡ) 倔强(jiànɡ) D.嘱咐(zhǔ) 沮丧(zǔ)
6.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捆绑 麦浪 鬼脸 辽阔无银 B.飞弛 慌忙 骏马 芽苞初放
C.镶嵌 蓑衣 子弹 膘肥体壮 D.河畔 戒指 丝绒 成群结对
7.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是( )
A.铁头正赶着牛从河沿回来,远远地向雨来喊:“往河沿跑!往河沿跑!”
B.“啊!”大家都高兴得叫起来:“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
C.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D.爸爸对妈妈说:“鬼子又‘扫荡’了,民兵都到区上集合,要一两个月才能回来。”
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雪在芦花鞋下咯吱咯吱地响着。
B.爷爷装了一袋烟,吧嗒吧嘴抽着。
C.他还想说什么,可是门哐啷响了一下,就听见爸爸走出去的脚步声。
D.其中肯定有一两个是搞艺术的,看着这些鞋,嘴里呜哩哇啦地感叹不已。
三、句子训练
9.他是一个小男子汉。(改为反问句)
10.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缩句)
11.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翻译句子)
四、文言文阅读
【环节二:体会他人成长经历】请你品鉴下面这篇文言文并完成各题。
吕文懿勤学,至老不倦。图书左右,有得即识①之,手录口诵,自晨至昃②不辍,盖③寝不移时④而起。其好学类此。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识:标注。②昃(zè):太阳西斜。③盖:大概。④不移时:没一段时间。
1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至老不倦 参考成语法:孜孜不倦
(2)有得即识之 查阅词典法:①就,就是;②走近,接近;③如果。 (填序号)
(3)其好学类此 语境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13.结合文言文,说说吕文懿读书时的哪些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五、现代文阅读
青铜识字
葵花发觉自己在做作业的时候,青铜总喜欢在她身旁坐着,聚精会神地看她写字、做算术题。他的眼睛里充满羡慕与渴望。这一天,她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教哥哥识字!她急切地对青铜说:“从今天起我教你识字。”青铜有点儿惊愕,有点儿激动。他用手势与眼神说着:“不!不!我学不会!我学不会!”就掉头跑到了门外。
葵花一边大叫着“哥哥”,一边紧紧追赶着。一根裸露在泥土外面的树的根须绊了她一下,她摔倒在了河坡上,并骨碌骨碌地朝下滚去。青铜忽然听不到葵花的脚步声了,掉头一看,葵花已滚到了河滩上。葵花在向下滚动时,将本子与笔一直搂抱在胸前。
青铜跑过来,跳了下去,连忙将葵花拉了起来。她浑身是泥土和草屑,但那本本子却还干干净净地抓在手中。青铜扑打着她身上的泥土与草屑。
“从今天起,我要教你识字!”
青铜哭了,泪水顺着鼻梁流了下来。他蹲下身子,背起葵花,一步一步地爬到岸上。兄妹俩在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
一轮太阳正在沉坠,河水染为橙色。
葵花指着太阳,然后用树枝一笔一画地在沙土上写下了两个大字:太阳。她大声地念着:“太——阳!”然后,用树枝在那两个字上不停地重复着笔画,嘴里念念有词:“一横,一撇,一捺,一点儿,‘太阳’的‘太’……”
她给青铜也找了一根树枝,让他跟着她,在沙土上写着。青铜吃力而认真地写着。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也正在慢慢地落下去……葵花用手指着飘落的树叶,用眼睛追随着树叶:“落——落下去……” 葵花在“太阳”后面又写了三个字:落、下、去。然后她望着太阳,念道:“太阳落下去……”
