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22:2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开展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语文小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下图是小雨展示的“涉”字的甲骨文之一,字形模拟了一个人徒步渡过河流的场景,据此推断“涉”有“通过”的意思。
2.(2分)下面是小元整理的关于“涉”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涉”字的词语。
“涉”的引申义 含“涉”字的词语
徒步过水 跋山涉水, 涉水而行
经历 (1)
牵涉 (2)
3.(2分)班级开展“登山探险、我自强”活动,写有一副对联:披荆斩棘寻胜景 乘风破浪探幽洞 横批:勇攀高峰。
请帮小语小文指挥大伙张贴在营地的大门口。
4.(8分)小元在“分门别类辑名句”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探索精神始终是昂扬的主旋律。王安石以“不畏浮云遮望眼,① ”,杜甫以“会当凌绝顶,② ”表达勇于攀登的决心;杨万里以“③ ,一山放出一山拦”,陆游以“④ ,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对未知的思考;岑参以“故园东望路漫漫,⑤ ”,李商隐以“⑥ ,青鸟殷勤为探看”表达对远方的向往;张养浩以“⑦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达历史兴亡的感慨,王勃借“⑧ ,天涯若比邻”表达友情的超越......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探索方式,但探索的精神始终不变。
5.(3分)小元收集了两个学校图书馆阅读区招牌名(见下图)很有语文味,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品一品,说说你的发现。
图一:墨香书阁 图二:博观楼
6.(3分)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潜(qiǎn)水 B.炽(chì)热
(2)容易写错的词 A.锋芒必露 B.相形见绌
(3)容易说错的话 A.你的意见我一定洗耳恭听。B.我的想法请你务必采纳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2分)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孤独寂寞的两个字是“ ”和“ ”。
8.(2分)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余幼时即嗜学(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B)。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C)。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 查阅词典法: ①事物的道理;②物理学的简称。 (1)
转转不已 语境推测法 (2)
援疑质理 课内迁移法:援疑质理 (3)
略无慕艳意 联系成语法:略无阙处 (4)
10.(2分)请将"矣""也""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11.(2分)请为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3.(4分)甲、乙两文都在写"学",甲文通过寻找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要重视实践经验和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乙文主要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经历。乙文中作者写自己求学之艰的目的是什么 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回答。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16题。
学会思考,拒绝盲从
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和观点。面对这些纷至沓来的信息,你是如何处理的呢?是盲目接受,还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再做判断?
②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朋友圈里转发的"养生秘籍",未经证实却引来无数点赞;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大家跟风讨论却不辨真伪;甚至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些同学不假思索就给出答案。这样的现象,反映出我们思考能力的缺失。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④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不是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也应该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愿为"思想瞭望者"的志趣。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⑦"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论证·思路]
14.(3分)通读全文后,小元绘制了以下结构图,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引论:
·本论:
o
o
o
·结论:
[论证·方法]
15.(2分)结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对划线句加以分析。
[论证·依据]
16.(2分)请从下面两则材料中任选一则作为选文第⑤段的论据并陈述理由。
材料一:
当我在上下班途中刷手机时,无论我是看知乎还是微信,我一定会打开一个便签工具,随时把自己觉得有必要深究的东西在便签里记一笔,并对便签做好分类。空闲时,我就会把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成体系地加以积累和思考,使自己对许多问题有了独到的见解。
材料二:
每天早上起床后,小邱习惯性地边洗漱边刷微博,随后在食堂买了早餐匆匆赶往教室。在短短五分钟的路上,她仍然不停地滑动手机点击微博热搜榜。到了教室,她一边吃早饭一边和朋友在微信上分享最新信息。第一节课结束后的课间五分钟也没有休息,而是打开了新闻APP,浏览起了时事新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一棵小桃树》节选
贾平凹
①早晨起来,雨下得大了,一直下了一整天。我临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
②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全都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里蓄着我的梦。
③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了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展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④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一晃就是六年,我几乎忘记了它。但偶尔看见人家有桃树,我便会想起我的小桃树儿来。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有了些变化,到了初二,竟寻不出它来了。我疑惑地问奶奶:"奶奶,我的桃树呢?"奶奶说:"那桃树早死了。"我不信,我偏要找,果然在院子的角落里找到了它。它已经长得高过了屋檐,却一直瘦瘦的,黄黄的,似乎营养不良的样子。我看着它,心里很难过。
⑤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⑥雨还在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它就会蓬勃起来,谁知道它竟这样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
受不得这么多的甘露,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奶奶。
⑦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全落了。我忍不住跑到院子里,看着我的小桃树,我忍不住哭了。我突然发现,我的小桃树儿是多么可怜,多么值得同情啊!
