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新部编版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语文新部编版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08:2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语文新部编版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楞楞磕磕的,祥子看着杠夫把棺材埋好,他没有哭。他的脑中像烧着一把烈火,把泪已烧干,想哭也哭不出。呆呆的看着,他几乎不知那是干什么呢。直到“头儿”过来交待,他才想起回家。
屋里已被 A 给收拾好。回来,他一头倒在炕上,已经累得不能再动。眼睛干巴巴的闭不上,他呆呆的看着那有些雨漏痕迹的顶péng。既不能睡去,他坐了起来。看了屋中一眼,他不敢再看。心中不知怎样好。他出去买了包“黄狮子”烟来。坐在炕沿上,点着了一支烟,并不爱吸。呆呆的看着烟头上那点蓝烟,忽然泪一串串的流下来,不但想起 B ,也想起一切。到城里来了几年,这是他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楞楞磕磕( ) 炕上( ) 顶péng( )
(2)上面文段选自《骆驼祥子》,文段中的A是 (填人名),B是 (填人名)。
(3)根据提示,完成【批注】
【批注】
语言的地方色彩:
(4)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你从A、B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小说情节,回答她的价值在哪里?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油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文章。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笔记体小说指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卖油翁》选自《归田录》,《归田录》是笔记体小说。
C.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秦时明月汉时关”等。
D.古人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陈康肃公善射”“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中的“公”“翁”是对男子的谦称。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B.一双球鞋、一个篮球、一套校服……这些在城里孩子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却是那些生活条件艰苦的留守学生深埋心底的梦想。
C.在京剧《霸王别姬》中,梅兰芳以惟妙惟肖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重情重义的虞姬形象。
D.由于他刻苦练字,锲而不舍,所以他的书法艺术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4.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①辽阔的冀中平原,微风拂过,田野里散发着麦子成熟的香气;浩渺的白洋淀,湖水波动,小渔船轻快地穿梭于芦苇丛间;在层层的麦浪里,在密密的芦花荡中,冀中人民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实堡垒……这些富有诗意的场景,就来自于《白洋淀纪事》。
②冀中平原是孙犁的家乡,白洋淀是他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孙犁    ,    ,    ,赋予白洋淀以英雄的气质和浪漫的色彩。“白洋淀”自然也成了孙犁的标签,一提到孙犁,人们就仿佛看到白洋淀“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1)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白描的手法刻画自己的父老乡亲
②用富有诗情的笔调描绘他熟悉的草木湖泊
③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讲述他们的故事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辽阔的冀中平原,微风拂过,田野里散发着麦子成熟的香气。
分析:以上四个加点词的词性分别为形容词、名词、动词、动词。
B.在层层的麦浪里,在密密的芦花荡中,冀中人民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实的堡垒。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白洋淀”自然也成了孙犁的标签。
分析:“自然”是个多义词,义项不止一个,在这里用的是“理所当然”的义项。
D.一提到孙犁,人们就仿佛看到白洋淀“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分析:这个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5.小豫想在活动中给同学们分享孙犁谈读书的一段话,但不小心弄乱了中间几句的语序。请你选出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 )
多大的作家,也不能说都能投合每个人的口味。 像屠格涅夫的短篇,我不太喜欢,可是,我就爱读他的长篇。他那几部长篇,我劝你一定逐一读过,一定会使你入迷的。
①我不知道你们那里有什么书,只是举例说明之。
②总之,你读着脾气相投的,无妨就多读他一些,无论是长篇或短篇。
③但是,我明知道好,也读了一些,但不如像读普希金、高尔基的短篇,那样合乎自己的气质。
④例如莫泊桑、屠格涅夫,我知道他们的短篇小说好,特别是莫泊桑,他的短篇小说,那真是最规格的。
