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6 10:0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活动设计:
课前任选一名诗人,每人准备一首古诗,感情朗读,注意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学习陶渊明 《饮酒》
1、作者简介,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生活态度
2、 整体感知:
①反复朗读诗歌,明确:“ 庐 喧 篱” 的读音
②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③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3、 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叙述、议论]
思考: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写诗人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之所以如此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后六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神来之笔:写景]
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超然的南山,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
[想象采菊老人悠然自得的神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秋日夕照图 描写]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旨句:抒情]
“真意”既指未受官场污染的淳朴民风,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真”也可理解为“返朴归真”,此情此景,心中体会,难以言表。
三、学习王湾 《次北固山下》
1、 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 介绍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3、朗读课文:
①学生自由朗读。
②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 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
A、节奏停顿 B、轻重缓急 C、抑扬顿挫 D、感情充沛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
出来才抑扬顿挫。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
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
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④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4、细读揣摩:
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归纳: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整体把握。
四、学习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范读、齐读
2、教师赏析
这首诗是写给他的朋友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所以被称为“张十八”,这种称呼在唐代十分流行。
韩愈这首诗最绝妙的一笔就是第二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在北方的早春时节,春寒料峭,在常人眼里,哪有一丝春的气息。可是一场无声的春雨过后,一切就不一样了,大地上,草儿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面,冒出了纤细的嫩芽,虽然它们是那样的不起眼,甚至连你弯下腰去仔细地观察时,都无法看到生命的绿色,但是,韩愈却捕捉到了这最早的报春者的形象,它们不是天上翻飞的柳絮,也不是树上闹眼的桃花,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草,那样的不事张扬,却又齐心合力,大家一起冒出头来,使人们远远地望去,可以看出那一片充满生机的漫山遍野的绿色,这是一种多么激动人心的无处不在的春色呀!韩愈为之深有感触,所以他忍不住告诉朋友,这才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景色,也是一年中最可珍惜的时光呀,比起春色满园、烟花似锦来,更有一番动人的风韵与景致呀。这就是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最美好的春光却是在早春的道理,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五、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2、将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改写成二、三百字的写景散文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背诵、默写上节课所学的诗
二、学习李贺《雁门太守行》
1、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
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
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4、理解重点句子。
诗作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 ( http: / / www.21cnjy.com )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 ( http: / / www.21cnjy.com )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5、朗读背诵。
三、学习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1、作者简介
2、范读、齐读
3、教师赏析
马致远这曲小令,短短28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 ( http: / / www.21cnjy.com )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
“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 “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
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4、背诵、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