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进化高频考点 冲刺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三轮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遗传与进化高频考点 冲刺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三轮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08 18:0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遗传与进化高频考点 冲刺练
2025年高考生物三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外泌体是人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微小囊泡,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它们可以携带RNA、蛋白质等多种分子,进而影响其他细胞的功能。研究发现,来自肿瘤的外泌体可以导致大量新生血管的生成,促进肿瘤的生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泌体携带的RNA进入靶细胞后可直接整合到染色体上
B.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能携带了促进血管生成的信号
C.外泌体可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外泌体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
2.由于细胞中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不含重要基因的短片段在细胞分裂中丢失(如图甲),导致某女子的14号和21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异常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B.该异常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顺序发生改变
C.该女子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三个染色体联会的现象
D.该女子与正常男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正常的后代
3.在繁殖季节,萤火虫的发光与其交配有关,它们的光点有点像“摩斯密码”,不同的萤火虫闪烁的频率各不相同。但是Photuris属的雌性萤火虫能发出类似Photinus属雌体的荧光,用以引诱Photinus属的雄体萤火虫并抓住吃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荧光信息获得食物,说明种群繁衍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信息属于行为信息,能够在同种和异种间传递信息
C.某地区Photuris和普通萤火虫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D.萤火虫获得的能量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自身有机物中
4.在科学史上,许多科学家利用严谨的实验设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下列生物学领域发现中,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班廷和贝斯特用结扎了胰管的狗进行实验证明胰岛素由胰岛分泌
B.沃森和克里克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建构了DNA的结构模型
C.施旺、施莱登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D.艾弗里在研究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时,对自变量的控制符合对照实验的“加法原理”
5.农历七夕前,一份来自银河的礼物——200只太空玫瑰一秒售空,深受人们的欢迎。这些玫瑰花朵直径与大拇指宽度相当,花期能达到普通玫瑰花的两倍。最初的种子是搭乘“神州四号”飞船进入太空,返回地球后经多年选育,经组织培养获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太空失重及宇宙射线等可能诱导玫瑰种子发生变异
B.由玫瑰种子萌发到开花,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C.太空玫瑰花瓣细胞与叶肉细胞中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
D.太空玫瑰开花之后叶片等逐渐变黄衰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命现象
6.刺豚鼠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vy和a的控制。Avy控制黄色体毛的形成,a控制黑色体毛的形成。Avy基因具有多个可发生DNA甲基化修饰的位点,且甲基化后抑制了该基因的表达。下图为Avy基因参与毛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真黑素和褐黑素是黑色素的两种类型。真黑素通常为黑色,褐黑素通常为黄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T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白化病
B.Avy基因的表达产物 ASIP 蛋白抑制真黑素的形成
C.该毛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表明基因可以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D.基因型为AvyAvy的刺豚鼠均表现为黄色体毛
7.由一个祖先物种进化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新物种,从而适应不同环境,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称之为适应辐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适应辐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图中的地雀各自占据的生态位有差异
