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8 23: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下18《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囊萤夜读》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则,本课是单元“成长故事”主题下的文言短篇,文本语言凝练。讲的是晋朝人车胤学习的故事。文中“恭勤不倦”写出了车胤勤勉认真、学习不知疲倦的场面。“以夜继日”表现出车胤刻苦学习的画面。本课在该单元里承载着感受古代少年勤奋读书的精神、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古今读书环境的巨大变迁,为学生领悟"恭勤不倦"的精神内核搭建了极具张力的思辨场域。因此本课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组词等方法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囊萤夜读”时,更要在思辨中筑牢文化根基,厚植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语言运用:能用组词的方法帮助理解词意,结合注释、插图,读懂两个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思维能力:初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审美创造: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描写少年勤学好问的。
教学重点:
通过借助注释、组词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并积累成语“囊萤夜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游戏:看图猜成语
1.出示“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画蛇添足”成语的图片,学生猜一猜是哪个成语。
2.点明成语的由来:这些成语有些出自古代文献,有些来自于文言文,它们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设计意图】:成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看图猜成语的游戏,以生动的画面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能激发其探究欲,助力文化在现代课堂中传承与延续 。
一、单元视角,激趣导入
1.出示篇章页,引出主题
今天我们要开启一个新单元的学习,大家看,小伙伴们背着书包向前奔跑,深深浅浅的脚印写满—“成长的故事”。
这个单元我们要一起走进古之圣贤成长路,优秀少年成长路,我的少年成长路,从他们身上感受什么叫成长。
2.趣品“囊”字,理解题意
(1)瞧,我们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就是《文言文二则》,今天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一起读——《囊萤夜读》。
(2)你们看这张图片来猜一猜“囊”是什么意思呢。(口袋)
(3)那课题中的这个“囊”是口袋的意思吗?引出“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板贴:借助注释
(4)范写“囊”,边写边说注意点。短短横,扁扁口,短竖竖在竖中线,秃宝盖可以写宽一点,两个小口扁扁并列排,下面先两横,再两竖,最后一横稍长,撇捺要舒展。
(5)用口袋装的是什么呢?(萤火虫)。补齐课题,现在你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用口袋装萤火虫照明,在夜间读书。”真好,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篇章页导入,引导学生先浏览目录,建立单元联结,了解“成长”这一主题。在“囊”字的趣味探究中,从看图片猜字义,借助注释解字义,顺学而导培养学生自主解题的能力。
二、循声正读,感知文言
1.设疑课题,走进文本
(1)同学们,那是谁在囊萤夜读呢?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文言文和现代文不一样,我们要反复读,所以老师请同学们至少读3遍,做到字字清晰,句句响亮。
板书:谁?
学生反馈:谁在囊萤夜读? 预设:胤 胤恭 胤恭勤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
古人经常用一个字来称呼一个人:光持石击瓮破之。“光”指的是谁?唯戎不动,指的是谁? 胤恭勤不倦,“胤”就是指?原来是“胤”在囊萤夜读啊。谁来读一读课文?师根据学生朗读在人名的后面划停顿。
2.读准多音字“盛”
(1)第二句有点长,有点难读,老师给你们点时间,自己再来多读几遍。
(2)指名读,老师发现这句话中这个字你读得特别准,你为什么读“盛chéng”啊?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等理解“把东西放在练囊里就是chéng”。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3.读好语气词“焉”
孩子们,我发现这个字你们读得特别准“焉”,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其实啊,它和我们现代文中的“啊,呀”是一样的,也是一个语气词。读的时候把调拖一拖,会了吗?现在我们再来练一练吧。
指名读,男女生分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读”这一核心要素始终贯穿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以核心问题“谁在囊萤夜读呢?”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顺学而导知道要在人物的后面稍作停顿。对于难读的句子,将字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加深对字词含义的理解。读好语气词“焉”,能更好地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三、寻径析义,通文达意
(一)学习第一句:
1.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有韵味了,车胤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告诉我们。
(1)板贴: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谁也来介绍介绍?我们一起来介绍介绍。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真好,你借助注释发现了他的特点。
(3)引出组词法:这里还有一个“倦”是什么意思呢?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上这样的组词法来帮助我们理解。(板贴:组词法)
2.谁再用自己的话给我们介绍一下,车胤是个怎么样的人。
(1)看,你们借助注释和组词知道了车胤是个怎么样的人,真会学习。
(2)齐读第一句。
3.方法小结:刚刚我们用借助注释,组词的方法知道了车胤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4.你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和组词还有什么方法呢?(板贴: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
(二)学习第二句:
1.“那他为什么要囊萤夜读,又是怎么囊萤夜读的呢?”我们要自己去找答案了。板书:为什么 怎么样
2.学生运用多法自主探究。
3.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学习单,说一说车胤为什么要囊萤夜读,又是怎么囊萤夜读的。
4.谁来告诉我们,车胤为什么要囊萤夜读。这个组词法用的真好,表扬你。
5.那他又是怎么囊萤夜读的,继续来交流。交流的时点拨学习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组词法.....)
