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时文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 押题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备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节选自《六韬·文韬》)
材料二: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病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病,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节选自《韩非子·安危》)
材料三: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曰:“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毕、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戎士冻馁,戎车待游车之裂。优笑在前,贤材在后,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敢问为此若何?”管子对曰:“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比缀以度。罅本肇末,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遂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有攻伐之器,小国诸侯有守御之备,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桓公曰:“善。”
(节选自《国语·齐语》)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不超过三处。
拂耳A故小逆在B心而久C福在国D故甚病之人E利在忍痛F猛毅之君G以福拂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垂,留传,与《促织》“入其舍,则密室垂帘”的“垂”意思不相同。
B.逆,迎接,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的“逆”意思相同。
C.“参其国而伍其鄙”与《师说》“其可怪也欤”的“其”用法不相同。
D.“为之若何”与《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的“为”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向太公询问君主应该如何倾听意见,太公认为不能轻率接受或粗暴拒绝,要像高山一样使人仰慕,像深渊一样使人莫测其深。
B.材料二由扁鹊通过用刀刺骨进行治病引申到君主通过接受忠言救国,认为这是实现长治久安和建立功名的关键。
C.庄公原本准备处死管仲,但在齐国使者的请求下,最终决定将其活着交给齐国使者,这表明庄公对管仲的才能有所认识。
D.等到管仲进入齐国时,他三次熏香沐浴,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向其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这表明桓公对管仲的重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
(2)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戎士冻馁,戎车待游车之裂。
5.请结合三则材料中的治国智慧,谈谈其对当下国家治理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尝恨想其人,咏味其言止矣。子厚于我,与我为贺集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牧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谢,且曰:“世谓贺才绝出前。”让。居数日,牧深惟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公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牧因不敢复辞,勉为贺叙,终甚惭。
贺,唐皇诸孙,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①,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②,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
(选自杜牧《李长吉歌诗序》)
[注]①风樯阵马:顺风之船,冲锋陷阵之马。②瓦棺篆鼎:远古烧土为棺,是为瓦棺;铸篆文于古鼎,是为篆鼎。
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我亡友A李贺B元和C中D义爱E甚厚F日夕相与G起居H饮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缄,书信、书函,与成语“三缄其口”中的“缄”意思不同。
B.良,的确、确实,与《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良”意思不同。
C.韩吏部,指韩愈,因其晚年担任吏部侍郎一职,被后人尊称“韩吏部”。
D.得无,莫非、该不会,与《促织》中“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的“得无”意思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半夜收到了沈子明书信,沈子明在信中回忆了与李贺的深厚情谊,并请杜牧为李贺的诗集作序,以排解自己对李贺的哀思。
B.杜牧起初婉拒为李贺诗集作序,一是认为李贺才华卓绝,自己难尽述其诗精妙;二是觉得自己才能不足,不能契合沈子明心意。
C.李贺是唐朝皇室子孙,其诗曾得韩吏部称道,他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和屈原的《离骚》一样,都是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之作。
D.杜牧对李贺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深表惋惜,世人都认为如果李贺没有早亡,在诗歌中稍加些思想,其诗歌成就有望超越《离骚》。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
(2)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10.杜牧在序文中是如何评价李贺诗歌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汉王疾愈,西入关。至栎阳,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请为假王以镇之。”汉王发书,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春,二月,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项王闻龙且死,大惧,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勠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必终为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有删改)
材料二:太史公曰:韩信、卢绾非素积德累善之世,徼一时权变,以诈力成功,遭汉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称孤。内见疑强大,外倚蛮貊以为援,是以日疏自危,事穷智困,卒赴匈奴,岂不哀哉!於戏悲夫!夫计之生孰成败于人也深矣!
(选自《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有删改)
1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解衣A衣B我C推食D食E我F言G听计用H故吾得I以至于此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操,指手持、拿,与《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的“操”意思相同。
B.怜,指同情、怜悯,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的“怜”意思不同。
C.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级称下级都可以用“足下”。
D.南面,指面朝南。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南面称孤”即称帝称王。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箭伤痊愈后,在栎阳将过去的塞王司马欣悬首示众。四天后,汉王重返汉军,驻军广武。
B.汉王因韩信想自立为王一事大发雷霆,但迫于汉军当时正处于不利的形势中,只能封韩信为齐王。
C.武涉游说韩信时预测了韩信的结局,希望韩信能审时度势,自立为王,但该建议终未被韩信采纳。
D.韩信念及自己与项王的旧交情,希望武涉告诉项王他到死也不变心,并替他感谢项王的恩情。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勠力击秦。
(2)於戏悲夫!夫计之生孰成败于人也深矣!
15.请梳理武涉游说韩信的思路,并根据材料二分析韩信陨落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或以为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此谓天为人作农夫桑女之徒也。
或曰:“凡动行皆本有为,有欲故动,动则有为。天动行与人相似,安得无为?”
曰:“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出,物乃生矣。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
问曰:“人生于天地,天地无为,人禀天性者,亦当无为,而有为,何也?”
