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历史预热模拟卷 【河北专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1-10题每小题2分,11-12题每小题3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李鸿章的观点体现了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 )
A.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B.实现了民族独立目标
C.导致了民族工业萎缩 D.根除了列强侵略势力
2.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闻此事。 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国一将治权让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责。
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伥加速台湾沦陷
C.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3.一位美国教育家于1919年5月来华,6月他在北京给女儿写信:想想我们国内14岁以上的孩子,有谁思考国家的命运?而中国学生负起政治改革运动的领导责任,并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运动,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材料说明这场运动( )
A.以《新青年》作为重要阵地 B.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
C.遭到北洋政府的镇压 D.引发实业救国的热潮
4.1950年8月,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接到印制“国家名片”的紧急任务,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因此,他当年获评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劳模。这一事件折射出( )
A.新政权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顺应民心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顺利实施
5.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这段话是针对当时我国某方面政策作出的论述。“某方面”指的是( )
A.社会建设 B.文化建设 C.教育改革 D.对外交往
6.有学者指出:“早期近代(1450—1750年)是全球的一个新时期……由于得到航海技术的支持,许多文明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网络扩大到全球范围,突破了以前的国际联系局限。”该学者评述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工业革命的扩展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网络技术的发展
7.中华民国成立后,留欧的潮流首先涌向□□。近代中国人对它的向往,不仅是由于它有着闻名于世的灿烂文化,还因为它曾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它通过大革命摧毁了君主统治,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吸引着全世界的热血青年。“□□”应是( )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俄国
8.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出现了三股进步潮流,即为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反抗阶级压迫而兴起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为反抗侵略而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据此判断,1917年的十月革命属于( )
A.资产阶级革命 B.资产阶级改革 C.社会主义革命 D.民族解放运动
9.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才开始承认贫困的发生并不是由于个人的素质低劣。贫困本身会给个人与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政府要承担起济贫的责任,依托联邦政府的行政能力完善福利系统。这一认识源于( )
A.三权分立的确立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南北战争的爆发 D.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0.英国工党政府宣布建成“福利国家”后,所有家庭都享受津贴,贫困群体的生活因而大为改善,因肺炎、白喉和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也大大下降。工党的政策( )
A.恢复了英国霸主地位 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D.根除了资本主义危机
11.“当前大国力量对比的差距正在缩小,美国的领导力和主导3力在下降,欧洲的自主自强意识在增强,俄罗斯力图重振大国雄风,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这表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B.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受阻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新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12.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2023年以来,人工智能(AI)领域的突飞猛进令世人瞩目。某AI领域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让人工智能真正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是成为威胁。这启示我们( )
A.必须使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发展人工智能要趋利避害
C.技术创新必然威胁人类社会 D.应立即停止发展人工智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34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近代新式学堂(部分)课程开设情况表
学堂 开设课程
京师同文馆 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
福州船政学堂 英语、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船舶驾驶术等
天津电报学堂 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
——摘编自章开沅等《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京师同文馆翻译的西书以外交和史地政法类居多,其中有中国人看到的第一本国际公法。福州船政局在解聘了大批洋人后,大部分技术工作由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担任。严复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致力于翻译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号召救亡图存。新式学堂建立的分年排课、按班级授课等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些学堂产生的影响。(3分)
(3)综上所述,谈谈关于教育发展的启示。(2分)
14.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依据,运用可信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必备素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28—193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单位:亿关两)
年份 进口净值 出口净值 出超(+)或入超(-)
1928年 11.96 9.91 -2.05
1929年 12.66 10.16 -2.50
1930年 13.10 8.95 -4.15
1931年 14.33 9.09 -5.24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等
材料二 1950年,中苏两国的贸易额在中国内地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第三上升为第一。1951年,中国与苏联的进出口总额比1950年增长了138.9%。到1952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中国内地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8—193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及其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合理解释。(5分)
(3)数据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支撑。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对数据的使用应注意什么?(2分)
15.近代以来,工业化浪潮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因素引起的,其中包括优越的自然资源。富有创造力的工匠在先前的科学发展基础上实现了更大的技术创新。同时,致力于经济发展的政府也通过鼓励新发明、新贸易和银行体系的种种法规支持了工业化的进展。
——据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工厂中开始实行法定周末假日。使工人定时休闲的时间有所增加。与此同时,工业化生产使日常消费品的数量增加、价格下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休闲的方式和内容。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人的收入更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正是由于收入的增加,才使商业化休闲活动和新式休闲消费品得以稳步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这一时期的铁路不仅能够通往工厂或办公室,还能通往海滨和乡村,这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
——摘编自马婕妤《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休闲生活》
材料三: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一直围绕着几个主题展开:“经济与科技革命”“战争或剧变”“世界格局变化”。
经济与科技革命 战争或剧变 新世界格局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 拿破仑战争 维也纳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 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加强
——据【美国】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整理
(1)举两例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出现的技术创新并说明其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休闲生活转型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1)注重自然科学;兼顾理论与实践;课程比较丰富;以西方为参照。
(2)培养了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学说;有利于救亡图存;推动了教育变革。
(3)教育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
14.答案:(1)变化:进口不断增加,出口,总体下降,入超不断增加。
背景: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长期处于对峙状态,阶级矛盾尖锐,对进口的需求不断加大;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构建起贸易壁垒,导致出口下降。
(2)趋势:与苏联、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占据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尤其与苏联的贸易往来发展迅速。
15.答案:(1)珍妮机,提高了纺纱效率,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改良蒸汽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更快地向纵深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车(火车)的发明,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任选其二)
(2)原因:休闲时间得到法律保障;工业化生产推动休闲消费品的改善;工人收入的增长推动休闲生活的商业化;交通条件的改善。(任选其二)
(3)示例一:论题:经济与科技革命推动国际格局的演变。
论述: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但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他们之间矛盾竞争加剧,最终引发一战。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新调整了世界格局;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再次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形成了新型国际关系体系-两极格局,以美苏均势、两分天下为主要特征。二战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世界各国努力抓住机遇、发展经济。至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新中国的崛起及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综上所述,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巨大飞跃和社会的进步,导致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推动国际关系产生巨大调整。
示例二:论题:战争或剧变导致国际格局的演变。
论述:拿破仑战争冲击欧洲大陆封建统治秩序。随着拿破仑战败,获胜的欧洲封建君主国构建了维也纳体系,试图恢复欧洲大陆旧的封建统治秩序;一战摧毁了旧的世界体系,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维持欧洲中心的同时,美日地位开始上升,但体系内部矛盾复杂;随着二战的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被打破。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通过召开一系列国际会议,规划战后世界秩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该体系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直至90年代,苏东剧变,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世界格局随之发生改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目前呈一超多强的态势。综上所述,两次世界大战和苏东剧变使得国际关系发生巨大调整。(任选一个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