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 押题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时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 押题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18:0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时文古代诗歌阅读高频考点 押题练
2025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备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潼关
温庭筠
地形盘曲带河①流,景气澄明是胜游。
十里晓鸡②关树暗,一行寒雁陇③云愁。
片时④无事溪泉好,尽日凝眸岳⑤色秋。
麈尾角中⑥应旷望,更嗟芳霭⑦隔秦楼⑧。
【注】①河:黄河。②晓鸡:拂晓的鸡鸣声。《战国策》云:“鸡鸣而出客。”③陇:此处指潼关附近的山。④片时:片刻,一会儿。⑤岳:西岳华山,在潼关西南。⑥麈尾角巾:都是古代隐士常用的器饰。⑦霭:云气。⑧秦楼:此处喻指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过潼关”,描绘潼关一带蜿蜒逶迤的地形和澄澈明洁的景色。
B.颔联对潼关清晨景色进一步描绘,运用视听结合,展现一个赶路之人的心绪。
C.颈联通过“片时”与“尽日”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繁忙生活的厌倦。
D.尾联“芳霭隔秦楼”有所喻指,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手法类似。
2.整首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起伏变化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小题。
夜坐念边事 于谦
萧然一室如僧舍,秉烛焚香坐夜阑。
却笑酒酣毡帐暖,谁怜漏永铁衣寒。
安知天下无三杰【注】,但愿军中有一韩。
世事关心成感慨,旋移书卷就灯看。
【注】三杰,指“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夜深人静时刻,诗人仍在萧条冷清的居室里点烛焚香枯坐,其孤独清寂之感溢于言表。
B.颈联用典故和反问,表明当今天下拥有“三杰”般的人才,军中不缺韩信这样领兵作战的统帅。
C.尾联诗人因夜念边事而生无限感慨,试图从书中寻找救国之道,心系家国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诗熔记叙、描写和抒情于一炉,语言质朴,情感深沉,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
4.本诗颔联与《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暮郊居书怀
白居易
郊居人事少,昼卧对林峦。
穷巷厌多雨,贫家愁早寒。
葛衣[注]秋未换,书卷病仍看。
若问生涯计,前溪一钓竿。
[注]葛衣:用葛布制成的夏衣。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人事少”点明远离尘嚣的静谧环境,又自然引出白昼高卧与山林相对的生活常态。
B.颔联通过简练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贫寒之人在恶劣环境中的困苦处境,感人至深。
C.“葛衣”句和“贫家”照应,表现物质生活清苦;而“书卷”句则彰显诗人的精神追求。
D.诗歌体现了白居易“言浅意深”的诗风,不事雕琢,主要通过拟人、白描等手法表情达意。
6.本诗的尾联与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都写到了“垂钓”。两处“垂钓”各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游览①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②,春入武陵溪③。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⑤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黄庭坚晚年两次被贬官西南。此词大约写于作者被贬谪时期。②瑶草:仙草。③武陵溪: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④金徽:金饰的琴徽。这里指琴。⑤长啸:长叹。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描写了桃花艳溪边、黄鹂悦枝头、美酒伴琴音的美景,通篇表达出词人春日出游之乐。
B.开篇采用了比兴的手法,热情赞美了瑶草像碧玉一样可爱,将读者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C.下片运用典故表达词人情感的方式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相同,这种手法在诗词中较为常见。