曰:“至德纯渥之人,禀天气多,故能则天,自然无为。禀气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不肖者,不似也。不似天地,不类圣贤,故有为也。天地为炉,造化为工,禀气不一,安能皆贤?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而夏不为长,秋不为成,冬不为藏。本不求功,而其功立;本不求名,而其名成。”
故曰:贤之纯者,正身共己,而阴阳自和,无心于为而物自化,无意于生而物自成;政之适者,君臣相忘于治,鱼相忘于水,兽相忘于林,人相忘于世。末世衰微,上下相非,灾异时至,则造谴告之言矣。夫今之天,古之天也。非古之天厚,而今之天薄也。谴告之言生于今者,人以心准况之也。德弥薄者信弥衰。心险而行诐,则犯约而负教;教约不行,则相谴告;谴告不改,举兵相灭。由此言之,谴告之言,衰乱之语也。
夫桓公得仲父,任之以事,委之以政,不复与知。或复于桓公,公曰:“以告仲父。”左右曰:“一则仲父,二则仲父,为君乃易乎?”桓公曰:“吾未得仲父,故难;已得仲父,何为不易?”或曰:“桓公知管仲贤,故委任之;如非管仲,则将谴告之矣。使天遭尧、舜,必无谴告之变。”
曰:“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择才若尧、舜,受以王命,委以王事,勿复与知。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而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曹参为汉相,纵酒歌乐,不听政治,其子谏之,笞之二百。当时天下无扰乱之变。淮阳铸伪钱,吏不能禁,汲黯为太守,不坏一炉,不刑一人,高枕安卧,而淮阳政清。夫曹参为相若不为相,汲黯为太守若郡无人。然而汉朝无事,淮阳刑错者,参德优而黯威重也。计天之威德,孰与曹参、汲黯?而谓天与王政随而谴告之,是谓天德不若曹参厚,而威不若汲黯重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自然》)
16.下列对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之动行也,施气也 施:施行
B.政之适者,君臣相忘于治 适:适宜
C.人以心准况之也 准:推测
D.何天不惮劳也 劳:麻烦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此谓天为人作农夫桑女之徒也 由此言之
B.委之以政 以告仲父
C.一则仲父 今则不然
D.夫曹参为相若不为相 是谓天德不若曹参厚
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以为天生五谷以食人
认为上天生出五谷来给人们提供食物
B.上下相非,灾异时至
君臣上下互相批评指责,自然灾害时不时到来
C.已得仲父,何为不易
我已经得到了贤明的管仲,为什么还是不容易呢
D.委以王事,勿复与知
把君王的职事委托给他,然后就不再参与过问
1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谷丝麻都是承天地之气自然生出来的,人们取用它们是出于自己的欲望。
B.人们的道德是纯是薄、是贤是愚,都取决于他们所接受的天赐之气的多寡。
C.把自然灾害当作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谴责告诫,这种说法大多出在衰乱之世。
D.上天能选择圣君贤臣治理天下,也能在君昏世乱之时给与必要的谴责告诫。
20.本文多处使用驳论法,请举出一例,用自己的话说明其批驳是怎样逐层展开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幼读《礼》,至于“四郊多垒,卿大夫辱也”,谓其书真不虚说。年十六时,见盗起圜二三千里,系戮将相,族诛刺史及其官属,山东崩坏,殷殷焉声振朝廷。当其时,使将兵行诛者,则必壮健善击刺者,卿大夫行列进退,一如常时,笑歌嬉游,辄不为辱。非当辱不辱,以为山东乱事,非我辈所宜当知。某自此谓幼所读《礼》,真妄人之言,不足取信,不足为教。
及年二十,始读《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十三代史书,见其树立其国,灭亡其国,未始不由兵也。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因求自古以兵著书,列于后世,可以教于后生者,凡十数家,且百万言。其孙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也。
武所著书,凡数十万言,曹魏武帝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曹自为序,因注解之,曰:“吾读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深矣。”然其所为注解,十不释一,此者盖非曹不能尽注解也。予寻《魏志》,见曹自作兵书十馀万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意曹自于新书中驰骤其说,不欲随孙武后尽解其书。不然者,曹岂不能耶!今新书已亡,不可复知,予因取孙武书备其注,曹之所注,亦尽存之,分为上中下三卷。后之人有读武书予解者,因而学之,犹盘中走丸。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议于廊庙之上,兵形已成,然后付之于将。汉祖言“指踪者人也,获兔者犬也”,此其是也。彼为相者曰:“兵非吾事,吾不当知。”君子曰:“叨居其位可也。”
(节选自杜牧《樊川文集·注孙子序》)
2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不超过三处。
勘其事迹A皆与武所著B书C一一相抵D当E犹印圈F模刻G一不差跌
2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系,捆缚,与《过秦论》“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的“系”意思相同。
B.信知,指确实懂得;成语“信手拈来”的“信”字,意思与此不同。
C.笔,记述,动词;“腰白玉之环”的“腰”指腰挂,两者的用法相同。
D.叨居其位,文中指忝居官位,与“叨扰”“叨陪”一样,都是谦辞。
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中说,国家受到战争威胁,是卿大夫的耻辱。杜牧十六岁时目睹的卿大夫的所作所为却与书中大不相同。
B.杜牧后来认识到,用兵之道关系国家兴亡,主持军务的人若贤能博学,则有建国之利,若好勇不学,则有败亡之祸。
C.杜牧所处的时代,共有十多种兵书传世,其中孙武所著兵书有十三篇,大致主张将仁义之道与权谋之术结合使用。
D.曹操曾为《孙子》作注,但是所注不到十分之一。杜牧在保留曹操原注基础上,又为该书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
2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当辱不辱,以为山东乱事,非我辈所宜当知。
(2)意曹自于新书中驰骤其说,不欲随孙武后尽解其书。
25.杜牧引用汉祖的话,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事有异同,则情有逆顺,故好恶而毁誉不能已。是名生于天下之好恶,而成于天下之贵贱。时之所好,果是也欤?时之所恶,果非也欤?士不顾其伤志害德,随物而上下。故弃世之所恶,而趋世之所好,则天下贵之;弃世之所好,而趋时之所恶,则天下贱之。故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而不善者恶也。”是名生于好恶,而好恶之情,未尝辨也。是以近义则行,何众恶之足畏也?远义则止,何众好之能顺也?士有不得乎名,则不急乎为善,故名虽高于其乡,而行不信于友,立其朝而忠不尽于君,是以不实之弊,其所以有者也。然得名而行于世,则所恶而安,故以名为事者,身乐而意放,此名出于人之所甚欲,而得之不辞也。
是好名必求胜,必用强。好名则讳过而善不进,求胜则幸人之不及,而徒欲以自见也;用强则过惟恐在已,而善惟恐在人。若然,则争能忌才之士,并处于世,而更为强弱。嗟夫!求名所以自厚,适所以自薄;好胜所以自高,乃所以自下。以身徇物,则内轻而外重,非自薄与?信已不足,而求人之必信,非自下与?如能洁其身则全其内,行其志而不求于外,天下归之不为悦,天下去之不为憾,顾天下或违或从,盖无有已,又奚毁誉之可加而得丧之存怀也?故士无守名之累者,所以得其实。
然势不行,法不立,贤者少,而不肖者多,纷纶扰攘,布处天下。强者自其己强而乐其善,弱者困于已弱而人乐其有过。此人情之至恶。因其疑心,而有不能以自尽。君子于斯,其可以不察乎?况欲为治则以得人为先,用人则以名实为本,然名实之弊如此,其可以苟取而不慎乎?