A.①④③②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二、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朝花夕拾》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②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
③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④“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⑤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阿长与〈山海经〉》选段
⑥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⑦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⑧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五猖会》选段
6.请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中画线句子写一个批注。
7.请为《阿长与〈山海经〉》选段中画线句子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8.妈妈带你读书,你希望她采用寿镜吾先生的方式还是“父亲”的方式,为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2)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故园东望路漫漫, 。(岑参《逢入京使》)
(4)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5)《竹里馆》中,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心情的句子是: , 。
(6)《春夜洛城闻笛》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诗句是: , 。
(7)《逢入京使》中,表达诗人由于行路匆忙,只好用捎口信的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诗句是: , 。
(8)《晚春》中,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情感和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的诗句是: , 。
四、现代文阅读
下面这篇文章入选了学校文学社的“美文共赏”栏目,小语同学所在的七年级(9)班的同学们读完后,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
爱的角力
①两年前的春天,小曹的父母重建了农村的老房子。原先中规中矩的平房被推倒了,小曹的父母建起两层楼房,还装修成民宿的样式——在合围结构的房子中央装上落地玻璃窗,并预留了一个天井,天井里种上细细的水竹,放上父亲这些年从山上捡来的奇石。
②为什么要建这座大房子?她父母的想法是,人老了,只盼着儿孙能多回家陪陪他们。他们执拗地认为,只要老家房间够多,卫生间里装上了智能马桶,有拍照好看的餐桌与茶几,孩子们就愿意回来小住。
③果然,新房子造好之后,父母就陷入无尽的等待,他们翻晒被褥、腌制腊味、浇灌菜园,就等着儿女的汽车喇叭在院门前摁响。这份沉甸甸的期待,也变成了一家人的精神压力——小曹与哥哥、弟弟都有些愧疚,以前每两个月才长途跋涉开车回家一次,但现在父母用一辈子的积蓄翻建房子,他们都掂量着回家的次数是不是太少了。
④然而,人到中年,做儿女的也事务繁忙,加班、做家务、辅导孩子,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填满了。为了腾出时间去探望父母,小曹每周一到周五都过得紧张,可能凌晨还在赶制标书,深夜还在厨房里对付油渍。疲困至极时,她心里也有抱怨。终于有一天,小曹鼓足勇气对母亲说:“既然所有的爱都是双向奔赴的,你们也不能总站在原地不动啊,也不能总是眼巴巴等着我们回家啊,我们也很累。”
⑤话刚说出口,小曹就后悔了。在视频里,小曹明显看到母亲的脸色像大晴天里飘来一片乌云,倏然暗下去了。之后,回不回家就变成了一个“话题沼泽”,双方都得绕着走。小曹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父母也不再接二连三以“笋子已经帮你们挖好了,鸡已经杀好了”“腊肉已经可以吃了,再晚一步你们就看不到蜡梅花了”等理由来催促儿孙们回老家了。在双休日,小曹终于可以睡到自然醒,也终于有时间去美术馆看展览、带孩子去游乐园了,但是,这份自在轻盈为什么又夹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空茫呢?
⑥某一天,父亲突然主动给她打电话,说村委会邀请到一位给孩子们讲授风筝制作方法的老师,在村里找寻教室未果,看中了他们家敞亮的天井和客厅,想租用客厅用作手工课教室。外聘的老师很忐忑,因为这种公益性课程经费有限,之前问过几家民宿,都因为价钱谈不拢而作罢。
⑦谁想,父亲一听就答应了,说:“你们尽管来,有孩子们在,大房子就有生气。租金多少都无所谓,我们老了,要这么多钱做啥用?”他还说,孩子们搭风筝的骨架肯定需要竹篾,后面山坡上的竹园也是他们家的,看中什么竹子他就替他们砍来用。他还给来上课的师生准备了烘青豆和蜜薯干当茶点。那蜜薯与青豆也都是自家菜园的收成。
⑧这件事好像给父母的生活凿开了一条缝。这条缝里透出月光、清风和竹子的清香,也透出一份活力。
⑨于是这一年来,父母家的大客厅就成为课外讲习所,老师在这里教孩子们写春联、染布、做青团和鲜肉月饼。连父亲也被聘请加入了课外教师的队伍。
⑩从母亲发来的视频里,小曹看到父亲在教孩子们识别如今已成老古董的农具与渔具,教他们如何点豆腐、晒柿饼、收桃胶。小朋友们还戴上手套与斗笠面罩,学着父亲的样子避开“嗡嗡”萦绕的蜜蜂,蹑手蹑脚地在蜂箱里掰下一点儿色如琥珀、状如软胶的蜂蜜,放进嘴里品尝。顿时,他们都被浓稠的甜味齁到,小脸上堆满惊讶。父亲在一旁笑着,犹如恶作剧得逞的小伙伴一样。小曹被愧疚捏拢的心终于舒展开来。
两位老人也发现,有了大房子,迎接的也不一定是自家儿孙,当他们帮助想做事却没有场地的年轻人时,自己的生活也从枯索萧瑟变得丰沛饱满起来。年轻一辈的到来使河岸上的老柳树忽然有了腰身,有了青绿之色,有了明媚的生气。
有意思的是,当父母不再那么盼望儿孙回家时,孙辈却约好了要回爷爷家,因为爷爷要教村里的孩子玩“植物敲拓染”。小曹的儿子和侄女听说后,提出了小小的抗议:“别人家的孩子都学会了,咱们曹家的小孩倒不会,这怎么说得过去?”