D.词中多处使用了比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意蕴丰厚,读之颇有一些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8.李白在《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描写自己与朋友欢聚后,“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黄词的结尾两句就是化用这两句而来。相较于李诗,黄词的结句新在何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玉楼春·桃花湾①马迹
蒋捷
秦人②占得桃源地,说道花深堪避世。桃花湾内岂无花?吕政③马来拦不住。
明朝与子穿花去,去看霜蹄剜石处④。茫茫秦事是耶非?万一问花花解语。
【注】①桃花湾:非指今湖南常德之桃花源,当指今江苏苏州境内之水湾。或谓在桃花坞一带。②秦人:秦始皇时代之避世者。③吕政:秦始皇。秦始皇姓嬴,名政。因传言其为吕不韦之子,故后世嘲称其为“吕政”。④剜石处:马蹄踏石留下之印迹。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由秦人避世的桃花源写到现实里的桃花湾,委婉地暗示了社会的动荡。
B.词人打算携友人去桃花湾看马蹄留下的印迹,字里行间显露出一颗避世之心。
C.“万一问花花解语”沿袭了欧阳修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一句的伤心之意。
D.本词上下阕各有侧重,上阕是对桃花源的叙写,下阕是对历史事件的沉思。
10.本词的上下阕都提及桃花湾的“花”,其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对雨思友
蒋捷
世间何处,最难忘杯酒。惟是停云[注]想亲友。此时无一盏,千种离愁。西风外,长伴枯荷衰柳。
去年深夜语,倾倒书窗,窗烛心悬小红豆。记得到门时,雨正萧萧,嗟今雨、此情非旧。待与子、相期采黄花,又未卜重阳,果能晴否。
[注]停云:陶渊明《停云》诗,自序云“思亲友也”,诗有“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之句。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用“停云”之典,既暗合词题中的“雨”字,也表明情感的古今相通。
B.“此时”“去年”“到门时”由近及远,勾连了不同时段思友的三幅场景。
C.下阕描写灯花仿佛是一颗悬着的红豆,烘托了深夜书窗下好友攀谈的氛围。
D.词中“黄花”虚写,“满地黄花堆积”的“黄花”实写,所寄感情也不同。
12.结合作品,简析词人是如何借“雨”表达思友之情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二首(其一)
杜甫
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
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
顾我老非题柱客①,知君才是济川功。
合欢②却笑千年事,驱石③何时到海东。
【注】①题柱客:《华阳国志》载,“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以此指誓志求取功名之士。②合欢:联欢。③驱石:《齐地记》载,“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石皆流血。”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伐竹为桥”点明桥取材于自然,“结构同”则写出其与传统之桥没有什么差别。
B.在冬天,涉江之人不再遭受寒水之苦,“通”字表现了桥建成后诗人的欣慰之情。
C.颔联以“白鹤归”写实景,以“青龙见”喻桥如飞龙卧波,虚实结合,意境开阔。
D.尾联借秦始皇“驱石造桥”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李公将来再造一座石桥的期盼。
14.本诗与《客至》都作于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之时,都涉及到“人际交往”,但情感表达侧重点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咏柳
秦观
纤腰袅袅,东风里、逞尽娉婷态度。应是青皇[1]偏著意,尽把韶华付与。月榭花台,珠帘画槛,几处堆金缕。不胜风韵,陌头又过朝雨。
闻说灞水桥边,年年春暮,满地飘香絮。掩映夕阳千万树,不道离情正苦。上苑风和,琐窗昼静,调弄娇莺语。伤春人瘦,倚阑半晌延伫。
注释:【1】青皇:指春神。
15.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逞”暗含对柳树的批评,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B.“应是”两句,写柳树似得春神偏爱而占尽春光。
C.“月榭”“花台”“珠帘”“画槛”写出了环境特点。
