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卷__2025届高考化学考前冲刺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卷__2025届高考化学考前冲刺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5-08 22:0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化学考前冲刺卷
化学(四川专版) 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Mg—24、Fe—56、Co—59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传承文化遗产,飞扬华夏风采”,中华文物传承华夏文明,下列文物中主要由无机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
A秦兵马俑 B人面鱼纹陶盆 C西周利簋 D击鼓说唱俑
A.A B.B C.C D.D
2.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相关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白醋清洗水壶中的水垢 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
B 在汽油中添加乙醇 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
C 以油脂为原料制肥皂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D 用酒精对图书馆桌椅消毒 乙醇可使蛋白质变性
A.A B.B C.C D.D
3.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0mL、18.4mol/L浓硫酸与足量铜加热反应,生成分子的数目为0.46
B.1mol先与HCl发生加成反应,再与发生取代反应,最多消耗2.5mol
C.常温下,将2.7g铝片投入足量的浓硝酸中,铝失去的电子数为0.3
D.标准状况下,22.4L与足量的反应,生成的分子数为小于
4.化合物M是一种药物合成的中间体,其合成反应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与盐酸反应的产物不溶于水
B.X和Z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缩聚反应
C.M分子中只含有酯基、羧基两种含氧官能团
D.M分子中有两个手性碳原子
5.正确操作是安全准确进行实验的前提。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排气泡 B配制NaOH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C萃取时放气 D验证的氧化性
A.A B.B C.C D.D
6.解释下列事实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用石英和焦炭制取粗硅:
B.氢氟酸雕刻玻璃发生的离子反应:
C.将氧化铁溶于氢碘酸的离子反应:
D.单质铝溶于烧碱溶液中:
7.一种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如图所示,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W的原子序数等于X与Y的原子序数之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
B.最高正价:
C.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D.该化合物中各个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8.生活中两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物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和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贝诺酯可由这二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以上三种有机物中共有4种官能团
B.可用溶液鉴别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
C.贝诺酯作为缓释药可有效降低药物对肠胃的刺激性
D.贝诺酯与足量溶液反应消耗
9.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Y和Z同主族。化学式为的盐有强氧化性,其阴离子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半径:
B.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排序:
C.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
D.具有强氧化性是因为Z元素呈价
10.下列实验中所涉及的操作、现象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与结论
A 向装有银氨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的葡萄糖溶液,振荡、加热煮沸 试管表面形成光亮的银镜;说明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B 向盛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滴的溶液,后再向上述试管中滴加4滴的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产生,后生成蓝色沉淀;说明
C 向盛有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溶液,再加入少量固体 溶液变为红色,后无明显变化;说明上述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D 向盛有的溶液的试管中滴加10滴溴乙烷,加热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滴入到装有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 有浅黄色沉淀产生;说明溴乙烷发生水解反应
A.A B.B C.C D.D
