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卷__2025届高考化学考前冲刺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卷__2025届高考化学考前冲刺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5-08 22:0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化学考前冲刺卷
化学(云南专版) 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Cl—35.5
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传承文化遗产,飞扬华夏风采”,中华文物传承华夏文明,下列文物中主要由无机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
A秦兵马俑 B人面鱼纹陶盆 C西周利簋 D击鼓说唱俑
A.A B.B C.C D.D
2.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学工活动:玻璃工用氢氟酸生产磨砂玻璃 氢氟酸具有弱酸性
B 科学用药:补铁剂搭配维生素C同时服用 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C 帮厨活动:将水果、蔬菜等放入冰箱储存 降低温度,能降低反应速率
D 自主探究:用红热铁针、石蜡和水晶验证晶体的各向异性 晶体内部质点排列具有有序性
A.A B.B C.C D.D
3.解释下列事实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用石英和焦炭制取粗硅:
B.氢氟酸雕刻玻璃发生的离子反应:
C.将氧化铁溶于氢碘酸的离子反应:
D.单质铝溶于烧碱溶液中:
4.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空间填充模型既可以表示甲烷分子,也可以表示四氯化碳分子
B.电子式既可以表示羟基,也可以表示氢氧根离子
C.聚丙烯的结构简式:
D.硒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5.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利用和直接法合成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和中的Pd的化合价相同
B.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加快了反应速率
C.直接法合成过氧化氢的总反应,原子利用率理论上为
D.步骤2中,若有参与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
6.室温下,根据下列实验过程及现象,能验证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过程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室温下,用计分别测量溶液和NaClO溶液的pH,前者小于后者 比结合的能力弱
B 向乙醇中加入绿豆大小的钠块,有气泡产生 乙醇中有水
C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再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和反应为可逆反应
D 用计测量溶液的
A.A B.B C.C D.D
7.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通入足量的水中,溶液中微粒总数为
B.0℃、,由与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的硫原子总数为
C.常温常压下,由和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
D.的溶液中所含N原子的数目为
8.在一定条件下合成玻尿酸的反应原理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物X是乙醇的同系物
B.有机物Y的分子式为
C.玻尿酸既可发生取代反应,又可发生消去反应
D.1 mol Y与碳酸钠反应得
9.一种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如图所示,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W的原子序数等于X与Y的原子序数之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
B.最高正价:
C.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D.该化合物中各个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10.如图甲乙两个装置相连,甲池是一种常见的氢氧燃料电池装置,乙池内,D中通入10mol混合气体,其中苯的物质的量分数为20%(其余气体不参与反应),一段时间后,C处出来的气体中含苯的物质的量分数为10%(不含),该条件下苯、环己烷都为气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导线中共传导6mol电子
B.甲池中由G极移向F极,乙池中由多孔惰性电极移向惰性电极
C.甲池中A处通入,乙池中E处有放出,但体积不同(标准状况下测定)
D.乙池中左侧惰性电极上发生反应:
11.下列事实或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事实或现象 结论
A 向淀粉溶液中滴入硫酸,一段时间后再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呈蓝色 淀粉部分发生水解
B 向含有酚酞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生成白色沉淀,且溶液红色变浅 溶液中存在平衡:
C 向溶液中加入盐酸,将逸出的气体依次通入溶液、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 非金属性:
D 向银镜反应后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等浓度和的浓溶液,后者能使银镜溶解 的氧化性强于的
A.A B.B C.C D.D
12.常温下,水溶液体系中存在反应:,平衡常数为K。体系中所有含碳微粒物质的量分数δ随pH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例如]。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Ⅲ表示的变化情况
