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内容分析:《两茎灯草》中“两根手指”这一事例,表现了严监生的吝啬的特点,细致的动作描写更是突出了严监生的极度吝啬。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体会人物特点。接着细读课文,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是如何表达人物特点的。接着对比阅读,感受异同。最后扩展到已学的古诗词中的人物。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运用:能精准提取《两茎灯草》中“三次猜测”的关键信息,用表格/曲线图呈现情节波折。 2. 思维能力:通过对比群文,能辩证分析“波折”的合理性,避免“为转折而转折”的逻辑漏洞。 3.审美创造:感受不同文体(小说、诗歌、寓言)中“波折”带来的情感张力(如严监生的焦急、财主的愤怒与惊喜)。 4. 文化自信:发现“文似看山不喜平”是中外共通的文学追求,增强对中国传统“三叠式”叙事(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的文化认同。
重、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体会人物特点。 难点:初步了解通过描写他人反应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任务一:与经典为友——发现大千世界众生相 活动流程: 活动一:入营考验,解密“波折”档案 活动二:主文探秘,拆解“波折方程式” 活动三:群文阅读,破解“波折”形态 活动四:写作练习,创作“专属波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入营考验,解密“波折”档案
1. 职业盲盒揭晓身份 (PPT上展示职业盲盒特效) 师:同学们,欢迎来到“职业体验营”!今天我们将通过抽取职业盲盒,体验不同角色。请一位同学代表,从盲盒中抽取一张身份卡——(学生抽取卡片,全员为"作家")。恭喜各位,你们已成为“青苗作家”!不过(出示手机模拟退稿信),你们的首篇稿件被编辑打回了…… (PPT播放“叮——您有新的退稿信”音效,展示退稿理由) “亲爱的作家:您的故事主题不错,但情节如‘白开水’般平淡。请前往‘波折训练营’,学会用‘一波三折’抓住读者!”今日,就让我们追随严监生那神秘的 “两根手指”,一同破译 “写波折” 的文学密码! 2.预热游戏:发现“三折”基因 在正式踏入创作秘境前,先瞧瞧那些名垂千古的经典故事,是如何在字里行间 “玩转转折”的! (PPT依次出示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孟母三迁的“三”字关键词) 根据画面猜故事:三顾茅庐(师:看来难不倒大家,来换个玩法。) 根据人物猜故事:三打白骨精 根据结果猜故事:孟母三迁(PPT:故事的结尾文字节选) 3.背景介绍 想要进入训练营,得先找到我们这次训练营的负责人,也是这篇课文的作者,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预设:吴敬梓。 教师相机介绍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4.字词学习 师:吴敬梓给了我们一本“波折”档案,可惜上面带着密码,需要我们学习字词,解开密码。 学生根据预习单完成字词学习。 阅读课前要求 认真记录活动要求 课前热身。 猜故事。 了解作者背景资料。 学习生字词。
活动意图:以职业盲盒与退稿信创设真实创作困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通过经典故事猜谜,唤醒学生对 “三叠式” 叙事的认知经验,为后续学习铺垫。
活动二:主文探秘,拆解“波折方程式”
1.整体感知,完成表格,拆解“三次猜测” 恭喜各位新锐作家进入训练营,请开启《两茎灯草》的文学探险之旅!请跟录音,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 预设:严监生临死时的场景,他因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硬撑着不肯咽气。 2.同学们,你们是从哪里看出严监生吝啬这个特点的呢?展示填好的人物名片,并对人物特点进行概括。 3.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边读边做批注。 4.速读文本,用手中的 “任务卡”,记录严监生的亲人分别做了什么猜测?他的反应有何变化?这不仅是一场阅读挑战,更是我们学习构建波折情节的绝佳契机! 学生完成表格,师生交流答案。 5. 小组绘图:制作“情节曲线图” 编辑们期待看到我们对情节波折的独特理解!小作家们,拿起笔,用波浪线绘制出众人猜测严监生 “两根手指” 的跌宕过程。这条波浪线,就是故事曲折情节的生动写照。前后四人为一组,发挥团队智慧,让情节曲线跃然纸上! 6. 启发创作思考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大多数小说的情节从不是笔直的坦途,而是在发展与高潮处,总会横生枝节,让故事偏离预期轨道。经历重重波折后,再回归主线,这便是 “一波三折” 的独特魅力。它赋予小说直击人心的魔力,让读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小结:其结构公式可概括为:设悬(误会)→ 蓄势(升级)→ 反转(释疑) 阅读梳理文章内容,交流完成的人物名片。 预设: 严监生是一个吝啬的人。都要死了,还怕两茎灯草费钱。 …… 边读边做批注,对课文的所思、所感、所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批注。 读完后,交流感受。