C.生长在不同土壤的牧草鸭茅,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属于适应辐射
D.起源于盾皮鱼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生活于各自的水环境、属于适应辐射
8.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科研人员探究了藤梨根提取物对裸鼠(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调控机制。小鼠分组及干预:每只裸鼠皮下接种等量瘤细胞,随机分为4组,5天成瘤后给药,给药方式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已知顺铂可抑制DNA的复制过程。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 )
A.结果表明藤梨根可能具有辅助顺铂提高其对移植瘤治疗疗效的作用
B.Caspase-3蛋白可能是抑癌基因的表达产物
C.藤梨根提取物可能通过提高 Bcl-2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D.可以通过抑制 DNA 的复制来治疗相关癌症
9.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某鸟类羽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Z染色体上的基因TA分别控制褐羽和黑羽;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色素合成,无基因B不能合成色素而表现为白羽,基因型为Bb的个体表型为半褐羽或半黑羽。一只纯合黑羽雌鸟和一只纯合白羽雄鸟杂交,F1均为半褐羽,F1相互交配得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2半褐羽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中黑羽个体占1/32
B.F2中褐羽、半褐羽个体中的雌与雄数量比均为2:1
C.F2中褐羽:黑羽:半褐羽:半黑羽:白羽=3:1:6:2:4
D.亲本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BBZtW和bbZTZT
10.芸薹(2n=20)与黑芥(2n=16)杂交,子代经人工诱导染色体数加倍形成芥菜(4n=36),如图为培育过程中检测到的部分细胞相关数据,a-f代表不同种类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芥菜,需选择a和e
B.f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互换
C.芥菜中一定能检测到无叶绿体的e
D.b一定为芸薹的花粉细胞
11.“花粉蒙导效应”是指使用同种和异种花粉同时混合授粉至同一柱头,以帮助异种花粉突破柱头处的生殖障碍,实现远缘杂交。相关实验及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柱头来源 花粉来源 柱头上滴加的物质 花粉萌发情况
1 拟南芥 拟南芥 无 萌发
2 远缘物种 无 不萌发
3 拟南芥+远缘物种 无 均萌发
4 远缘物种 R肽 萌发
A.拟南芥花粉可能诱导自身柱头释放R肽,保证花粉萌发
B.第3组的柱头来源若为远缘物种,则结果仍为均萌发
C.可借助R肽提高农作物远缘杂交的成功率
D.该效应通过基因突变提高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12.马德隆畸形是由S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正常人和患者的S基因(编码序列)测序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遗传方式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相同
B.图示序列与S基因转录时的模板链互补
C.患者S基因mRNA的第75个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D.对母方产生的极体进行基因检测就能确定胎儿是否患病
13.已知R基因缺陷小鼠(2n=40)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均不能正常配对,分裂停止。下列关于该小鼠初级精母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含有40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B.含有0个四分体、80个DNA分子
C.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D.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14.将纯合白花、普通叶、非麻色种皮豌豆与纯合紫花、半无叶、麻色种皮豌豆进行杂交,结果如下图。根据杂交结果,下列有关推测错误的是( )
A.种皮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花色与叶型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F2麻色种皮、普通叶个体中纯合子约占1/9
D.F1测交后代中,紫花、麻色种皮约占1/2
15.科学家发现了某二倍体植物(XY型),该植物的叶形和茎色,分别由等位基因B/b和E/e控制,已知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株圆叶绿茎与另一株圆叶紫茎杂交,F1中有1/8为尖叶紫茎雄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植物的圆叶对尖叶为显性性状且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B.若F1的所有植株自由交配,后代中基因e的频率为1/3
C.F1圆叶绿茎植株均为杂合子,尖叶紫茎植株均为纯合子
D.若仅考虑叶形这对相对性状,让F1圆叶雌雄植株杂交,后代圆叶中纯合子占1/2
二、非选择题
16.雄性不育是水稻育种过程中的重要性状,研究者在不同水稻品种中鉴定出A基因和B基因,它们都是调控光周期敏感性的雄性育性基因,负责在花药发育过程中将糖由叶片运往花药。回答下列问题:
(1)雄性不育水稻花粉不育,在杂交过程中只能作为 ,其在杂交操作过程中的优势是 。
(2)研究发现,水稻A基因主要在长日照条件下表达。经检测,aa突变体在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的花粉存活情况如图1所示。水稻B基因主要在短日照条件下表达,A基因和B基因独立发挥作用、bb突变体的花粉存活情况如图2。
Ⅰ、由图2可知,bb突变体在不同日照条件下的花粉存活率表现为 :
若将aa突变体与bb突变体杂交,F1在长日照条件下的花粉存活率为 。
Ⅱ、欲通过实验探究A/a和B/b是位于同源染色体还是非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1:aa突变体和bb突变体杂交得F1;
步骤2:F1自交获得F2;
步骤3:将F2置于长日照条件下培养,统计花粉存活率(不考虑互换及其他变异)。
请评价该方案是否能达到探究目的,并说明理由 。
17.为研究某地潮间带两种藤壶空间分布差异的成因,科研人员开展野外实验。
(1)附有两种藤壶的岩石块预先培养一段时间,将玻璃片放在上面,精确描记出每一藤壶的种类和原始生存位置,如图1。将岩石块分别移植到潮间带的不同深度,如图2。
实验一:每一深度的移植岩石块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不做任何处理,Ⅱ组移除全部藤壶乙。一段时间后,重新放置玻片并描记每一藤壶的位置,进而统计藤壶甲的死亡率。
①移植到不同深度前,岩石块预先培养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
②实验结果为 ,说明两种藤壶之间存在种间竞争。
(2)科研人员推测,该群落中的荔枝螺对藤壶的捕食会缓解两种藤壶之间的种间竞争。
实验二:在某一深度选取一组移植岩石块用铁笼罩住,可有效防止荔枝螺的捕食。一段时间后,统计藤壶甲的死亡率,结果如图3。
图3结果 (填“支持”或“不支持”)上述推测,依据是 。
(3)综上所述,藤壶甲和藤壶乙在该群落中各自占据特定的生态位,是 的结果。
18.位于X染色体上的D基因在小鼠的肝脏等器官中表达。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获得D基因肝脏条件性敲除(仅在肝脏细胞中被敲除)小鼠,用于肝脏疾病的研究。Cre酶可识别DNA分子中特定的loxP 序列,并将两个loxP 序列之间的DNA 序列剪除,切口连接形成的环状产物被降解,剩余序列会重新连接起来,从而达到敲除基因的目的。
Ⅰ.基因型为XdXd小鼠的获得与鉴定:研究人员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在图甲箭头所指处插入loxP序列,使D基因突变为d基因。d基因仍可表达正常的D蛋白。研究人员以XDXd与XDY为实验材料,通过多次杂交获得了纯合突变小鼠。为了对杂交后代小鼠的基因型进行鉴定,研究人员在右边的箭头处周围设计引物,以D、d基因为模板进行PCR,电泳结果如图乙所示。外显子就是指基因在表达过程中能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

Ⅱ.研究人员将A启动子和Cre酶基因插入M号常染色体上,如图所示,获得C C 雄鼠 (C 表示插入,C 表示未插入 Cre酶基因)。

Ⅲ.杂交实验:以上述过程中获得的XdXd鼠与 C C 雄鼠为实验材料,开展多次杂交实验,得到目标小鼠。
(1)图甲中:loxP序列插入了D基因的内部,却没有引起D 蛋白结构的改变,原因是 。
(2)根据图乙中电泳结果,可知: 号小鼠是突变型纯合子。
(3)Cre酶能断开loxP 序列中的 ,形成黏性末端,类似基因工程中的 酶,如果两个同向loxP 序列位于一个DNA 分子上,Cre酶能有效切除两个loxP 间的序列,但可保留一个loxP 序列,请说明理由: 。
(4)Ⅲ杂交实验中: 目标雌鼠的基因型为: 。
(5)上述案例实现了将基因敲除限定于特定的组织或器官,而不表达 的组织或器官则不会受到基因敲除的影响。
19.鹌鹑(ZW)到了繁殖期,颈后部有的会长出长羽冠,有的长出短羽冠,长羽冠受显性基因G控制,即使携带G基因也只在成年后的繁殖期才表现出来。现有一繁殖期表现出短羽冠的雄性和一繁殖期表现出长羽冠的雌性鹌鹑杂交,繁殖出一雄一雌两只幼体。对亲子代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对应个体标签丢失且不考虑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羽冠基因G/g位于 染色体上,理论上,子代中繁育期雌性长羽冠鹌鹑和雄性长羽冠鹌鹑在数量上表现为 。
(2)F1雌雄鹌鹑相互杂交,F2成年后出现雄性短羽冠的概率为 。
(3)鹌鹑的喙有黄色(F)和褐色(f),取多对短羽冠褐喙雄鹌鹑与长羽冠黄喙雌鹌鹑杂交,F1雄性均表现为长羽冠黄喙,雌性均表现为长羽冠褐喙。
①上述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
②几个生物兴趣小组多次重复上述实验,偶然间发现F1中出现一只雄性褐喙。小组成员猜测以下三种可能:F基因所在染色体出现了缺失;出现了性反转;出现了基因突变。请你设计最简单实验进行判断,请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设计思路: ;
实验结果预期: 。
20.已知甲病 (基因用A、a表示)为一种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该病是编码DNA聚合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乙病 (基因用B、b表示)是一种单基因遗传性眼病,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控制甲、乙病的基因均不在XY 的同源区段。 与一个基因型相同的人婚配,生出了患甲、乙两病的孩子,Ⅲ 和Ⅲ 都是纯合子, 不考虑互换。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家系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Ⅲ 与一个正常人(没有血缘关系)婚配后,生出甲病患者的概率是 。控制这两种病的基因位于 (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Ⅳ2与丈夫生一个患两病孩子的概率是 。
(2)研究人员对甲病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发生在A基因编码区某碱基对 (C∥G→T∥A),突变后基因的碱基对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①图 (b)所示的突变使得转录出的mRNA 相应位点由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变为 ,导致 ,最终使得病人出现多种病症。
