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稳态与调节高频考点 冲刺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三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细胞在受到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后,胞吞形成多囊体。多囊体可以与溶酶体融合,其中内容物被水解酶降解,也可与膜融合后释放到胞外,形成外泌体(如图所示),外泌体具有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细胞迁移等多种功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外泌体是由内外两层膜包裹成的囊泡结构
B.外泌体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不会受温度的影响
C.溶酶体能够合成多种水解酶,是细胞的“消化车间”
D.若某外泌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里面可能含有抗体
2.为研究赤霉素(GA)对正常植株和某种矮化突变体的作用效果,某科研小组以玉米幼苗作材料,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并分别测定了正常植株和矮化突变体植株的内源赤霉素含量(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喷施GA与GA的喷施量
B.由图1所示赤霉素对玉米节间伸长不具有两重性
C.该矮化突变体矮化的原因可能是其自身合成的赤霉素量少
D.通过图1所示实验可排除GA运输障碍是导致矮化的原因
3.研究表明,当体温达到38.5℃以上,可口服布洛芬达到解热镇痛的效果。布洛芬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减少炎症物质的产生,达到止痛作用;同时布洛芬还能抑制下丘脑的活动,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加快散热的速度达到降温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布洛芬可能会使机体毛细血管舒张,有利散热
B.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引起明显的发热
C.退烧药布洛芬作用于下丘脑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D.前列腺素的分泌可能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激活外周痛觉感受器产生痛觉
4.在科学史上,许多科学家利用严谨的实验设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下列生物学领域发现中,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班廷和贝斯特用结扎了胰管的狗进行实验证明胰岛素由胰岛分泌
B.沃森和克里克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建构了DNA的结构模型
C.施旺、施莱登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D.艾弗里在研究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时,对自变量的控制符合对照实验的“加法原理”
5.节食减肥是指通过控制减少饮食,控制热量摄入,降低体重的一种方式。过度节食减肥会引起营养不良,情绪低落,头昏甚至昏迷等现象,节食终止后会导致体内脂肪快速积累和肥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肪在转化为糖类供能的过程中元素的比例发生改变
B.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新突触的建立而影响记忆力
C.过度节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对神经细胞增殖影响较大
D.若人体长期进行节食减肥而引起营养不良,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
6.为了探究某种植物的TS基因影响抗旱性的机制。该种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TS 基因编码的TS蛋白促进生长素(IAA)的合成。研究者用野生型(WT)和TS基因功能缺失突变株(ts)进行实验,结果如图甲。已知BG催化ABA-葡萄糖苷水解为脱落酸(ABA)。提取纯化TS蛋白和BG蛋白,然后进行体外酶活性测定,结果如图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干旱处理下,与野生型 (WT)相比突变株 ts生长慢
B.TS 蛋白具有抑制BG 活性的作用
C.TS 蛋白直接降低ABA水平
D.干旱处理下,TS 基因功能缺失植株生存率提高
7.机体如何产生针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抗体?科学家甲认为抗体生成细胞先合成伸展的多肽链,当抗原进入细胞时,这个多肽链以抗原分子为模板而折叠,从而形成与其构型互补的抗体分子。科学家乙认为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不同类型的B细胞就已经存在,抗原进入机体后与特异性的B 细胞结合,引发体液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已知下列实验的实验结果否定了科学家甲的观点,支持科学家乙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第一次注射 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注射 实验结果
对照组 高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Ⅰ 适宜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Ⅱ 小鼠产生抗Ⅰ抗体和抗Ⅱ抗体
实验组1 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Ⅰ 适宜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Ⅱ _____①_____
实验组2 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Ⅰ _____②_____ 小鼠不产生抗Ⅰ抗体
注: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全部杀死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
A.实验组1中的①:小鼠不产生抗Ⅱ抗体但产生抗Ⅰ抗体
B.实验组2中的②:注射适宜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Ⅰ
C.对照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这三组实验存在2个自变量
