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中2025届5月高考适应性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 (70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穿山越岭为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埃及,钻探技术打出井水,把沙漠灌溉成一片片农田;在坦桑尼亚, "小豆子大营养"项目促进增产创收,浸润民生……中国以创新优势和领先技术助力各国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本国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是各国的共同愿望。但与此同时,"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愈演愈烈。是把科技创新成果封锁起来独享,还是让其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
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是中国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积累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作为"赋能型大国"的应有担当。中国建设科技强国,不是为了争夺所谓"全球科技主导地位",不会成果独享,而是要让科技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并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
在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世界现代化上,中国有理念引领,也有实践成效。嫦娥六号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世界在惊叹之余,也惊喜发现" ‘嫦娥’ 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嫦娥六号搭载国际载荷,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中国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主张开源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各国共享智能红利。性能优越、免费开源的 DeepSeek诞生于中国绝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的必然。
中国创新赋能世界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在于将和合共生的文明基因融入科技发展。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全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 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激励更多国家在科技发展的广阔空间深度求索,促进了创新科技的可及性。
中国创新智慧无限,中国胸怀宽广无比,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坚定走以开放合作促科技进步、以创新成果共享促共同发展之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现代化赋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DeepSeek的横空出世,震动了科技界,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审视和理解中国创新模式、路径的生动样本。近些年, 高精尖领域几乎每隔一阵就会冒出一款中国的突破性产品,也让更多人试图探秘: 中国爆发的创新力, 究竟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可能一句话就说明白了,那就是:发展科技,要走群众路线。
谁都明白,发展高科技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队伍的培养,又同教育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就把扫除文盲作为建设国家的重要举措,后来又逐渐建立了一套全民教育体制。每个孩子都应该上学,上学就应该努力学习,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在这套庞大、周密的教育体制之下,我们可以从14亿人中筛选人才,只要你在某方面真的具有天赋,几乎不大可能被遗漏在选拔制度之外。这套体制不仅能筛选"尖子",也能培养大量的中坚力量,更能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在讨论科技创新时,人们都会重视天才和精英的作用,但天才和精英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们也需要在一个人才友好的环境中才能凸显出来,他们的构想需要大量中坚力量的落实才能成为现实。这就好比一片森林,只有整体生态良好、万木葱茏,才能不断有参天大树长成。
近些年来中国科技爆发,正是因为我们长期致力于国民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这就是一种教育上的群众路线。DeepSeek 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它是中国科研创新环境整体提升的产物,是肥沃土壤里开出的花,是庞大冰山浮出水面的山尖,那些人们"看不到"的部分,起到了更为重要的支撑和滋养作用。