②研究人员设计引物a和引物b扩增包含突变位点的长度为322bp的目的基因片段,突变序列的扩增片段用某种限制酶处理后得到长度分别为197bp和125bp的两个片段。目前Ⅳ 再次怀孕,并接受了产前基因诊断,用引物a和引物b对该家系家庭成员目的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家庭成员及胎儿的 PCR扩增产物酶切电泳带型示意图如图所示。初步判断胎儿的基因型是 (不考虑其他异常情况)。

21.赤霉病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为培育抗赤霉病品种,科研人员利用小麦的近缘种长穗偃麦草开展下列研究。
(1)长穗偃麦草(2n=14,EE)的7号染色体(7E)上带有显性赤霉病抗性基因A。从小麦(2n=6x=42,AABBDD)与长穗偃麦草的杂交后代中选育获得纯合品系甲(2n=42),其D组7号染色体(7D)被长穗偃麦草的7E代替。小麦与品系甲的杂交子代中,由于7D与7E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不能 ,而无法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互换。
(2)小麦的5B染色体上显性基因H失活后得到品系乙,可诱导7D与7E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交换。进行图1所示杂交实验。
①植株X的基因型为Aahh,筛选该种基因型植株的目的是 。
②简单重复序列(SSR)一般为几十个核苷酸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同一SSR位点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利用SSR检测BC2植株7号染色体上的DNA组成,结果如下表。
植朱 SSR 1 SSR 2 SSR 3 SSR 4 SSR 5 SSR 6 SSR 7 抗性
1 W T T T W W W 无
2 W T W T T T W 有
3 W W W W T T W 有
4 W W W T W W W 无
5 W W T T T T W 有
6 W T W W W W W 无
注:w表示不含来自长穗偃麦草的SSR;T表示含有来自长穗偃麦草的SSRO
据以上信息,可选择植株 进行自交并筛选获得纯合抗性品系丙,最有利于对基因A进行快速、精细定位。
(3)对基因A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推测该基因来自真菌M,跨物种转移至长穗偃麦草中。支持这一推测的证据有 (多选)。
a.真菌M和长穗偃麦草均为真核生物
b.长穗偃麦草的祖先与真菌M的祖先存在共生关系
c.真菌M中存在基因A的同源基因,而其他植物中暂未发现其同源基因
d.真菌M的基因组中还存在其他与7E染色体同源的序列
(4)纯合品系丁的3D染色体上带有显性赤霉病抗性基因B。利用SSR-A和SSR-B对品系丁与品系丙杂交所得F2的部分子代进行检测,结果如图2。其中类型 (填数字)的植株能将赤霉病抗性性状稳定遗传给后代,这样的个体在F2中的占比为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A B D C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D B B
1.A
A、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DNA,外泌体携带的RNA需要逆转录形成DNA才能整合到染色体上,A错误;
B、由于来自肿瘤的外泌体可以导致大量新生血管的生成,促进肿瘤的生长,因此推测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能携带了促进血管生成的信号,B正确;
C、外泌体是人体细胞分泌的,可以携带RNA、蛋白质等多种分子,进而影响其他细胞的功能,说明外泌体可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
D、外泌体是人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微小囊泡,其释放过程类似于胞吐,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A。
2.A
A、14号和21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异常联会,故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细胞,A错误;
B、细胞中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不含重要基因的短片段在细胞分裂中丢失,故该异常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顺序发生改变,B正确;
C、依题意“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意一极”可知,该女子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三个染色体联会的现象,C正确;
D、该女子可以产生正常14号染色体+正常21号染色体的配子,该女子与正常男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正常的后代,D正确。
故选A。
3.D
A、Photuris利用荧光信息捕食Photinus雄虫,属于种间关系中的信息传递(捕食),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A错误;
B、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Photuris和Photinus属于不同种的生物,所以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一个基因库,C错误;
D、萤火虫通过食物获得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即储存在自身有机物中,D正确。
故选D。
4.A
A、班廷和贝斯特先将狗的胰管结扎,造成胰腺萎缩,再摘除另一只狗的胰腺,造成糖尿病,应用了减法原则,再从结扎的狗身上取出萎缩得只剩下胰岛的胰腺做成提取液,注入患糖尿病的狗身上,患糖尿病的狗的血糖迅速下降,证实胰岛分泌胰岛素,A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模型法构建DNA结构模型,B错误;