(取材于王安石《名实论》)
2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不顾其伤志害德 顾:顾及
B.而徒欲以自见也 见:表现
C.适所以自薄 适:适合
D.以身徇物 徇:顺从
2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则不急乎为善 天下归之不为悦
B.是以不实之弊 用人则以名实为本
C.求胜则幸人之不及 而求人之必信
D.所以得其实 其可以不察乎
2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之所好,果是也欤
时人所喜欢的,就真的正确吗
B.然得名而行于世,则所恶而安
这样得到名声并在社会上通行,那么恶劣的状况也能变得安定了
C.又奚毀誉之可加而得丧之存怀也
又怎会让诋毁赞誉能施加在自己身上而让得失存留在心中呢
D.而有不能以自尽
因而存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情况
2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说明人会以喜好来判断他人的善恶。
B.作者认为,顺应众人的好恶,就会让人无所畏惧。
C.作者认为,强者自强、弱者受困造成了法规不明等社会问题。
D.文章指出,考察名实是否相符是选拔人才的根本。
30.请根据文章第一、二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好名会产生弊端”这一观点的。
参考答案
1.ADF 2.B 3.C 4.
(1)病人忍住疼痛,所以扁鹊能竭尽技巧;君主接受忠言的逆耳,就不会失去伍子胥那样的忠臣: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
(2)吃的一定要是精美的食物,穿的一定要是彩衣绣服。将士们挨冻受饿,军车要等游玩的车子破损后才充用。 5.
①审慎听取意见:材料一中,文王询问太公如何听取意见,太公回答“勿妄而许,勿逆而拒”,意味着既不要轻率许诺,也不要断然拒绝,而应像高山深渊般难以测度,审慎对待各方意见。
②接受忠言,改正错误:材料二中,扁鹊治病需忍痛,国君也需接受忠言以改正错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③重视贤才、戒除奢淫:国君克己处政,真心礼贤下士,才能使国家安定。
④修旧法,适度创新:材料三中,管仲建议桓公“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即在尊重历史经验和制度连续性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进行适度的制度创新。
【导语】材料一强调君主纳谏应持守中道,既不可轻诺亦不可拒谏,以保持政治清明;材料二以扁鹊医病为喻,指出治国需忍痛纳谏,忠言逆耳却利在长远;材料三通过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史实,展现修法安民、隐令寄政的务实策略。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治国理政的智慧,对现代国家治理具有启示意义——兼听则明、改革需魄力、政策贵在务实。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忠言逆耳,所以心里暂且难受,国家却能得到长远利益。因此危重病人从疼痛中得到好处,勇猛刚毅的君主为得福不怕进言的逆耳。
“刺骨,故小病在体而长利在身”和“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是并列句,两句结构应该一致,“拂耳”和“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应该单独成句,后面可断开,在A、D处断开。
“故”引出后文的结论,“甚病之人利在忍痛”和“猛毅之君以福拂耳”是结论,两句话结构相似,都是主谓宾结构,“甚病之人”和“猛毅之君”是主语,“利在”和“以”是谓语,“忍痛”和“福拂耳”是宾语,两句话结构完整,后面可断开,在F处断开。
故选ADF。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留传/悬挂。句意:长远利益无法延续。/进入他的屋子,就(看见)密闭的房间挂着帘子。
B.错误。意思不同。迎接/预料、想到将来。句意:齐桓公亲赴郊外相迎。/想到将来,我心里像受着煎熬一般。
C.正确。代词,指前文提到的圣王,理解为“他的”/语气副词,表反问。句意:将国都分为三部分,郊野分为五区。/难道值得奇怪吗。
D.正确。介词,对,对于/动词,认为。句意:那怎样去做呢。/私意认为大王不应采用(这种做法)。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表明庄公对管仲的才能有所认识”错误。根据材料三“庄公将杀管仲……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可知,庄公同意放生管仲是因齐使请求,不是对管仲才能的认识。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巧”,技巧、方法;“拂耳”,逆耳;“子胥不失”,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不失子胥”;“寿安”,长寿安定。
(2)“粱肉”,精美的食物;“文”,彩色花纹、华丽;“裂”,残、破损、毁坏、用坏。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和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主听如何?”“勿妄而许……不可测也”可知,文王向太公询问君主应该如何倾听意见,太公认为不能轻率接受或粗暴拒绝,要像高山一样使人仰慕,像深渊一样使人莫测其深。高山深渊的比喻暗示君主应当建立崇高深远的形象,使臣民保持敬畏,这样才能真正听取到有价值的意见。即通过保持神秘性来维护权威,审慎听取意见。
②由材料二“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可知,病人只有忍受治疗的痛苦,才能让扁鹊这样的名医充分发挥医术,根除疾病。君主若能接受逆耳忠言,才能避免失去贤才、招致祸患。强调国家面对积弊时,统治者需忍一时之痛(如改革触动的利益),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容受批评是避免决策失误的关键。即接受忠言,改正错误。
③由材料三“昔吾先君襄公……戎车待游车之裂”可知,襄公的奢淫直接导致国势日益衰败,是戒除奢淫的反面教材。由材料三“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可知,管仲向齐桓公提出的核心建议是:戒除奢淫、选贤任能、发展经济、尊重民意。这样可以实现国家安定。即重视贤才、戒除奢淫。
④由材料三“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可知,管仲建议齐桓公推行渐进式改革,在继承传统制度的基础上择优革新,而非全盘推翻旧制,避免一刀切。即修旧法,适度创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文王问:“君主应该如何倾听意见呢?”
