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通用版)模板10说明方法类题型(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年中考语文答题技巧(通用版)模板10说明方法类题型(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09 20:29:00

文档简介

模板10 说明方法类题型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 说明方法类题型只包含方法的判定和作用的理解,命题形式相对单一,而且有明显的标志词“说明方法”“作用”,题型以简答题为主,此外还有填空题和选择题,试题难度不大。
常见设问 一、常见设问形式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和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 3、写出第×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二、常见题型 1.方法指认(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第④段主要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 2.方法及作用(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本文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关键词 说明方法及作用
命题预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种题型,其考查内容包括两上方面:一是对文章、段落或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二是对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理解。
答题模板
第一步 判断说明方法
第二步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第三步 组织答题语言
第四步 检查答案,确保完整准确
注意 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语
技巧点拨
一、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子: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将事物按一定标准分类,逐一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列数字:用具体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获得深刻印象。
下定义:用简洁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读者明确概念。
打比方:用比喻手法说明事物,使其更生动、形象。
列图表:通过图表直观展示信息,使说明更清晰、易懂。
引资料:引用名言、资料等,增强说明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摹状貌: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特征,使其更具体、生动。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复杂概念。
二、答题技巧
1.识别说明方法
仔细阅读文本,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如“例如”、“据统计”、“与……相比”等,这些往往是说明方法的标志。
2.分析说明作用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说明方法是如何帮助阐明事物特征的。
使用规范的语言描述作用,如“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使说明更具说服力”等。
3.答题格式
采用“方法+作用”的格式,如“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的特点”。
三、答题注意点
描述方向 答题要素 答题术语/作用模板
举例子 判断术语 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
作用模板 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把抽象复杂的事物(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 判断术语 确数、约数等如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等。
作用模板 用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 判断术语 一类(种)××,另一类(种)××;(一)(二)(三)等表序数的词。
作用模板 为了说明××的特征(道理),文章条理清晰地从××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不同事物特征明了/事物之间关系清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突出。
作比较 判断术语 比、而、相对于、较等。
作用模板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打比方 判断术语 像、仿佛、如、犹如等。
作用模板 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下定义 判断术语 ××是××;这就是××;××叫(作)××。
作用模板 ××是××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作诠释 判断术语 ××是××,××叫××。
作用模板 具体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通俗易懂。
摹状貌 判断术语 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如:有的像××,有的像××。
作用模板 通过描摹××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文章生动活泼。
引资料 判断术语 引用名言诗文、新闻报道、谚语、神话传说等资料。
作用模板 a.引故事神话传说:以××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b.引名人名言: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列图表 判断术语 柱状图、箭头图、表格等
作用模板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数字、步骤等加以说明,直观、明了、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说明方法作用通用模板 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词+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效果
真题示例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第④段主要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
【答案】 作比较 通过对比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和冬眠时的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的变化,突出强调了冬眠与常态睡眠的区别,表现冬眠现象的特殊性及冬眠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模板运用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