C、施旺、施莱登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细胞学说,但细胞学说并未提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病毒无细胞结构),C错误;
D、艾弗里在研究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时,对自变量的控制符合对照实验的“减法原理”,如他在培养R型肺炎双球菌的培养基中除了加入分离提纯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之外,还同时加入了DNA水解酶,结果培养基上没有出现S型肺炎双球菌,D错误。
故选A。
5.B
A、太空中的失重及宇宙射线等因素,可诱发种子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由玫瑰种子萌发到开花,属于植物生长发育,不能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
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太空玫瑰花瓣细胞与叶肉细胞中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C正确;
D、细胞衰老是由基因控制的生命现象,D正确。
故选B。
6.D
A、图中显示,T基因控制产生的酶能催化酪氨酸转变成多巴,进而实现黑色素的产生,因此,若T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黑色素不能产生,而表现为白化病,A正确;
B、结合图示可以看出,Avy基因的表达产物 ASIP 蛋白会抑制真黑素的形成,进而可能表现为黄色,B正确;
C、该毛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表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正确;
D、题意显示,Avy基因具有多个可发生DNA甲基化修饰的位点,且甲基化后抑制了该基因的表达,据此可推测,基因型为AvyAvy的刺豚鼠可能表现为黄色体毛,也可能表现为黑色,D错误。
故选D。
7.C
A、适应辐射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环境,经自然选择形成多种新物种的现象,是长期自然选择结果,A正确;
B、图中不同地雀因食性、栖息环境等差异,各自占据生态位有差异,以减少种间竞争,B正确;
C、生长在不同土壤的牧草鸭茅呈现不同形态特征,是同种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没有产生新物种,不属于适应辐射,C错误;
D、起源于盾皮鱼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为适应不同水环境进化成不同类群,属于适应辐射,D正确。
故选C。
8.C
A、同时用藤梨根提取物和顺铂处理组的肿瘤大小(瘤重)轻于单独用藤梨根提取物处理组和用顺铂处理,且均轻于生理盐水处理组,因此藤梨根可能具有辅助顺铂提高其对移植瘤治疗疗效的作用,A正确;
B、同时用藤梨根提取物和顺铂处理组的Caspase-3蛋白表达量最高,Caspase-3蛋白可能是抑癌基因的表达产物,B正确;
C、单独用藤梨根提取物处理组的CBcl-2的表达量低于生理盐水组,因此藤梨根提取物可能通过降低 Bcl-2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C错误;
D、癌细胞分裂旺盛,可以通过抑制 DNA 的复制来抑制细胞分裂,治疗相关癌症,D正确。
故选C。
9.B
A、半褐羽中2/3的BbZTZ-,1/3的BbZTW,雄:雌=2∶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按照拆分法和配子法,黑羽个体的基因型为BBZtW,其中BB的概率为:1/2×1/2=1/4,ZtW的概率为1/4×1/2=1/8,故BBZtW的概率为1/4×1/8=1/32,A正确;
B、褐羽中有2/3的BBZTZ-,1/3的BBZTW,即雄:雌=2∶1,半褐羽中2/3的BbZTZ-,1/3的BbZTW,即雄:雌=2∶1,B错误;
C、F1的基因型为BbZTZt、BbZTW,按照拆分法,可知,F2中,BB:Bb:bb=1∶2∶1,ZTZT:ZTW:ZTZt:ZtW=1∶1∶1∶1,褐羽(BBZT_)所占的概率为1/4×3/4=3/16,黑羽(BBZtW)所占的概率为1/4×1/4=1/16,半褐羽(BbZT_)所占的概率为2/4×3/4=6/16,半黑羽(BbZtW)所占的概率为2/4×1/4=2/16,白羽(bb__)所占的概率为1/4×1=4/16,即F2中褐羽:黑羽:半褐羽:半黑羽:白羽=3∶1∶6∶2∶4,C正确;
D、依据题干信息,一只纯合黑羽雌鸟(BBZtW)与一只纯合白羽雄鸟(bbZ-Z-)杂交,F1均为半褐羽(BbZT_),故可知,亲本纯合白羽雄鸟的基因型为bbZTZT,D正确。
故选B。
10.C
A、a是黑芥产生的生殖细胞,c是黑芥的体细胞,d是芸薹的体细胞,若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芥菜,需选择c和d,A错误;
B、f染色体组数是4,核DNA数为40,应该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芸薹细胞,同源染色体的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C、e染色体组数为4,核DNA数为36,为芥菜体细胞,芥菜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根、茎等细胞没有叶绿体,C正确;
D、b染色体组数为1,核DNA数为10,可能是芸墓的花粉细胞,也可能是芸墓的卵细胞,D错误。
故选C。
11.D
A、从组别1中拟南芥花粉在自身柱头上萌发,组别4中在远缘物种柱头上滴加R肽后远缘物种花粉萌发,可推测拟南芥花粉可能诱导自身柱头释放R肽,从而保证花粉萌发,A正确;
B、“花粉蒙导效应”是指同种和异种花粉同时混合授粉帮助异种花粉突破生殖障碍实现远缘杂交。若第3组的柱头来源为远缘物种,由于存在拟南芥花粉和远缘物种花粉的混合授粉,依然可能借助拟南芥花粉产生的某种作用(如诱导产生R肽等)使花粉均萌发,B正确;
C、组别4表明在远缘物种柱头上滴加R肽后远缘物种花粉能够萌发,说明可借助R肽提高农作物远缘杂交的成功率,C正确;
D、“花粉蒙导效应”是通过帮助异种花粉突破生殖障碍实现远缘杂交,进而提高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而不是通过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D。