11.将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插入足量热的浓硫酸中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a~d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处现象:先变红后褪色
B.b和c处褪色原理相同
C.铜与浓硫酸反应,硫酸只体现酸性
D.试管底部出现白色固体,体现浓硫酸的吸水性
12.如图甲乙两个装置相连,甲池是一种常见的氢氧燃料电池装置,乙池内,D中通入10mol混合气体,其中苯的物质的量分数为20%(其余气体不参与反应),一段时间后,C处出来的气体中含苯的物质的量分数为10%(不含),该条件下苯、环己烷都为气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导线中共传导6mol电子
B.甲池中由G极移向F极,乙池中由多孔惰性电极移向惰性电极
C.甲池中A处通入,乙池中E处有放出,但体积不同(标准状况下测定)
D.乙池中左侧惰性电极上发生反应:
13.乙烯可由和制取:。在0.1MPa下,反应起始的条件下,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四种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
B.440K时的平衡转化率为50%
C.曲线b表示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
D.在440K恒容条件下反应已达平衡时,继续通入与起始等比例的和,可以提高和的平衡转化率
14.固态储氢材料具有不易泄露,不易爆炸等优点。下图是铁镁储氢材料的晶胞,晶胞参数为;氢原子通过与铁镁形成化学键储存在晶体中,并位于以铁原子为中心的正八面体顶点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晶胞的化学式是 B.与铁原子最近的镁原子有8个
C.储氢后晶体密度为 D.晶胞中与的最短距离为
15.催化加氢制的反应体系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
反应1:
反应2:
恒压下,将的混合气体以一定流速通过装有催化剂的反应管,测得出口处的转化率及和CO的选择性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③表示CO的选择性
B.时出口处CO的物质的量小于时
C.一定温度下,增大可提高平衡转化率
D.为提高产率,需研发转化率高和选择性高的催化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废钼催化剂中钿、钴、镍等有价金属作为二次资源可加以回收利用。一种从废钼催化剂(主要成分为,含少量等)中回收有价金属的工艺流程如下:
①常温下,,,。
②当溶液中剩余金属离子的浓度时,视为该金属离子已沉淀完全。
③,。
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时,中Mo元素由+4价转化为+6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碱浸”时,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碱浸”后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填化学式)。
(3)“除铁”时,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调节pH(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再加热煮沸一段时间,则调节pH的范围为_______,煮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沉钼”过程中,选用稀硝酸而不用稀盐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在空气中加热,其热重曲线如图所示。b点对应固体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
17.综合利用天然气和重整制氢意义重大,主要反应如下:
反应Ⅰ:
反应Ⅱ:
反应Ⅲ:
反应Ⅳ:。
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实验测得反应Ⅰ中,,、是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当反应达到平衡后,仅升高温度,增大的倍数___________(填“>”“<”或“=”)增大的倍数。
(2)恒压条件下,保持与体积比投料,反应器A的压强为,反应器B的压强为。平衡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表示反应器B中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关系的曲线为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3)恒温恒压(100kPa)下向反应器A中通入和,发生反应Ⅰ、Ⅱ和Ⅲ,反应Ⅰ、Ⅱ中甲烷的选择性之比为4,且保持不变,和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内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反应Ⅱ的分压平衡常数___________(列式即可)。[发生反应Ⅰ的选择性]
(4)以硫化锌为催化剂,借助太阳能直接分解水分子制氢,这是极具潜力的新型能源技术。晶体有立方和六方两种晶型,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则立方和六方晶胞中每个周围与它最近且相等距离的个数比为___________。
18.含氮物质与化工生产,环境保护密切相关,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以氨、丙烯、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和副产物丙烯醛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主反应:
副反应:
已知:丙烯腈的产率
丙烯腈的选择性
①一定条件下,丙烯腈产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则460℃之后产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
②一定条件下,平衡时丙烯腈选择性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相同压强下,丙烯腈选择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可能原因是(不考虑催化剂失活)___________。
