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外同主题类文阅读理解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课外同主题类文阅读理解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7:2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课外同主题类文阅读理解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下册
儿子的创意
一天,儿子突然说:“我准备到日本旅游”,因为他经常异想天开,我置之不理。他说:“咦,你为什么不表态?难道不觉得我很勇敢吗?”我说:“是很勇敢。可有些事不单是勇敢就够用。比如这件事吧,还得有钱。”他扬了扬手中的杂志,很郑重地说:“这上面写着,举办一个有关宗教博物馆建筑的创意征文比赛。金牌获得者,免费到日本观光旅游。
“关于宗教,关于建筑,你懂多少?金牌历来都只有一块。”
“可是我有创意啊,比如这个博物馆里可以点燃藏香,给人一种浓的宗教气氛。可以卖斋饭,让参观的人色香味立体地感受宗教。比如“人家征的是建筑创意,要像悉尼的贝壳状大歌剧院,有独特的风格。你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
儿子自语道:“在地面挖一个巨大的深坑,就100米吧,然后把这个博物馆盖在底下,博物馆大地粗糙的岩石泥土间要留有空隙,再用透明建筑材料砌成外墙,地面部分设计成螺旋状的飞梯……”
“挖到地下那么深的地方,会有泉水涌出来。再说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可以长久地保持你所要求的透明度?还有你设计的飞梯,螺旋状,多危险!还有……”
儿子摆摆手说:“妈妈,您知道什么是创意吗?那就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意见啊。”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我以为最好的创意莫过于一个好成绩了。”
儿子在电脑上完成了他的创意。儿子得了创意银牌奖。
他淡淡地说:“银牌啊?我想我是该得金牌的。一定是他们觉得我年岁小,一个人到日本去不方便,商量了一下就说,算了,给他个银牌吧。”我瞠目结舌。停了一会儿才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想到日本去呢?”
“日本的游戏机最好玩了,我去了就可以买台回来玩啊。”
1.通读全文,请概括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不超25个字)
2.儿子说自己很“勇敢”,从全文来看,他的“勇敢”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写出其中两点。
3.倒数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儿子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分列出两点,并做简要分析。
4.请分别列出文中母亲和儿子对“创意”的看法并就他们其中的一种看法,谈谈你的意见。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出生在太行山下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占了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引起了王朴的强烈不满。
有一次,村里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了村子外,王朴也是其中之一。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当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时,王朴没有理他。“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们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
日寇猛地抽出了刺刀,指着王朴的胸口说:“你个小八路,快说!不说就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誓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5.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1)脸上神色不变,形容遇到危险时神态自若,从容镇静。( )
(2)没有丝毫害怕和恐惧。( )
6.文中描写汉奸丑恶嘴脸的一个四字词语是 。
7.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王朴是怎样做的?
8.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 )
A.日寇的凶恶样子。 B.王朴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
C.面对日寇的威胁,王朴英勇牺牲。
杨利伟的成长故事
姐姐说,弟弟有股韧性。
刻苦学习,生活俭朴,这是杨利伟留给姐姐杨利君的整体印象。
说起弟弟,杨利君侃侃而谈:“利伟上学时肯学习,很有韧性,小时候深得爸妈的喜欢,邻居们也常常夸他。”她记得最清楚的是杨利伟上初三那年发生的一件事。一天放学回家,杨利伟手里拿着几张卷子,一声不吭地径直进了自己的小屋。杨利君见了,觉得弟弟不对劲,便追进屋里问其原因。原来,杨利伟在数学考试中有一道几何难题没做出来,丢了12分,心里很不好受。于是,杨利君劝道:不就一道题嘛,下次认真就行了,先吃饭吧。”杨利伟却说:“这次难题没做出来,下次再有难题咋办呢?”说完,饭也不吃,就伏在桌上演算起来。杨利君知道,弟弟决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再劝也没用,只好笑着退出了屋。一个多小时后,杨利伟终于把这道几何题解出来了,仿佛打了一场胜仗,脸上一扫刚才的愁容,露出了笑意。姐姐看到杨利伟在纸上写下一句话:攻克难题是我最大的快乐。”//
弟弟说,哥哥是生活中的老师。
杨俊伟看起来比哥哥杨利伟瘦弱。说起哥哥,杨俊伟很激动。他说哥哥是他生活中的老师,总是以行动教育他,他很敬佩哥哥。其中,儿时的一件小事,杨俊伟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杨俊伟上小学一年级,刚刚加入少年先锋队不久,崭新的红领巾系在脖子上。一天,正在操场玩耍的杨俊伟不慎摔倒,膝盖处流了很多血,他不知怎么办才好,就随手扯下红领巾,包住伤口。晚上放学回家红领巾仍然绑在他的腿上。杨利伟看见了,忙帮弟弟把红领巾解开,拿出药品敷在弟弟的伤口上。他一边敷一边对弟弟说:“你能系上红领巾,多光荣啊!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应该爱护它才对!”随后,他又和杨俊伟一起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