B.的电离平衡常数
C.时,
D.之后曲线Ⅱ,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转化为沉淀
13.一种由O、Na、Cl元素构成的良好的离子导体,具有反钙钛矿晶体结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设晶胞边长为,1号原子、2号原子的分数坐标依次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B.图中钠原子位于晶胞的面心
C.沿y轴负方向投影至平面,有4个原子的坐标为(0.5,0.5)
D.该晶胞的密度为
14.利用可实现对石膏中S元素的脱除,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
①,
②,
在,和均为1 mol时,若仅考虑上述反应,平衡时各固体的物质的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石膏中S元素的脱除效果可用脱硫率表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③:的平衡常数
B.图中曲线Z表示平衡时CaO固体的物质的量随温度的变化
C.一定温度下,增大和的初始投料比,平衡时脱硫率升高
D.其他条件不变,后,升高温度,平衡时脱硫率升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8分。
15.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制取和储存技术的研究对于推动氢能源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用光伏发电制氢、贮氢与释氢的一种方法如下:
①虚线框内制氢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②当产生时,理论上“释氢”释放的为________mol。
(2)利用丙烷的裂解反应可制备氢气:。
①利用反应,可用辅助生产。时,将固定浓度的按一定流速通过有催化剂的恒容反应器,逐渐提高浓度,测得出口处,CO和浓度随初始浓度的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能代表CO浓度的曲线是__________(填“a”“b”或“c”):简述随浓度增大,a、b曲线“开口”越来越大的原因:_________。
②在刚性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丙烷发生裂解反应,在催化剂作用下,相同时间内丙烯的产率与温度关系如图乙所示。
在之前,随温度升高丙烯产率升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温度高于时,丙烯产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3)在P1-Pd合金表面,甲醇与水蒸气重整反应制氢气的机理如图丙(“*”表示此微粒吸附在Pt-Pd合金表面,M为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
根据元素电负性的变化规律,推导M的结构简式并描述步骤2的反应机理:______________。
16.I.某实验小组用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溶液反应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的量来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如表:
实验序号 A溶液 B溶液
① 20mL0.1mol/L溶液 30mL0.2mol/L溶液
② 20mL0.2mol/L溶液 30mL0.2mol/L溶液
(1)如图装置中盛放A溶液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
(2)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溶液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3)此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___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若实验②在40s末收集了44.8mL(标准状况下)则在40s内__________(忽略溶液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
(4)除了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的体积来比较反应速率,本实验还可以通过测定__________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
Ⅱ.碳中和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理念可推动全社会绿色发展。我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复合催化是工业合成甲醇()的重要反应,在2L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和40mol,在催化剂、200℃的条件下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和产物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平衡转化率。
(5)2min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填“>”“<”或“=”)。
(6)当反应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是__________。
(7)下列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b.
c.
d.2mol键断裂的同时生成3mol键
(8)以甲醇作燃料的燃料电池如图所示。
①X处通入的是__________(填“甲醇”或“空气”);该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
②若有1mol生成,理论上通过质子交换膜的的数目为__________。
17.含氮物质与化工生产,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以氨、丙烯、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和副产物丙烯醛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主反应:
副反应:
已知:丙烯腈的产率
丙烯腈的选择性
①一定条件下,丙烯腈产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则460℃之后产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一定条件下,平衡时丙烯腈选择性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相同压强下,丙烯腈选择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可能原因是(不考虑催化剂失活)___________。
③某温度下,向压强恒为100 kPa的密闭容器中通入和7.5 mol空气(的体积分数为),发生上述反应。平衡时测得的转化率为90%,的物质的量为2.5 mol,则平衡时的分压为_________kPa,此温度下副反应的_________。
(2)只需一步即可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基元反应如的速率方程,,。非基元反应由多个基元反应组成,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可由反应机理推定,为非基元反应。一种可能的机理为
(ⅰ)快速平衡平衡常数为
(ⅱ)慢反应
①_______(用含的表达式表示)。
②是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升高温度速率减慢的反应,目前研究认为和上述机理有关。如表为和在不同温度下的数值:
T/K 300 350 400 500
平衡常数()
速率常数() 2.5 25.8
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反而减慢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18.雷西莫特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过敏的作用,其中间体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含氮基团的碱性越强,越容易和酰氯(R—COCI)发生取代反应。
(1)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
(2)过程中,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填官能团名称)
(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G中1处氨基的碱性_____________(填“强于”或“弱于”)2处氨基的碱性;反应过程中,最佳投料比n():n()=1:1.2,若投入量再增大,产率会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
(4)化合物I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
(5)符合下列条件的C的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___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①分子中只含有1个苯环,不含其他环状结构
②苯环上含有3个取代基,且其中2个为硝基
(6)已知Beckmann重排反应的机理如下:
则硝乙醛胺()发生Beckmann重排反应后的产物为_____________(填结构简式)。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秦兵马俑主要由陶土烧制而成,陶土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A错误;
B.人面鱼纹陶盆也是由陶土烧制而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错误;
C.西周利簋是青铜器,青铜是铜锡合金,属于无机金属材料,C正确;
D.击鼓说唱俑一般是由陶土制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D错误;
故选C。
2.答案:A
解析:A.和反应生成气体和,可用于溶蚀玻璃生产磨砂玻璃,与氢氟酸的弱酸性无关,选项A没有关联
B.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二价铁需搭配维生素C同时服用,以防止二价铁被氧化,选项B有关联;
C.将水果、蔬菜等放入冰箱储存,是因为降低温度能降低反应速率,延缓食物腐败,选项C有关联;
D.晶体内部质点排列具有有序性,使晶体有各向异性,选项D有关联;
故选A。
3.答案:D
解析:A.工业生产中石英和焦炭反应生成Si和CO,方程式为,A错误;
B.HF为弱酸不拆开,方程式为,B错误;
C.HI为还原性强酸,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C错误;
D.铝盐与NaOH反应生成和,离子方程式为,D正确;
故选D。
4.答案:D
解析:A.原子半径:Cl>C>H,因此该模型可表示甲烷,但不能表示四氯化碳,故A错误;
B.氢氧根离子电子式为:,故B错误;
C.聚丙烯的结构简式:,故C错误;
D.Se位于第四周期第ⅥA族,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解析:由图示可知,步骤1为、步骤2为、步骤3为,所以总反应为。
A.中Cl化合价为-1价,则Pd元素为+2价,中Cl化合价为-1价、O化合价为-1价,则Pd元素为+2价,故A正确;
B.由分步反应及总反应可知,为催化剂,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故B正确;
C.总反应为,理论上反应物全部转化为,故原子利用率理论上为100%,故C正确;
D.步骤2为,若有参与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6.答案:D
解析:A.室温下,用计分别测量同浓度的溶液和NaClO溶液的pH,才能比较比结合能力的强弱,A错误;
B.乙醇与钠反应也能生成氢气,B错误;
C.反应中过量,向过量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入碘化钾溶液充分反应后,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溶液会变为红色,不能说明氯化铁溶液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为可逆反应,C错误;
D.用计测量溶液的,溶液显酸性,说明电离大于水解,,D正确;
答案选D。
7.答案:C
解析:A.将0.1mol通入到足量的水中,发生可逆反应,氯气没有完全反应,溶液中微粒总数小于0.1,A错误;