D.疫苗可以诱导 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8.已知T毒素的毒性机理是抑制Na 通道的活性。用甲、乙两种不同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某动物的神经纤维后,产生的电位变化分别为如图曲线1、曲线2所示。a点为曲线1的最高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2 表示外界刺激没有超过一定强度,则不会引起动作电位
B.适宜刺激会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Na 内流,从而产生动作电位
C.用T毒素处理后,再用甲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神经纤维,a点会下降
D.不做任何处理,用大于甲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神经纤维,a点会上升
9.血糖相对稳定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如图为血糖调节部分示意图,图中A、B表示激素,C、D表示信息分子,E、F、G表示细胞。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肾上腺素、A、B等,血糖浓度降低后的调节过程中具有反馈调节
B.影响E分泌活动的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激素B等
C.血糖浓度下降,F分泌的激素主要作用于骨骼肌细胞,促进肌糖原分解
D.调节血糖平衡时,激素A和激素B的作用相抗衡
10.免疫调节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皮肤烧伤后易引发感染,主要是由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所致
B.青霉素能杀菌和体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C.疫苗不仅可预防一些传染病,还可预防癌症,有些可注射,有些可口服
D.人体免疫系统能够监控并清除衰老和癌变的细胞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
11.慢跑是一种有氧运动,能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慢跑过程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会发挥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是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C.人体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
D.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平衡被打破,机体可能会出现多种功能障碍
12.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及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些植物种子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是由于光可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能量
B.植物体内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而合成生长素的部位能合成乙烯
C.生产啤酒时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原因是赤霉素可以催化种子中的淀粉水解
D.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能够将重力信号直接转换为生长素合成信号
13.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可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和产热量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只受血糖浓度的直接调节
C.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素作用于肌肉细胞使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D.内环境稳态是指人体内各种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
14.超氧化物歧化酶3(SOD3)是一种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酶,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生成来调节免疫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图中的IgE是一种可介导多种过敏性疾病的免疫球蛋白。
A.图中T细胞为细胞毒性T细胞
B.T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传递信息
C.SOD3通过抑制B细胞的增殖增强过敏反应
D.IgE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会引起过敏原释放组胺
15.种子发育和萌发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植物激素在整个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油菜素内酯能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也通过与脱落酸的作用相抗衡参与种子的萌发。脱落酸和赤霉素被认为是调节种子发育的主要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油菜素内酯和赤霉素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B.脱落酸在种子萌发过程中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进行调节
C.种子发育的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参与调节的
D.脱落酸和赤霉素的比例是调节种子萌发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
16.学习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降糖”“降温”的神奇F蛋白