D.“掩映”句,绘出柳与夕阳彼此遮掩衬托的画面。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袅袅”等叠词,具有音韵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B.“香”“苦”等修饰词语,形象地写出柳的状态,饱含情感。
C.“上苑”两句,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寂静,暗合了人物心境。
D.本词以柳为吟咏对象,柳是自然景物,也是寄情的载体。
17.本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C 2.①诗的开头,诗人称赞潼关的地形与景色,认为此地是胜游之所,心情较为愉悦。②接下来通过描绘昏暗的关树和带着愁绪的寒雁陇云,表达出一个赶路之人的孤独。③接下来诗人享受闲适,沉浸于溪泉,心情稍显放松;整日凝眸岳色的美好之中,心情宁静。④结尾诗人以旷达的隐士形象远望,表达对远方的思念与无法触及的怅惘,情感陷入感慨和无奈。
【导语】这首《过潼关》以雄关险隘为背景,通过时空转换展现诗人复杂心绪。首联壮阔气象中暗含游兴,颔联“寒雁陇云”陡转孤愁,颈联“溪泉”“岳色”暂得闲适,尾联“芳霭秦楼”终归怅惘。全诗笔势跌宕,将地理形胜与人生况味交融,在明净山水与隐逸向往间,透露出对长安的眷恋与仕途的迷茫。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表现了诗人对繁忙生活的厌倦”错误,应是突出了对景色的赞美与喜爱。颈联“片时无事溪泉好,尽日凝眸岳色秋”中,“片时”与“尽日”的对比并非表现对“繁忙生活的厌倦”,而是通过短暂闲暇与整日凝望的对照,突出诗人对潼关山水秋色的沉醉与流连。诗人沉浸于自然景色,体现出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开篇愉悦:诗的首联“地形盘曲带河流,景气澄明是胜游”,诗人描述了潼关盘曲的地形以及澄明的景色,直抒胸臆,称此地为胜游之所,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较为愉悦的,对潼关的景色和地势颇为欣赏,展现出一种轻松惬意的心境。
中间孤独:颔联“十里晓鸡关树暗,一行寒雁陇云愁”,诗人描绘了拂晓鸡鸣时关树昏暗的景象,以及一行寒雁在陇云下飞行的画面,“寒雁”“愁”等词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暗示出诗人作为赶路之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片刻闲适:颈联“片时无事溪泉好,尽日凝眸岳色秋”,诗人暂时抛开旅途的疲惫和孤独,享受着溪边泉水的美好,一整天都凝视着秋天的华山景色。“片时无事”“好”“尽日凝眸”等词句,表现出诗人沉浸在自然美景中,心情得到了片刻的放松与宁静。
结尾怅惘:尾联“麈尾角巾中应旷望,更嗟芳霭隔秦楼”,诗人以旷达的隐士形象远望,然而却只能叹息那芳霭阻隔了自己望向长安(秦楼)的视线。这里既表达出对远方长安的思念之情,又透露出一种无法触及的怅惘,情感从之前的宁静转为感慨和无奈。
3.B 4.①内容上,两诗都聚焦“边事”,展现了士卒戍守杀敌和将领寻欢作乐的不同生活状态。②手法上,两诗都采用对比手法,于诗将“毡帐暖”与“铁衣寒”、“酒酣”与“漏永”进行对比,高诗将“军前”冒死杀敌的士卒与“帐下”欣赏歌舞的将领进行对比。③情感上,两诗都借助军中将士不同的生活状态揭示现实的不公,表达了诗人对将领贪图享乐的讥讽,对士卒艰辛戍边的悲悯。
【导语】《夜坐念边事》以深沉笔触勾勒诗人独坐忧国的形象。首联“萧然一室”营造孤寂氛围,颔联通过“毡帐暖”与“铁衣寒”的对比,暗讽将士苦乐不均。颈联借“三杰”“一韩”典故,既表人才渴求又显忧患意识。尾联“旋移书卷”的细节,生动展现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全诗将个人夜坐与边关战事巧妙勾连,在简练语言中寄寓深厚家国情怀。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军中不缺韩信这样领兵作战的统帅”错误,由“但愿”可知,诗人是希望军中有“一韩”,表明目前军中仍缺少韩信这样的统帅。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手法、情感的能力。
①内容上:于谦的《夜坐念边事》颔联“却笑酒酣毡帐暖,谁怜漏永铁衣寒”,描绘了将领在毡帐中饮酒作乐、酣畅淋漓,享受着温暖舒适的生活,而士卒们却在漫漫长夜中,穿着冰冷的铁甲,忍受着严寒,坚守岗位。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展现了前方战场上战士们出生入死、奋勇杀敌,许多人战死沙场,而将领们的营帐中却有美人陪伴,歌舞升平,一片享乐景象。两诗都围绕“边事”展开,生动呈现出士卒戍守杀敌和将领寻欢作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②手法上:于谦诗中,“酒酣毡帐暖”描绘将领饮酒享乐、身处温暖毡帐的场景,“漏永铁衣寒”刻画士卒在寒夜中长时间戍守、铁甲冰冷的画面,将“毡帐暖”与“铁衣寒”、“酒酣”与“漏永”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两者生活境遇的巨大差异。