太公答道:“不要轻率地接受,也不要粗暴地拒绝。轻率接受就容易丧失主见,粗暴拒绝就会闭塞言路。君主要像高山那样,使人仰慕不已;要像深渊那样,使人莫测其深。神圣英明的君主之德,就是清静公正,达到极点。”
材料二:
听说古代名医扁鹊治疗疾病时,插入刺骨的刀子;圣人挽救危国时,进献逆耳的忠言。刀子刺骨,所以身上一时疼痛,自己却能得到长远好处;忠言逆耳,所以心里暂且难受,国家却能得到长远利益。因此危重病人从疼痛中得到好处,勇猛刚毅的君主为得福不怕进言的逆耳。病人忍住疼痛,所以扁鹊能竭尽技巧;君主接受忠言的逆耳,就不会失去伍子胥那样的忠臣: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生病了却不能忍住疼痛,扁鹊的技巧就无法施展;危险了却害怕忠言的逆耳,圣人的忠心就无法进献。这样一来,长远利益就不能流传后世,功名就不能永久建立。
材料三:
庄公准备处死管仲,齐国使者要求说:“我们国君想亲自处决他,如果不把他活着带回去在群臣面前施刑示众,还是没能达到要求。请让他活着回去。”于是庄公派人把管仲捆缚起来交给齐国使者,齐国使者接受之后就回国了。管仲快到达齐国时,三次薰香沐浴。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然后请他坐下并问道:“过去,我们的先君襄公修筑高台以示尊荣,成天打猎游乐,不处理国家政事,藐视圣贤,侮辱文士,只看重女色。吃的一定要是精美的食物,穿的一定要是彩衣绣服。将士们挨冻受饿,军车要等游玩的车子破损后才充用。亲近那些唱歌逗乐的倡优,却把贤德的人才抛在一边,国家因此而不能日有所进、月有所长,这样下去恐怕宗庙将无人清扫,社稷也难以受祭。请问面对这些情况应该怎么处理?”管仲回答说:“过去的先王周昭王、周穆王以效法文王、武王的政绩而成就美名。召集众长老来考察选择百姓中有德行的人,制定法令作为民众行为的准则,同时树立相应的榜样,以此把百姓维系起来。从根本上来解决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用赏赐善行来引导民众,用惩罚罪恶来纠正偏差,使长幼有序,为百姓立下规矩。”桓公说:“那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时,曾把都城分为三区、郊野分为五区,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
桓公说:“我想在诸侯中做一番事业,能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国家还不安定。”桓公问:“怎样来安定国家呢?”管仲说:“整顿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这样国家就安定了。”桓公说:“就这样办。”于是整顿已有的法令,选择合用的修订施行;然后繁殖人口,救济贫困,安抚百姓。国家安定了以后,桓公说:“国家已经安定,可以有所作为了吧?”管仲说:“还不行。你如果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其他大国也会整顿军队,修造盔甲兵器,我们就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了。你有进攻的武器,小国诸侯也有防御的准备,我们也难以很快实现志向。你若想迅速在天下诸侯中实现志向,就应该把要做的事情隐蔽起来,把战备寄寓在政令里。”桓公问:“怎样去做呢?”管仲回答说:“在整顿内政中寄寓军令。”桓公说:“很好。”
6.BDF 7.D 8.C 9.(1)沈子明说:“您像这样坚持,这应当是轻视我。”
(2)大概是《离骚》的继承者吧,思想上虽然比不上《离骚》,在言辞上或许能超过它。 10.①李贺诗歌才情别致,风格多样。②其诗歌有《离骚》的流韵,语言辞采或许超过《离骚》,但思想上有所不及。③李贺能够摆脱前人创作窠臼,有所创新,亦有晦涩难懂之处。
【导语】这篇文言文展现了杜牧为李贺诗集作序的经过,通过沈子明的书信引出对李贺的追忆。文章情感真挚,既表现了沈子明与李贺的深厚情谊,又体现了杜牧对李贺诗歌才华的推崇与谦逊。杜牧以丰富的比喻和对比手法,高度评价李贺诗歌的艺术成就,认为其虽不及《离骚》的思想深度,但文辞或有过之。全文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是一篇兼具文学价值与史料意义的序文。
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死去的好友李贺,元和年间,(和我)情谊很深厚,从早到晚一起生活。
“我亡友李贺”是偏正结构作主语,为了强调,其后B处断开;
“元和中”是时间状语,可单独断开,D处断开;
“义爱甚厚”是主谓结构,F处断开。
“起居饮食”为并列结构作谓语,不断开,“日夕相与”作状语,修饰谓语,中间都不断开。
故选BDF。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书信、书函/封。句意:/屋外有大声叫喊着送书信的人。/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
B.正确。的确、确实/好的、肥沃的。句意:确实以为已经失去了。/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 ,桑树竹林之类的。
C.正确。
D.错误。意思相同,都是“莫非、该不会”。句意:而李贺的诗歌,该不会有这些吧?/该不会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都是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之作”错误,根据“《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文中只是说《离骚》具有这样的特点。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是”,像这样;“固”,坚持;“慢”,轻视、怠慢。
(2)“盖”,大概;“及”,比得上;“辞”,在言辞上。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才情别致,风格多样:杜牧在文中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李贺诗歌的风格,如“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通过这些比喻,形象地展现了李贺诗歌在形态、情感、风格、格调等方面的独特之处,说明其才情别致,风格丰富多样,难以用单一的特点来概括。
②有《离骚》流韵,辞过理不及:文中提到“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直接表明李贺的诗歌是《离骚》的后裔,在思想内容方面虽然比不上《离骚》,但在语言辞采方面或许超过了《离骚》。《离骚》有感怨刺怼,涉及君臣理乱,能激发人意,而李贺的诗歌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但在文辞上有独特的造诣。
③摆脱窠臼,有所创新但晦涩难懂:序文中说“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意思是李贺在追求诗歌的情状时,能够摆脱前人笔墨的常规路径,有所创新,但也因此使得其诗歌有时让人难以理解,具有一定的晦涩性。他能探寻前人未曾涉及的领域,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等作品,展现出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创新精神。
参考译文:
太和五年十月中旬,半夜的时候,屋外有大声叫喊着送书信的人,我(杜牧)说:“一定有特别的情况,快拿灯火来。”等到打开信件,果然装有集贤学士沈子明的一封信,(上面)写道:“我死去的好友李贺,元和年间,(和我)情谊很深厚,从早到晚一起生活。李贺将死之时,曾把生平所写的诗歌交付给我,分为四编,总共二百三十三首。几年来我四处奔波,确实以为已经失去了;今晚酒醒后,不再能够入睡,就阅读整理书籍,忽然找到李贺先前交给我的诗歌。追思往事,所有与李贺一起交谈一起游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景象,每一个白天夜晚,每一次饮酒吃饭,都清清楚楚地没有遗忘舍弃的,(想起这些)我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李贺又没有妻子儿女兄弟,能够供养体恤慰问。曾经在遗憾中追想他的为人,吟诵品味他的诗文也只能做到这里了。您和我感情深厚,替我给李贺的集子作序,详尽地说出这些诗的来历,也稍稍排解我对李贺的哀思。”我当天晚上没有用书信表明我不能写序,第二天到沈公处推辞,并说:“世人说李贺的才华远远超出前人。”(我一直)谦让。过了几天,我经过深入思考后对沈子明说:“您对于诗的研究是精深奇妙广博的,并且又完全了解李贺的长短得失。现在让我如实地不谦让地为李贺的诗作序,一定不能符合您的心意,怎么办?”我再次推辞,极力表示自己不敢为李贺的诗作序。沈子明说:“您像这样坚持,这应当是轻视我。”我因此不敢再推辞,勉强为李贺诗集作序,始终感到很惭愧。