维持血糖平衡需要多种激素参与,其中胰岛素是主要的降糖激素。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的现象,临床上需要寻找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降糖物质。新近发现,F基因编码的F蛋白通过加工,存在分泌型(sF)和胞内型(cF)两种形态,两者氨基酸序列基本相同,却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既能降糖又能降温,可为临床治疗或药物研发带来新的思路。
研究发现,注射葡萄糖会引起小鼠血浆中的胰岛素和sF含量变化,结果如图1。科研人员对高表达F基因的动物进行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确定sF主要由骨骼肌细胞合成和分泌。sF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靶细胞内AKT信号通路,进而降低血糖浓度,调控过程和生理效应与胰岛素类似。
进一步研究表明,特异性敲除骨骼肌F基因的小鼠,运动能力显著下降、体温升高。为探明其机制,分别检测野生型小鼠在安静状态和运动中产热调节因子S的含量,结果如图2。已知运动导致细胞质中信号因子AMPK被激活。AMPK可使F蛋白在骨骼肌细胞内被磷酸化,不再分泌到细胞外,而是在细胞内发挥生理作用,即cF。cF可进入细胞核,与转录因子FOXC2结合,调控骨骼肌细胞中S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代谢产热过程。
总之,机体调控复杂的细胞代谢过程灵敏且精细,从而实现不同组织器官的协调统一。
(1)据图1推测,与胰岛素相比,sF响应血糖浓度变化的特点是 。
(2)科研人员认为sF和胰岛素一样,都属于激素,写出2点理由: 。
(3)为验证文中对sF和cF功能的推测,科研人员检测特异性敲除骨骼肌F基因小鼠的生理变化,支持推测的证据包括 (多选)。
a.饲喂食物后肝糖原增加量变小 b.饲喂食物后胰岛素分泌量上升幅度变大
c.运动中调节因子S下降幅度变大 d.运动中产热量下降
(4)在本文对F蛋白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可进一步探究的新问题 。
17.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患者体内产生了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的抗体(TRAb),TRAb结合TSHR后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可引起甲状腺细胞增生和功能增强。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E是 ,过程F形成的细胞有 。
(2)人体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甲状腺代偿性增生,从而引起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Graves病患者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与大脖子病患者相比,Graves病患者血液中物质A ,物质B (填“较多”或“较少”)。Graves患者调节物质B分泌过程的调节机制有 。
(3)Graves病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怕热、多汗、易激动、心动过速等,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 。
18.药物A 和药物B是治疗糖尿病的常见药物。药物A可以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药物B可促进胰岛素分泌。
(1)胰岛素通过 运输到达全身各处细胞,作为 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2)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据图分析,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原因可能是 ,通常会表现出体内胰岛素水平 (填“高于”“等于” 或“低于” ) 正常水平。
(3)为探究植物提取物X是否通过R 蛋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用正常小鼠和糖尿病模型小鼠进行了以下实验。把药物A和植物提取物X分别溶于0.5%的羧甲基纤维素溶液中,制成A溶液和E溶液。羧甲基纤维素是一种聚糖衍生物,在药物研究中常用作动物的灌胃剂。甲、乙、丙、丁组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完善表中的实验方案。
分组 处理方式(每日灌胃给药)
甲 _____①_____+0.5%的羧甲基纤维素溶液
乙 糖尿病模型小鼠+0.5%的羧甲基纤维素溶液
丙 糖尿病模型小鼠+A溶液
丁 糖尿病模型小鼠+E溶液
戊 _____②_____
请完善表中的实验方案:① ;② 。
若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物X确实是通过R蛋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则戊组实验结果应与 组结果相同。
19.研究发现,人类感染EB病毒后可能会诱发一种名为“多发性硬化”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免疫系统错误地将神经纤维的髓鞘视为外来物质并加以破坏。其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免疫 功能发生异常,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 病。
(2)图中无法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有 ,推测其直接原因可能是 。
(3)研究发现,EB病毒编码的蛋白质与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脂碱性蛋白(MBP)结构相似,推测多发性硬化患者体内与EB病毒抗体结合的抗原可能有 和 ;该患者的CD8+T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并结合MBP,引起髓鞘细胞裂解,据此推测CD8+T细胞属于 细胞,该细胞活化的信号是 。
20.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化学成分复杂,对人体有较大危害。吸烟会导致人出现血糖高、血脂高等异常情况。如图为吸烟导致人体血糖及血脂(甘油三酯、固醇等)异常的一种可能性机制。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吸烟时,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 运输作用于POMC神经元,使后者产生兴奋,引起食欲下降。由图可知,尼古丁引起POMC神经元兴奋的机理是 。
(2)在血糖调节方面,烟草雾化产生的有害物质或气溶胶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攻击 ,使胰岛素敏感度降低,引起血糖升高,该过程属于 调节。
(3)已知肾上腺素能激活甘油三酯脂肪酶,试分析尼古丁引起血脂升高的可能原因: 。
