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20:13:33

文档简介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2025 届高三第八次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没想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因一段记录“中英文无缝切换、售票手速惊人”的视频而被网友关注,我也成为网友口中“西安北站的一道风景”。
②我所服务的窗口,连接旅客与铁路,是呈现中国铁路大发展的“一扇窗”。随着铁路网越织越密,我们所要熟悉的也越来越多。脑子里存着“一张图”,才能根据旅客需求给出“最优解”。比如从西安到北京,如果旅客追求方便快捷,我会首推从徐兰高速线转京广高速线,4个半小时就能抵达目的地;如果游客希望欣赏沿途风光,我会推荐从大西高速线转石太高速线最后进入京广高速线,虽然慢一些,但层次更丰富,体验更多元。
③中国铁路已迈入电子客票时代,尽管窗口前的人流量不再“湍急”,但一些老年人、不太熟悉互联网操作的旅客,以及需要复杂换乘方案的旅客,依然会向我们求助。我们的存在,正是铁路发展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缩影。更何况,今天旅客出行,不再满足于“有票”还是“无票”的结果,而是需要从“有”到“优”的出行方案。
④面对这份期待,我们唯有下“苦功夫”,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手上“出活”。如今,我日均能售千余张票,高峰期平均每单业务十几秒就能完成。心无旁骛,以“扎下根”的定力和“日日行”的韧性,精益求精,永不满足,这不也是中国铁路能不断创造奇迹的密码吗
⑤车站售票窗口,还是一个事无巨细的民生窗口。铁路拥有风驰电掣的中国速度,更要有打动人心的中国温度。我把旅客的高频问题整理出来,做了提示卡贴在售票窗口。为了推进服务标准化,我们还总结了“三心”服务法:“耐心”倾听大家诉求,不管问题多复杂,都认真听;“细心”核对每一张车票的信息,确保不出错;“暖心”回应旅客的疑问,做好沟通服务。今年春运期间,因累计售出车票超过3万张,同事称呼我为“春运销冠”,网友们则夸我为“指尖舞者”和“多语服务能手”。
⑥西安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车站售票窗口也是展现城市风采的文化窗口,方寸间折射着文明古国的厚重底蕴。有游客说:“一朝入长安,一日阅千年。”为此,我也开始琢磨怎么更好地推介城市、推广文化。从大雁塔到大唐不夜城,从兵马俑到华清宫,我们研究每一个地标的古往今来,让游客可以通过一扇窗口,看到更远更精彩的地方。
⑦现在,中国高铁在国际上越来越有知名度,大量的外籍旅客前来体验“中国速度”,特别是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后,西安北站的外籍旅客越来越多。迎接一波又一波“国际流量”,也得有能接住的“服务增量”,文化的精准转译至关重要。 比如,将“兵马俑”翻译为“Terracotta Warriors”,让外国人感受到陶俑的神韵;把“肉夹馍”转化为“Chinese hamburger”,赢得更多友人的会心一笑。有位外籍教授在社交平台写道:“在这里买张车票,就像经历了一次微型文化外交。”
⑧在点点滴滴的努力中倾注真情,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提升本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张“中国名片”,都能成为一道“别样风景”。
(摘编自陈佩佳《每个人都是一张“中国名片”》)
材料二:
这几天,要说国际互联网的热词,“Real China”(真实的中国)绝对榜上有名。原来,拥有3700万粉丝的美国“顶流”网红博主“甲亢哥”(lShowSpeed)来到中国全程直播,让外国网友直呼大开眼界。
上海欣赏霓虹夜景,长城与大妈超绝合唱,少林寺学功夫,成都体验神奇中医,重庆惊叹赛博之都……在多个城市一镜到底的直播,给长期受“中国落后说”“中国威胁论”影响的外国网友来了一场大型“凡尔赛”现场秀。上海直播,收获560万次观看;成都直播,观看超过780 万次;少林寺学功夫的多条回放视频,观看突破千万。有些网友留言评论,几个小时就消除所有对中国的抹黑。
这里,有强大的创新。这位主播在多个国家都直播过,但只有在中国,画面始终保持2K高清晰度,且连续直播6小时都没有中断和卡顿,甚至经过铁路隧道时,信号依然稳定。这里,有安全的环境。实时镜头下,他在别处的全球之旅可谓“事故频发”,有被袭击的,有被诈骗的,有被强行叫停的,保镖总是全程贴身,严阵以待。但在中国,几名保镖却仿佛开始了度假时光,除了提醒人群不要聚集,基本没事干,甚至还走到前面拿起手机拍摄风景。难怪有网友调侃,“在中国,安全到保镖要失业”。这里,还有最美的烟火。62岁大爷说秀俯卧撑就秀,年轻小伙吹着萨克斯来一曲合唱,广场舞“天团”带领人们迈开脚步一起摇摆,满满的松弛感,更是自信与从容。在少林寺学习功夫后,本想给钱表示感谢,师傅的一番话收获无数点赞———朋友非财,结缘于功夫,你的国家、我的国家、整个世界,都是朋友。