12.C
A、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本题中马德隆畸形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两者遗传方式不同,A错误;
B、DNA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mRNA上的碱基序列与DNA模板链互补,图中3’端在左侧,前三个碱基对应密码子为AUG,可推断图示序列为S基因转录时的模板链,B错误;
C、3个相邻碱基为一个密码子,从起始密码子开始数,患者S基因mRNA从起始密码子开始数到第75个密码子(从第1位碱基开始数,222÷3 = 74,再往后3个碱基是第75个密码子)的三个碱基是UAG,为终止密码子,C正确;
D、母方产生的极体不参与受精作用,且根据母方产生极体推测出的卵细胞不含有致病基因,但不清楚精子的基因型,也不能判断出后代的患病情况,因此对母方产生的极体进行基因检测不能确定胎儿是否患病,D错误。
故选C。
13.D
A、初级精母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此时染色体已经复制,但还未分离。因此,虽然DNA含量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仍然与体细胞相同,即40条。同时,由于还未发生细胞分裂,因此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的。由于题干中提到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因此在初级精母细胞中不会形成四分体,即0个四分体。另外,每条染色体在复制后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有一个DNA分子。因此,40条染色体含有80个DNA分子,B正确;
C、R基因缺陷小鼠(2n=40)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均不能正常配对,分裂停止,由于该小鼠的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因此无法形成四分体,也就无法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已经完成复制,每条染色体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连接。因此,在初级精母细胞中,虽然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但每条染色体仍然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D。
14.B
A、F2中麻色种皮(110 + 39 = 149):非麻色种皮(38 + 13 = 51)接近3:1,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中杂合子自交性状分离比,说明种皮颜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B、F2中紫花(110 + 39 = 149):白花(38 + 13 = 51)接近3:1,普通叶(110 + 38 = 148):半无叶(39 + 13 = 52)接近3:1,且紫花普通叶、白花普通叶、紫花半无叶、白花半无叶的比例接近9:3:3:1,说明花色与叶型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花色与叶型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
C、仅考虑种皮颜色和叶型,种皮颜色中麻色种皮是显性(设为A),叶型中普通叶是显性(设为B),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F1基因型为AaBb,F2麻色种皮(A -)占3/4,普通叶(B -)占3/4,麻色种皮、普通叶个体(A - B -)占9/16,其中纯合子AABB占1/16,所以F2麻色种皮、普通叶个体中纯合子约占1/9,C正确;
D、仅考虑花色和种皮颜色,根据F2中,紫花性状与麻色种皮性状捆绑,白花性状与非麻色种皮性状捆绑,则说明控制花色和种皮的基因连锁,设花色中紫花为显性(C),种皮颜色中麻色为显性(A),F1基因型为CcAa(其中c、a基因连锁),测交即CcAa×ccaa,后代紫花、麻色种皮(CcAa)约占1/2,D正确。
故选B。
15.B
A、由题意知,圆叶与圆叶杂交,F1中出现尖叶,说明该植物的圆叶对尖叶为显性性状,且双亲相关基因型是Bb;又因为F1中有1/8为尖叶紫茎雄株,1/8=1/4(bb)×1/2(雄株),说明茎色基因与性染色体相关,两对基因独立遗传,A正确;
B、由于F1中有1/8为尖叶紫茎雄株(XY型),说明其中1/2表示性别,说明亲代母本只能产生一种配子,其可进一步推知紫茎对应的是隐性性状(若为显性与题意不符),即亲本基因型是BbXeXe×BbXEY,仅考虑E/e,F1的相关基因型是XEXe、XeY,若F1的所有植株自由交配,后代基因型有XEXe、XeXe、XEY、XeY,且比例是1∶1∶1∶1,基因e的频率=(1+1×2+1)/2×2+2=2/3,B错误;
C、亲本基因型是BbXeXe×BbXEY,F1圆叶(B-)绿茎(XEXe)植株都是杂合子,尖叶(bb)紫茎(XeY)植株均为纯合子,C正确;
D、亲本基因型是BbXeXe×BbXEY,若仅考虑叶形这对相对性状,让F1圆叶雌雄植株(1/3BB、2/3Bb)杂交,雌雄配子都是2/3B、1/3b,后代圆叶(B-=8/9)中纯合子(BB=4/9)占1/2,D正确。
故选B。
16.(1) 母本 免去了去雄的麻烦,节省了人力
(2) 长日照条件下花粉存活率为100%(或花粉育性正常),短日照条件下花粉存活率为0(或花粉不育) 100% 不能,无论A/a和B/b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还是非同源染色体上,F2在长日照条件下培养,花粉育性正常(花粉存活率100%):花粉育性50%(花粉存活率50%)均等于3:1,因此无法判断
(1)雄性不育水稻花粉不育,在杂交过程中只能作为母本。用雄性不育株作母本进行杂交实验,由于其花粉不育,故不去雄也不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免去了去雄的麻烦,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2) Ⅰ、依题意,水稻B基因主要在短日照条件下表达,根据图2所示,bb突变体在长日照条件下花粉存活率为100%(或花粉育性正常),短日照条件下花粉存活率为0(或花粉不育)。aa突变体与bb突变体杂交,F1基因型为AaBb,即野生型个体,在长日照条件下均表现为花粉存活率100%。