活动意图:让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认知,阅读课文,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严监生吝啬的描写方法;边读边做批注,帮助学生关注到具体的动作描写,并初步体会其表达效果。 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所采用的策略是借助人物名片提取关键信息及批注。。
活动三:群文阅读,破解“波折”形态
1.诗歌中的“极速反转”:唐伯虎《祝寿诗》 师:谁说波折只能藏在小说里?看唐伯虎如何用四句诗“玩转心跳”! 唐伯虎的《祝寿诗》 引导学生们小组内交流表达古诗文中的人物特点,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完善气泡图。 2.引导评价;教师对各小组发言进行评价。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下五男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1)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逐句在PPT上展示本诗,每展示一句,让学生试想人们当时听到诗句后的反应,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展示原文人们听到诗句后的反应。 师:这天,一财主为其母亲摆寿宴,多次邀请唐伯虎,唐伯虎实在推辞不得,只得出席。财主兄弟五人热情地邀请唐伯虎为其母亲题诗以贺。唐伯虎挥笔写下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财主,母亲生日,唐伯虎为您的母亲写的这第一句诗,你的心情怎么样? (我们看看财主五兄弟跟你的感受是否一样。请看原文:财主五兄弟脸上顿时现出怒色。) 出示故事曲线图。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3)深入理解“一波三折” 请同学们仔细数一数,这首诗唐伯虎用了“一波几折”呢? 小结:“折”也要折得合情合理,不能硬折,要顺其自然,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思考已学诗词中的人物。 回忆阅读古诗文,说出人物特点,用气泡图梳理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表达。 各小组发言交流,其余组认真倾听。 自我评价。
活动意图:通过表格拆解与绘图,将抽象的情节波折转化为可视化分析,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 “一波三折” 的结构规律;结合公式总结,实现从阅读分析到写作方法的迁移
活动四:写作练习,创作“专属波折”
1.联结“初试身手”:从“特点”到“波折” 还记得那封退稿信的挑战吗?现在,各位作家请将目光聚焦在家人身上,抓住他们独特的性格特点,如 “爷爷的节俭”“姐姐的马虎” 等。先写下一个平凡的日常事例,再运用 “一波三折” 的创作技巧,赋予它扣人心弦的精彩! 普通事例:妈妈总让我穿秋裤,我觉得烦。 波折设计: ①第一天:我不肯穿秋裤,妈妈把秋裤藏进书包,我赌气不穿。 ②第二天:发现秋裤口袋缝着暖宝宝,才知道她怕我着凉。 ③第三天:我主动穿上秋裤,妈妈却笑了:“今天升温,不用穿啦!” 2.小结波折密码备忘录 结构公式:设悬(误会)→ 蓄势(升级)→ 反转(释疑) 黄金法则:波折要 “合情理”(符合人物性格)、“出意外”(突破读者预期) 文化发现:中国传统 “三叠式” 叙事(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和中外文学共通的 “文似看山不喜平” 追求。 3.结营宣言:经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各位小作家对如何更好的设计情节有了更深的心得,现在请大家朗读“波折宣言”,并签下自己的大名。 理解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学习描写方法
活动意图:跨体裁赏析诗歌、寓言、现代诗,拓宽学生对 “波折” 的认知边界;通过补白创作,强化 “合情理、出意外” 的创作准则,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技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