今天,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进一步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对54个国家过境免签延长至240小时。随着“朋友圈”不断扩容,以无滤镜的直播或视频,全景展现一个没有剪辑的真实中国,这样的外国网红,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海外“顶流”的中国行还在继续,相信更多人也在来的路上。
(摘编自常晋《海外“顶流”来华直播,千万外国网友戒掉“中国偏见”》)
材料三:
在全球化浪潮与数字化时代的双重背景下,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与灵魂,其传承与弘扬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央视,作为我国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媒体机构,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央视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节目,如《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诗画中国》等。这些节目以创新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摘编自杜文婷《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传播数据可视化分析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扇窗”在文中特指车站售票员为旅客提供服务的窗口,“一张图”在文中是指庞大而复杂的中国铁路线路图。
B.为不熟悉互联网操作的旅客答疑解惑,为迎接“国际流量”提供增量的服务等,这些举措都传递出了中国温度。
C.甲亢哥选择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城市进行一镜到底的直播,有力地清除了“中国落后说”“中国威胁论”。
D.中国高铁售票员、与甲亢哥互动的少林寺师傅、《国家宝藏》等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都是耀眼的“中国名片”。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中国铁路电子客票时代给线下购票带来的冲击,售票员更加需要秉承工匠精神,用真心思,练真本领。
B.进一步放宽的来华政策、先进科技的支撑、甲亢哥直播的盛况,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海外“顶流”开展中国行。
C.《典籍里的中国Ⅱ》《故事里的中国Ⅲ》的收视率高于4%,可见这些节目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D.在全球化浪潮来袭、数字化应用兴盛的背景下,传承与传播好我国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外籍教授“在这里买张车票,就像经历了一次微型文化外交”的评论,有力论证了来华的外籍旅客越来越多的事实。
B.材料二多处列举数字,“收获560万次观看”“观看超过780万次”“连续直播6小时”都强调了甲亢哥的中国直播深受观众喜爱。
C.材料三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情况,有力地证明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意义深远。
D.材料一以第一人称讲述作为车站售票员的职责,用语生动形象;材料三是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传播情况的分析报告,语言表达更为客观。
4.材料一是根据访谈素材整理而成的文章,请你针对③④段还原访谈中的两个问题。(4分)
5.各地政府都在致力于向世界推广家乡文化,请你结合材料给出相应建议。(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明月梅花
乔叶
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不过,每每想起,明月就免不了要感慨。①竟然过去那么久了,竟然。可一想起来,总觉得是刚刚发生,如同在昨天。
那时候,一年里头除了暑假和寒假,还有麦假和秋假。麦假自然是为了收麦子,秋假自然是为了收玉米但是,小明月很不喜欢这两个假。一个缘由是得干活儿,另一个缘由是二姨家的表姐梅花这时必定会来杨庄。