(4)据图分析,有些人戒烟后体重增加,原因是 (答出2点)。
21.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SL)的信号感知通路涉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科研人员为研究其具体机制开展研究。
(1)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 调节共同完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
(2)水稻中,D14蛋白是SL的受体,D3蛋白可诱导与之结合的靶蛋白降解。科研人员发现突变型D14(D14M)中有3个氨基酸被替换,将D14基因表达载体和D14M基因表达载体分别转入D14基因缺失突变体(d14)水稻,测定不同条件下水稻中D14-D3复合物或D14M-D3复合物的含量,结果如图1。
已知D14M仍能与SL结合,据图1推测,被替换的3个氨基酸是 的关键位点。
(3)D53蛋白可抑制SL相关基因的表达,是D3的靶蛋白之一。检测外施SL时,不同水稻中D53的含量,结果如图2。
据图2分析,外施SL时,D3发挥功能依赖于 。
(4)外施SL一段时间后,胞内D14含量逐渐下降。科研人员推测D3可降解D14-D3复合物中的D14。为验证上述推测,向 (填“WT”或“d14”)水稻中分别转入D14-荧光蛋白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甲)和D14M-荧光蛋白融合基因表达载体(乙)。已知融合蛋白可被共同降解,预期实验结果为 。
(5)综上所述,科研人员提出SL的信号感知机制存在“油门”和“刹车”,以精细调控植物生命活动。请完善SL的信号感知机制模型,在答题卡方框中以文字和箭头的形式作答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A C C A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A B B
1.D
A、外泌体是由单层膜包被的囊泡,A错误;
B、外泌体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需要膜的流动性,会受温度的影响,B错误;
C、水解酶大部分属于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C错误;
D、浆细胞分泌抗体,若某外泌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里面可能含有抗体,D正确。
故选D。
2.A
A、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赤霉素(GA)对正常植株和某种矮化突变体的作用效果,结合图示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喷施GA及植株类型,A错误;
B、分析图1可知,正常植株外源添加赤霉素没有抑制作用,说明赤霉素不具有两重性,B正确;
C、由图2可知,矮化突变体的内源赤霉素含量较低,故该矮化突变体矮化的原因可能是其自身合成的赤霉素量少,C正确;
D、由图1可知,对矮化突变体施加GA能恢复表现型,可推知矮化突变体是植株体内GA含量减少,而不是运输障碍导致矮化,D正确。
故选A。
3.D
A、题意显示,布洛芬能加快散热的速度达到降温的效果,据此可推测布洛芬可能会使机体毛细血管舒张,有利散热,A正确;
B、体温升高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引起明显的发热,因为体温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相对平衡的结果,B正确;
C、布洛芬能抑制下丘脑的活动,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这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
D、痛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不是痛觉感受器,D错误。
故选D。
4.A
A、班廷和贝斯特先将狗的胰管结扎,造成胰腺萎缩,再摘除另一只狗的胰腺,造成糖尿病,应用了减法原则,再从结扎的狗身上取出萎缩得只剩下胰岛的胰腺做成提取液,注入患糖尿病的狗身上,患糖尿病的狗的血糖迅速下降,证实胰岛分泌胰岛素,A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模型法构建DNA结构模型,B错误;
C、施旺、施莱登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细胞学说,但细胞学说并未提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病毒无细胞结构),C错误;
D、艾弗里在研究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时,对自变量的控制符合对照实验的“减法原理”,如他在培养R型肺炎双球菌的培养基中除了加入分离提纯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之外,还同时加入了DNA水解酶,结果培养基上没有出现S型肺炎双球菌,D错误。
故选A。
5.C
A、脂肪(C、H、O)转化为糖类(C、H、O)时,由于脂肪中碳氢比例更高,而糖类含氧比例更高,分解过程中元素比例会发生变化,A正确;
B、长期记忆与新突出的建立有关,情绪低落可能影响神经递质释放和突触可塑性(如新突触建立),进而影响记忆形成,B正确;
C、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通常不再增殖,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主要影响的是细胞结构而非增殖能力,C错误;
D、若人体长期进行节食减肥而引起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受阻,引发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6.C
A、由题意可知,该种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TS基因编码的TS蛋白促进生长素(IAA)的合成,而突变株ts由于缺少TS基因,不能合成TS蛋白,不能促进IAA合成,故干旱处理下,与野生型(WT)相比突变株ts生长慢,A正确;
BC、分析题意,WT是野生型,ts是TS功能缺失突变株,bg是BG功能缺失突变体,结合图3可知,ts组别的ABA含量升高,bg组ABA含量降低,推测TS蛋白可能通过抑制BG的活性而间接降低ABA水平,B正确,C错误;
D、据图1可知,干旱胁迫下ts植株生存率较高,即TS基因功能缺失植株较野生型植株生存率提高,D正确。
故选C。
7.A
A、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Ⅰ能够全部杀死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因此无抗Ⅰ抗体产生,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Ⅱ能引起小鼠产生抗Ⅱ抗体,A错误;