Ⅱ、根据某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可以获得如下预期结果:
若A和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则F1的基因型为AaBb(且A和b连锁,a和B连锁),在长日照条件下,F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是 Ab:aB=1:1,则F2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2AaBb:aaBB。据图1可知,aa突变体在长日照条件下的花粉育性表现分别为50%,野生型在长日照条件下花粉育性表现分别为100%。据图2可知,bb突变体和野生型在长日照条件下的花粉育性表现分别为100%,故F2的表型及比例为长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100%育性):半不育(50%育性)=3:1。
若A和B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长日照条件下,F1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比例都为AB: Ab:aB:ab=1:1:1:1,F2基因型及比例为:9A-B-:3A-bb:3aaB-:1aabb。则F2的表型及比例为:长日照条件下,育性正常:半不育(50%育性)=12:4=3:1。
综合以上分析,上述实验方法不能确定A和B的位置关系,无法达到探究目的。
17.(1) 使移植的每一岩石块上藤壶的数量和生长情况等相近,各组的死亡率具有可比性 Ⅱ组的藤壶甲死亡率明显低于Ⅰ组
(2) 支持 无铁笼保护的第1、2组死亡率差值远小于有铁笼保护的第3、4组死亡率差值
(3)群落中藤壶甲、乙之间及藤壶甲、乙与环境间协同进化
(1)①根据题干信息及实验步骤分析,实验一研究的是藤壶乙对藤壶甲的影响,检测指标是藤壶甲的死亡率,移植到不同深度前,岩石块预先培养一段时间的目的是使移植的每一岩石块上藤壶的数量和生长情况等相近,各组的死亡率具有可比性。
②Ⅰ组不做任何处理,Ⅱ组移除全部藤壶乙,若Ⅱ组的藤壶甲死亡率明显低于Ⅰ组,说明两种藤壶之间存在种间竞争。
(2)根据图3数据分析,在有铁笼保护的情况下,即不存在荔枝螺对藤壶的捕食的情况下,未移除藤壶乙组比移除藤壶乙组,藤壶甲的死亡率大很多,而在无铁笼保护下,即存在荔枝螺对藤壶的捕食的情况下,未移除藤壶乙组和移除藤壶乙组,藤壶甲死亡率的差异较小,说明该群落中的荔枝螺对藤壶的捕食会缓解两种藤壶之间的种间竞争,即该结果支持上述推测。
(3)藤壶甲和藤壶乙在该群落中各自占据特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藤壶甲、乙之间及藤壶甲、乙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18.(1)loxP序列插入到了D基因的非编码序列,没有插入到D基因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外显子),因此不会影响D蛋白结构
(2)3
(3) 磷酸二酯键 限制(或限制性内切核酸) 两个同向的loxP序列被Cre酶切割以后,形成了相同的黏性末端,在DNA连接酶作用下可以连接起来,连接起来的序列构成一个新的loxP序列
(4)C+C-XdXd或者C+C+XdXd
(5)Cre酶
(1)loxP序列插入到了D基因的非编码序列,没有插入到D基因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外显子),因此不会影响D蛋白结构。
(2)8号为野生型小鼠,其基因型为XDXD,电泳的条带即为以D基因作为模板扩增的片段,由于d基因引物中间插入了loxP序列,以d基因为模板扩增的片段长度大于D基因为模板扩增的片段,3号只有一种片段,且长度大于D基因为模板扩增的片段,所以3号是XdXd的个体。
(3)Cre酶可识别DNA分子中特定的loxP序列,并对其进行切割,说明Cre酶是类似于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两个同向的loxP序列被Cre酶切割以后,形成了相同的黏性末端,在DNA连接酶作用下可以连接起来,连接起来的序列构成一个新的loxP序列。
(4)Ⅲ杂交实验的目标雌鼠应该是肝脏能特异性表达Cre酶的XdXd个体。基因型为:C+C-XdXd或C+C+XdXd。
(5)上述案例将基因敲除限定于特定的组织或器官,而不表达Cre酶的组织或器官则不会受到基因敲除的影响。
19.(1) 常 1:1
(2)1/8
(3) ggZfZf、GGZFW 取该褐喙雄性个体细胞制成临时装片进行染色体观察 若只有一条性染色体,则为染色体缺失;若两条性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同,则是出现了性反转;若性染色体形态相同且结构正常,则为基因突变
(1)根据电泳条带分析可知,两个个体为杂合子,两个个体为纯合子,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设繁殖期表现出短羽冠的雄性基因型为ZgZg和一繁殖期表现出长羽冠的雌性鹌鹑基因型为ZGW,子代为ZGZg和ZgW,因子代是一个雌性一个雄性,无法出现两个纯合两个杂合的情况,与题目不符;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短羽冠的雄性基因型为g,长羽冠的雌性鹌鹑基因型为GG,子代的基因型Gg,则1和3是子代,2和4是亲代,与题目相符。若短羽冠的雄性基因型为g,长羽冠的雌性鹌鹑基因型为Gg,子代基因型为Gg和gg,与题目不符,故可确定控制羽冠基因G/g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且即使携带G基因也只在成年后的繁殖期才表现出来,亲本中短羽冠的雄性鹌鹑和长羽冠的雌性鹌鹑的基因型为GG、gg,子代中雌性短羽冠鹤鹑和雄性短羽冠鹤鹑在数量上表现为1∶ 1。
(2)亲本中短羽冠的雄性鹌鹑和长羽冠的雌性鹌鹑的基因型为GG、gg,F1中雌性、雄性鹤鹑基因型为Gg,F1中雌雄鹤鹑相互杂交,子代为GG:Gg:gg=1:2:1,出现雄性短羽冠的概率为1/2×1/4=1/8,但需要在繁殖期才表现出来。
(3)由(1)可知长羽冠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根据F1雄性均表现为长羽冠黄喙,雌性均表现为长羽冠褐喙,可知喙的颜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基因在Z染色体上。
①多对短羽冠褐喙雄鹌鹑与长羽冠黄喙雌鹌鹑杂交,F1雄性均表现为长羽冠黄喙,雌性均表现为长羽冠褐喙,可知亲本中短羽冠褐喙雄鹌鹑的基因型为ggZfZf,长羽冠黄喙雌鹌鹑的基因型为GGZFW。