二姨嫁在二十里外的小城边儿上,家里开着个小卖部,且还有几分地,日子过得很滋润。
二姨说一定得送梅花来帮忙。为的就是叫她忆苦思甜哩。
啥是忆苦思甜 明月问明霞。
就是,得过一过不好的日子,才知道啥是好日子。
那咱们这是不好的日子
明霞就不说话了。奶奶也不说话。
明霞在县城上高中,逢到麦假秋假回来,她就总带着梅花,很少带明月,偶尔带一回也要横眉竖眼地挑剔责骂一番。明月也不跟她亲,对她是能躲着就躲着,避猫的鼠一般。
家里做新衣服时都先紧着长女明霞,明月只能跟在后头捡穿。但明霞格外喜欢的,即便小了旧了,白放着也不给明月。馋紧了,明月就要。花的是家里公中的钱,她穿旧的小的又不过分,甚至还是受委屈的,为啥不给她呢
可明霞就是不给,恶声歹气地说:是我的衣裳,我想给你穿时才给你穿。
但明霞带着梅花时就总是笑盈盈的。给梅花铺刚洗过的干净床单。怕麦茬划了她的腿,给梅花换上自己的长裤。还怕镰刀伤了梅花的手,给她找了一副线手套。
奶奶还叮嘱明月照看好梅花。
她是姐呀,不该照看着我
人家是客人,得咱照看。
妹妹你跟着我,我照看你。梅花笑得很甜。梅花礼数周到,该叫的人一个不落。
多懂礼数。长得又俊。个儿也高。大家都夸说梅花。
要说梅花对明月还真是挺好。不仅叫妹妹叫得亲热,每次来还会给明月带些衣裳,有些衣裳还很新。
这么新的衣裳,你咋不穿了
我衣裳可多,穿不完。有的也不喜欢,不想穿。
等梅花走了,明月就穿着衣裳故意到明霞跟前晃呀晃。
她不想穿了才给你穿,你就那么没骨气 明霞拿眼睛白她。
那也比你强。你不想穿的也不给我穿呀。
明霞气得干噎。这是明月难得的胜利时刻。这胜利也很短暂,受明霞的气就是明月的家常便饭。每当这时候明月就暗暗祈祷着明霞能考上大学,考得越远越好。
可明霞没考上大学,也没去复读。明月考上了镇上的初中。明霞整天窝在家里,对明月挑剔得更狠了,骂起来越发恶声歹气。
有一天,明月正在埋头写作业时,明霞带来了梅花过世的消息。
明霞一边说,一边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下来。
死了
死,这件事,朦朦胧胧的,明月的意识还浅。
嗯,叫车撞了。咱们再也见不到梅花了。
明月的眼泪也吧嗒吧嗒地掉下来。说实话,她心里也没觉得怎么悲伤。但她模模糊糊地知道这时候是该哭的。
不久就是秋假,二姨来了。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抱着明月大哭了一场。
二姨哭,明月也跟着哭。所有人都跟着哭。哭着哭着,别人都不哭了,二姨还哭着。她抱明月抱彳很紧,胳膊像两根粗绳子,双手在明月背后打了个死结。妈妈上来掰,没有掰开。明霞上来掰,也不开。最后还是奶奶掰开了。②奶奶的手枯树枝一般,根根青筋分明。
自打那以后,二姨就来得很勤快。总有些由头。秋黄瓜下来啦,西葫芦下来啦……只要她地里的,她都给送。尝尝鲜。她说。
起初看见明月,她还是会哭。渐渐地,就不怎么哭了。她总会给明月带一些衣裳,那些衣裳,一看就是梅花的。明月就穿着。二姨就死死地盯着明月,眼珠不错地看。
你梅花姐可待见你呢。二姨说。
哦。明月只能这么应一声。她不知道该说什么。
二姨一走,奶奶就把衣服从明月身上扒下来。
为啥不叫我穿
奶奶的意思是说,那衣裳是梅花穿过的,不吉利。后来,明霞说。
明月颇有些恍然大悟。这是封建迷信!明月用这句话下了论断。
冬天里,二姨的菜地也闲下来,但她来得更勤了,而且从不空手来。她家开着小卖部呢。
奶奶也不让她空手回,总要给她装一些东西带回去。
不欠她的。人情不是恁好欠的。有一次,二姨走后,奶奶盯着二姨的背影说。
③明月不经意间发现,奶奶也会盯着她看,那眼神跟过去很不一样。也说不出哪里不一样,反正就是很不一样。
转眼间就到了年。明霞开始相起亲来。一天,二姨又来了,进门就哭着朝奶奶跪下了。奶奶一边抹着泪,一边让明霞赶紧把明月带出去。那天之后,二姨很久都没再来过。逢年过节走亲戚,都是明霞去二姨家。到了第三个年头,明霞嫁了人。嫁的就是二姨村子里的。是二姨说的媒。也是那一年,明月考上了师范学校,离开了杨庄。
如今明月已经五十岁了。长辈都已经去世多年。明月每次回老家就去看姐姐。姐妹俩腻在一起说闲话。
你不知道吧 当年二姨想把你要走,去给她当闺女呢。
怎么会
这还能有假。明霞笑了,那时二姨往咱家跑了多少趟
明月这才突然明白,十二岁那年夏天发生的这件事,某种意义上是一件有关自己一生走向的大事。而在当时的自己看来,却是无事,也只能是无事。
那咋没要走
咱奶舍不得你。
这可没看出来。
咱奶她,明霞顿了顿,把我给了二姨。
怎么会 明月更惊讶了。明明姐姐出嫁前一直住在杨庄,怎么就叫“给了二姨”呢
咱奶对二姨说,我知道你苦,也知道你疼明月。可她还小,你要她干啥 闺女总归是得出门,总归是门亲戚。我应承你,叫你有这一门亲戚。叫我说,你就要明霞。明霞大了,比明月懂事。不像明月,那还是个生砖坯子,何苦费那气。如今登门给明霞说亲的天天踩门儿,眼看就留不住了,立马就能成家。你说,这是多现成的一门亲戚呀。
④明月默默地笑,想起奶奶的样子,不知怎么的,又很想哭。
咱奶把你给二姨,你不难受
难受啥 她也没有真给呀。她只是给了二姨一个说法。不过,话说回来,有没有这个说法,对二姨还挺要紧的。
咱奶说,给大的是假给,给小的是真给。 自家的孩子,又不是揭不开锅,不能真给。
咱奶还说,日子苦是苦些,不离爹娘本家,就是好日子。
(有删改)
文本二:
人到中年越过时光的发现力,那是要走过很多年、经历过很多事才能回望的能力。
读《明月梅花》时,我多次想到美国诗人威廉·斯塔福德的那句诗:
于是这世界诞生两次———
一次是我们所见的样子,
第二次它成了深远的传奇,
它本来如此。
(张莉《写出她们的“本来如此”》,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以“明月梅花”为题,既点出了文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又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审美趣味,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遐想。
B.梅花死后,明月对死亡的意识尚浅,也不能明白奶奶不让她穿梅花衣服的原因,这些情节表现了一个小女孩的懵懂。
C.明霞明月姐妹俩青少年时不亲密,人到中年时反而能亲昵地依偎聊天,这种转变体现了人物的成长,使形象更丰满。
D.文本开头倒叙,主体顺叙,结尾再次倒叙,这样的叙述顺序赋予了故事以沧桑的意味,行文排布自如,技巧娴熟。
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现在的明月对时光匆匆、往事遥隔的惊讶感受。
B.句子②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奶奶掰开二姨和明月时的力度,暗示了内心的坚决。
C.句子③照应了前文二姨“盯着明月”看,同时为后文奶奶对明月的保护埋下伏笔。
D.句子④明月笑是因为奶奶的善良,想哭是因为感受到了奶奶对自己厚重无言的爱。
8.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怎样通过情节设置来增加戏剧性的。(4分)
9.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文本二中诗句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膑列传》)
材料二:
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钞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二百里。何也 ”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侯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
(节选自《后汉书·虞诩列传》)
【注】①大梁:魏国都城。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到A郡B兵C不满三千D而羌众E万余F攻G围赤亭H数十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晋,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来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
B.竖子,小子,与《鸿门宴》中“鲰生说我曰”的“鲰生”都是骂人的话。
C.须,等待,与《扬州慢》中“算而今,重到须惊”的“须”意思不同。
D.因,趁机,与《苏武传》“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的“因”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魏国和赵国的攻击,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将田忌带兵进攻魏国都城,以此缓解韩国的危急局势。
B.庞涓追赶齐军三天,发现了齐国军队的怯弱,非常高兴,于是轻率冒进,最后中了埋伏,兵败身亡。
C.虞诩受邓太后赏识,被任命为武都太守以抵御羌人入侵,他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最终大败羌人。
D.孙膑和虞诩都有将帅的谋略,善于揣度敌方心理,能够根据形势迅速作出合理应对,从而取得胜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4分)
(2)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4分)
14.《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这一战略思想在两则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简要分析。(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屈原塔①
苏辙
屈原遗宅秭归山,南宾古者巴子国。
山中遗塔知几年,过者迟疑不能识。
浮图高绝谁所为 原死岂复待汝力!