杨俊伟说,哥哥教给了自己很多做人的道理,这让他受益匪浅。
9.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侃侃而谈: 受益匪浅:
10.短文已经用“//”划分成了两部分,请给这两部分分别起个小标题。
① ②
11.请用一句话描述小时候的杨利伟是一个怎样的人。
12.这篇短文通过 和 的回忆来介绍杨利伟的成长故事,这样写的好处是 。
看不见的爱
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发。站在旁边的我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发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我走上前去□对那位母亲说□让我来教他怎样打好吗□他的母亲对我笑了笑□说□谢谢□不用□他看不见□
当时,我愣住了。半晌,我才喃喃地说:“噢……对不起!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
我沉默了。过了很久,那个男孩的动作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我慢慢地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发,向一边移一点,又打一发,再转一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他只知道大致的方向啊!
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上已有了稀疏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我想,看来今天他是打不中了。于是,我对他们说了声“再见”,便转身离开了。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了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爆裂声。
13.在文中“□”里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4.“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  )的母亲。
A.忍辱负重 B.卑躬屈膝 C.善解人意 D.不善言辞
15.“站在旁边的我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发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男孩具有(  )的品质。
A.愚昧无知 B.坚持不懈 C.一意孤行 D.骄傲自大
16.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从容不迫;稳重。( )
(2)(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 )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
18.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迎着风走
①一群探险者,听说某地新发现一个岩洞,兴冲冲地赶去探险。他们爬上山坡时,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一进洞,他们便被洞中的天然钟乳岩所吸引,一路观赏,不觉越走越深。虽然岔路很多,他们并不害怕,每到一个岔路口,他们都会留下一个标记。
②不知过了多久,手电筒的光暗下去时,他们还没有走到岩洞的尽头。于是,他们决定往回走。走来走去,才发现迷了路。每一个岔路口都有标记,每一条通道都似曾相识,他们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
③终于,他们的手电筒全熄灭了,周围一片黑暗。一开始,他们还想寻觅洞口微弱的光亮,可是走到哪里都是无尽的漆黑,他们互相牵着的手已经沁出了汗水。夜光手表显示已是下午六时,外面应该暗下来了,而且他们被饥饿包围着,原以为洞不会太深,所以他们没有准备食物。绝望渐渐爬上他们的心头。
④沉默了一会儿,领队忽然问谁有打火机,有人将打火机递给他。他点燃打火机,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看着那簇火苗。忽然,火苗微微地倾斜了一下。领队看了一下,熄灭打火机,带着大家向与火苗倾斜相反的方向走去。就这样,每到一个岔道口,他都用打火机微弱的火苗捕捉那一丝微风。大家仿佛看到了希望。可是打火机里的汽油很快便用完了,人们的心再度沉下去。
⑤领队忽然脱光上身,站在岔道口,静静地感觉那极微弱的风。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就这样,他们又走了许久。风渐渐大了起来。终于,他们找到出口,人们纷纷赞叹领队的智慧与冷静。
⑥生活中,我们常常在挫折与磨难中陷入困境,不知何去何从。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选择逃避,可是路越走越艰难。人生际遇就像故事中黑暗的岩洞,只有迎向生活的风雨,我们才会在没有光亮的情况下找到光明的出路。
19.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0.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溢于言表:
(2)手足无措:
21.领队分别用 和 的方法,带领大家在黑暗中找到出口,领队的智慧与冷静受到大家的赞叹。
22.读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可是打火机里的汽油很快便用完了,人们的心再度沉下去。”联系上下文,此时,人们的心里会想:“ ”
2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匡衡①读书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④,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⑤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②不逮:不及,指烛光照不到。③穿壁:在墙上打孔。④怪:感到奇怪。⑤遍:普通,全面。⑥资:资助。
24.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25.借助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6.你觉得匡衡是一个怎样的人?