B.标况下为固体,由与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的硫原子总数小于,B错误;
C.看作是,因此含有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6mol,含有的原子总数为,C正确;
D.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D错误;
故选C。
8.答案:C
解析:同系物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1个或n个原子团的有机物,X分子中含有酰胺基和多个羟基,与乙醇结构不相似,不互为同系物,A错误;根据Y的结构简式可知,有机物Y的分子式为,B错误;根据玻尿酸分子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含有羟基和羧基,能发生取代反应,玻尿酸分子中羟基所连碳原子的邻位碳原子上有氢原子,故也可以发生消去反应,C正确;Y分子中只含有一个羧基,根据反应转化关系:,与碳酸钠反应,可生成,其质量为22g,D错误。
9.答案:B
解析:A.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减小,原子半径:,A正确;
B.F非金属性强无正价,且C与Si同主族元素最高正价相等,B错误;
C.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越来越强,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越来越弱,非金属性强弱为F>O>C>Si,故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C正确;
D.该化合物中各个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D正确;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A.10mol含20%苯的混合气体,经过电解生成10mol含苯10%的混合气体,则被还原的苯的物质的量为10mol×(20%-10%)=1mol,由电极方程式得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mol,A正确;
B.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F极为正极,故甲池中由G极移向F极,电解池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惰性电极为阴极,故乙池中由多孔惰性电极移向惰性电极,B正确;
C.由于电子转移守恒,故A处通入的氧气和E处生成的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故体积也相等,C错误;
D.乙池中,惰性电极处苯得到电子,被还原为环己烷,电极方程式为:,D正确;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向淀粉溶液中滴入硫酸,一段时间后再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呈蓝色,说明依然有淀粉,淀粉部分水解或未发生水解,A错误;
B.溶液水解显碱性,加氯化钡使水解平衡逆向移动,则由溶液颜色的变化可知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能够达到实验目的,B正确;
C.由于盐酸不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不能说明非金属性:,C错误;
D.向银镜反应后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等浓度和的浓溶液,发生反应,氯化银的溶解度比硫酸银的小,溶液中的氯离子能使平衡向右移动,溶液清洗得干净,D错误;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A.由分析,曲线Ⅲ表示的变化情况,A正确;
B.由图可知,当相等时(即线Ⅰ和线Ⅱ的交点),溶液的pH=m,则的电离平衡常数,B正确;
C.pH=n时,,根据的电离平衡常数:,有,的,,由图可知pH=n时,,代入得,,C错误;
D.由分析,当pH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部分转化为沉淀,使得平衡逆向移动,的摩尔分数减小,的摩尔分数增大,D正确;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A.位于顶点,一个晶胞中有个,氧元素化合价为-2,钠元素化合价为+1,根据晶胞结构和电荷守恒可知位于面心,一个晶胞中有个,位于体心,一个晶胞中有1个,该物质的化学式为,A正确;
B.根据A中分析,图中钠原子位于晶胞的面心,B正确;
C.沿y轴负方向投影至平面,有2个面心原子投影的坐标为(0.5,0.5),C错误;
D.晶胞边长为,该晶胞的密度为,D正确;
故选C。
14.答案:C
解析:反应①:,反应②:,反应③反应①-反应②,则反应③的平衡常数,A正确;温度不变时反应③平衡常数不变,结合选项A可知,不变,则温度不变时二氧化硫的平衡浓度不变,故增大和投料比,脱硫率不变,C错误;由题图可知,以后,升高温度,主要变成CaO,脱硫率升高,D正确。
15.答案:(1)①
②4
(2)①c;曲线分别表示浓度,浓度越大,消耗的越多,的转化率越大,生成的越多,曲线“开口”越大
②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催化剂的活性降低或催化剂失活:发生其他副反应
(3)M的结构简式为,电负性:O>C>H,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水分子断裂为—H、—OH,显正电性的—H与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甲醛分子中显负电性的氧原子结合,显负电性的—OH与甲醛分子中显正电性的碳原子结合,生成的通过氧原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
解析:(1)①根据题给流程可知,该过程为在NiOOH催化作用下,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②通过电解水总反应方程式可知,生成时,转移4mol电子,同时生成,在“贮氢”步骤中生成,“释氢”时和发生反应生成和,中Mg为+2价,H为-1价,中H为+1价,二者发生归中反应,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2 mol “释氢”释放的为4 mol。