临江慷慨心自明,南访重华②讼孤直。
世人不知徒悲伤,强为筑土高岌岌。
【注】①屈原塔:建于南宾县(今重庆忠县)。②重华:对舜帝的美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屈原故居在湖北秭归,而作者却在南宾县见到屈原塔,可见屈原的影响范围之广。
B.南宾屈原塔已建成多年,路过的人却不能够辨识出来,这一现象令诗人疑惑重重,心生不满。
C.第六句未对第五句的疑问作正面回答,但仍表达了自己的认识,体现了宋诗喜发议论的特点。
D.第七、八句想象屈原投汩罗江时的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屈原精神的赞美,也暗含对楚王的指责。
6.诗人为什么认为修筑屈原塔是“强为”之举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课堂上老师介绍了集句联————从已有的不同诗文中选出句子重新组合成的一副对联,并举例说明:举头望明月(李白《静夜思》),荡胸生层云(杜甫《望岳》)。然后老师出上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小斌以李白《将进酒》中“ ”相对;老师出上句“才饮长沙水”,小兰以杜甫《登岳阳楼》中“ ”相对。
(2)针对个别国家对中国的抹黑,中国国防部发言人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 ”两句表示中国的发展壮大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从古到今,时光从不停留,古诗文中有很多感慨时光流逝太过匆匆的句子,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春天还没结束从南到北的旅行, ① 。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即为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它的到来预示着春夏交替,因此又称“春尽日”。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 ② 。每候五日,三候过去便是下一个节气了。到底什么是蝼蝈 历来(甲)。其实,不管特指哪种动物,立夏之后,各路“歌唱家”开始纷纷登场了;再过五天,蚯蚓开始懒洋洋地翻松泥土了;又过五天,王瓜等藤蔓类植物争相攀爬生长,一派(乙)的景象。
如果说春是生的季节, ③ 。进入立夏,日照增加,气温渐升,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农谚有“春争日,夏争时”的说法。此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因此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立夏一到,时令水果登场,人们可以尝尽鲜美。江南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即品尝甜蜜的樱桃、爽口的青梅以及清甜的枇杷。酸酸甜甜,正是初夏的味道。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在诗人的眼里,春日是良晨,夏日亦是佳期,怡人的意象俯视皆是。从春到夏,草木由萌芽至篷勃,大自然从懵懂期到青春期,至此,绿肥红瘦,风暖昼长,一场热闹的盛夏之宴拉开帷幕。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各位‘歌唱家’开始登场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5分)
21.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意象”在词的结构方式上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转折 B.抒情 C.主旨 D.风格
22.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4月20日,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在北京开跑。有人调侃甚至嘲讽“机器人无头还能跑”“工作人员追着给机器人降温”;也有人晒出了莱特兄弟试飞的图片,给予鼓励与支持;参赛方在赛后谈及机器人参赛的意义:比赛中机器人奔跑的速度、避障的灵活度,以及换电的频次和效率,实质上是对环境适应、运动控制、续航能力、通信干扰等技术的极限测试。
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重庆市高2025届高三第八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6 7 11 12 15 21
选项 B A D D D D B B C
1.B A项“在文中特指车站售票员为旅客提供服务的窗口”错误,“一扇窗”在文中也指呈现中国铁路大发展的窗口;C项“有力地消除”曲解文意;D项“中国高铁售票员”是一个群体,不一定每个中国高铁售票员都是“中国名片”。
2.A 曲解文意,“售票员更加需要秉承工匠精神,用真心思,练真本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旅客提供服务。且“冲击”理解错误,电子购票取代线下购票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3.D A项引用外籍教授的话是为了证明在西安北站购买车票体验良好;B项“连续直播6小时”在文中强调的是中国先进的科技手段,C顿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情况,是为了证明央视传统文化类节目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4.示例:①在中国铁路电子客票时代,还需要售票员吗?
