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20:1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登高必赋。”我国古典诗词中,登高显诗抒怀是一个传统。古代文人每年登高,往往会有诗作,比如杜甫登高,就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荀子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刘御说“登山则情满于山”,登上高处,眼界开闲往往会触动诗人内心的情感。
今天,我们来赏读两首”登高诗”,品味两位诗人在登施高处时,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七年级下册
陈子昂
古代诗歌五首
幽州即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位于今北京城东南。由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或“黄金台”成为圣明君主广揽贤才的象征。
幽州台
陈子昂
(661—702)
字伯玉,唐代诗人,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诗骨”之称。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等。
陈子昂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
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
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诗歌
chuànɡ

七年级下册
王安石
古代诗歌五首
王安石(1021—1086)
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
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他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字介甫,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飞来峰简介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朗读诗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同是登高望远抒怀,它们的抒怀方式有何不同?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把握每一句的表达方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指后世的贤明君主。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诗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突出时间绵长,一去不返。表达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歌赏析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
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表明了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衬托诗人的孤独渺小。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蕴含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哲理。
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这两句蕴含什么哲理?
诗歌赏析
诗歌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了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流露出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
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一个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的陈子昂。
……
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 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合作探究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山上古塔之高,写明自己立足点很高。
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实写自己登高远望,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了全诗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诗歌前两句写景,写出什么景象,表现诗人怎样的态度
诗歌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
在古代诗歌中,曾被用来比喻奸邪小人。联系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实行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争等行为,这应是战斗的宣言,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浮云”有何含义?
诗歌赏析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陆贾《新语 慎微篇》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补充资料
“浮云”一词最早出于孔子之口,后被历代诗人所引用,常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浮云也表示无实际意义的事物;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虚无缥缈,转瞬即逝的事物。多用于不在意的事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诗写了诗人身在高处
纵情远眺时的体会,表现了诗人
的高瞻远瞩和不畏困难、不惧奸
邪的勇气和决心,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深刻哲理。
这两句诗表现一个怎样的诗人,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诗歌赏析
读出了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
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领悟诗情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领悟诗情
《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根据要求进行默写。
注意易错字
“悠”“怆”
(2)《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的诗句是: 。
它与王之涣诗“ ”相似,与苏轼诗“ ”一脉相承。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根据要求进行默写。
1、《登飞来峰》中,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诗人的远大志向,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想象中所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