美国这个所谓科技领先的大国,其科研活力其实一直建立在教育"双轨制"的悖论之上。一方面,他们的精英阶层将教育私有化,有钱才能获得优质教育。另一方面,更广大的普通人只能就读所谓"公立学校",接受所谓"快乐教育",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在"快乐" 中自愿放弃智力和阶层的跃升。这种体制或许催生了部分精英,但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人才队伍的整体壮大,也就会被全民教育体制追上、超越。
这些年还有一个现象,同样类型的科技产品,一旦投放中国市场,很快就会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这当然同我们市场广大、人民消费能力日益提高有关,但同样也离不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因为随着社会发展,高新科技产品的使用门槛也在提高,只有更多人愿意接受,且能熟练使用先进工具,才能以乘法效应释放工具的力量。AI技术成熟还没多久,义乌老板娘已经用它生成多国语言,把生意做到全世界了,而另一些国家的人还在怀疑5G设备里到底有没有监控器。
人类的一切胜利,终究都是价值观的胜利。如果一个国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繁荣,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就意味着它的立国理念更正确,它的治理制度更先进,它回应并满足了更广大人民的愿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给它更多时间, 它必将回报给我们更多惊喜。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各国都希望以科技革命发展经济,反对"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不当行为。
B.中国以先进的理念和有效的实践,使科技创新赋能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C.我国的全民教育体制,对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筛选人才、培养中坚力量都有益。
D.义乌商人已不再怀疑设备是否被监听,而是利用AI技术扩大了交易的地域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建设科技强国,是为了造福人类、推动世界发展,而非想在全球争夺地位。
B.人才友好的环境、大量中坚力量的落实,是天才和精英们进行科技创新的保障。
C.从长远看,教育"双轨制"不利于人才队伍整体扩大,会被全民教育体制替代。
D.高新科技产品投放到市场后,能否取得良好的市场表现,与全民教育水平有关。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在议论时还有形象的描写、情感的抒发,从而兼有理性和感性之美。
B.材料二提出观点后,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政策,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C.两则材料都采用先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
D.中国坚定地为世界现代化赋能,是"发展科技,要走群众路线"的直接体现。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DeepSeek的例子,但侧重点和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人类的一切胜利,终究都是价值观的胜利。"我国哪些价值观使我们取得了胜利 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分析。(6分)
(二)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南可采莲
费振钟
忽然想起一句不平常的话,优美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对那些在江南走过的人来说,太容易遭遇优美了。例如在六月,我指的是农历六月,江南采莲的六月,这个日子里,到处都流动着一种令人心旌摇荡的优美,请问谁可以躲避,谁可以拒绝 既然不能躲避不能拒绝,那么,就只有沉溺。是的,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谁说的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这是谁说的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这是谁说的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这是谁说的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这又是谁说的
多少人走过江南的六月,多少人说过采莲时节的情景。所有这些人似乎在整个六月里,都为这种优美所诱惑而伫立在江南的莲塘边。他们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 当场为六月江南优美的采莲写歌作词。他们的这些歌和词,表明他们沉溺之深,以至于千年之后仍然看到他们在江南莲塘边无以自拔。
其实,采莲不过是江南民间俗事。什么时候,采莲成为江南民间盛大的审美活动,只怕难以断定。总因为江南的莲塘太多,荷叶太盛,莲花太艳,就让民间凭借他们朴素的想象造出了一个称作荷花娘娘的女性偶像,她一出现,就获得了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的热情拥戴。她们决定把荷花娘娘的生日定在六月,因为六月实在是个热烈喜乐的季节,因为六月也实在容易表现少女少妇们无遮无掩的风情。于是,六月里,荷花娘娘生日的喜庆日子,少女少妇们十分精致地打扮起来。她们梳了头,描了眉,脸上搽了薄薄的胭脂;她们穿了红颜色的衣,绿颜色的裙,披了绣花的披风,然后集中到了荷塘,在这里为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莲舟是小小的,素手是纤纤的,笑语是款款的,情意是浓浓的。她们的小船划到哪儿,香风妖雾就飘到哪儿,哪儿就有挡不住的风流。