第④段“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可知,这里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动物冬眠和自然常态睡眠作比较,第④段的中心为:“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因此作比较为了说明动物冬眠和睡眠差别很大。作比较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拥抱5G—A商用时代
①2019年5G技术进入商用阶段以来,全球5G用户已突破15亿,5G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通信技术更新迭代和新终端新业态不断涌现,5G—Advanced(5G—A或5.5G)应运而生。它引入通感一体、无源物联、内生智能等新技术,可使网络性能提升10倍,满足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推进5G—A建设,不断激活发展潜能。
②从技术应用上来讲,对生产端而言,5G—A的连接能力大幅扩展,并走向全场景应联尽联,为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行业打开全新空间。例如在中国山东的一家工厂,运用5G—A的配电器和空开保护,加上无人机和机器人,实现了发电设备的自动化巡检、故障快速隔离和恢复供电,巡检效率提升了24倍,全年平均断电时长从5.4小时缩减到25分钟。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③对消费者而言,5G—A可以促进沉浸式业务、家庭带宽业务体验升级,为智慧家庭、智慧文旅等提供助力。网络带宽升级,可为用户收看4K/8K高清视频等提供技术支撑,促进裸眼3D、扩展现实等沉浸式业务的规模化应用,使消费者享受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体验。中国杭州亚运会期间,观众就可以通过终端小程序全程沉浸式3D智能观赛。
④中国正在加速推进5G—A商用建设。中国移动宣布今年将在超过300个城市部署5G—A商用网络,目前已公布首批100个商用城市名单。中国联通打造的基于5G—A的超高清浅压缩编码制播系统,创造了制播领域全球最高上行码率纪录。中国电信也在多个省市完成了三载波聚合(3CC)百站规模部署,并在钢铁、矿山、医疗等行业探索落地5G—A关键技术。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设备商,在2023年10月发布了全球首个5G—A全系列商用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原生万兆、原生绿色、原生智能三大创新技术支撑5G—A商用发展。
⑤5G—A是5G演进到6G的关键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去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展示了对6G的愿景和共识。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与5G—A当前研究的标准有近70%的重叠。因此,发展5G—A也是在提前培育6G相关产业要素,为6G的落地做好产业储备。今年,全球有望实现5G—A的规模化商业应用,一个更加智能便捷的世界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9日,有改动)
本文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子、列数字;
举了中国在山东的一家工厂运用5G—A技术的例子,并列举了“24倍”“从5.4小时缩减到25分钟”等相关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5G—A的运用对生产端而言,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的特点。
模板运用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划线句中,“例如在中国山东的一家工厂”列举了中国山东一家工厂的具体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能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5G—A在生产端的应用情况;“巡检效率提升了24倍,全年平均断电时长从5.4小时缩减到 25分钟”中,列举了“24倍”“5.4小时”“25分钟这”一系列具体的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以具体段例子、准确的数据有力地说明了5G—A技术给生产效率带来的显著提升,从而更好说明了第②段“对生产端而言,5G—A的连接能力大幅扩展,并走向全场景应联尽联,为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行业打开全新空间”,使得说明内容更加准确、科学、有说服力。
举一反三
1.(2025·上海奉贤·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当植物受伤时
①整理文件时,手上被A4纸划了一个口子:不慎摔一跤,膝盖被地面磕出伤口没关系,只要消消毒,没几天就结痂、愈合了。很多动物受点小伤,会舔舔伤口,晒晒太阳,过不了几天又生龙活虎。大家有没有想过,动物可以如此,植物受伤又该怎么办呢?
②说到受伤,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痛”,但植物作为一种拥有纤维素细胞壁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并不像动物那般拥有专门的神经系统,也不会像人或很多动物那样“疼痛”。神奇的是,它们仍然能“知道”自己哪儿受了伤,并采取应对措施。
③当受到伤害时,植物会启动自身的防御机制。释放电信号、化学信号是植物受伤时最先作出的反应,比如很多植物叶片被人为采摘或者动物啃食而受伤时,受损部分会释放谷氨酸,这种物质会让植物受伤处产生钙信号,并在短时间内传递到植株全身。随后植株便在体内开启防御机制,提醒植株的其他部位有危险降临,要做出防卫。而它们的防卫手段通常是释放防御激素,如受伤的植物会释放一些吸引寄生蜂的臭味激素,这些寄生蜂会吃掉攻击植物的昆虫,或者触发释放味道难闻的化学物质,使得昆虫对它们失去胃口,以此来保护自己。
④植物受到伤害时,还能发出人类听不到的声音。科学家做过大量实验,番茄挤榨和烟草茎切断后,这些植物其实能够发出超声波。据统计,当番茄被挤榨的时候,在1小时内发出了25种超声波,烟草茎被切断后则发出了15种超声波,而没有被切割和挤榨的植物,只是偶尔发出超声波,平均每小时测不到一次。可见,植物对伤害还是有反应的,只是我们平时很难感知到。当一棵植物被害虫啃食而受伤发出超声波时,还能够提醒周边植物,使其提前部署防御机制,从而显著提升植物社群的整体防护力。
⑤由此看来, 植物没有神经系统, 它们拥有复杂而独特的感知与反应机制, 会感知到自己受的伤害并做出反应。
⑥面对伤害,植物该怎么“疗伤”呢?事实上,植物还有一套高效的修复机制。植物受伤后会分泌植保素,植保素是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它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起到防御病害的作用。例如,豆科植物在受到真菌感染后,会分泌大豆植保素,对真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植物还会通过分泌一些物质来封闭伤口。比如松树受到伤害后,伤口处就会分泌出松脂保护伤口。此外,植物受伤后,伤口附近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会被激活,这些细胞能够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来填补受损的部分。如树木的树干受伤后,形成层细胞会加速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细胞,使树干的结构逐渐恢复。有一些草本植物,根尖和茎尖的分生组织细胞也可以参与受伤组织的修复,它们就像“修复小能手”,用细胞再生的方式确保植物伤口修复,直至“痊愈”后继续生长。
⑦正是依靠着这些独特的生物学机制,植物在遇到各类伤害后能够迅速修复伤口,从而在环境压力和外界威胁下继续生存下去。
⑧植物伤口的愈合有利于植物本身,而研究植物伤口的愈合机制,人类也能从中受益,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存策略,也为农业等诸多领域带来广泛的应用价值。