哇,真是太棒了。孩子们,你们用上了这些方法就能自己学习文言文了。
6.同桌合作:来,同桌之间说一说车胤为什么囊萤夜读,又是怎么囊萤夜读的。
【设计意图】:以核心问题为导向,通过探究囊萤夜读的原因与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促使学生深入文本。学习单作为自主探究的脚手架助力学生借助注释,组词,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读文本。通过个人思考,集体交流的多元互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
四、鉴古思今,明志砺心
1.再读课文:同学们,借助着注释和组词的方法,我们知道了车胤为什么要囊萤夜读,以及怎么囊萤夜读的。让我们回到这个故事,再来读一读,齐读。
2.引发思辨:故事流传了千年,现在就浓缩成了这样一个成语。一千六七百年过去了,车胤早已离我们远去,我们也不再需要捉萤火虫来读书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你觉得有意义吗?(出示:囊萤夜读带给我们的启示?)
3.交流讨论:是啊,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幸福,就更应该发奋读书。将中国人的读书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所以“囊萤夜读”才成为了一个成语,流传至今。
4.配乐朗读:孩子们,这样的一个成语,这样的一个故事。让我们深受启发,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赞一赞这个故事。
5.背诵积累:让我们伴着音乐,将这篇饱含古人智慧与读书精神的文章背诵下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囊萤夜读”故事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辨经典价值,挖掘成语背后古人勤学精神,从而传承中华读书文化,厚植民族精神。以配乐诵读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亲近文言文。
板书设计
囊萤夜读
恭勤不倦 博学多通
借助注释
组词法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反思
在教育的星河中,文言文始终是熠熠生辉的存在,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千年记忆,更蕴含着滋养精神成长的文化养分。回顾《囊萤夜读》的教学,我以诵读为基、以问题为引、以思辨为翼,尝试在传承与创新中探寻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现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梳理如下:
一、诵读涵泳,声韵叩启千年文脉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资源。学习文言文,“读”这一核心要素始终贯穿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在“循声正读,感知文言”这一初始环节,学生对于“谁在囊萤夜读呢?”是不清晰的。因此我放手让学生去读。在读的过程中,顺学而导,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找到答案。知道了“原来是车胤在囊萤夜读”后,再勾连《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古人常用一个字来称呼一个人,学生再读课文时自然而然就会在人物的后面进行停顿。当读到“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时,学生不约而同地读出了“chéng”,展现出对文言文的初步感知力。我抓住契机问为什么读这个音,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说到“就像我们盛饭、盛菜一样,这里是把萤火虫装到白色薄绢做的口袋里”,他们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将字义与读音紧密结合。
从读通到读准的浅读,到借助注释,组词等方法的的研读,再到以问促读的深读,在循环往复的朗读中,车胤的人物品质逐渐清晰。同时学生也在不断地诵读中亲近文言,在理解中传承文化。
二、问学启思,诘问深探文本之蕴
“核心问题”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关键媒介,也是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的重要桥梁。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结合学情设计具有系统性,探究性和精炼性的“核心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本课旨在反复诵读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句子的意思,熟读成诵,体会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对此,我从课文标题入手,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核心问题:(1)谁在囊萤夜读?(2)他为什么要囊萤夜读,又是怎么囊萤夜读的呢?(3)“囊萤夜读”带给我们的启示?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借助学习单用上习得的借助注释,组词等方法开启了自主探究之旅。在探究“为什么要囊萤夜读”时,学生通过对“贫”“油”等字的组词分析,逐步理解了车胤面临的学习困境;在梳理"怎么样囊萤夜读"过程时,学生又通过对“练囊”“盛”“照”“继”等字的寻径析义,厘清了具体步骤。
实践证明,当核心问题与学习单有效结合,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化身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在后续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问题设计,增强问题的开放性与启发性,实现思维能力与素养的协同发展。
三、古今观照,思辨洞悉文言内涵
文言文篇幅虽较为简短、精练,但内涵丰富,蕴含着理性和智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优质土壤”。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抛出“故事流传了千年,现在就浓缩成了这样一个成语。一千六七百年过去了,车胤早已离我们远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囊萤夜读’的故事,你觉得有意义吗?”这一问题,以成语文化为锚点,引导学生突破文本表层,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展开思辨。有的学生感悟到“车胤用几十只萤火虫的微光才能照亮书本,而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有明亮的灯光、丰富的书籍,简直太幸福了,更应该发奋读书。”有的学生觉得“车胤连基本的照明条件都没有,却能主动创造机会学习,而我们有时还会偷懒拖延,今后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将成语与故事紧密相连,深刻体会到“囊萤夜读”作为成语,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因此要将这种勤学苦读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文言文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载体,更是启迪思维、塑造文化品格的重要媒介,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其思维训练价值,让学生在经典中汲取智慧,实现思维与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