李贺,是唐朝皇室众多子孙中的一个,字长吉。元和年间,韩愈也非常称道他的诗歌。云烟连绵,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姿态;河水遥远,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才情;春意盎然,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温和;秋日的明净高洁,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风格;风中的桅杆、上阵的战马,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勇气;瓦制的棺木、刻有小篆的铜鼎,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古朴;时令的鲜花、美女,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色彩;荒凉的国都、废弃的偏殿,杂乱的草木、清清冷的坟墓,不足以表现他诗歌怨恨悲凉的情感;鲸鱼吸水、巨鳌跳跃,牛鬼蛇神,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虚无缥缈、荒诞奇异。大概是《离骚》的继承者吧,思想上虽然比不上屈原,在言辞上或许能超过它。《离骚》有感慨怨恨、讽刺抨击的内容,言辞涉及君臣的治理与混乱,时常能够激发人的情感。而李贺的诗歌,该不会有这些吧?李贺能够深入探寻过往史事,这是他对古今未曾言及的内容深感悲叹遗憾的原因,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 宫体谣>》。他追求诗歌的意境情状,远远脱离了传统的笔墨规范,也有很难让人理解之处。李贺活了二十七年就死了!世人都说:如果李贺不早亡,(诗歌上)稍加些思想,就可以称 《离骚》为奴仆了。李贺死后十五年,京兆杜牧为他的诗集作序。
11.CFH 12.C 13.D 14.(1)天下人都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
(2)唉,太可悲了!由此可见,谋虑的成熟与否和成败如何,对一个人的影响太深远了! 15.思路:先分析当下形势,指出汉王的过错,再强调韩信在当下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原因:①在内由于势力强大而被怀疑;
②在外因依仗四方落后部族而被皇帝疏远;
③没有远大的格局和开阔的政治视野。
【导语】材料展现了楚汉争霸时期的关键历史场景,揭示了权力博弈中的政治智慧与人性抉择。材料一呈现了刘邦的权变、韩信的忠诚与武涉的谋略;材料二则以司马迁的史家笔法,点出韩信“以诈力成功”却终致陨落的悲剧。两则材料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历史细节的戏剧性,又暗含对人物命运的深刻反思。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的食物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够有今天的地位。
“解衣衣我”和“推食食我”句子结构相同,所以分别在两个“我”后即在CF处分别断开;
“言”的谓语为“听”,“计”的谓语为“用”,分别构成主谓结构,所以应在“用”后H处断开。
故选CFH。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操”,均为“手持、拿”。句意:汉王派张良带着印信去封韩信为齐王。/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B.正确。“怜”,同情、怜悯/可爱。句意:是项王的怜悯使他活了下来。/她的名字叫秦罗敷,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
C.“上级称下级”错误。“足下”是敬辞,应该是“下级称上级”。
D.正确。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念及自己与项王的旧交情”“替他感谢项王的恩情”错误。由材料一“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可知,韩信并未受到项王重用,项王对他并无“恩情”;由材料一“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可知,韩信念及的是汉王的器重。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苦”,以……为苦,苦于;“勠力”,合力。
(2)“计”,谋虑;“生孰”,成熟与否;“深”,深远。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思路:由材料一中“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可知,武涉先分析当下形势;由“今汉王复兴兵而东……必终为所禽矣”可知,武涉指出了汉王的过错;由“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可知,武涉强调了韩信在当下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原因:①由材料二中“内见疑强大”可知,在内由于势力强大韩信被怀疑。
②由原文“外倚蛮貊以为援,是以日疏自危,事穷智困”可知,在外依仗着四方落后部族作为支援,因此日益被皇帝疏远。
③由“夫计之生孰成败于人也深矣”可知,韩信没有深谋远虑及开阔的政治视野。
参考译文:
材料一:汉王箭伤痊愈后,向西进入函谷关。抵达栎阳后,在栎阳街市将过去的塞王司马欣悬首示众。在栎阳逗留四天后,汉王重返汉军,驻军广武。韩信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它的南边又临近楚国。请让我代理齐王去镇抚齐国。”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大发雷霆,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日夜盼你来协助我;你却想要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踩汉王的脚,接着凑到他的耳边低声说:“汉军目前正处在不利的形势中,哪能禁止韩信擅自称王啊!倒不如就趁势立他为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自行镇守齐国;不这样做,就可能会发生兵变。”汉王这时也醒悟过来,乘机又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要做就做正式的君王,何必要当个代理君王呢!”春季,二月,汉王派张良带着印信去封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的部队去攻打楚军。项羽获悉龙且已死,非常害怕,立刻派遣盱台人武涉去游说齐王韩信说:“天下人都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朝灭亡后,诸侯军将领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如今汉王又兴师东进,侵犯他人的边境,掠夺他人的封地;已经攻破三秦,率领军队出函谷关,聚集各路诸侯的军队以向东进击楚国,他的意图是不吞并整个天下不肯罢休,他贪得无厌到这般田地,太过分了!况且汉王不可信赖:自身落到项王的掌握之中多次,是项王的怜悯使他活了下来;然而一脱身,他就背弃盟约,再次进攻项王,他是这样不可亲近、不可信任。如今您即使自认为和汉王交情深厚,竭尽全力替他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擒获。您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啊。当前汉王、项王争夺天下的胜败,掌握在您手中,您投向右边则汉王胜,您投向左边则项王胜。假若项王今天被消灭了,下一个该被消灭的就是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如今放弃这个机会,您必然要站到汉王那边来攻打项王,难道聪明睿智的人会这样做吗?”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职不过是郎中,职位不过是执戟;我的建议不被听取,我的计策不被采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的食物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够有今天的地位。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是不吉利的;我即使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材料二:太史公说:韩信、卢绾并不是一向行善积德的大家,而是侥幸于一时的随机应变,凭借欺诈和暴力获得成功的,正赶上汉朝刚平定天下,所以才可以分封领土,南面称王。在内由于势力强大而被怀疑,在外依仗着四方落后部族作为支援,因此日益被皇帝疏远,自感处境危险,走投无路,无计可施,最终投奔匈奴,这不是很可悲吗!唉,太可悲了!由此可见,谋虑的成熟与否和成败如何,对一个人的影响太深远了!