高适诗里,“军前”的战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帐下”的将领却与美人欣赏歌舞,将“军前”冒死杀敌的士卒与“帐下”醉生梦死的将领进行对比,强化了这种反差。两诗均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更加突出,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情感上:于谦通过对比,揭示了军中生活的不公平,对将领贪图安逸享乐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同时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戍边士卒的深切怜悯和关怀之情。高适同样借助这种强烈的对比,展现了军中的不平等现象,对将领的腐败享乐予以讥讽,对士卒的悲惨遭遇寄予深深的同情,抒发了对战争中不合理现象的愤慨。 两诗都借助描绘军中将士不同的生活状态,深刻揭示现实的不公,在情感表达上都包含了对将领的讥讽和对士卒的悲悯。
5.D 6.①本诗尾联写诗人愿意通过钓鱼来养活自己,表现了诗人面对困厄的坦然,顺应天命的洒脱和身处逆境的坚韧。②李诗尾联写自己闲暇时在碧溪上垂钓,使用姜尚(姜太公)垂钓渭水的典故,表现了渴望遇到明主、受到赏识,在仕途上大展身手的政治理想。
【导语】白居易《秋暮郊居书怀》以简淡笔墨勾勒郊居清寂:前两联铺陈贫居实况,檐雨巷寒中见生计艰难;颈联“葛衣”“书卷”对举,物质困顿与精神坚守形成张力;尾联以钓竿喻隐逸之志,呼应开篇“人事少”。全诗白描见长,在穷愁书写中透出淡泊襟怀,典型体现白诗平易浅切而意蕴深远的风格。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拟人”有误。诗歌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通过“人事少”“昼卧”“葛衣”“书卷”等平实的描写,展现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没有使用拟人手法。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本诗尾联:“若问生涯计,前溪一钓竿”,结合前文“穷巷厌多雨,贫家愁早寒”等内容,可知诗人生活清苦,这里说以溪边钓鱼为生涯之计,是一种在困境中的自我调侃与豁达之语。表现出诗人面对生活的困厄,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坦然接受,以一种顺应天命的态度来应对,同时也体现了身处逆境时的坚韧,靠着简单的生活方式来坚守自我,不被困境打倒。
②李诗尾联:“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运用了姜太公垂钓渭水遇周文王,后助周灭商的典故。李白借此表达自己虽然当前遭遇仕途不顺,但内心依然充满希望,渴望能像姜太公一样遇到明主,得到赏识和重用,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一展雄才大略。
7.A 8.①动作更具动态美:李白:“山月随人归”是静态伴随。黄词:“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中“醉舞”显狂放,“逐”字赋予明月拟人化的动感。
②情感更复杂:李白:单纯表现恬淡闲适。黄词:以“醉舞”暗含借酒消愁、孤高傲世的谪迁之悲,明月的“追逐”更反衬出词人独行无伴的寂寥。
③意象组合更新颖:“醉舞+明月逐人”的搭配,将疏狂之态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比李诗更富戏剧性和象征意味。
【导语】本词通过抒发一次春游的感受,表现了鄙弃世俗的清高。上片描绘溪山美丽的春景;下片描述主人公高蹈遗世之情态,大有放浪形骸之外的飘逸和潇洒。虽然也流露了词人徘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心情,但不失豪纵之气。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A.“通篇表达出词人春日出游之乐”错误。本词表面写景(桃花、黄鹂),实为铺垫,下片“谪仙何处”“长啸亦何为”揭示主旨。结合注释①被贬背景,词中“灵芝仙草”象征高洁,“朱唇丹脸”反喻世俗,体现孤愤之情。“只恐花深里”“无人伴我”等句暗含忧虑孤独。所以不能说“通篇表达出词人春日出游之乐”。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写诗人被动接受月光陪伴。“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是诗人主动“醉舞”,明月拟人化“逐”,“逐”将李白静态的“随”变为动态追逐,既继承“月随人”意象,又赋予明月人格化情感。
②“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描写诗人与友人欢聚后踏月而归的场景,情感层次单一恬淡。“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写诗人从狂放(醉舞)到孤寂(逐人归),形成情感张力。“醉舞”展现词人疏狂之态,“明月逐”以动态化笔法延续李白诗意,在洒脱中隐隐透露出独行山径的寂寥感。