B、实验组2中的②: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注射注射适宜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Ⅰ,与实验1及对照组比较,以此来说明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全部杀死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导致第二次没有产生抗Ⅰ抗体的B细胞,小鼠不产生抗Ⅰ抗体,B正确;
C、对照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这三组实验存在2个自变量,即是否有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是否有适宜剂量的不具有放射性标记的抗原,也即抗原的剂量高低和放射性有无,C正确;
D、疫苗可以诱导 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使机体的免疫力更强,D正确。
故选A。
8.D
A、曲线2未达到阈电位(-50mV),说明乙刺激强度不足,无法触发动作电位。符合“全或无”定律,A正确;
B、动作电位的产生依赖于Na 内流。适宜刺激使膜对Na 通透性增加,Na 内流引发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B正确;
C、T毒素抑制Na 通道活性,导致Na 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峰值(a点)降低。例如,正常a点为+50mV,毒素处理后可能降至+30mV,C正确;
D、动作电位幅度是“全或无”的,与刺激强度无关(只要刺激达到阈值)。即使使用大于甲强度的刺激,a点(动作电位峰值)仍由Na 平衡电位决定,不会进一步上升。增大刺激强度只会加快去极化速度,但不会改变峰值,D错误。
故选D。
9.C
A、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B)升高血糖,胰岛素(A)降低血糖。当血糖浓度降低后,通过一系列调节使血糖浓度升高,升高的血糖又会反过来抑制相关激素的分泌,该过程存在反馈调节,A正确;
B、E为胰岛B细胞,血糖上升时,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释放神经递质(C)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血糖下降,激素B(胰高血糖素)也会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所以影响E分泌活动的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激素B等,B正确;
C、血糖浓度下降时,F(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C错误;
D、激素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激素B(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浓度,二者在调节血糖平衡时的作用相抗衡,D正确。
故选C。
10.C
A、人体的皮肤属于第一道防线,是先天性的非特异性免疫。皮肤烧伤后易引发感染,主要是因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而不是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A错误;
B、青霉素能杀菌是药物的作用,不属于免疫;体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不是特异性免疫,B错误;
C、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预防一些传染病。一些肿瘤疫苗可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起到预防癌症的作用。不同疫苗的性质不同,有些可注射,有些可口服,比如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以口服,C正确;
D、人体免疫系统能够监控并清除衰老和癌变的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监视功能,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D错误。
故选C。
11.D
A、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在脑干,而非下丘脑 ,A错误;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并非中枢神经系统,B错误;
C、人体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以适应运动时身体对能量等的需求 ,C错误;
D、自主神经系统能对内脏活动进行调节,若其调节平衡被打破,机体可能会出现多种功能障碍,比如心跳异常、胃肠功能紊乱等,D正确。
故选D。
12.B
A、种子没有叶绿体,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因此光照不能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能量,此时光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发挥作用,A错误;
B、生长素合成的部位往往是顶芽、幼叶和胚,植物各器官都能合成乙烯,因此植物体内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而合成生长素的部位能合成乙烯,B正确;
C、酶具有催化作用,赤霉素具有的是调节作用,不能催化淀粉的水解,C错误;
D、植物的根中存在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例如根中的淀粉体,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生长素的转移信号,从而使生长素分布不均,D错误。
故选B。
13.A
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可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细胞的代谢需要消耗氧气,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可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和产热量,A正确;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除了受血糖浓度的直接调节外,还受神经调节的控制,B错误;
C、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肝及其他组织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同时,寒冷刺激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后,引起骨骼肌战栗,使产热增加,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
14.B