说起来是采莲,可后来采莲已经不重要了,在这样美丽的荷塘里,采莲显然成为一个美丽的谎言。少女少妇们为什么如此妖娆,难道她们仅仅是为采莲吗 不是!她们是要到这儿唱歌。还有哪里比在荷塘里一边荡舟,一边唱歌更合适她们的地方吗 没有!她们要唱情歌,情歌是要有环境唱的,情歌是要唱得含蓄的,情歌是要用比喻的,这一切要求都能在荷塘里实现。所以,她们的歌就唱得大胆起来了,就唱得深情起来了,而且也唱得"乐而不淫" 了。什么"低头弄莲子",什么 "莲子清如水",还有什么什么,假借了眼前的莲叶莲花莲子,把心中对于情人的爱恋和悱怨,亲近和想念,热望和怅惘,都唱出来了。她们唱得那么冲动热切,又那么委婉缠绵,如同吹过荷塘上的阵阵夏风,又如同在荷叶下面潺潺流淌的河水。连那些鱼儿,听她们的歌声都听得晕乎乎的游来游去不知方向,而做出"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傻样子。
这就是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由于她们,江南似乎进入了一个歌唱的时代。这个歌唱的时代,标志就是《采莲曲》。如果说,从前我们在《诗经》中没有听到江南的歌声,那是由于江南属于未化的荆蛮之地,那么这时候,六月江南采莲的日子里,不绝如缕的《采莲曲》,就足以与《诗经》媲美了。当然,对于江南那些热烈地在荷塘里歌唱的少女少妇们来说,她们不会有这种认识,也不必有这种认识。她们只是出于本能的情感和欲望而略带放肆地歌唱,无意之中却让她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艺术升华,并由此创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世俗之美。由于这种世俗之美中包含了江南女性充沛的生命气息,所以它格外动人,格外富于感染力和诱惑力。难怪那些在六月里伫立在江南荷塘边的人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荷塘,不仅仅因为这些采莲少女少妇们的美丽颜色,更因为女性生命激情的歌声,才会使他们沉溺如斯。
也许,江南的采莲到这里已经充分显示出了它全部优美的特点,因为它不只是写实,它更富于诗意的想象。它的优美因为想象的作用而被放大,以至占据了整个江南生活的审美中心。在江南诸多堪称经典性的审美事件中,还有比采莲更突出醒目的吗
然而不知从哪天开始,江南采莲这种世俗性的优美活动场面,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文人们的赏荷。这主要是文人们的心思发生了变化,他们似乎觉得采莲这样风雅的事情,应该归文人所有,他们自以为比乡村里的少女少妇们更有高尚的情趣,于是文人为了他们的风雅和高尚,离开那些自然散布于大泽深水之间的荷塘,跑到自家的小花园里挖了一块属于他们的荷塘。这样的荷塘大也不过一二亩,开放的荷花多也不过十数枝,文人就在这儿整天地顾盼流连了,他们喋喋不休吟诗作画,只不过为了说明他们自己怎样与荷花莲叶一样,心志清远,性格高洁。与江南民间那采莲的盛大热烈场面相比,文人的赏荷,显得多么寒酸,多么装腔作势,而他们孤芳自赏的心理,与江南少女少妇们的欢歌相比,又显得多么无聊, 多么狭隘自私。
世风日变,如江河日下,由于文人们审美上的利己主义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江南可采莲的优美日子,便一去不复回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南六月的采莲虽然是民间俗事,但是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他们吟咏采莲的作品使采莲成了盛大的民间审美活动。
B.文章说采莲女到哪里,"哪里就有挡不住的风流",此处的"风流"指男女在表露自己的爱情时不遵礼法,暗含贬义。
C.江南采莲时所唱的《采莲曲》,升华了女性本能的情感和欲望,有着"乐而不淫"的品格,故而足以与《诗经》媲美。
D.文人在自家园子里赏荷,自以为风雅,却失去了江南采莲原本具有的美,显示了他们审美的利己心态和狭隘的心灵境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连续引用有关"江南采莲"的诗句并不断发问,意在突出其令人难以抗拒的优美。
B.文章以江南民间采莲的盛大场景与文人赏荷相比较,用二者的差异来暗示社会的变迁。
C.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表达了对江南采莲的热爱、深切怀念以及对其消失的惋惜。
D.文章大量引用古诗文,不仅使文章更富文采,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8.文章为什么强调江南采莲的美是世俗性的 (4分)
9.文章认为江南采莲的优美"因为想象的作用而被放大"。文中关于荷花娘娘的想象和采莲女子唱情歌情景的想象,如何"放大"了江南采莲的优美 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
材料二: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材料三: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视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第二十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见其家织布A好B而疾C出其家D妇E燔其机F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茹,吃,与"含辛茹苦""茹毛饮血""茹古涵今"等成语中的"茹"意思相同。
B.致,送给,与李斯《谏逐客书》中"今陛下致昆山之玉"的"致"意思不同。
C.败类,本文意指危害整个国家、民族,今天用以指集体中的堕落或变节分子。
D.胜,尽,与杜甫《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胜"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仪休才学优异,担任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没有改变原有的制度,百官却能够自然端正。
B.公仪休认为如果不接受献鱼,就没有贪渎枉法的行为,就不会被免除相位,自然就能保证自己一直能有鱼吃。
C.蜀王因贪图把石牛换为黄金的便宜而中计,派人拖石牛进入蜀国,秦国因此找到了入蜀的道路,灭掉了蜀国。