③“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无修饰性形容词,仅“碧”“山”等基础描述。动词“从”“随”呈现客观动作流程。是自然主义白描。“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更有“戏剧性”与“象征性”。“醉舞”不同于常规的“独行”或“漫步”,具有强烈的肢体语言和视觉冲击力。“逐”字使明月从背景变为“主动追逐者”,形成“人-月”的戏剧对位。这是戏剧性场景建构。“醉舞”既可解作疏狂,亦可隐喻政治困局中的挣扎姿态。“明月逐人”既隐喻政治排挤,又暗含对精神归宿的追寻,是象征主义表现。
9.C 10.(1)“花”是叙事主体。桃花湾以“花”著称,词人欲“与子穿花去”,这强化了“花”的意象,于自然的叙事中凸显了“桃源地”的美好。(2)“花”是抒情载体。①“避世”与“拦不住”形成对比,引出“桃花湾内岂无花”的反问,点明了词人对于在乱世中能做到真正避世的怀疑。②“万一问花花解语”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导语】这首词以桃花湾为意象载体,上阕用秦人避世典故暗讽时局,下阕通过“穿花看蹄”的浪漫想象转入历史沉思。“花”的意象贯穿始终,既是避世屏障(“花深堪避世”),又是历史见证(“问花花解语”),在虚实交织中完成从空间逃逸到时间叩问的升华,体现宋末文人特有的沧桑感与哲思深度。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内容与写作技巧的赏析能力。
C.“沿袭了欧阳修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一句的伤心之意”分析错误,此处并无伤心之意。“万一问花花解语”是借花来对历史发出疑问,带有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和对世事变幻的感慨,并非单纯的伤心之情。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代诗歌意象和写景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花”这一意象于整首词中的作用:一是作为叙事主体,二是作为抒情载体。
其次,要明确桃花湾是以“花”著称的,且词人欲“与子穿花去”,这就强化了“花”作为叙事主体的意象韵味,于自然的叙事中凸显了“桃源地”的美好。
最后,就抒情的层面而言,先要明确词人赋在“花”上的情感,即词人对于在乱世中能做到真正避世的怀疑;再明确末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11.B 12.①由眼前的秋雨引发对友人的思念;②回忆去年雨夜聚谈之乐,反衬今日相离之悲;(3)担忧重阳有雨,表达了对相聚的期待。
【导语】这首词以“雨”为情感纽带,通过时空交错的笔法展现思念之情。上阕化用陶渊明“停云”典故,将秋雨与离愁相融;下阕以“小红豆”的灯花意象,追忆往昔夜话情景。结尾处“采黄花”的期约与“雨晴”的疑虑,更显思念之深。全词虚实相生,今昔对照,在绵绵雨意中寄托了对友人深挚的怀念。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由近及远”错。“此时无一盏,千种离愁。西风外,长伴枯荷衰柳”写的是当下因思念友人而产生的离愁,以及眼前所见的西风中枯荷衰柳的景象,这是“此时”的情景;“去年深夜语,倾倒书窗,窗烛心悬小红豆”回忆去年深夜与友人在书窗下畅谈的情景,是“去年”;“记得到门时,雨正萧萧”也是回忆过去到友人家时,雨正萧萧的情景。这里“去年”和“到门时”(过去到友人家时)都是回忆过去,并非按照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勾连不同时段思友的场景。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上阕写“此时无一盏,千种离愁。西风外,长伴枯荷衰柳”,词人面对眼前的秋雨,独自一人,没有友人相伴饮酒,心中生出千种离愁。此时的秋雨、西风、枯荷、衰柳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更加引发了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②下阕“去年深夜语,倾倒书窗,窗烛心悬小红豆。记得到门时,雨正萧萧”,回忆去年雨夜,自己到友人家中,与友人在书窗下尽情交谈,窗烛闪烁,灯花如红豆般悬着,氛围温馨而美好。而如今,友人不在身边,同样是雨夜,却只有自己的离愁别绪,通过回忆过去雨夜相聚的欢乐,反衬出今日与友人相离的悲伤和寂寞。
③“待与子、相期采黄花,又未卜重阳,果能晴否”,词人期待着与友人相约在重阳时节一起采摘黄花,然而又担心重阳会下雨,不能如愿相聚。这里对天气的担忧,实际上是对与友人相聚的期待,希望能够在重阳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与友人重逢,进一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3.D 14.①本诗以“济世”为核心,赞美李司马建桥利民的功绩,同时自伤年老无成,暗含壮志未酬的悲慨,体现了诗人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