A、题图中T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的辅助性T细胞,A错误;
B、辅助性T细胞可以与B细胞结合进行信息传递,也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进行信息传递,B正确;
C、SOD3可以通过抑制B细胞增殖减少抗体的分泌,从而减弱过敏反应,C错误;
D、结合有IgE的细胞(如肥大细胞)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会释放组胺一类的物质,而不是过敏原释放组胺,D错误。
故选B。
15.B
A、油菜素内酯和赤霉素都能促进种子萌发,具有协同作用,A正确;
B、植物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给细胞传达调节代谢的信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错误;
C、种子发育的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参与调节的,比如脱落酸、赤霉素等,C正确;
D、脱落酸和赤霉素作用相抗衡,共同调节种子的萌发,其比例在调节种子萌发过程中起关键作用,D正确。
故选B。
16.(1)分泌量更高、分泌量达到峰值的时间更晚、含量下降更缓慢
(2)通过体液运输;通过受体识别作用于靶器官;作为信使传递降糖信息;微量且高效
(3)ab
(4)运动导致血糖降低这一生理效应如何调控F基因的表达 sF 和 cF 在调控降糖和降温过程中,两条信号通路是否有关联 运动过程中,F 蛋白如何影响运动能力
(1)由图1可知,注射葡萄糖后,胰岛素含量在20min左右达到峰值,之后下降速度较快;而sF含量在注射葡萄糖后,约30min就达到峰值,峰值高于胰岛素的峰值,且下降速度比胰岛素慢。所以与胰岛素相比,sF响应血糖浓度变化的特点是 分泌量更高、分泌量达到峰值的时间更晚、含量下降更缓慢。
(2)由图1可知,它们在血浆中的含量都很少,但能对血糖浓度等生理过程产生明显的调节作用。微量高效;它们都存在于血浆中,可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通过体液运输;通过受体识别作用于靶器官;sF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激活靶细胞内AKT信号通路,进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也作用于靶细胞,降低血糖浓度,作为信使传递降糖信息;
(3)已知运动导致细胞质中信号因子AMPK被激活,AMPK可使F蛋白在骨骼肌细胞内被磷酸化,不再分泌到细胞外,而是在细胞内发挥生理作用,即形成cF,cF可进入细胞核,与转录因子FOXC2结合,调控骨骼肌细胞中S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代谢产热过程。
a、特异性敲除骨骼肌F基因的小鼠,由于缺乏F基因表达产生的F蛋白(包括sF和cF),运动能力显著下降、体温升高,说明F蛋白对维持正常运动能力和体温有重要作用。饲喂食物后,由于缺乏cF对S基因表达的调控,肝糖原增加量应变小,a正确;
b、因为特异性敲除骨骼肌F基因的小鼠体内缺乏sF,血糖调节受到影响,血糖浓度相对较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所以饲喂食物后胰岛素分泌量上升幅度变大,b正确;
c、运动中由于缺乏F蛋白,无法形成cF,所以运动中调节因子S下降幅度应变小,而不是变大,c 错误 ;
d、已知特异性敲除骨骼肌F基因的小鼠运动中体温升高,说明缺乏cF会导致产热量升高而不是下降,d错误 。
故选AB
(4)根据本文对F蛋白已有研究结论,可进一步探究的新问题如运动导致血糖降低这一生理效应如何调控F基因的表达 sF 和 cF 在调控降糖和降温过程中,两条信号通路是否有关联 运动过程中,F 蛋白如何影响运动能力
17.(1) 细胞因子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2) 较少 较少 负反馈调节、分级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代谢亢进,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
(1)据图可知,物质E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可作用于B细胞,是细胞因子;过程F能够产生分泌抗体的浆细胞,与之同时产生的还有记忆B细胞。
(2)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人体长期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减少,负反馈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增加,进而导致人体患甲状腺肿(大脖子病),因此与大脖子病患者相比,Graves病患者血液中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分别是偏低、偏低、偏高;下丘脑分泌的A促进垂体分泌B,C过多抑制垂体分泌B,B的分泌还受神经系统记免疫系统的控制,所以Graves患者调节物质B(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的调节机制有负反馈调节、分级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机体代谢水平,增加产热,也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Graves病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怕热、多汗、易激动、心动过速等,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代谢亢进,同时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
18.(1) 体液 信息分子
(2) 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或数量减少 高于
(3) 正常小鼠 敲除R基因的糖尿病模型小鼠+E溶液/糖尿病模型小鼠+E溶液+R蛋白抑制剂 乙
(1)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细胞,作为信息分子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2)据图分析,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或数量减少,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由于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为了维持血糖平衡,胰岛B细胞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所以通常会表现出体内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水平。