27.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参考答案
1.儿子不顾母亲反对敢于参加创意征文比赛并获银奖。 2.(1)敢于参加竞争激烈的创意征文比赛。
(2)敢于靠自己力量去日本
(3)勇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4)敢于想别人没想过的事情。 3.(1)自信,不满足于自己得银牌,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应该得金牌。
(2)天真,把不得金牌归结为是由于自己年龄小,确实是孩子的见解。
(3)幽默,语言风趣,有个性,如“算了,给他个银牌吧”,有幽默感。
(4)豁达,语言中流露出儿子的大度、潇酒,看问题与众不同。 4.(1)母亲的看法:创意是成熟的独特的见解(或发明创造),学生最大的创意是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
(2)儿子的看法:创意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有创造性的想象)。
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由原文内容可以分析得出,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是儿子不顾母亲反对敢于参加创意征文比赛并获银奖。
2.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由原文内容可以分析得出,儿子的“勇敢”在文中有具体表现有(1)敢于参加竞争激烈的创意征文比赛。(2)敢于靠自己力量去日本(3)勇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4)敢于想别人没想过的事情。
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由原文内容可以分析得出,划线句表现了儿子的性格特点有(1)自信,不满足于自己得银牌,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应该得金牌。(2)天真,把不得金牌归结为是由于自己年龄小,确实是孩子的见解。(3)幽默,语言风趣,有个性,如“算了,给他个银牌吧”,有幽默感。(4)豁达,语言中流露出儿子的大度、潇酒,看问题与众不同。
4.本题考查的是主观性题目,答案符合题干要求,符合文章主旨即可,又有充分的理由支撑答案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5. 面不改色 毫不畏惧 6.呲牙咧嘴 7.王朴面对日本的刺刀,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 8.C
5.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把握,注意认真阅读文章分析。
(1)结合“‘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们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可知,王朴面对鬼子的逼问,面不改色,符合题意,故用“面不改色”。
(2)结合“‘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毫不畏惧”可知,王朴面对鬼子的刺刀,没有丝毫害怕和恐惧,符合题意,故用“毫不畏惧”。
6.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注意认真阅读文章分析。
结合关键句“当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时,王朴没有理他”可知,描写汉奸丑恶嘴脸的一个四字词语是龇牙咧嘴。
7.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注意认真阅读文章分析。
结合“王朴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誓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可知,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王朴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
学生围绕此作答即可。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
阅读可知,第3自然段写了王朴面对敌人的凶恶态度,丝毫没有退缩,最后死在了敌人的手上。故选C。
9. 从容不迫地说话 得到不少教益和启发 10. 姐姐眼中的执着少年 弟弟眼中的小老师 11.小时候的杨利伟是一个执着坚忍、热爱祖国的人。 12. 姐姐 弟弟 侧面烘托,使杨利伟的形象更加鲜活
9.此题考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侃侃而谈出现在文中第三自然段,意思是意思是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受益匪浅出现在文中最后一自然段,意思是得到不少教益和启发。
10.本题考查对语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小标题是对一段话的概括性语言。因为字数的限制,在写小标题时要抓住关键词,精炼语言。
11.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在解答时可以从上下文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一些日常小事等分析人物形象,注意表达清楚,正确分析人物形象。
12.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文章第一句“姐姐说”和第四自然段“弟弟说”,可以看出短文是通过姐姐和弟弟的回忆来介绍杨利伟的成长故事。这样从亲近的人口中去述说一个人的形象,这是一种侧面烘托,使杨利伟的形象更加鲜活。
13., :“  ?” , :“  , ! 。” 14.C 15.B 16. 安详 稀疏 17. 环境 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盲童的坚持 18.“我”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看见一个妈妈教盲童儿子打弹弓,妈妈在一旁递石子,儿子虽然看不见,但不灰心,坚持不懈地练习,最后获得成功。

19.一群探险者去一个岩洞探险,但是在岩洞里面迷路了,领队运用白己的智慧,最后带领大家走出了岩洞,告诉了我们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迎向生活的风雨,才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20. 本义是感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在文中指团队爬山去探险,心情很兴奋,脸上是激动兴奋的表情。 本义是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在文中指这群探险者在岩洞里面迷路了,很慌张,不知道如何是好。 21. 朝着打火机火苗倾斜的反方向走 脱光上身,感受风吹来的气息 22.糟糕了,打火机汽油快没了,我们还没有离开这个岩洞,该怎么办呀! 23.人生难一帆风顺,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轻易放弃,与其一蹶不振,不如开动脑筋好好想想办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想起有一次我做数学大题,最后一题不会做,后来我回想老师上课的讲题方法,再次认真审题,终于做出答案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19.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