②《客至》聚焦个人生活,表现出诗人在草堂迎来友人时的欣喜与质朴待客的真诚,凸显出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珍视。
【导语】这首即事感怀之作,以竹桥为媒,展现了杜甫对民生工程的深切关怀。诗中“褰裳不涉”的细节与“济川功”的赞颂相呼应,白鹤青龙的意象既写实又超逸。尾联以驱石神话反衬,在幽默中深化了功在当代的主题,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之外的另一种风致。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对李公将来再造一座石桥的期盼”错误。“驱石何时到海东”运用了“驱石”的典故,此处是以秦始皇“驱石造桥”的典故强调造石桥的艰难,对比李公就地取材,建成竹桥,方便百姓,从而赞美李公的务实精神。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本诗围绕与李公的交往展开,情感表达核心聚焦于对李司马的赞美以及对其济世情怀的推崇。“知君才是济川功”一句,诗人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对李司马造桥功绩的高度肯定。竹桥建成,让往来之人免受冬寒入水之苦,这一惠民之举尽显李司马的济世之才与务实精神。尾联借用“驱石”这一充满奇幻色彩的典故,与李司马实际造桥的务实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秦始皇驱石造桥虽充满壮志豪情,却虚幻缥缈;而李司马脚踏实地,以竹桥切实解决百姓出行难题,凸显其仁德与担当。“顾我老非题柱客”一句,诗人以自嘲口吻,感慨自己年老体衰,早已没了司马相如般誓志求取功名的壮志豪情,以此既反衬李司马正值壮年、才华横溢且心怀天下,也表达了对自身未能求取功名、未能实现济世理想的叹息,体现了诗人心系天下苍生、造福天下百姓的家国情怀。
②《客至》侧重表达待客之喜与人情之美,着重抒发对友人来访的喜悦以及款待友人的真诚,尽显朴素人情之美。“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草堂周边环境,平日少有人至,花径不曾为客打扫,蓬门也一直紧闭,而今友人到来,诗人特意清扫花径、打开蓬门,这简单举动饱含着对友人到来的热切期盼与由衷喜悦,尽显待客之诚。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描绘了杜甫在家境贫寒、市场遥远的情况下,依然热情待客的情景,体现了对客人的歉意和真诚,展现了其淳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则将这份真诚与喜悦推向高潮。诗人不仅盛情款待友人,还邀请邻翁一同对饮,毫无拘束与做作。邻里间相处融洽,毫无隔阂,诗人竭诚尽意,主客之间真诚相待,这份深厚情谊在举杯畅饮间自然流露,生动展现出平凡生活中朴素而动人的人情之美。
15.A 16.B 17.①上阕实写春景,描写柳在东风里、春雨中的曼妙姿态与风韵,娇嫩的柳枝与亭台楼阁相映衬,表现出春日里柳枝的柔美与生机,流露出词人的喜爱之情。
②下阕虚写由柳联想到的情景,溺水桥边柳絮飘飞,离人送别,别后上林苑中春风和煦,伤春人静听莺啼、倚栏久立,柳寄寓着离愁别绪与惜春自怜的感伤。
【导语】这首词以柳为媒,虚实相生勾勒春景与离情。上阕实写柳姿婀娜占尽春光,“逞尽”“堆金”等词极尽物态之美;下阕虚写灞桥柳絮、离人愁绪,由景入情。结句“伤春人瘦”将物我交融,柳既是春的使者,又是愁的象征,体现秦观婉约词“情韵兼胜”的特质。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暗含对柳树的批评,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错误。“纤腰袅袅,东风里、逞尽娉婷态度”,“逞”在这里是尽情展现的意思,生动描绘出柳树在东风中尽情展示其娉婷婀娜的姿态,是对柳树姿态的赞美,并非批评,也不存在欲扬先抑的手法。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写出柳的状态,饱含情感”错误。“香”修饰的是“絮”,“满地飘香絮”描绘柳絮飘飞带有香气的情景,并非写柳的状态;“不道离情正苦”中“苦”形容的是离人的心情,而非柳的状态。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上阕实写春景与喜爱之情:上阕从“东风里”“月榭花台”“珠帘画槛”“朝雨”等词句可知,作者描写的是眼前所见的春日实景。柳枝在东风中展现出袅袅娉婷的姿态,在春日里占尽风光,与月榭花台、珠帘画槛相互映衬,又经过晨雨的洗礼,更显风韵。这些描写生动展现了春日里柳枝的柔美与生机,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对柳的喜爱之情,
②下阕虚写联想与复杂情感:下阕“闻说”表明以下内容是词人的联想。作者由眼前柳联想到灞水桥边每年暮春时节柳絮纷飞,柳树掩映夕阳的情景,而这景象中暗含着离人的离愁别绪;又联想到上林苑中春风和煦、环境寂静,伤春之人静听莺啼、倚栏久久伫立的画面。“离情正苦”“伤春人瘦”等词句,将柳与离愁别绪、惜春自怜的情感联系起来,通过虚写的情景,表达出词人内心复杂的感伤情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