(3)为了探究植物提取物X是否是通过R蛋白起作用,甲组空腹血糖基本不变,应设置的是正常小鼠+0.5%的羧甲基纤维素溶液,戊组应该设置为敲除R基因的糖尿病模型小鼠+E溶液/糖尿病模型小鼠+E溶液+R蛋白抑制剂,若实验结果表明提取物X确实是通过R蛋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则戊组实验结果应该与乙组相同。
19.(1) 自稳 自身免疫
(2) 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 细胞表面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
(3) EB 病毒编码的蛋白质 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脂碱性蛋白(MBP) 细胞毒性T 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以及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刺激
(1)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免疫系统错误地将神经纤维的髓鞘视为外来物质并加以破坏,说明免疫自稳功能发生异常。 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 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神经纤维髓鞘,属于自身免疫病。
(2)图中的免疫细胞有树突状细胞、 CD4+ T细胞、 CD4+Th2细胞、 CD4+Th1 细胞、 CD8+T细胞和浆细胞。其中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所以无法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有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细胞识别抗原依靠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无法特异性识别抗原,直接原因可能是细胞表面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
(3)因为EB病毒编码的蛋白质与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脂碱性蛋白(MBP)结构相似,所以多发性硬化患者体内与EB病毒抗体结合的抗原可能有EB病毒编码的蛋白质和中枢神经系统髓鞘脂碱性蛋白(MBP)。CD8+T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并结合MBP,引起髓鞘细胞裂解,说明CD8+T细胞属于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一是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二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刺激。
20.(1) 体液 与POMC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引起Na+内流,从而使POMC神经元兴奋
(2) 胰岛素受体 体液
(3)尼古丁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激活脂肪细胞甘油三酯脂肪酶活性,加速甘油三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进入血液使血脂升高
(4)戒烟后,POMC神经元兴奋度降低,食欲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分解程度下降,体重增加;胰岛素敏感度升高,加速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转化,甘油三酯合成增加,体重增加
(1)进入内环境中的物质会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通过题图可知尼古丁可与POMC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引起POMC神经元Na+内流,从而使POMC神经元产生兴奋。
(2)根据题图可知,肥大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会使胰岛素敏感度降低,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所以炎症因子很有可能攻击的是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3)根据题图尼古丁可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肾上腺素能激活甘油三酯脂肪酶,加速脂肪细胞内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导致大量脂肪酸释放到血液中使血脂升高。
(4)根据题图分析,戒烟后尼古丁对下丘脑神经元和POMC神经元的刺激、有害物质或气溶胶引起的胰岛素敏感度降低等现象都会减轻,结合相应过程分析可知体重会增加。
21.(1)环境因素
(2)识别SL后结构发生变化的D14与D3结合
(3)与D14结合形成D14-D3复合物
(4) WT 未施加SL时,甲和乙的胞内荧光强度相似,外施SL一段时间后,甲的荧光强度逐渐下降,乙的荧光强度不变
(5)
(1)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构成的网络共同调控的。
(2)根据图1可知,导入D14表达载体和水稻和导入D14M表达载体的水稻在外施SL的条件下,前者可检测到大量的D14-D3复合物,而后者检测到D14M-D3复合物的含量与导入两种不同表达载体的、没有外施SL的组相同,说明D14基因突变后不能再与D3形成复合物,又知D14和D14M都能与SL结合,说明基因突变后不改变与SL的识别和结合,因此可推测被替换的3个氨基酸是识别SL后结构发生变化的D14与D3结合的关键位点。
(3)根据图2可知,外施SL时,WT组D53蛋白相对含量明显降低,转入D14基因的d14植株的D53蛋白的相对含量也明显降低,而导入d14的组和导入D14M基因的d14组在外施SL时D53蛋白的相对含量与无SL时相同,即外施SL时,D3发挥降解D53蛋白功能时需要依赖与D14结合形成D14-D3复合物。
(4)为验证D3可降解D14-D3复合物中的D14,则实验自变量为是否含有D14-D3复合物,因此可向WT水稻中分别转入D14-荧光蛋白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甲)和D14M-荧光蛋白融合基因表达载体(乙),未施加SL时,由于没有SL与D14结合,因此不能形成D14-D3复合物,D14不会被降解,因此甲和乙的胞内荧光强度相似,但外施SL一段时间后,SL与D14、D14M结合,进而使其形成D14-D3、D14M-D3复合物,因D3可降解D14-D3复合物中的D14,融合蛋白可被共同降解,因此外施SL一段时间后,甲的荧光强度逐渐下降,乙的荧光强度不变,
(5)D14蛋白是SL的受体,当SL与D14蛋白结合后,D3蛋白可与D14蛋白形成复合物,并降解D14,而D53蛋白可抑制SL相关基因的表达,因此SL的信号感知机制模型如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