16.A 17.B 18.C 19.D 20.如批驳“天动行与人相似,安得无为”的观点。首先摆出对方认为天的行动和人一样都是有目的、有作为的观点;然后指出天的行动是施气,万物因气而生是自然的,并非天有意为之,以此反驳对方观点,论证天是无为的。
【导语】本文围绕天地与万物、天与人的关系展开讨论。有人认为天有为,而作者主张天地无为,万物自然生长。文中还对 “人禀天性应无为却有为”“上天谴告”等观点进行探讨,以历史事例论证,阐述作者对天道、人事的深刻见解。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施”:给予、散布。句意:上天的运行,是散布气。
B.正确。句意:政治适宜的时候,君臣在治理国家时相互忘却各自的身份职责。
C.正确。句意:人们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衡量上天。
D.正确。句意:上天为什么不怕麻烦呢。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指示代词,这/音节助词,无实义。句意:这就好像说上天是给人类充当农夫、桑女之类的人。/从这方面来说。
B.两个“以”都是介词,把。句意:把政事委托给他。/把这件事告诉仲父。
C.就/却。句意:一有事情就找仲父。/现在却不是这样。
D.好像/比得上。句意:曹参做丞相好像没做丞相一样。/这就是说上天的德行比不上曹参淳厚。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何为不易”应理解为“为什么还觉得困难呢”,原句理解错误。“已得仲父,何为不易”意思是我已经得到了仲父,为什么还觉得困难呢。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依据“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等内容,可知该项理解正确。
B.根据“禀气薄少,不遵道德…… 故有为也”等,可知该项理解正确。
C.从“末世衰微…… 则造谴告之言矣”能得出该项理解正确。
D.文中“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 何天不惮劳也”表明上天如果能选择圣君就不必再谴告,所以该项中“上天能选择圣君贤臣治理天下,也能在君昏世乱之时给与必要的谴责告诫”推断错误。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以“或曰:‘凡动行皆本有为,有欲故动,动则有为。天动行与人相似,安得无为?’”与“曰:‘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出,物乃生矣。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为例进行分析。
①有人提出观点,认为凡是行动都是有目的的,有欲望才会行动,行动就有作为,上天行动和人相似,不会无为。
②作者反驳,指出上天运行是在散布气,气散布出去万物自然生长,上天不是想要生出万物,万物却自然生长,这是自然;上天不是想要造就万物,万物却自然形成,这是无为。
参考译文:
天地间阴阳之气交合,万物自然生长。有人认为上天生长出五谷来给人吃,生长出丝麻来给人穿,这就好像说上天是给人类充当农夫、桑女之类的人。
有人说:“大凡行动都是出于某种目的,有欲望才会行动,行动就会有所作为。上天的行动和人相似,怎么能是无为的呢?”
(作者)回答说:“上天的运行,是散布气。天体运转,气就散布出来,万物于是就生长了。上天运转不是想要生出万物,而万物却自然生长,这就是自然。散布气不是想要造就万物,而万物却自然形成,这就是无为。”
有人问道:“人在天地间出生,天地是无为的,人秉承了天性,也应当无为,可是却有为,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回答说:“道德非常纯粹深厚的人,禀受的天的气多,所以能够效法上天,自然无为。禀受的气少的人,不遵循道德规范,不像天地那样,所以被称为不肖。不肖,就是不相似的意思。不像天地,也不像圣贤,所以就有为。天地就像熔炉,造化就像工匠,人禀受的气不一样,怎么能都成为贤人呢?天道是无为的,所以春天不是为了使万物生长,夏天不是为了使万物长大,秋天不是为了使万物成熟,冬天不是为了使万物储藏。(上天)本来不追求功绩,可是它的功绩却建立起来了;本来不追求名声,可是它的名声却形成了 。”
所以说:道德纯粹的贤人,端正自身,恭敬自持,阴阳就能自然调和,无意于有所作为,而万物自然化育,无意于让万物生长,而万物自然长成;政治适宜的时候,君臣在治理国家时相互忘却各自的身份职责,就如同鱼在水中自由自在、互不干扰,野兽在山林中悠然自得、互不侵扰,人在世间怡然自乐、互不冲突。到了末世,社会风气衰败,君臣上下相互指责,灾异时常出现,于是就编造出上天谴告的说法。现在的天,就是古代的天。并不是古代的天仁爱宽厚,而现在的天刻薄寡恩。谴告的说法出现在现在,是人们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衡量上天。德行越浅薄的人,对上天的信任也就越差。心地险恶、行为邪僻,就会违反约定、违背教化;教化的规定不能施行,就会相互谴责告诫;受到谴责告诫却不改正,就会起兵相互攻伐。由此说来,谴告的说法,是衰败混乱时代的言论。
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事务交给他,把政事委托给他,不再参与过问。有人向齐桓公汇报事情,齐桓公说:“把这件事告诉仲父。”身边的人说:“一有事情就找仲父,再有事还是找仲父,做君主就这么容易吗?”齐桓公说:“我没有得到仲父的时候,所以觉得难;已经得到仲父,为什么还觉得难呢?”有人说:“齐桓公知道管仲贤能,所以才委任他;如果不是管仲这样的人,(齐桓公)就会谴责告诫他了。假如上天遇到尧、舜这样的圣君,肯定不会有谴告的事发生。”
(作者)说:“上天能谴告君主,那么也就能特意任命圣君,挑选像尧、舜那样的人才,授予他们帝王的使命,把帝王的事务委托给他们,不再参与过问。现在却不是这样,生出平庸的君主,他们丧失正道、废弃德行,接着又去谴告他们,上天为什么不怕麻烦呢?曹参做汉朝的丞相,整天喝酒唱歌取乐,不过问政事,他的儿子劝谏他,他打了儿子二百板子。当时天下没有发生混乱的变故。淮阳有人铸造假币,官吏无法禁止,汲黯担任太守,不毁坏一座铸钱炉,不惩处一个人,高枕无忧地躺着,而淮阳的政事却清明稳定。曹参做丞相好像没做丞相一样,汲黯做太守好像郡中没有他这个人一样。然而汉朝天下太平,淮阳不用刑罚,是因为曹参德行高尚,汲黯威望很高。估量上天的威望和德行,与曹参、汲黯相比谁更高呢?说上天会随着君主的政事而进行谴告,这就是说上天的德行比不上曹参淳厚,威望比不上汲黯高。”