③某温度下,向压强恒为100 kPa的密闭容器中通入和7.5 mol空气(的体积分数为),发生上述反应。平衡时测得的转化率为90%,的物质的量为2.5 mol,则平衡时的分压为_________kPa,此温度下副反应的_________。
(2)只需一步即可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基元反应如的速率方程,,。非基元反应由多个基元反应组成,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可由反应机理推定,为非基元反应。一种可能的机理为
(ⅰ)快速平衡平衡常数为
(ⅱ)慢反应
①_______(用含的表达式表示)。
②是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升高温度速率减慢的反应,目前研究认为和上述机理有关。如表为和在不同温度下的数值:
T/K 300 350 400 500
平衡常数()
速率常数() 2.5 25.8
根据表中数据推测: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反而减慢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19.雷西莫特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过敏的作用,其中间体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含氮基团的碱性越强,越容易和酰氯(R—COCI)发生取代反应。
(1)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
(2)过程中,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填官能团名称)
(3)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G中1处氨基的碱性_____________(填“强于”或“弱于”)2处氨基的碱性;反应过程中,最佳投料比n():n()=1:1.2,若投入量再增大,产率会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
(4)化合物I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
(5)符合下列条件的C的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___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①分子中只含有1个苯环,不含其他环状结构
②苯环上含有3个取代基,且其中2个为硝基
(6)已知Beckmann重排反应的机理如下:
则硝乙醛胺()发生Beckmann重排反应后的产物为_____________(填结构简式)。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秦兵马俑主要由陶土烧制而成,陶土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A错误;
B.人面鱼纹陶盆也是由陶土烧制而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错误;
C.西周利簋是青铜器,青铜是铜锡合金,属于无机金属材料,C正确;
D.击鼓说唱俑一般是由陶土制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D错误;
故选C。
2.答案:B
解析:用白醋清洗水壶中的水垢的原理为,即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A正确;乙醇汽油可以降低尾气中CO的排放量,但不能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B错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高级脂肪酸盐,高级脂肪酸盐可用于制造肥皂,C正确;用酒精对图书馆桌椅消毒是因其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D正确。
3.答案:D
解析:A.浓硫酸与足量铜加热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浓度变稀,反应就不再发生;50mL、18.4mol/L浓硫酸中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92mol,因此根据S原子守恒,生成分子的数目小于0.46,A错误;
B.1mol先与HCl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mol;再与发生取代反应,最多消耗5mol,B错误;
C.常温下,铝片投入足量的浓硝酸中,会被氧化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发生钝化,因此无法计算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目,C错误;
D.与的反应属于可逆反应,标准状况下,22.4L的物质的量是1mol,则生成的分子数为小于,D正确;
答案选D。
4.答案:D
解析:第一步,观察有机物的结构,判断含有的官能团。
第二步,根据官能团性质,推断有机物性质。
5.答案:A
解析:A.碱式滴定管排气泡方法正确,故A符合题意;
B.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应在烧杯中溶解冷却至室温后,再转移至容量瓶,故B不符合题意;
C.萃取时放气,应该如图,打开中间活塞放气,故C不符合题意;
D.氢气可在氯气中燃烧,而不是氯气能在氢气中燃烧,应将点燃的氢气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D
解析:A.工业生产中石英和焦炭反应生成Si和CO,方程式为,A错误;
B.HF为弱酸不拆开,方程式为,B错误;
C.HI为还原性强酸,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C错误;
D.铝盐与NaOH反应生成和,离子方程式为,D正确;
故选D。
7.答案:B
解析:A.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减小,原子半径:,A正确;
B.F非金属性强无正价,且C与Si同主族元素最高正价相等,B错误;
C.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越来越强,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越来越弱,非金属性强弱为F>O>C>Si,故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C正确;