青铜的记忆力奇好,虽然笔画与字的间架总是把握不好,但却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记住了这几个字的笔画以及笔画的顺序。太阳落下去了。“哥,我们该回家了。” 青铜学得正起劲,摇了摇头,拿着树枝,还在沙土上笨拙地写着。
月亮升上来了。又是一种亮光柔和而纯净地照亮了地面。青铜用手指着月亮。葵花摇了摇头:“我们今天不学了。”但青铜固执地用手指着月亮。葵花又教他:“月亮——月亮升上来了……”
天晚了,妈妈在呼唤他们回家。 一路上,青铜在心里念着、写着:“太阳落下去了——月亮升上来了——”
从此以后,青铜将葵花所教的字,一个个地吃进心里,并一个个地写在地上、写在本子上。看到牛,写“牛”。看到羊,写“羊”。写“天”,写“地”,写“风”,写“雨”……那个从前在青铜眼中美好无比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真切,也更加让人喜欢。
14.葵花滚下河坡的原因是( )
A.追赶青铜时累了摔到了。
B.追赶青铜时被裸露在外的树的根绊倒。
C.被青铜不小心撞到。
D.追赶青铜时,路上泥泞而导致滑到。
15.第五自然段说到:“青铜哭了,泪水顺着鼻梁流了下来”,青铜哭的原因是( )
A.葵花坚持教他识字,他因为感动而哭。
B.葵花摔伤,他心疼而哭。
C.他背着葵花难受而哭。
D.因为自己这么大了还不识字而哭。
16.下列关于葵花教青铜识字的时间,说法正确的是( )
A.教了一个下午。 B.教了一整天。
C.教到太阳落山。 D.教到天晚了。
17.本文以青铜的情感变化展开情节,请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完成情节梳理。
羡慕渴望—— ——缺乏自信——愿意学习——
18.青铜与葵花兄妹情深,请你从文中找出依据。(至少两点)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中,青铜真的能将字“吃”进去吗?请写出你的理解。
年少时的夏日,有颗好奇心
汤朔梅
一
①儿时的暑假,我和恩德一天多半时间都浸泡在河里。除了玩耍,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摸螺蛳和河蚌。我们认为吃下来的壳倒在河里,会再长出新的螺蛳和河蚌。所以,我们每次将它们倒在自家门口的水桥边。
②说也奇怪,自那以后,水桥边的螺蛳和河蚌特别多,我们一直以为是自己耍小聪明的回报。其实水桥边水中多油星、多食物,螺蛳和河蚌自然都集聚于此。直至有一年干旱,干涸的河底露出了我们累年倒下的壳,有些已成贝壳砂。
③当年的我们哪里知道,生命结束了,再也无法重新生出血肉。
二
④德均家院子里有两棵棕榈树,叶片像蒲扇,我们便叫它蒲扇树。蒲扇是消夏的必需品,我们都觊觎德均家的蒲扇树。可那树上的“蒲扇”中间是有缝隙的,扇不出风。我们想,等蒲扇树长大了,叶片中的脉络一定会连起来。
⑤趁德均家没人,我们用镰刀把那硕大的叶子割下来。一看,叶子中间还是开裂的,一扇就漏风。我们纳闷:德均家的蒲扇树,何时才能长出真正的蒲扇呢?后来才知道,蒲扇是用蒲葵的叶子做的,和棕榈叶不是一种东西。
三
⑥9月,开学了。恩德一早就来等我,我们每天都一同上学、放学。路边,稻叶的绒毛上闪着露珠,太阳把我俩的身影投射在稻秧上。我发觉自己的头影四周有一圈光环,跟着人影移动。再看看恩德,他的头影四周却没有光环。
⑦我想起奶奶说的,在露水里一个人的头影若没有光环,那人就会死去。我看着他的头影,心里很害怕。那天上课,我净担心这个事。可我不敢告诉恩德。
⑧第二天一早,我正不安而难过地等着某个消息,却看到恩德已等在我家门口了,嘴里吃着熟山芋。长大后才知道,那是阳光折射的视角不同,每个人只能看见自己头影的光环,除非两个影子重叠在一起。
四
⑨这些都是我们儿时异想天开的事,想来不禁失笑。可谁又能说,不是那些事开启了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呢?
(选文有删改)
20.请你阅读文章,照样子概括其他几部分的主要内容。(语文要素: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回忆儿时趣事
21.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我们纳闷:德均家的蒲扇树,何时才能长出真正的蒲扇呢?(德均家的蒲扇树最后长出真正的蒲扇了吗?为什么?)
(2)第二天一早,我正不安而难过地等着某个消息。(“某个消息”指的是什么?)