②怎么做好一个售票员,从而更好地为旅客提供服务呢?(一点2分)
5.①引导家乡人民在努力中倾注真情,在坚守中提升本领,成为“家乡名片”;②在信息化时代中,进行跨媒介传播,推广家乡文化;③打造能够推广家乡文化的优质节目。(一点2分)
6.D 结尾不是倒叙。
7.D“明月笑是因为奶奶的善良”,表述绝对,明月笑更多是因为奶奶的睿智。
8.①设置偶发事件,如梅花的意外死亡;②设置突转,小说结尾揭晓当年真相;③设置反差情节,霞月姐妹少年时关系不亲密,到中年时反能亲昵依偎;④设置矛盾冲突,如二婶死死抱着我哭不松手,妈妈和明霞都掰不开,最后奶奶坚决掰开;⑤设置双高潮,小说结尾设置了两个高潮,一个是揭晓二姨当年讨要明月,一个是明月得知奶奶假给真留,小说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空间。(一点2分,任答两点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9.①文本二中诗句是指亲历世事时不一定了解事件真相,积累足够的人生经验之后才能发现生活中貌似普通的小事背后的真相。②文本一中小明月不明白二姨对自己莫名的热情,奶奶看自己古怪的眼神等/不了解自己十二岁时的大事等;③五十岁的明月明白了当年的真相,理解了奶奶保护自己的厚爱与睿智。(一点2分,三点满分)
10.BDF
11.D 意思不同。“因与武决”的“因”意思是“于是”。
12.B 齐军并不怯弱。
13.(1)于是命令齐国军队中擅长射箭的一万士兵带着弓弩(或:擅长射箭的齐国士兵带着一万弓弩),在道路两旁埋伏,约定说“傍晚看见火光燃起就一起放箭”。(“万弩”“夹道”“期”各1分,整体句意1分。)
(2)羌人于是率领几千部众,在陈仓、崤谷拦截虞诩,虞诩立即让军队停下来不再前进(第一句1分,“遮”1分,“于陈仓、崤谷”状语后置1分,第三句1分。)
14.①孙膑军队并不怯弱,却向敌人示弱。②虞诩兵力薄弱,却向敌人示强。③虞诩没有向朝廷请兵,却向敌人宣言已请。或:虞诩向敌人宣言等到援军到达再出发,却并未等待。(材料一、二各一点,1点2分,2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率部队救援,径直奔向魏国首都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军离开韩国回国,齐军已经越境向西深入了。孙膑对田忌说:“魏国、赵国、韩国的军队一向勇猛轻视齐国军队,齐国军队被他们称为胆小不敢战,擅长作战的人能顺着事物的形势朝有利方向引导。兵法说,如果奔走一百里去争利,就可能使先头部队的将领受挫折;如果奔走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够赶得到。下令让齐国军队在进入魏国土地之后,先修造十万人吃饭的炉灶,第二天修造五万人吃饭的炉灶,第三天修造三万人吃饭的炉灶。”庞涓带兵追赶了三天,看到那些炉灶之后,悲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国的军队怯懦,进入我国只有三天的时间,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一半了。”于是舍弃了步兵,自己带领轻装精锐的骑兵一日当两日地行军,日夜兼程,快速追赶齐国军队。孙兵估量他们行进的速度,傍晚的时候会追到马陵。马陵这个地方道路狭窄,而且两旁多是险峻阻碍的地势,可以埋伏士兵,于是用斧子砍掉一棵大树的外皮,在露出空白的地方写下“庞涓死在这棵树下面”几个字。于是命令齐国军队中擅长射箭的一万士兵带着弓弩,埋伏在道路两侧,与这些士兵约定“晚上看到有火光点燃就一齐放箭”。庞涓果然在夜里赶到了那棵被砍掉树皮的大树下面,看见白色的树干上有字,就点火照看。那些字还没有看完,埋伏在那里的齐国士兵就万箭齐发,魏国军队大乱,彼此失散。庞涓知道自己的智谋已经穷尽,一定会失败,就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成就了这个小子的名声!”公齐国军队于是乘胜完全打败了魏军,俘虏了魏国的太子申回去。孙膑也因为这一战而名扬天下,世上从此开始流传他的兵法。”
材料二:
羌人侵犯武都,邓太后因为虞诩有将帅的谋略,升任他为武都太守。羌人于是率领几千部众在陈仓、崤谷截击虞诩,虞诩立即令军队停止前进,声张说已经向朝廷请求救兵,等救兵到达再出发。羌人听到后,便分兵劫掠附近县邑。虞诩趁羌人军队分散,昼夜进军,兼程一百多里。命令官兵各做两个炉灶,每天增加一倍,羌人不敢逼近。有人问道:“从前孙膑减灶而你却增灶。兵法说日行不过三十里,以防意外,但是如今每日行进将要二百里。是什么道理呢?”虞诩说:“敌寇人数多,我们士兵少,行动缓慢容易被敌人追上,行动迅速敌人就捉摸不定。敌人见我炉灶日益增多,必然认为武都郡派兵接应,部队多而行动快,一定害怕来追我。孙膑为表示软弱,我为表示强大,这是形势不同的缘故啊。”虞诩到了武都,军队不满三千,而羌兵有万多人,围攻赤亭十多天。虞诩估计羌人将要撤退,就秘密派遣五百多人在浅水埋伏,等候敌人逃跑。敌人果然逃跑,趁机截击,大破羌兵,斩杀俘获甚多,羌人自此败散。