②只考虑喙的颜色这一对相对性状,F1雄性的基因型为ZFZf,雌性的基因型为ZfW,而F1雄性中出现一只褐喙,若F1基因所在染色体出现了缺失,则基因型为Z0Zf;出现了性反转则基因型为ZfW;出现了基因突变则基因型为ZfZf,都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进行判断,故若想判断属于哪种类型,可以取该褐喙雄个体细胞制成临时装片进行染色体观察。若只有一条性染色体,则为染色体缺失;若两条性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同,则是出现了性反转;若性染色体形态相同且结构正常,则为基因突变。
20.(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303 两对 1/16
(2) 终止密码子/UGA 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形成结构异常的DNA聚合酶 AA
(1)Ⅱ1和Ⅱ2没有患病,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Ⅲ3,由此可以判断,甲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10000,所以甲病的致病基因频率p(a)=1/100,p(A)=1-1/100=99/100。人群中基因型为AA的比例为p(AA)=p(A)2=(99/100)2,基因型为Aa的比例为p(Aa)=2×p(A)×p(a)=2×99/100×1/100,所以人群中不患病的个体AA∶Aa=99∶2,所以正常人为AA的概率是99/101,为Aa的概率是2/101;Ⅲ4为Aa的概率为2/3;所以,Ⅲ4与一个正常人(没有血缘关系)婚配后,生出甲病患者的概率是2/101×2/3×1/4=1/303。乙病(基因用B、b表示)是一种单基因遗传性眼病,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Ⅲ1是纯合子,患乙病,所以Ⅲ1的基因型为AAbb;Ⅲ2是纯合子,患甲病,所以Ⅲ2的基因型为aaBB;他们的孩子Ⅳ2的基因型为AaBb。Ⅳ2与一个基因型相同的人(AaBb)婚配,不考虑互换,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Ⅳ2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类型的配子,与任何人婚配都不可能生出两病皆患的孩子,只有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可能产生ab配子。ab的雌雄配子结合才能生出两病皆患的孩子aabb,概率为1/16。
(2)①从图(b)可以看出,图(b)所示的突变使得转录出的mRNA相应位点由编码精氨酸的密码子(5′ CGA 3′)变为终止密码子(5′ UGA 3′);基因突变后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导致形成结构异常的DNA聚合酶,导致病人出现多种病症。
②用PCR扩增包含该突变位点的一个长度为322bp的DNA片段,突变序列的扩增片段可用识别序列的某种限制酶切为长度分别为197bp和125bp的两个片段。目的基因第631位碱基对:C∥G突变为T∥A后,正好产生了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使得目的基因片段被限制酶切成两个部分;也说明目的基因片段在突变前是没有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的,不能被限制酶切成两部分。Ⅲ2和Ⅲ3都是甲病患者,基因型为aa。从胎儿的PCR扩增产物酶切电泳结果可以看出,酶切产物长度介于267bp和434bp之间,大致判断为322bp左右的DNA片段,说明该目的基因片段不能被限制酶水解,不具有突变后的限制酶识别序列,不考虑其他异常情况下,可以初步判断胎儿的基因型为AA。
21.(1)联会
(2) 使 BC 中 7D 上带有基因A的植株比例提高 3
(3) b、c、d
(4) 1、2、4、7、9 7/16
(1)小麦(2n=6x=42, AABBDD)的 7 号染色体为 7D,品系甲的 7 号染色体为长穗偃麦草的 7E(含显性抗赤霉病基因 A)。小麦与品系甲杂交后,子代的 7 号染色体为 7D 和 7E。由于 7D 和 7E 来自不同物种,属于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无法正常联会,因此不能发生染色体片段的互换。
(2)①品系乙的 5B 染色体上显性基因 H 失活(基因型为 hh),可诱导 7D 与 7E 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交换。植株 X 的基因型为 Aahh,其中 Aa 表示携带长穗偃麦草的 7E(含 A)和小麦的 7D(无 A),hh 可诱导 7D 与 7E 配对并交换。筛选 Aahh 植株的目的是通过诱导交换,使 7D 染色体上获得抗赤霉病基因 A,从而提高后代中 7D 携带 A 的概率,为后续筛选纯合抗性品系奠定基础。
②SSR 标记中,T 表示含有长穗偃麦草的 7E 片段(含 A 基因),W 表示不含。抗性植株需携带 A 基因(位于 7E)。分析表格: 植株 3:SSR 5、6 为 T,其余为 W,说明 7E 片段在 SSR 5 和 6 位点存在。 选择植株3自交,并筛选获得纯合抗性品系丙,最有利于对基因A进行快速、精细定位。
(3)支持基因 A 来自真菌 M 的证据需体现跨物种转移的可能性:
a(均为真核生物)仅说明分类关系,无法直接证明基因转移,a错误;
b:祖先共生关系可能促进基因水平转移(如共生生物间的基因交流),b正确;
c:真菌 M 中存在 A 的同源基因,而其他植物中无,说明 A 可能从真菌转移至长穗偃麦草,而非植物共同祖先遗传,c正确;
d:真菌 M 基因组含 7E 染色体的同源序列,暗示染色体片段或基因转移的可能,d正确。
故选bcd。
(4)品系丙(纯合,含 A 基因,7 号染色体)与品系丁(纯合,含 B 基因,3D 染色体)杂交,F 为双杂合(AaBb),SSR-A 与 A 基因紧密连锁,SSR-B 与 B 基因紧密连锁,则SSR-A的上面的条带可表示A基因,SSR-B的下面的条带可表示B基因,F 中需稳定遗传的植株,则含有AA__或__BB,均可稳定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子代符合条件的是,1、2、4、7、9。则F2符合条件的个体为,1/16AABB、2/16AABb、1/16AAbb、2/16AaBB、1/16aaBB,共7/16。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