小曹笑起来,她知道,在两代人“爱的角力”中,这一回,是父母赢了。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0.为了理清文章的内容和小曹的情感变化,小语和组员绘制了以下表格。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小曹家的故事 小曹的情感
小曹父母建了新房,期待儿孙常回家看看 (1)
小曹为了周末能回家,平时疲累至极 不满
(2) 空茫
新房的客厅成了课外讲习所,父母的生活忙碌充实 (3)
(4) 愉快认输
11.批注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形式,请你根据要求,结合上下文为画线句子作批注。
(1)这件事好像给父母的生活凿开了一条缝。这条缝里透出月光、清风和竹子的清香,也透出一份活力。(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年轻一辈的到来使河岸上的老柳树忽然有了腰身,有了青绿之色,有了明媚的生气。(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12.七年级(9)班的同学们在阅读完这篇作品后,就人物形象开始了小组讨论。请你结合选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想起了《台阶》中的父亲。
小雨:嗯,盖新房对两位父亲而言,都是人生中的重要事件。
小文:我觉得这两位父亲在形象上都有相同之处:(1)
小晴:我觉得这两位父亲还是有不同之处的:(2)
13.小文同学不明白文章以“爱的角力”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夐无与比①,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②,独酌独吟。会有风雨暴至,有紫衣老人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③,颇肆陵侮。逡巡④,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人上马呵殿⑤而去。颖士仓忙觇⑥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也。”
(节选自《唐摭言》)
【注释】①夐(xiòng)无与比:远没有人能和他相比。②逆旅:旅店。③散冗:闲散平庸的样子。④逡巡:过了一会儿。⑤呵殿:前呼后拥。⑥觇:打听。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释担而立 ②康肃笑而遣之
③会有风雨暴至 ④呵殿而去
1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车 马 卒 至 老 人 上 马 呵 殿 而 去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②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
17.【甲】文陈康肃和【乙】文萧颖士在性格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六、作文
18.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中的故事。这些照片,有的让你回味,有的给你启示,有的令你捧腹大笑,有的让你潸然泪下……
请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要求:①立意自定,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新部编版第三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1) kē kàng 棚
(2) 小福子 虎妞
(3)作品散发着浓浓的“京味儿”,如选段“买了包‘黄狮子’烟”“把棺材埋好”表现了老北京的人情风俗、市井生活;“楞楞磕磕”“头儿”“一串串”等北京方言词汇,具有浓郁的“京味儿”。
(4)示例一:选A。小福子是祥子的情人,他的温柔、善良给祥子的黑暗生活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她的被逼自杀,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示例二:选B。虎妞大胆泼辣,控制欲强,他爱祥子,给了祥子一个“家”,替丈夫圆梦,为他买辆新车,让祥子过上一段安稳、体面的生活。
2.D
3.C
4.(1)A
(2)D
5.D
6.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用“摇”“拗”写出了先生读书时的忘我、陶醉,一改他之前严肃的形象,显得和蔼可亲,表达了鲁迅对寿镜吾先生的怀念和敬仰。 7.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疼爱,赞美了她朴实和善良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她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8.示例一:我希望她采用寿镜吾先生的方式。因为先生读书的陶醉神情很有感染力,会激发我读书的兴趣;他的严而不厉,让我既能学到知识,又不会对读书产生抵触和反感心理。示例二:我希望她采用“父亲”的方式。因为“父亲”的方式看似很严厉,但是“我”却因此背过了许多书。虽然,当时不理解,但是后来明白了这对“我”是很有益的。
9. 明月来相照 此夜曲中闻折柳 双袖龙钟泪不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10.(1)愧疚 (2)父母不再催着儿孙们回家,在双休日,小曹终于能自己安排时间了 (3)舒心/释怀 (4)孙辈们主动约好要回乡村的爷爷家 11.(1)“凿开”是“用力挖开”的意思,形容力度很大,形象地写出外聘教师来租用客厅当教室这件事给父母落寞幽闭的生活带来了美好、光明与活力。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母比作老柳树,写出父母在帮助老师们开设手工课,父亲加入课外教师队伍后,生活有了寄托,精气神十足,生命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12.(1)两位父亲都老实厚道、勤劳朴实,是典型的中国式农民
(2)《台阶》中的父亲自尊自强,盖新房是因为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但盖好新房后父亲却老了,生活也没有了动力;《爱的角力》中的父亲无私、有传统手艺,盖新房的原因是希望儿孙们能常回家看看他们,后来自家新房成为公益教室后,父亲也乐在其中 13.①概括主要内容,暗示文章主旨。本文写父母建新房盼儿孙回家,子女挤时间回家,“爱”成为双方的牵挂也成为负担,并产生了“角力”;②以“爱的角力”为题,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人们对经营亲情的反思。
14. 放下 打发 突然 离开 15.车马卒至/老人上马/呵殿而去 16.①陈尧咨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②(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处旅店休息,独自喝酒吟诗。 17.傲慢,轻视他人。陈康肃因擅长射箭技术,常“以此自矜”,轻视卖油翁;萧颖士考中进士,于是“恃才傲物”,欺侮老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