D.该化合物中各个原子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D正确;
故选B。
8.答案:D
解析:A.含有羧基、强碱、酯基和酰胺基,故以上三种有机物中共有4种官能团,A不符合题意;
B.阿司匹林中含羧基、能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对乙酰氨基酚不含羧基,对乙酰氨基酚不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B不符合题意;
C.阿司匹林含羧基、扑热息痛含酚羟基,二者对肠胃有较大刺激性,贝诺酯含酯基和酰胺基能有效降低对肠胃的刺激,C不符合题意;
D.贝诺酯含酯基和酰胺基、均能水解,碱性条件下,1mol贝诺酯完全水解产生的2mol酚羟基、3mol羧基,共消耗5mol溶液,D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B
解析:根据结构图,Y形成两条键,Z可形成两个双键和两个单键,且Y和Z同主族可知Y、Z分别为O元素和S元素,由X和4个W形成+1价的离子可知W为H,X为N,因此W、X、Y、Z分别为H、N、O、S。
A.一般来说,离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因此离子半径,A错误;
B.N的2p轨道半满比较稳定,不易失去电子,因此第一电离能N>O,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依次减小,因此第一电离能O>S,故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为N>O>S,B正确;
C.和均为分子晶体,分子间均能形成氢键,分子间氢键较多,因此沸点,C错误;
D.由阴离子结构可以看出,中存在过氧键,-1价的O具有强氧化性,S为+6价,没有表现出强氧化性,D错误;
故选B。
10.答案:B
解析:A.生成银镜则需要水浴加热,不能加热煮沸,故A错误;
B.NaOH溶液不足,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转化为更难溶的氢氧化铜沉淀,则为,故B正确;
C.KCl固体对铁离子与的络合反应无影响,则平衡不移动,溶液的颜色不变,故C错误;
D.NaOH过量,卤代烃水解后,取上层清液少许,应先加硝酸至酸性,再加硝酸银检验卤素离子,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电离出氢离子,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A错误;
B.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漂白品红,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被高锰酸钾氧化,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B错误;
C.Cu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体现浓硫酸的酸性,同时浓硫酸得电子价态降低生成二氧化硫,体现浓硫酸的氧化性,故C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反应生成的水,故底部只能产生白色的无水硫酸铜,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A.10mol含20%苯的混合气体,经过电解生成10mol含苯10%的混合气体,则被还原的苯的物质的量为10mol×(20%-10%)=1mol,由电极方程式得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mol,A正确;
B.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F极为正极,故甲池中由G极移向F极,电解池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惰性电极为阴极,故乙池中由多孔惰性电极移向惰性电极,B正确;
C.由于电子转移守恒,故A处通入的氧气和E处生成的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故体积也相等,C错误;
D.乙池中,惰性电极处苯得到电子,被还原为环己烷,电极方程式为:,D正确;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A.升高温度,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分数增大,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的焓变,A正确;
B.时氢气和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分数都为0.39,设起始二氧化碳,氢气的物质的量为,设平衡时生成乙烯的物质的量为amol,则平衡时、,由,可得,氢气的转化率为,错误;
C.由于,故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表示氢气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是a,由方程式可知,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分数是乙烯物质的量分数的4倍,则表示水蒸气和乙烯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分别是b,c,C正确;
D.恒温恒容条件下,继续通入等比例的和,相当于加压,平衡正向移动,可以提高和的平衡转化率,D正确;
答案选B。
14.答案:C
解析:A.根据均摊法,晶胞中所含Mg的个数为8,铁原子的个数为8×+6×=4,则该晶胞的化学式是,故A正确;
B.由晶胞的结构可知,以上面面心的铁原子为参考,上面再加一个晶胞,可以看出与铁原子最近的镁原子有8个,故B正确;
C.氢原子通过与铁镁形成化学键储存在晶体中,并位于以铁原子为中心的正八面体顶点处,则晶胞中氢原子位于晶胞的体心和棱心,晶胞中氢原子个数为12×+1=4,晶胞的质量为,晶胞的体积为,晶胞的密度为,故C错误;
D.晶胞中Fe与Fe的最短距离为面对角线的一半,为,故D正确;
答案选C。
15.答案:D
解析:一定温度下,增大,等效于在原平衡中加入,虽然平衡正向移动,但是的平衡转化率减小,C错误;的选择性,需研发转化率高和选择性高的催化剂,D正确。
16.答案:(1)
(2);
(3);破坏氢氧化铁胶体,使沉淀颗粒长大,便于过滤分离
(4)防止钼(Ⅵ)被还原为低价态
(5)
解析:(1)根据分析可知,“焙烧”时的化学方程式为。
(2)“焙烧”时,转化为,“碱浸”时,参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结合后面的除杂过程,用稀硫酸酸浸得到含有的溶液,推知“焙烧”后的产物为金属氧化物,则“碱浸”后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是。