15.B 诗人只是在陈述现象,没有表达疑惑和不满。
16.①屈原本就孤傲正直、品性高洁,他的精神品质是自然彰显的,无需通过筑塔来弘扬;
②世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他的崇高品质和精神追求,只是白白地伤悲。(一点3分)
17.(1)与尔同销万古愁 今上岳阳楼
(2)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3)示例: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一空1分)
18.示例:①夏天已经迫不及待跟了上来。
②三候王瓜生。
③那么夏便是长的季节。(一点2分)
19.甲:众说纷纭。乙:生机勃勃/生机盎然/郁郁葱葱/欣欣向荣。(一空1分)
20.①“各路”强调立夏之后发出啼鸣声响的虫类之多,与上文“不管特指哪种动物”前后衔接更紧密,语言也更活泼;②“纷纷”运用叠词,强调了立夏之后开始活动的动物之多,强化了立夏时节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语言也富于音韵美。(一点2分,两点5分)
21.C“意象”是含有意的象,偏正结构。A项是并列结构,B项是动宾结构,C项是偏正结构,D项是并列结构。
22.“良晨”中的“晨”改成“辰”,“俯视皆是”中的“视”改成“拾”,“篷勃”中的“篷”改成“蓬”。(找出并改对一处得2分,两处得满分)
23.【审题指导】
抓住审题关键:审题的关键在于,表达你对于“机器人参加半程马拉松比赛”这一事件的认识与思考。
关注材料提示:
①有人针对参赛的机器人的外观及功能的稳定性进行调侃甚至嘲讽
②有人肯定了“人机共跑”的壮举,并借助莱特兄弟试飞来予以鼓励,认为机器人参赛是标志性突破且未来前景将更光明。
③参赛方表示,机器人参赛的意义在于对机器人进行极限测试,了解机器人存在的短板,积累更多的数据与经验,发掘更多的潜力与可能,助力后续的研发与改进。
明确写作任务:可以结合这一热点事件,介绍当下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景,再结合材料提示选择你支持的观点进行有条理的论述;也可以自选角度,阐明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立意参考】
①合理看待人工智能的优势与短板,客观看待其发展前景,提供合理建议。
②解读“人机共跑”背后蕴藏的科技密码,肯定机器人参赛的创新性意义,可以据此作出引申,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壮大都需要敢于尝试、勇于挑战,迈出“第一步”。
③解读机器人参赛背后的深刻意义,即对其稳定性和动力系统的考验,可以据此作出引申,挑战极限,发掘潜力,突破自我。
④解读机器人参赛背后的深刻意义,即技术迭代需要我们的艰辛探索,也承载着大家的愿景,可以据此作出引申,拥抱新科技,探索新未来。
【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公众(10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表达 20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畅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分 字体工整 /字体清楚 字体基本清楚 字体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较有深意
征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20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分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实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色彩
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四、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