22.通过文章对儿时趣事的描写,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书面表达
23.习作。
我们正慢慢长大,学会了做很多事情。你学会的哪件事情让你最有成就感?把它填在横线上,再把学做这件事的经历、体会写出来吧。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具体,具体表现人物的特点;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标点正确,书写工整。
3.字数在400字左右。(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我学会了
参考答案
题号 5 6 7 8
答案 D C B D
1.xù kāng kǔn bǎng bì 2.晋 敌人 枪栓 扭住 胳膊 绸子 3. 嗡嗡嗡嗡 哗啦哗啦 哐啷 吧嗒吧嗒 4. 浮云和浮云映在河面上的景象 庄严、悲壮 惋惜和赞美
1.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絮:读xù,释义:1、棉絮,棉花的纤维。2、古代指粗的丝绵。3、像棉絮一样的东西。4、在衣服、被褥里铺入棉花、丝绵等。5、连续重复,惹人厌烦。6、〈方〉腻烦。读chù,释义:调拌;调制。参见“絮羹”。读nǜ,释义:姓。汉有絮舜。见《汉书·张敞传》。
苇絮(wěi xù):芦苇的花絮,通常指芦苇的种子,随风飘散。
糠皮(kāng pí):谷物脱壳后剩下的外皮,通常用作饲料或燃料。
捆绑(kǔn bǎng):用绳子等将人或物紧紧绑住,使其无法自由活动。
枪毙(qiāng bì):用枪执行死刑,指被枪击致死。
2.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晋”“栓”“膊”“绸”这些字的正确笔画。
3.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哐啷:形容器物撞击的声音。
哗啦哗啦:形容水流的声音或物体快速翻动的声音。
吧嗒吧嗒:形容嘴唇、枪弹等触碰或咀嚼的声音,也可形容脚步声等。
嗡嗡嗡嗡:形容昆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也可形容某些机器运转时发出的类似声音。
(1)对于句子“老师走进教室,( )的说话声立刻停了,只听见( )的翻书声。”,同学们说话的声音比较嘈杂,用“嗡嗡嗡嗡”形容比较合适;而翻书的声音用“哗啦哗啦”来形容很形象,故依次选填“嗡嗡嗡嗡”“哗啦哗啦”。
(2)对于句子“今天的风格外大,门被吹得( )响了一声。”,门被风吹撞击发出的声音,用“哐啷”来形容最为恰当,故选“哐啷”。
(3)对于句子“雨来的爸爸装了一袋烟,( )抽着。”,抽烟时嘴唇发出的声音用“吧嗒吧嗒”来形容很贴切,故选“吧嗒吧嗒”。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句子“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飘着的浮云”比作“红绸子”和“鸡冠花” ,这里描写的对象是还乡河上的景色。
文中以红色(“红绸子”“鸡冠花”都突出了红色)做背景,在人们的认知和情感中,红色常常与悲壮、庄严等情感相联系。在这里,当大家以为雨来“牺牲”时,这样的景色描写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当时那种沉重、哀伤的情绪,使读者更能体会到雨来的遭遇给大家带来的悲痛。
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站在河边不肯离去,结合整个故事,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面对敌人的威胁宁死不屈。所以这样的景色描写,也表达了人们对雨来的深切怀念和不舍之情,体现出人们对雨来这种勇敢、爱国精神的敬佩。
5.D
D项错误,沮丧(zǔ)——沮丧(jǔ),意思是灰心失望。
6.C
A.辽阔无银——辽阔无垠:意思为非常广阔,看不到边界。
B.飞弛——飞驰:车马很快地跑。
D.成群结对——成群结队:指众多的人或动物结成一群群、一队队。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后来也比喻团结一致。
故选C。
7.B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B项说话人在中间,说字后面用逗号。
8.D
A.恰当。咯吱咯吱:形容竹木等器物受挤压发出的声音。
B.恰当。吧嗒吧:嘴唇开合做声。
C.恰当。哐啷:形容器物撞击的声音。
D.不恰当。呜哩哇啦:象声词。多形容喧嚷声。 形容听不明白的话语。本句指的是嘴里发出赞叹的声音,而不是喧嚷声。不符合语境。
故选D。
9.难道他不是一个小男子汉吗?
改为反问句,方法是:1.将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即有“不”去“不”;无“不”加“不”。2.在句中加上反问语气词(怎、怎能、怎么、难道)。3.在句末加疑问助词(呢、吗等),句号改为问号。
“他是一个小男子汉。”是陈述 句,将句中的肯定词“是”改成“不是”,加反问词“难道”,加疑问助词“吗”,将句末的句号改成问号。改为:难道他不是一个小男子汉吗?