(3)第一步,判断pH的两个极值点。pH最小时,沉淀完全;pH最大时,不沉淀。第二步,计算pH最小值。恰好沉淀完全时,,根据的表达式可知,此时溶液中,,2.8。第三步,计算pH最大值。不能沉淀,由于,,则末沉淀时,也不会沉淀,当开始沉淀时,将代入的表达式中,得到,则,。第四步,得出结论。调节pH的范围为。煮沸的作用是破坏氢氧化铁胶体,使沉淀颗粒长大,便于过滤分离。
(5)的物质的量,根据图中数据可知,a点固体为,b点固体应为Co的氧化物,固体中Co元素的质量始终为5.9g,则b点固体中O元素的质量,b点固体中Co和O的原子个数比,即b点对应固体的成分是。
17.答案:(1)+260;>
(2)N;投料比和温度一定时,增大压强,反应Ⅰ、反应Ⅱ平衡均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平衡转化率减小
(3)0.004;
(4)1:1
解析:(1)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Ⅱ+反应Ⅲ-反应Ⅳ=反应Ⅰ,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大于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所以增大的倍数大于增大的倍数,故答案为:+260;>;
(2)反应Ⅰ、反应Ⅱ均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投料比和温度一定,增大压强,反应Ⅰ、反应Ⅱ平衡均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甲烷的平衡转化率减小,由图可知,温度一定时,曲线N对应甲烷的转化率小于曲线M,所以表示反应器B中甲烷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关系的曲线为N,故答案为:N;投料比和温度一定时,增大压强,反应Ⅰ、反应Ⅱ平衡均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平衡转化率减小;
(3)由图可知,10min时,甲烷的转化率为10%、硫化氢的转化率为20%,由反应、Ⅱ中甲烷的选择性之比为4可知,反应Ⅰ甲烷的消耗量为2mol×10%×=0.16mol,由方程式可知,反应Ⅰ消耗硫化氢的物质的量为0.16mol×2=0.32mol,则反应Ⅲ消耗硫化氢的物质的量为2mol×20%—0.32mol=0.08mol,则由方程式可知,0 10min内的化学反应速率为;由图可知,平衡时甲烷的转化率为20%、硫化氢的转化率为50%,由反应、Ⅱ中甲烷的选择性之比为4可知,反应Ⅰ甲烷的消耗量为2mol×20%×=0.32mol、反应Ⅱ甲烷的消耗量为2mol×20%×=0.08mol,由方程式可知,反应Ⅰ消耗硫化氢的物质的量为0.32mol×2=0.64mol,生成二硫化碳、氢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32mol、0.32mol×4=1.28mol,反应Ⅱ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16mol,则反应Ⅲ消耗硫化氢的物质的量为2mol×50%—0.64mol=0.36mol,则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S2气体、氢气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36mol×=0.18mol、0.36mol,则平衡体系中甲烷、硫化氢、二硫化碳、氢气、气体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6mol、1mol、0.32mol、1.8mol、0.18mol,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4.9mol,反应Ⅱ的分压平衡常数,故答案为:0.004;;
(4)由晶胞结构可知,立方和六方晶胞中与硫离子距离最近的锌离子个数都为4,则每个硫离子周围与它最近且相等距离的锌离子个数比为1:1,故答案为:1:1。
18.答案:(1)①460 ℃时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丙烯腈的产率下降
②;主反应正方向为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的产率增大,而的产率不变,则的选择性增大;主、副反应均为放热反应,但主反应放出热量多,压强相同时升高温度,主反应逆向移动程度更大,反应物浓度增大,可能促使副反应平衡正向移动,丙烯腈选择性下降
③8;12.5
(2)①
②温度升高,增大的程度小于(即)减小的程度
解析:(1)①生成丙烯腈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产率下降,由题图甲可知460 ℃之前,温度升高时丙烯腈的产率也升高,说明460 ℃之前反应还未达到平衡,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产率增大;460 ℃之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随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
③恒温恒压条件下,气体体积分数等于物质的量分数,则7.5 mol空气(的体积分数为20%)中的物质的量为,设平衡时生成,根据题中信息可列三段式:
平衡时测得的转化率为90%,的物质的量为2.5 mol,则,,则,平衡时的分压为,同理可得的分压分别为1 kPa、,则副反应的。
(2)①总反应的速率是由慢反应决定的,则,则,即,已知反应(ⅰ)可快速达到平衡,且平衡常数为,则几乎任意时刻均满足,即,则,。
②由题表数据知,温度升高,增大的程度小于(即)减小的程度,故总反应整体反应速率减慢。
19.答案:(1)还原反应
(2)羟基;碳氯键
(3);弱于;反应物中另一个氨基也能发生取代反应
(4)
(5)18
(6)、
解析:(1)A转化为B的过程中,硝基被还原为氨基。
(2)D→E过程中,羟基转化为碳氯键。
(3)根据题给已知信息,G、J的结构简式,G→H的反应试剂,及H的分子式,可推出G→H为取代反应,H为,则G→H的化学方程式为;因含氮基团的碱性越强,越容易和酰氯(R-COCI)发生取代反应,则G中1处氨基的碱性弱于2处氨基的碱性;G中含有2个氨基,若投入量再增大,另一个氨基参与取代反应,会导致副产物增多,产率下降。
(4)由分析可知,化合物I的结构简式为。
(5)根据C的分子结构判断,其同分异构体只含有1个苯环,不含其他环状结构,且苯环上含有3个取代基,其中2个为硝基,则另一个取代基可能为一,每种情况对应6种结构,共18种。
(6)根据Beckmann重排反应的机理分析,硝乙醛肟重排后的产物可能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