短文第①段写了一群探险者去一个岩洞探险;第②③段写了探险者们迷路了;第④⑤段写了领队通过白己的智慧,带领大家走出了岩洞;第⑥段阐明故事的道理: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迎向生活的风雨,才能找到光明的出路。
可概括为:一群探险者去一个岩洞探险,但是却在岩洞里迷路了,最后领队通过白己的智慧,带领大家走出了岩洞,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挫折,甚至是陷入比较艰难的困境当中,在这个候我们不应该去逃避现实,而应该鼓起勇气与信心努力地去迎接风雨的打击,这样才能见到光明。
20.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理解能力。
(1)结合阅读短文第①段中“他们爬上山坡时,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可知,他们爬上山坡时,兴奋的心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
“溢于言表”中“溢”得意思是充满而流出来;故词语意思是指探险队对于探险,兴奋的心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
(2)结合阅读短文第②段中“他们有些手足无措”可知他们有些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手足无措”中“措”的意思是安放;故词语意思是指探险队因为迷路而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21.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的理解。
结合阅读短文第④段中“领队忽然问谁有打火机,有人将打火机递给他。他点燃打火机,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看着那簇火苗。忽然,火苗微微地倾斜了一下。领队看了一下,熄灭打火机,带着大家向与火苗倾斜相反的方向走去。”和第⑤段中“领队忽然脱光上身,站在岔道口,静静地感觉那极微弱的风。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就这样,他们又走了许久。风渐渐大了起来。终于,他们找到出口,人们纷纷赞叹领队的智慧与冷静。”可,知领队分别用朝着打火机火苗倾斜的反方向行走和脱光上身,来切身感受风吹来的气息,带领大家在黑暗中找到出口,领队的智慧与冷静受到大家的赞叹。
22.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阅读短文结合句子“可是打火机里的汽油很快便用完了,人们的心再度沉下去”进行回答即可。
例如:此时,人们的心里会想:“打火机已经没油了,我们因为迷路,还没有离开这个岩洞,该可怎么办呢?”
23.本题考查主旨与体会。
可以结合文中事例及第⑥自然段的内容理解:遇到困难应该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同时结合自己生活中克服困难的,不轻言放弃的例子谈体会。
例如:在遇到挫折与磨难的时候,我们不要害怕,不要逃避,要沉着冷静,找到方法,找到光明的出路。比如在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时,怎么都不明白,然后在老师的启发下换了一种思路来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4. 于是,就。 用。 25.主人感到奇怪,问匡衡,匡衡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26.我觉得匡衡是一个勤奋好学、热爱读书的人。 27.学习要主动,学习要刻苦。
2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衡乃穿壁引其光”的意思是匡衡于是在墙壁上打穿了让他家的烛光照过来,“乃”的意思是于是。
“以书映光而读之”的意思是把书对着烛光后读书。“以”的意思是用,拿。
2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中“怪”的意思是感到奇怪,“愿”的意思是希望。
故句子翻译为: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说:“我希望能够读遍您家的书。”
2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文章可知,匡衡是一个勤奋好学、不畏艰难、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他虽然家境贫寒,没有烛光照明,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想方设法创造条件,通过穿壁引光来读书。同时,他也懂得利用资源,通过为大户人家做工来获取读书的机会,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学业。
27.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阅读文言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向匡衡学习:
①勤奋好学:匡衡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无论环境如何艰苦,我们都应该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毅力。
②不畏艰难: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匡衡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应该培养这种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
③善于抓住机会:匡衡通过为大户人家做工来获取读书的机会,这体现了他的机智和敏锐。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和抓住机会,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④珍惜资源:匡衡深知书籍的珍贵,因此他倍加珍惜每一次读书的机会。我们也应该学会珍惜身边的资源,无论是时间、金钱还是知识,都应该充分利用,不浪费一丝一毫。
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名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