21.AEG 22.D 23.C 24.(1)并不是面对耻辱他们却不感到羞辱,(而是他们)认为崤山以东地区的祸乱,并非我们这些人应当管的。(2)推测曹操是在自己的新书中尽情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并不想跟在孙武之后完全为他的书作注解。 25.说明决策者应把握战争方向,将兵者受命之后则应随机应变。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杜牧《樊川文集·注孙子序》,通过个人阅读经历与历史观察,探讨了兵书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作者以自身成长为主线,从质疑《礼》的论断到深入研读兵书,最终认识到贤能卿大夫在军事中的关键作用。文中特别推崇孙武的兵法思想,并评述曹操对《孙子》的删注,体现了对军事智慧的深刻思考。
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考察他们的事迹,都和孙武所著的书十分之八九相符合,就像用印去盖印泥、用模子去刻印一样,没有一点差错。
“勘其事迹”是动宾结构,A处断句;
“与武所著书”是介词结构作状语,“一一”和“相”也是状语,修饰谓语“抵当”,中间都不断开,E处断句;
“印圈模刻”并列结构作谓语,中间不断开,G处断句。
故选AEG。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句意:逮捕杀戮将相。/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系着绳子,把性命交给(秦的)狱吏处置。
B.正确。确实/随意。句意:从这以后我才确实知道治理国家,军事是最为重要的。/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C.正确。名词都是作动词,记述/腰挂。句意:记述下了其中精确切要的内容。/腰里挂着白玉环。
D.错误。“叨扰”是打扰别人后表示歉意的客套话,侧重于表达对被打扰者的歉意,不是用于自谦。句意:忝居官位/打扰,麻烦/谦称陪侍或追随。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杜牧所处的时代,共有十多种兵书传世”错,文中提到“因求自古以兵著书,列于后世,可以教于后生者,凡十数家,且百万言。其孙武所著十三篇”,意思是杜牧找到自古以兵著书、流传后世、可以教导后生的有十多家,共百万余言,其中孙武所著的有十三篇。只是说杜牧找到的有十多种,并不是说杜牧所处时代只有十多种兵书传世。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当”,面对;第二个“辱”,意动用法,感到羞辱;“以为”,认为;“山东”,崤山以东。
(2)“意”,推测;“驰骤”,纵横自如,悉心研讨,这里可译为“尽情地阐述”;“解”,注解。
2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汉祖言“指踪者人也,获兔者犬也”,结合前文“议于廊庙之上,兵形已成,然后付之于将”可知,杜牧引用汉祖的话,目的是说明在朝廷上商议决策,确定战争策略后,再将军事行动交给将领执行。即决策者(指踪者)应把握战争的方向和策略,而将领(获兔者)在接受命令后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就像兔子的奔跑路线多变,但猎犬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追捕,不能超出猎人所指引的范围,形象地说明了决策层和执行层在战争中的不同作用。
参考译文:
我幼年时读《礼记》,读到“四郊多有营垒,这是卿大夫的耻辱”这句话时,认为这本书真的没有说假话。我十六岁的时候,看到盗贼在方圆两三千里内兴起,逮捕杀戮将相,将刺史及其属官灭族,崤山以东地区陷入混乱,喧闹的声音震动了朝廷。在那个时候,奉命带兵去征讨的人,一定是强壮勇猛、擅长攻击刺杀的人,而卿大夫们在朝廷上的排列进退,完全和平时一样,谈笑歌唱,嬉戏游玩,一点也不认为这是耻辱。并不是面对耻辱他们却不感到羞辱,(而是他们)认为崤山以东地区的祸乱,并非我们这些人应当管的。我从此认为幼年时所读的《礼记》,真的是无知妄人说的话,不值得相信,也不足以作为教导人的依据。
等到我二十岁的时候,开始读《尚书》《毛诗》《左传》《国语》以及十三代的史书,看到那些国家的建立和灭亡,没有不是因为战争的。主持军事的人如果是圣贤、有才能、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人,就一定能使自己的国家建立起来;如果是强壮勇猛、擅长攻击刺杀却没有学问的人,就一定会使自己的国家衰败灭亡。从这以后我才确实知道治理国家,军事是最为重要的,不是贤能的卿大夫是不能胜任这件事的,如果国家有了败亡的情况,那真的是卿大夫的耻辱,确实不是假话。于是我寻求自古以来用军事著书,流传到后世,可以用来教导后辈的,总共有十几家,将近百万字。其中孙武所著的十三篇,自从孙武死后总共一千年,带兵的人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考察他们的事迹,都和孙武所著的书十分之八九相符合,就像用印去盖印泥、用模子去刻印一样,没有一点差错。孙武所论述的,大概是运用仁义,使用权术谋略。
孙武所著的书,总共有几十万字,曹魏武帝曹操删去了其中繁杂多余的部分,记述下了其中精确切要的内容,总共十三篇,编为一卷。曹操亲自为它作序,于是又为它作注解,说:“我读的兵书战策很多了,孙武的思想真是博大精深啊。”然而他所作的注解,十分之一都不到,这大概不是曹操不能全部注解出来。我查阅《魏志》,看到曹操自己写了兵书十多万字,各位将领去征战讨伐,都按照他的新书去行事,听从教导的就能够取胜,违背教导的就会失败。推测曹操是在自己的新书中尽情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并不想跟在孙武之后完全为他的书作注解。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曹操难道是不能做到吗!现在曹操的新书已经失传了,不能再知道它的内容了,我于是选取孙武的书为它详细作注,曹操所作的注解,也都全部保存下来,分为上、中、下三卷。后代的人有读孙武的书和我的注解的,接着学习它,就好像在盘子里滚动弹丸一样。弹丸在盘子里滚动,或横或斜,或圆或直,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判断,不可能完全知道它的轨迹,但是必定可以知道的是,弹丸是不会滚出盘子的。在朝廷上商议军事策略,战争的形势已经确定下来,然后把军事任务交给将领。汉高祖说“指挥的是人,捕获兔子的是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些做宰相的人说:“军事不是我的事情,我不应当知道。”君子说:“这样忝居其位也是可以的。”
26.C 27.C 28.B 29.D 30.①先从名产生的根源说起,名产生于未经分辨的好恶,士人好此名会趋于时俗,不顾及义,会造成名不符实、德不配位的弊端。
②接着分析好名的心理,好名会使人产生讳过、求胜、用强的扭曲心理。
③进而阐明这种心理带来的危害,这种心理会导致争能忌才的恶性竞争,背离求名本是为了提升自我的初衷,使自己顺从于外物而轻视内在。