⑧雨还在下着,我突然看见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⑨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得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
17.(3分)这篇小说以"小桃树"为线索展开,请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将示意图补充完整。
→小桃树开花→
18.(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三种事物的描绘本想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但有一处的内容表述与其它两处不协调,请找出来并帮作者修改。
19.(3分)"我心里喊着我奶奶。"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0.(3分)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 21-24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有的缠络得松,有的缠络得紧。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21.(2分)思维导图是名著阅读常用的手法,根据提示,完成《朝花夕拾》思维导图内容。
《朝花夕拾》 篇目名称 ① ,
《朝花夕拾》 主要人物 ② ,
《朝花夕拾》 主题思想 表达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事的批判,以及对童年生活和人物的真挚情感。
22.(2分)结合原著,试概括甲文中"我"的形象与乙文中阿长的形象。
23.(2分)两段选文描述的对象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表达与交流(50分)
24.(50分)我与 的对话
题目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具体的对象(如:未来的我、李白、时光、挫折等),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散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一个人徒步渡过河流
2.(1)涉世未深;(2)涉及
3.张贴时,上联"披荆斩棘寻胜景"贴在右边,下联"乘风破浪探幽洞"贴在左边,横批"勇攀高峰"贴在门楣上方正中央。(注:古时书写和阅读顺序是从右向左)
4.①自缘身在最高层;②一览众山小;③政入万山围子里;④山重水复疑无路;⑤双袖龙钟泪不干;⑥蓬山此去无多路;⑦伤心秦汉经行处;⑧海内存知己
5.我选择"墨香书阁"。"墨香"二字让人联想到书籍的芬芳和知识的韵味,"书阁"则点明这是一个藏书、读书的地方,整个名字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文化氛围,很适合图书馆阅读区。
6.(1)A.潜(qián)水(2)A.锋芒毕露(3)B.我的想法你可以参考一下。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一)古诗文阅读
7.不见;独
8.尾联"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悲愤之情。"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久远,反衬出个人的渺小和短暂;"独怆然而涕下"则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长河和广阔天地时,无人理解的孤独与悲伤,以及壮志难酬的痛苦。
9.
文言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 查阅词典法: ①事物的道理;②物理学的简称。 (1)①
转转不已 语境推测法 (2)停止
援疑质理 课内迁移法:援疑质理 (3)询问
略无慕艳意 联系成语法:略无阙处 (4)丝毫
10.A(矣) B.(也) C(焉)
1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3.乙文中作者写自己求学之艰的目的是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专心向学,才能有所成就。
(二)现代文阅读
14.引论:信息爆炸时代思考能力缺失的现象
本论:
思考需要不断练习
技术演进对思维的影响
网络时代更需要独立思考
结论: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的重要性
15.答案:划线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的人与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结果进行对比,突出了独立思考和深入理解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加鲜明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6.答案:选择材料一。理由:第⑤段论述的是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和思考,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材料一中的"我"正是通过便签记录、分类和空闲时的系统积累与思考,对许多问题有了独到见解,正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而材料二描述的是小邱碎片化接受信息,没有进行系统思考,不能证明第⑤段的观点。
17.答案:梦见桃树,种下桃核→桃树生长,历经磨难→小桃树开花→只剩花苞,心生希望
18.答案:"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这句中的"苦涩涩地笑着"与其他两处的凄凉氛围不协调。可以修改为:"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带着几分无奈地垂着。"
19.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小桃树遭受风雨摧残时的无助和对奶奶的深切思念。小桃树承载着作者的梦想和希望,而此刻它却面临凋零,作者的情感无处寄托,只能呼唤奶奶,仿佛奶奶能给予小桃树力量,也从中获得一丝慰藉。同时,奶奶是作者童年美好记忆的象征,这种呼唤也体现了对过去纯真岁月的怀念。
20答案: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有以下好处:
1.使文章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可以直接表达"我"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变化,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通过"我"的成长经历和小桃树的命运交织,更好地展现主题,突出梦想、希望和亲情的力量。
(三)名著阅读
21.答案:
《朝花夕拾》 篇目名称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朝花夕拾》 主要人物 ②长妈妈、藤野先生
《朝花夕拾》 主题思想 表达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时事的批判,以及对童年生活和人物的真挚情感。
22.答案:甲文中"我"的形象: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少年形象。乙文中阿长的形象:虽然不识字、有些粗俗迷信,但善良朴实、关爱孩子、热心助人,有着伟大的神力(指她做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
23.答案:两段选文描述的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都给作者带来了快乐和温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充满了童年的乐趣,让作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自由;《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她为"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我"感受到她的关爱和温暖。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对人性美好的赞美,以及对给予自己关爱的人的感激之情。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