10.小手挣扎着。
缩句指的是去掉原句的附加成分,保留主干,使句子简明。缩写时句中的“着”“了”“过”字眼保留,注意不能改变句子核心意思和语气。缩句的方法:①去掉“的”字前面的词语。②去掉“地”字前面的词语。③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④删去数量短语。⑤句中否定词不要去。⑥抓住主干来缩简。可以借助“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快速抽取句子主干,即“主+谓(+宾)”。
根据缩句方法,本句“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中“一只胖胖的”和“在我的手掌里”都是修饰主语“小手”的,可删去。“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是修饰谓语“挣扎”的,可删去。其余部分都是句子主干,要保留。缩句为:小手挣扎着。
11.他家里很穷,不能经常得到油灯,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用来照明看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句子出自《囊萤夜读》,讲的是晋朝一个名叫车胤的人勤奋好学,利用萤火虫来照明读书的故事。故事浅显易懂,给人的教育意义却十分深刻。只要我们勤奋苦学,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日后才能有所成就。在理解句子的意思时应该先了解词义。贫,穷。囊,在文中名词作动词,用口袋装。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练,白绢,在文中是动词,用白绢做。盛,盛着,装着。萤,萤火虫。以,用。照书,照明读书。
句子翻译为:他家里很穷,不能经常得到油灯,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用来照明看书。
12. 厌倦 ① 喜欢 13.吕文懿读书时有收获就标注出来,用手抄录并背诵的好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1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孜孜不倦: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通常用来形容教师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孜孜不倦”中的“倦”指疲倦。“至老不倦”的意思是到老年也不倦怠。结合“孜孜不倦”的意思可知,“至老不倦”中的“倦”是疲倦,倦怠的意思。
(2)“有得即识之”的意思是凡是能够得到的立即就读。结合查阅词典可知,“即”的意思是就,就是。故选①。
(3)读句子“自晨至昃不辍,盖寝不移时而起。其好学类此”可知,句意为:从早晨到傍晚从不停止,大概睡觉时没一段时间就起来读书,他喜欢学习就像这样。前面两句写的都是吕文懿好学的具体事例,故“其好学类此”中的“好”指喜欢。
1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读句子“图书左右,有得即识之”“手录口诵,自晨至昃不辍”可知,句意为家中到处都是图书,凡是能够得到的立即就读,亲自抄录并进行诵读,从早晨到傍晚从不停止。由此可知,吕文懿随手都有书可读,且读书时有收获就标注出来,他的这些好习惯都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译文:
吕文懿勤奋学习,到老年也不倦怠。(家里)到处都是图书,凡是能够得到的立即就读,亲自抄录并进行诵读,从早晨到傍晚从不停止,大概睡觉时没一段时间就起来读书,他喜欢学习就像这样。
14.B 15.A 16.D 17. 惊愕激动 学得入迷 18.葵花教哥哥识字;青铜听不到葵花的脚步声了,就朝后看;青铜跑过来,跳了下去,连忙将葵花拉了起来;青铜将葵花背上岸来;葵花教青铜写字一直到很晚。 19.不能。“吃”是指青铜学习很认真,把葵花教的字牢牢记在心里。
14.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文章情节的把握。
细读文段可以梳理内容,从“一根裸露在泥土外面的树的根须绊了她一下,她摔倒在了河坡上,并骨碌骨碌地朝下滚去”可知,葵花滚下河坡的原因是追赶青铜时被裸露在外的树的根须绊倒。
故选B。
15.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妹妹要教他识字时,他刚开始拒绝,不肯学,知道妹妹因为追赶他摔下山坡,浑身是泥土和草屑,但那本本子却还干干净净地抓在手的时候,青铜被感动的哭了。
故选A。
16.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太阳落下去了——月亮升上来了”这句话可知,葵花教到哥哥月亮升起来,教到天晚了。
故选D。
17.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文章情节的把握。