【导语】这篇《名实论》是王安石关于名实关系的深刻论述。文章以“好名”为切入点,层层剖析了追求虚名带来的弊端:士人趋炎附势导致德行败坏,争名逐利引发社会纷争。作者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近义则行”与“远义则止”的辩证关系,强调名实相符的重要性。文中多处设问(如“果是也欤”)增强说理力度,引用孔子言论佐证观点。最后指出选拔人才当以名实为本,体现了王安石务实革新的政治思想。全文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展现了宋代士大夫对道德修养与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士人不考虑这样做会损伤志节、危害德行。
B.正确。句意:只是想借此表现自己。
C.“适:适合”错误。“适”,恰好,正是。句意:恰好使自己变得浅薄。
D.正确。句意:用自身顺从外物。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动词,做;/连词,因为。句意:就不会急于行善。/天下人归附他也不因此喜悦。
B.不同。连词,因此;/介词,把。句意:因此产生名不副实的弊端。/用人就把名实相符作为根本。
C.相同。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追求胜利的人就希望别人不如自己。/却要求别人一定相信自己。
D.不同。代词,他们;/语气词,表反问,难道。句意:因此能得到真正的名实。/难道可以不考察吗?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恶劣的状况也能变得安定了”错误。“所恶”,所厌恶的事情;“安”,心理坦然。句意:这样得到名声并在社会上通行,那么即使所厌恶的事情也会变得心安理得。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以喜好判断他人善恶”错误。孔子的话“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而不善者恶也”旨在说明名应基于善恶分辨,而非主观喜好。
B.“顺应众人的好恶,就会让人无所畏惧”错误。原文指出“近义则行,何众恶之足畏也”,意为接近道义的行为,何必畏惧众人的厌恶。
C.“强者自强、弱者受困造成了法规不明等社会问题”错误。原文“强者自其己强而乐其善,弱者困于已弱而人乐其有过”是描述强者和弱者的不同表现,并未直接说这是造成法规不明的原因。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第一段,从“名”的根源切入,指出士人趋附时俗的本质弊端:作者首先揭示“名”的产生根源:“名生于天下之好恶”,即名声源于世人未经分辨的喜好与厌恶(“好恶之情,未尝辨也”)。在此基础上,士人因追逐虚名而“随物而上下”——放弃世人厌恶的,趋附世人喜好的,就能获得显贵(“弃世之所恶,而趋世之所好,则天下贵之”);反之则被轻视(“弃世之所好,而趋时之所恶,则天下贱之”)。这种行为导致“名虽高于其乡,而行不信于友”,即名声虽高却德行不被认可,形成“不实之弊”(名实不符的弊端)。作者强调,若士人不顾“义”而盲目趋附时俗(“近义则行,何众恶之足畏也?远义则止,何众好之能顺也”),必然因追逐虚名而“伤志害德”,为“好名”的弊端埋下伏笔。
②第二段,剖析“好名”的心理动机与扭曲行为逻辑:作者进一步指出,“好名”者必然陷入“求胜”“用强”的病态心理。首先,“好名则讳过而善不进”,因执着于名声而忌讳过失,拒绝修正错误,导致德行无法提升;其次,“求胜则幸人之不及,而徒欲以自见也”,一心追求胜过他人,庆幸别人不如自己,只想借此表现自我;同时,“用强则过惟恐在己,而善惟恐在人”,因争强好胜而害怕自己有过失,害怕他人有善行,陷入对“名”的病态争夺。这些心理均源于对“名”的过度渴求(“名出于人之所甚欲,而得之不辞也”),使士人背离修德的初衷,沦为“名”的奴隶,展现出好名对士人价值观的扭曲。
③第二段,接着阐明“好名”的危害,揭示其背离自我、恶性循环的本质:作者认为,“好名”的心理必然导致“争能忌才之士,并处于世,而更为强弱”——引发士人之间的恶性竞争,强者压制弱者,弱者困于攀比,形成“以身徇物”(用自身顺从外物)的病态价值观。这种行为看似“求名自厚”(追求名声来抬高自己),实则“适所以自薄”(恰恰使自己浅薄):因过度依赖外界评价(“信已不足,而求人之必信”),导致“内轻而外重”(轻视内在德行,重视外在名声),最终丧失自我(“行其志而不求于外,天下归之不为悦,天下去之不为憾”的反面)。作者以“求名所以自厚,适所以自薄;好胜所以自高,乃所以自下”形成对比,深刻指出“好名”的本质是本末倒置,违背了修身的根本。
参考译文:
事情有异同之分,情感便有逆顺之别,所以世人因好恶而产生的毁誉不会停止。名声源于天下人的喜好与厌恶,而由天下人对贵贱的评判形成。时人所喜好的,果真正确吗?时人所厌恶的,果真错误吗?士人不考虑这样做会损伤志节、危害德行,只随外物而起伏。所以放弃世人厌恶的,趋附世人喜好的,天下人就会尊崇他;放弃世人喜好的,趋附时人厌恶的,天下人就会轻视他。因此孔子说:“不如让乡里的善人喜爱他,不善的人厌恶他。”名声生于好恶,但好恶之情,却未曾经过分辨。因此,亲近义理就行动,何必畏惧众人的厌恶?远离义理就停止,何必顺从众人的喜好?士人若无法获得名声,就不会急于行善,所以名声虽高于同乡,行为却不被朋友信任,在朝廷任职却对君主不够忠诚,因此名不副实的弊端,就是这样产生的。然而,凭借名声在社会上通行,即使处于被厌恶的处境也能安处,所以把求名作为目标的人,身体安乐而心意放纵,这是因为名声出自人最强烈的欲望,而人们获取它时毫不推辞。
喜好名声的人必定追求胜过他人,必定强行竞争。喜好名声就会忌讳过失,从而难以增进善德;追求胜过他人就会庆幸别人不及自己,只是想借此表现自我;强行竞争就会害怕自己有过失,害怕他人有善行。如此一来,争强好胜、忌妒贤才的士人同时存在于世间,进而互相较量强弱。唉!追求名声本想增厚自身,恰恰是在削弱自身;喜好争胜本想抬高自我,实则是在贬低自我。用自身顺从外物,就会轻视内在而看重外在,这难道不是自我削弱吗?自己诚信不足,却强求别人一定信任自己,这难道不是自我贬低吗?如果能洁身自好,就能保全内心;践行志向而不向外求索,天下人归附他不会因此喜悦,天下人背离他也不会因此遗憾。看天下人事或违背或顺从,本就没有止境,又怎会让诋毁赞誉施加在自己身上,让得失存留在心中呢?所以士人没有固守名声的负累,才能求得真正的名实。
然而,权势无法施行,法规无法确立,贤者稀少而不肖者众多,天下纷扰混乱,小人遍布。强者自恃强大而乐于彰显自己的“善”,弱者困于自己的软弱而乐于看到他人的过失。这是人性中最恶劣的一面。因为心中充满猜疑,所以存在不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情况。君子在这种情况下,难道可以不加以明察吗?何况想要治理好国家,应以得到人才为首要;用人就应把名实相符作为根本。然而名实不符的弊端已如此严重,难道可以草率选用人才而不慎重考察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