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历史预热模拟卷 【陕西专用】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
1.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2.下面为江苏、山西等地出土的汉代文物的相关图片。据此可知,汉代( )
齿轮铜锁 铜制轴承 齿轮残件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推行盐铁官营
C.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D.思想领先世界
3.小华在阅读《国史十六讲》一书时,先观其目录(如下图),再展开学习。在该书第十四讲,他可能阅读到的内容是( )
第十一讲 骑马民族驰骋的时代 …… 第十二讲 明帝国的专制政治 …… 第十四讲 面向海洋的时代 …… 第十五讲 清:中华帝国的末代王朝
A.蒙古灭金 B.马可·波罗来华
C.朱元璋强化皇权 D.郑和下西洋
4.下表中这些学会宣传的主要观点是( )
近代中国创办的学会(部分)
名称 地点 备注
强学会 北京 由康有为发起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创办《强学报》
南学会 长沙 由谭嗣同等倡建
蜀学会 成都 创办《蜀学报》
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维新变法 D.民主共和
5.1927年7月,张秀然在江油建立了绵阳境内最早的共产党组织;稍后,沙汀在安县也建立了党组织。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绵阳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 B.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已经到来
C.绵阳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奋斗精神
6.我市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搜集到以下历史信息。由此推断他们要论述的观点是( )
① 中共中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③ 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④ 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A.国际支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B.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7.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鲁山县某剧团排演了《苏殿选和互助组》一剧后,许多农民提高了思想认识,纷纷转入常年互助组。下列史事与该剧内容密切相关的是( )
A.筹建新中国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
8.“我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自2008年以来,这条以汉英双语播发的通告从未间断。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助力亚丁湾、索马里这个世界上“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这表明中国海军( )
A.装备日趋完善 B.维护世界和平 C.防御体系健全 D.守护国土安全
9.“裁判官说:‘如果船员、客店店员、骡马店伙计未将旅客交给他们看管的物品完整无损地返还给旅客,那么,我将赋予这些旅客以诉权对抗船员、客店店员和骡马店伙计’”《罗马法大全》中的这些记载主要反映了罗马法( )
A.重视物权保护 B.注重诉讼程序 C.倡导法律至上 D.保护人身安全
10.历史学家钱乘且认为:“(美国)对来自母国的观念、制度和方式加以创造性地转化,逐渐建成了一个与母国不完全相同的社会。”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美国( )
A.创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
C.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 D.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
11.某一时期,苏俄私人工厂生产的多是农具、家具、衣物等用品用具和食盐、面包等食品,商业经营多围绕这些产品进行。这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12.2025年1月17日,美国最高法院以中国互联网公司TikTok威胁其国家安全为由裁定中国互联网公司TikTok“不卖就禁”法案不违宪。TikTok也于1月19日被迫关闭。这表明影响国际经济秩序的原因是( )
A.霸权主义 B.地区冲突 C.意识形态 D.恐怖主义
二、非选择题,共36分。
13.铁路交通折射近代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876年 英商擅自修筑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吴淞铁路全线通车。清政府与英方交涉后,将其赎回,并随即拆毁。
1881年 为解决开平煤矿运输问题,由李鸿章大力支持、英国人金达指导的唐胥铁路开工。通车后,清政府顽固派以“震动皇陵”为由勒令停驶机车。
1895年 清政府下诏将铁路作为自强要策,制定了官办铁路的基本政策。
1903年 清政府颁发《铁路简明章程》,向民间开放铁路修筑权,商办铁路兴起。与此同时,列强大肆抢夺中国铁路权益,直接修建或间接控制了诸多线路。
1903—1907年 15个省创建商办铁路公司,筹资修建铁路900余公里。
1904年 胶济铁路贯通,铁路沿线的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等城市得到发展。第二年,货运量即达到310482吨,运送旅客803527人次。
1908年 沪宁铁路通车,上海到南京的时间大大缩短,受到民众普遍欢迎,当年运送旅客达323万人次。
1909年 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竣工。
1912年 孙中山担任全国铁路督办,随后,提出建设16万公里铁路的目标和方案。
1932年 中国第一部《铁道法》颁布。
1937年 全国铁路里程达2.2万多公里,近代中国铁路基本框架形成。
1937—1949年 铁路遭受大规模破坏。新中国成立前,全国铁路通车里程不足1.13万公里。
——摘编自龚云《百年铁路见证中华民族复兴征程》等
(1)近代铁路交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变化,请从材料中提取史实予以说明(4分)
变化 史实(变化前一例) 史实(变化后一例)
铁路交通制度逐渐规范化 清政府颁布《铁路简明章程》 中国第一部《铁道法》颁布
由排斥抵制到接受
由官办到允许商办
从依赖列强到自主设计建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铁路交通发展的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3分)
(3)依据材料,说明近代铁路交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分)
(4)铁路交通是近代社会发展的缩影。综合以上分析,你有哪些认识?(2分)
14.为了更好地汲取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迸发出的智慧,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以下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艺复兴是“一种创新”的。(4分)
材料二
解读:《拿破仑法典》是由拿破仑主持制定的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本。 解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材料二中对图1的解读,为图2写出解读词。(4分)
材料三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一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新经济政策”的“新”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作用。(4分)
15.某校九(1)班围绕“国际关系”开展主题式项目化学习,请你按要求参与。(12分)
项目一:
图一 鉴真像 图二 马可·波罗像 图三 郑和像
项目二: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演变
项目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以上三幅图片拟定项目一的学习主题,并任选一位人物写出与主题相关的史实。(4分)
(2)完善图中A、B处空格,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因素。(3分)
(3)围绕项目三,可以提炼出“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中国力量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共建和平包容、合作共赢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主题。请你任选一个主题,提取两到三个与主题相关联的史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5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1)由排斥抵制到接受:清政府拆除吴淞铁路;清政府下诏将铁路作为自强要策。
由官办到允许商办:清政府制定了官办铁路的基本政策;清政府颁发《铁路简明章程》,向民间开放铁路修筑权,商办铁路兴起。
从依赖列强到自主设计建造:由李鸿章大力支持、英国人金达指导的唐胥铁路开工;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竣工。
(2)推动因素:开明人物的推动;政府的政策支持;工业的发展等。
阻碍因素:顽固派势力的阻挠;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技术条件落后等。
(3)影响:有利于促进工业的发展;促进货物的运输,方便人民的出行;奠定了近代中国铁路基本框架等。
(4)认识:近代铁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4.答案:(1)文艺复兴并非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的“复兴”,而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
(2)1787年美国宪法由华盛顿主持召开的制宪会议制定,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3)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15.答案:(1)主题: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史实1:唐朝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史实2: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史实3: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完善:A:“凡尔赛—华盛顿”;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因素:国家的综合实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大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3)主题: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
论述: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积极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