D.唐太宗用前代国君因贪婪失掉国家、臣子因贪婪丢掉性命的教训,提醒大家都要引以为戒,不能够重蹈覆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4分)
(2)此岂是解爱财物 视小得而大失者也。(4分)
14.公仪休拔去园葵,不准自家织布,表现他怎样的品格和为政理念 (3分)
(四)阅读Ⅳ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精 卫
顾炎武①
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注】①清顺治二年,清兵陷南京,顾炎武在家乡昆山一带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多次拜谒明孝陵,不忘兴复。这首诗作于顺治四年 (1647)。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采用对话的方式,前四句以发问表示不解,五到八句以精卫的口吻回答。
B.问者认为精卫坚持填海是一种"自苦",是徒劳的,因而并不赞同它的做法。
C.本诗用"一寸""终古"对比,精卫力量的弱小更能突出其矢志平海的可贵。
D.本诗不拘泥于格律诗句法,使用"呜呼""君不见"等,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16.诗歌最后两句提到燕和鹊,有何深意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话是 " , "。
(2)九江甘棠湖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并根据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将其命名为"浸月亭",这两句诗是" , "。
(3)古人对生命衰老非常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诗句在唐宋诗词中比比皆是, 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有人将AI的能力形容为碾磨,功能在于把谷物碾磨成可以食用的精粮。但 ① ,机器只能空转,遑论精粮的形状、味道等。人的情感来源于自身经历,构筑于代码之上的AI,如何模拟那些最细微的、真实的、有灵性的情感起伏,仍然是短期内无法攻克的难题。就像AI可快速模仿《千里江山图》的笔触,却无法重现王希孟作画时"江山入梦"的生命体验,那种基于身体记忆与文化情境的情感共振,是代码绝难企及的。可以肯定地说,即便AI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人文学科也不是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
回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从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再到 AI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的转型过程必然伴随着思绪的振动、认知的调适。蒸汽机轰轰作响,手工业者一度掀起了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但很快就习惯了机器带来的效率提升;照相机被发明之后, ② ,反而催生了更能表达人类情感的印象派绘画;智能手机普及后,即便"天涯若比邻",但面对面"围炉煮茶"的美好更让人珍惜。眼下产生的"人文教育怎么办"等担忧,正与上述种种类似。其实, 已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到,AI本质上只是人类推进社会发展的工具,AI越"聪明",越证明了人类的尊严与智慧。
人文学科根本没有所谓"黄昏",社会与个体需要考虑的,绝非"人类vsAl", 而是"人类×AI"。不可否认,像AI这样远比网络更具颠覆性的技术的更叠,必然会给思维带来影响。善用 AI的重要一步,便是有意识地抵制其负面影响。比如,有人大代表"通过对全国93所高校558个专业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专业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而且理工科专业开设的比例更低"。一份关于"全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建议,推动了高校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这样的省思,意在让 AI时代的人们,即使身处算法矩阵中,仍可踏入浩翰的人文星河,强化深度思考的能力,抵御碎片化思维的冲击,理解生活的厚重,培养人性的高贵。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二、三两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20.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词"蒸汽机"与"照相机"各自的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组是 (3分)
A.电动车 打印机 B.婴儿车 显微镜
C.羽毛球 保温杯 D.指南针 起重机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即便AI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人文学科仍更为重要",但表达效果不及原句。请简要分析。(3分)
22.随着语言的发展,数字符号开始出现在大量的语境中。请以本文"人类×AI"为例,对符号"×"的表达效果写两条点评,每条字数不超过50字。(6分)
三、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些人在被批评时,往往反驳别人概念不清。比如,你批评他"没素质",他就反驳: "什么是素质 "你批评他"虚无主义",他就反驳:"什么是虚无 " "什么是主义 " 言下之意是,没有把概念定义清楚,就不能批评。
只有定义清楚概念才能批评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