细读文段可以梳理内容,青铜看着妹妹写字“他的眼睛里充满羡慕与渴望”;但面对妹妹要教他识字时,“青铜有点儿惊愕,有点儿激动”,他刚开始拒绝,不肯学,知道妹妹因为追赶他摔下山坡后,他才决心学识字;他学的认真执着痴迷,认识了很多的字,世界在他的眼里变得更加美好。
故答案为:羡慕渴望;惊愕激动;缺乏自信;愿意学习;学得入迷。
18.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
葵花为了让哥哥学习认字,摔下河坡,她浑身是泥土和草屑,但那本本子却还干干净净地抓在手中。体现了他对哥哥青铜的关心和希望他识字的心愿。青铜虽然不能说话,但他“跳了下去,连忙将葵花拉了起来”“青铜哭了 ,泪水顺着鼻梁流了下来。他蹲下身子,背起葵花,一步一步地爬到岸上。”青铜重情义,关心自己的妹妹。这些地方体现了他们兄妹情深。
19.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
这里的“吃”指的不是吃东西的吃,这里的“吃”是把妹妹教的字深深的记到了心里,刻在了心里。
20. 摸螺蛳和河蚌 期待棕榈树长出蒲扇 不懂光的折射误以为恩德要死 21. 没有。因为德均家的树是棕榈树,而蒲扇是用蒲葵的叶子做的,和棕榈叶不是一种东西。 恩德去世的消息。 22.儿童天真无邪的童心以及作者对年少美好时光的怀念。
20.考查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作者和恩德在儿时暑假摸螺蛳和河蚌的经历,他们错误地认为吃剩的壳能长出新的螺蛳和河蚌,因此每次都把壳倒在水桥边。
第二部分:描述了作者和伙伴们对德均家院子里棕榈树的误解,他们错误地将棕榈叶当作蒲扇,并尝试割下来使用,结果发现并不能扇出风。
第三部分:叙述了作者和恩德在上学路上观察到的头影现象,作者因误解而担心恩德的安危,后来才知道是阳光折射造成的视角差异。
可概括为:一、摸螺蛳和河蚌,希望壳能长出新的螺蛳和河蚌。
二、割蒲扇树上的叶子做蒲扇,发现并不能扇出风。
三、看到自己和恩德的头影,担心恩德会死去。
21.考查句子理解。
(1)“我们纳闷:德均家的蒲扇树,何时才能长出真正的蒲扇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蒲扇树能否长出蒲扇的疑惑。结合第二部分第②段“趁德均家没人,我们用镰刀把那硕大的叶子割下来。一看,叶子中间还是开裂的,一扇就漏风。我们纳闷:德均家的蒲扇树,何时才能长出真正的蒲扇呢?后来才知道,蒲扇是用蒲葵的叶子做的,和棕榈叶不是一种东西。”
实际上,德均家的蒲扇树(棕榈树)并没有长出真正的蒲扇。因为蒲扇是用蒲葵的叶子做的,和棕榈叶不是同一种东西。这体现了儿时的无知和好奇。
(2)结合第三部分“我想起奶奶说的,在露水里一个人的头影若没有光环,那人就会死去。我看着他的头影,心里很害怕。那天上课,我净担心这个事。可我不敢告诉恩德。”可知这里的“某个消息”指的是作者担心恩德可能会死去的消息。前一天,作者发现恩德的头影四周没有光环,根据奶奶的迷信说法,作者误以为这意味着恩德将不久于人世。这体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死的懵懂理解。
22.考查情感表达。
通过文章对儿时趣事的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好奇心、探索精神的珍视;二是对儿时伙伴的深厚感情和对那段无忧无虑时光的留恋。这些情感共同构成了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3.范文:
我学会了自己解决问题
以前,我总觉得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找人帮忙,自己就不用花时间去解决问题。可自从经历了那件事,我体会到动脑筋的乐趣,开始喜欢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那天,绘画班的老师带我们到附近的一个公园写生。我们准备好颜料、画笔、调色板,坐在一棵大树下。我觉得面前的几棵树很有趣,就决定画那几棵树。
那时已到秋季,树上的叶子有的很翠绿,但有的已经变黄,地上还有许多枯萎的树叶。我先画好褐色的叶子和黄色的叶子。当我准备画绿色的树叶时,才发现没有带绿色颜料。没有绿色颜料怎么画呢?我心里不禁着急起来,举手向老师借颜料。
老师看了一下我的颜料盒,带着微笑对我说:“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调色吗?你这么聪明,一定能想到办法的。”听到了老师的话,我无奈地望着调色板叹气。突然,我想起了老师讲过的调色公式。是啊,我可以自己调颜料啊!我把蓝色颜料和黄色颜料放进调色板里,用画笔搅合两种颜料。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两种颜料迅速融合,变成了绿色。
这时,老师刚好走到我了身旁,看到我成功调出绿色后,向我竖起了大拇指。看到老师的表扬,我开心地笑了起来。回到绘画课室,看着自己的画,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其实,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善于动脑,积极思考,就一定能解决问题,收获无穷的快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