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表格式)-湘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5-08 19:5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主要内容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能够解释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物理知识的温故复习,注重逻辑推理,分步骤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实际生活案例分析和应用。很多学生认为地理难就是从这部分内容开始,因此学好本节课知识对于学好后面大气更为复杂的内容具有很重要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没有办法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以及地理环境建立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引导,运用示意图使教学直观化,并注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核心素养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实验教学法、小组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一、导入新课 (3分钟) 教师活动1: 播放自行剪辑的“神探狄仁杰”片段,导入卖炭老翁和卖臭豆腐老汉的故事 请问同学们:如何进行判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1: 思考并回答问题:如何判断两位嫌疑人说的是真是假呢? 以视频的形 式导入,有 利于激发学 生学习兴 趣,引起情 感共鸣。
二、学习目标 及大单元知识 体系梳理 (4分钟) 教师活动2: 教师梳理大气的大单元知识体系,并提 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利用热力环流示意图,综合分析热力 环流的成因及影响,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 程。(综合思维) 2.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利用热力环 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地理实 践力) 学生活动2: 学生齐读学习目 标,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使学生熟悉 本课需要学 习和识记的 知识点。
三、讲授新课 4 分钟 教师活动 3: 在探究热力环流之前,先补充一些和气 压有关的知识。导学案预习成果检查: 一、气压的基础知识 1.气压: 指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 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以百帕为单位。 2.等压线:各气压值相等点的连线 3.等压面: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教师活动 4: 假设:地表是均一的,没有陆地和海洋, 没有草地与裸地之分……各地的受热状况 也相同,没有高低纬度之分……那么此时等 压面与地面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实验探究: 仔细观察视频中的实验,自主探究下列 问题,并选一名同学上黑板绘图分享: 1.视频中烟雾在热水、冰块上的垂直运 动方向是否相同? 2.玻璃缸顶部空气和底部空气的流动 方向是否相同? 过渡:同学们刚才已经完成了简易热力 环流示意图的绘制,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在生活中,同学们有没 有留意过热空气是怎么运动的?冷空气又 是怎么运动的呢?请举例说明。 1.如果地面受热不均,空气会怎么运 动? 2.当空气发生垂直运动后,同一水平面 上的气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当同一水平面的气压不相等时,空气 又会发生怎么样的运动? 4.水平的等压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过渡:这就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现 在请同学们在学习任务单上绘制热力环流 的示意图,并根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回 答下列问题。 (1)判断 A、C 两地的气压大小。 (2)判断 A、A′两地的气压大小。 (3)判断 A、C、A′、C′四地的气压大小。 过渡: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热力环 流的形成是由顺序性的,是存在因果递进关 系的,用思维框架的形式展示环流形成过 程。 教师活动 5: 过渡: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地理 不仅要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所学 知识去解释地理现象。现在,就有一个案件 急需同学们帮忙解决:一个夜黑风高的晚 上,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了一起谋杀案。神 探根据线索抓了两个嫌疑犯甲和乙去警察 局问话。 三、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并运用热力环 流的原理,画出海陆见大气运动的示意图,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 (1)尝试分析白天海洋和陆地的气温 有何不同?夜晚又如何? (2)根据气温差异的分析,海陆间的 大气怎样运动? 总结:白天,因陆地砂石比热容较小所以在同样太阳辐射的照射下,升温快,而海水比热容较大,升温幅度小于陆地,因而海陆之间出现温差,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晚上,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近地面由陆地冷空气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教师活动 6: 回到课堂导入,请学生判案,并说明判断依据。 教师进行奖励性评价。并总结简记:白 “谷”精,黑“山”风。同时提出探究性问 题:解释"巴山"多夜雨的原因 教师活动 7: 讲解热岛效应,并提问:如何绘制城市 热力环流图?有空气污染的企业应该布局 在哪里 学生活动 3: 学生思考并回 答: 是怎么运动的呢?请举例说明。 回顾初中学习的 有关气压的概念,总结气压变化规律。 学生活动 4: 思考并回答: 问题 1:假设地表均一且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 面是什么关系? 结论:如果地表均一且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问题 2:地球表面是受热均匀的吗?为什么? 结论:我们的地球表面并不是均一的,由于各地所接受的太阳 辐射不同,不同区域的比热容也不同等种种原因,地表受热并 不是均匀的。 学生活动 5: 同学上黑板绘制 烟雾流动方向并分享 他观察到的现象。 思考并回答: 1.A 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 地空气冷却 收缩下沉。 2.A 地空气上升,近地面密度变小,气压降低,高空密度变大,气压升高;B 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大,气压升高,高空密度变小,气压下降。 3.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4.等压面“凸高凹低” 注意: 近地面气压始终 高于高空气压。 学生活动 6: 思考并回答: (1)白天陆地温度高,夜晚海洋温度高。 (2)白天底层空气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底层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学生活动 6: 学生讨论绘制并尝试解释海陆风的成因。并得出甲是凶手的结论 学生活动 7: 总结:白天,山 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面较 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 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下层风由谷底 吹向山坡,称为谷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降温影响,空 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 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 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所以,卖碳的老翁和卖臭豆腐的老汉都有错。 学生活动 8: 绘制并上台展示 城市风的热力环流图。 1.回顾气压 的相关基础 知识,为下 面知识的讲解做铺垫。 2.培养学生 的演绎推理 能力和抽象 思维能力。 3.实验探究 让同学们对 热力环流有 一个直观的 认识,利用示意图逐一 进行原理解 释,化繁为 简,一环扣 一环,加深 学 生 的 理解。 4.培养学生 的空间思维 能力和归纳 概括能力。 5.将原理性 知识转化为 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体 现地理与人 类活动的相 关性,同时 测试学生运 用所学原理 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6.留给学生 充足的小组 讨论时间, 让自己得出 结论,锻炼 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7.教师针对 学生讲解模 糊的地方进 行补充讲 解,使学生 对整个过程 更加清晰 化,理解更 透彻。 8.解决开始 留 下 的 问 题,首尾呼 应,培养学 生解决实际 问 题 的 能力。
四、课堂小结 (2 分钟) 教师活动 8: 请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梳 理知识框架。 学生活动 9: 思考、归纳、总 结所学知识。 通过总结帮 助学生巩固 落实,提升 课堂效果
五、布置作业 (1 分钟) 教师活动 10: 必做:某城市政府要改善大气质量,还 人民一片蓝天,需要建造一个工业卫星城和 一个森林公园。请绘制该城市热岛形成的热 力环流示意图,选择你觉得适合布局工业卫 星城和森林公园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选做: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青岛 重工业区的布局,并结合热力环流原理,解 释其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认真完成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