(2)①初始浓度为0时,出口处与浓度相等,CO浓度为0,则曲线c代表CO浓度,随着浓度的增大,持续正向进行,被消耗,平衡右移,产物的量不断增大,浓度小于浓度,所以曲线a代表浓度,曲线b代表浓度。②丙烷的裂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且反应速率加快,丙烯产率增大。温度高于时,丙烯产率减小可能是催化剂活性下降或失活,发生副反应等原因所致。
(3)由题图丙可知,步骤1中甲醇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反应生成和,电负性:O(3.5)>C(2.5)>H(2.1),由于O与C之间电负性差值更大,中C显正电性,中O显负电性,步骤2的反应机理为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水分子断裂为—H、—OH,二者与发生加成反应,显负电性的—OH中O与中显正电性的C原子成键,显正电性的—H与中显负电性的O原子成键,则M的结构简式为,生成的通过氧原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
16.答案:(1)分液漏斗
(2)
(3)浓度;
(4)测定溶液完全褪色所需时间或产生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所需的时间
(5)<
(6)60%
(7)bd
(8)甲醇;;
解析:(1)盛放A溶液的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
(2)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锰离子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3)比较①、②两个实验可知本实验中草酸的浓度不同,故应是探究浓度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草酸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单位时间内,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越多;实验②在40s末收集了44.8mL(标准状况下,为),结合方程式可知,反应,在40s内
(4)除了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的体积来比较反应速率,本实验还可以通过测定溶液完全褪色所需时间或产生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所需的时间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
(5)由图可知,2min时反应仍继续正向进行,故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
(6)和,在催化剂、200℃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甲醇,反应为,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消耗10mol-2mol=8mol二氧化碳,则消耗24mol,氢气转化率是;
(7)a.容器体积和气体总质量始终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因此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
b.反应速率比等于系数比,则正逆反应速率相同,达到平衡状态;
c.,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同,不能说明达到平衡;
d.2mol键断裂的同时生成3mol键,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同,达到平衡状态;
故选bd;
(8)①由氢离子移动方向可知,X为负极,则X处通入的是甲醇;甲醇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电极反应式为。
②若有1mol生成,则转移6mol电子,理论上通过质子交换膜的为6mol,数目为。
17.答案:(1)①460 ℃时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丙烯腈的产率下降
②;主反应正方向为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的产率增大,而的产率不变,则的选择性增大;主、副反应均为放热反应,但主反应放出热量多,压强相同时升高温度,主反应逆向移动程度更大,反应物浓度增大,可能促使副反应平衡正向移动,丙烯腈选择性下降
③8;12.5
(2)①
②温度升高,增大的程度小于(即)减小的程度
解析:(1)①生成丙烯腈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产率下降,由题图甲可知460 ℃之前,温度升高时丙烯腈的产率也升高,说明460 ℃之前反应还未达到平衡,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产率增大;460 ℃之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随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
③恒温恒压条件下,气体体积分数等于物质的量分数,则7.5 mol空气(的体积分数为20%)中的物质的量为,设平衡时生成,根据题中信息可列三段式:
平衡时测得的转化率为90%,的物质的量为2.5 mol,则,,则,平衡时的分压为,同理可得的分压分别为1 kPa、,则副反应的。
(2)①总反应的速率是由慢反应决定的,则,则,即,已知反应(ⅰ)可快速达到平衡,且平衡常数为,则几乎任意时刻均满足,即,则,。
②由题表数据知,温度升高,增大的程度小于(即)减小的程度,故总反应整体反应速率减慢。
18.答案:(1)还原反应
(2)羟基;碳氯键
(3);弱于;反应物中另一个氨基也能发生取代反应
(4)
(5)18
(6)、
解析:(1)A转化为B的过程中,硝基被还原为氨基。
(2)D→E过程中,羟基转化为碳氯键。
(3)根据题给已知信息,G、J的结构简式,G→H的反应试剂,及H的分子式,可推出G→H为取代反应,H为,则G→H的化学方程式为;因含氮基团的碱性越强,越容易和酰氯(R-COCI)发生取代反应,则G中1处氨基的碱性弱于2处氨基的碱性;G中含有2个氨基,若投入量再增大,另一个氨基参与取代反应,会导致副产物增多,产率下降。
(4)由分析可知,化合物I的结构简式为。
(5)根据C的分子结构判断,其同分异构体只含有1个苯环,不含其他环状结构,且苯环上含有3个取代基,其中2个为硝基,则另一个取代基可能为一,每种情况对应6种结构,共18种。
(6)根据Beckmann重排反应的机理分析,硝乙醛肟重排后的产物可能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