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内容分析:《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的祥子是一位拉车夫,通过细致的外貌描写,表现出祥子的健壮和十足的精气神。两个片段都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批注片段中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全班交流、梳理、总结,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出人物特点的。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老北京民俗文化,激发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语言运用:能识别并解释文中方言词汇,体会京味儿语言特点;运用“身材、衣着、相貌”三要素描写人物外貌。 思维能力: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分析外貌描写与人物性格、职业素养的关系。 审美创造:感受老舍简练而生动的语言风格,能通过朗读、想象还原祥子的“挺脱”形象。
重、难点: 重点1.抓住“身材、衣着、相貌”三方面,分析祥子的外貌特点及人物形象。 2.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独特魅力,理解外貌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难点 结合职业情境,理解“挺脱”的深层含义(健壮体魄与坚韧精神的统一) 2.迁移运用外貌描写方法,体现人物的职业特质。
任务一:与经典为友——发现大千世界众生相 活动流程: 活动一:走近挺脱的祥子 活动二:在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走近挺脱的祥子
1.齐读课题《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理解课题。 预设:他是谁?“挺脱”是什么意思?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他”指祥子;“挺脱”是方言,指强劲,结实,本课指祥子挺拔、高大、坚强、健壮、结实。课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祥子比作“一棵挺脱的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挺拔、高大、坚强、健壮、结实的特点,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 完成人物名片,共同交流。 2.这个片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呢? 预设:外貌描写。外貌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比如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 3.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对祥子进行外貌描写的? 预设:第1自然段写了祥子的身材和穿着,第2自然段写了祥子的相貌。 4.学习描写“穿着”的部分,知道外貌描写能交代人物身份。 (1)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祥子的身材和穿着。 预设1:身材方面:祥子长得很高大,他有铁扇面似的胸,直硬的背,又宽又威严的肩,有一对大脚。 点拨:“出号”就是形容特别大。 交流:这样的身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预设:高大健壮。 预设2:穿着方面:把衣服杀进腰,下穿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 点拨:可以结合注释理解“杀进腰”的意思是把腰勒得细一些。 (2)朗读课文,体会祥子身材的特点。 点拨:可以关注刚才提到的相关词句,读出祥子的身材高大、结实、健美。 (3)交流:从祥子的穿着上,你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吗?你见过老北京车夫的照片吗?点拨:观察老北京车夫的照片,了解祥子就是这样穿着打扮的。 (4)小结: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外貌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 5.学习描写“相貌”的部分,知道外貌描写能体现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交流:祥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预设:结实硬棒。 点拨:“硬棒”就是结实有力的意思。 (2)再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是从哪里看出祥子结实的。 预设1: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预设2: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 预设3: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 (3)思考:祥子对自己的模样满意吗? 预设:他对自己的模样是满意的,他对自己这样一个结实硬棒、充满活力的身体感到自信。 (4)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祥子的结实硬棒。 (5)小结:通过外貌描写,祥子结实健美的样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齐读课文。 学生朗读《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个片段,边读边想象祥子的外貌特征。 同桌间互相学习。 同桌之间,一个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片段,一个听完后提出建议。 认真听别人的建议并改正。 交流感受。
活动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汇报,自读自悟《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个片段,并交流这个片段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活动二:在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
1.这三个片段都刻画了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同样是写人,这三个片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预设:《摔跤》描写了小嘎子在与小胖墩儿摔跤过程中不同的动作,表现了他顽皮、机敏的人物特点。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通过对人物穿着、体态、相貌的刻画,展现了一个健壮、朴实、充满生机的人力车夫形象。 《两茎灯草》重点描写了严监生临死前,始终伸着两个指头的典型事例,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2.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学习了两种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还知道了它们的作用。如果我们平时要记录下某个人物的特点,也可以根据人物教师总结:《人物描写一组》为我们刻画了几个呼之欲出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有争强好胜、聪明机敏的小嘎子,有吃苦耐劳、自尊要强的祥子,有视财如命的严监生。人物性格的灵动,得益于作者合理运用了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它还告诉我们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状态适当地采用这些描写方法。 思考并回答。 三个片段的相同之处是:都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三个片段的不同之处是:《摔跤》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还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还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两茎灯草》主要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还运用了语言描写。 学习描写方法。 玩儿游戏。 回顾课程。
活动意图: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比较三个片段中人物描写方法的异同,并体会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指导学生活学活用,做“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加深对人物描写方法的领悟。
活动三:群文阅读,破解“波折”形态
1.诗歌中的“极速反转”:唐伯虎《祝寿诗》 师:谁说波折只能藏在小说里?看唐伯虎如何用四句诗“玩转心跳”! 唐伯虎的《祝寿诗》 引导学生们小组内交流表达古诗文中的人物特点,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完善气泡图。 2.引导评价;教师对各小组发言进行评价。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下五男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1)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逐句在PPT上展示本诗,每展示一句,让学生试想人们当时听到诗句后的反应,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展示原文人们听到诗句后的反应。 师:这天,一财主为其母亲摆寿宴,多次邀请唐伯虎,唐伯虎实在推辞不得,只得出席。财主兄弟五人热情地邀请唐伯虎为其母亲题诗以贺。唐伯虎挥笔写下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财主,母亲生日,唐伯虎为您的母亲写的这第一句诗,你的心情怎么样? (我们看看财主五兄弟跟你的感受是否一样。请看原文:财主五兄弟脸上顿时现出怒色。) 出示故事曲线图。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这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3)深入理解“一波三折” 请同学们仔细数一数,这首诗唐伯虎用了“一波几折”呢? 小结:“折”也要折得合情合理,不能硬折,要顺其自然,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思考已学诗词中的人物。 回忆阅读古诗文,说出人物特点,用气泡图梳理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表达。 各小组发言交流,其余组认真倾听。 自我评价。
活动意图:通过表格拆解与绘图,将抽象的情节波折转化为可视化分析,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 “一波三折” 的结构规律;结合公式总结,实现从阅读分析到写作方法的迁移
活动四:写作练习,创作“专属波折”
1.联结“初试身手”:从“特点”到“波折” 还记得那封退稿信的挑战吗?现在,各位作家请将目光聚焦在家人身上,抓住他们独特的性格特点,如 “爷爷的节俭”“姐姐的马虎” 等。先写下一个平凡的日常事例,再运用 “一波三折” 的创作技巧,赋予它扣人心弦的精彩! 普通事例:妈妈总让我穿秋裤,我觉得烦。 波折设计: ①第一天:我不肯穿秋裤,妈妈把秋裤藏进书包,我赌气不穿。 ②第二天:发现秋裤口袋缝着暖宝宝,才知道她怕我着凉。 ③第三天:我主动穿上秋裤,妈妈却笑了:“今天升温,不用穿啦!” 2.小结波折密码备忘录 结构公式:设悬(误会)→ 蓄势(升级)→ 反转(释疑) 黄金法则:波折要 “合情理”(符合人物性格)、“出意外”(突破读者预期) 文化发现:中国传统 “三叠式” 叙事(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和中外文学共通的 “文似看山不喜平” 追求。 3.结营宣言:经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各位小作家对如何更好的设计情节有了更深的心得,现在请大家朗读“波折宣言”,并签下自己的大名。 理解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学习描写方法
活动意图:跨体裁赏析诗歌、寓言、现代诗,拓宽学生对 “波折” 的认知边界;通过补白创作,强化 “合情理、出意外” 的创作准则,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技巧的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1.完成配套练习册。 拓展性作业:用所学知识写一写自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