对第④段画线内容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主要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植物受到伤害时能发出人类听不到的声音。
B.主要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番茄被挤榨的时候发出的超声波比烟草茎被切断后发出的超声波种类更多。
C.主要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番茄被挤榨和烟草茎被切断后能够发出超声波。
D.主要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植物对伤害是有反应的,且能发出更多人类听不到的声音。
2.(2025·河北唐山·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00岁的紫禁城
①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宫城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算起,紫禁城已有600年的历史。
A.___________
②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诏,“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以百万之众,终岁在官供役”,历经14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凝结无数人智慧的紫禁城竣工,其“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明成祖之后又多有增补,尤以嘉靖时期扩建最多。
③当年修紫禁城的楠木,悉数来自四川、贵州、云南的深山巨壑,砍伐时多有生命危险,“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然后要等待雨季来临,利用山洪冲下来,再通过江河运到北京。保和殿后面最大的那块石雕,重250吨,只能在冬天,每隔几里打口井,铺成一条条冰道,粗木棍子做滚杠,牲口拉加人拽,运到紫禁城。
④站在景山的万春亭,晴天时可以清晰看到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北京中轴线,而贯穿紫禁城的这一段,串起重重宫门广庭、越过错落有致的金色琉璃屋顶,两端与之高度重合,成就了北京城最令人赞叹的对称美。
B.___________
⑤清朝在不改变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对紫禁城修修补补,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格局,而每一次改变都为我们留下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
⑥太和殿(那时叫奉天殿)最早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然而9个月后就不幸被雷电击中,化为灰烬。直到20年后的正统五年才得以重建。嘉靖三十六年和万历二十五年,太和殿两次被焚毁。李自成撤离北京前,纵火焚烧紫禁城,太和殿虽然未被焚毁,却也是残垣断壁,清顺治帝的登基大典只能在太和门举行。顺治二年,太和殿才重修完成。康熙十八年,再次被火焚毁。康熙忙着平定三藩、征战噶尔丹,直到三十四年才再兴工。
⑦紫禁城见证了康乾盛世,也见证了晚清的腐朽与灭亡,在时代的变迁中迎来新生。
C.___________
⑧1925年10月10日,随着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昔日的紫禁城变成了博物馆。
⑨文物南迁的故事值得铭记。为保护文物安全,1933年2月起,故宫博物院1.3万余箱百余万件文物分5批南迁。在全民族的守护与支持下,这些文物先南迁华东,后避地西南,最后集中重庆,分道东归南京,历经劫难而完好无损,创造了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⑩1953年故宫组建了专门的古建维修队,在10年间完成了430多项工程,使故宫近16万平方米古建筑得到了不同规模的修缮。1957年,故宫开始率先在古代木建筑中安装避雷针。70年代末,对电力、热力系统进行改善,消除了很多安全隐患。
1961年,故宫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故宫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科学的环境监测使它得到最严格的保护。
600个春秋,紫禁城完成了从前朝后庭的家国天下到人民共享共有的博物院的转换,实现了从明清两朝皇宫到世界文化遗产的跨越,一次次走向重生。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7日,有删改)
【链接材料】
近年来,故宫做出许多社会大众能够乐于享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产品。例如故宫娃娃、手机壳、电脑包、鼠标垫、U盘等,因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而持续热销。
为了更好塑造品牌形象,故宫博物院在确保每件文化产品都拥有故宫创意元素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产品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把控,力争使每件产品均具备高质量。
(选自《故宫文创这样造品牌》,《人民日报》2019年3月1日)
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1.(2025·天津·一模预测)阅读《如何给山峰测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给山峰测高
于先文
①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怎样测量山峰的准确高度呢?主要有三种方法。
②目前,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一般来说,是从山脚下一个已知海拔高的点出发,利用水准仪和两把水准尺测量相距不远两点间的高差。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水准测量进度慢,例如,200米左右高度的山,沿上山路测量也需要1天;如果碰到草木丛生没有路的山,测量进度就更加缓慢。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
③相比之下,三角高程测量法要简单快捷得多。我们测量448.9米的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在山脚下,利用安置在海拔高已知点上的全站仪,瞄准安置在山顶的棱镜,可测得视线的高度角和距离,利用数学方法就能算出一个垂直高差。这个垂直高差加上已知点海拔高和全站仪高,再减去山顶棱镜高,就得到了山的海拔高。这个方法虽然“多快好省”,但仅仅适合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山峰。
④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2020年,我国科学家测量珠穆朗玛峰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个方法测得的是大地高,大地高需要减去一个叫作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值,才能得到海拔高。要想得到精确的大地水准面差距,需要有严密的数学模型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等数据,这也是2020年在珠峰测量中开展重力测量的重要原因。目前,北斗卫星测高误差已可控制在5厘米之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能达到毫米级精度,进而全面替代水准和三角高程测量法。
⑤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准确的山峰高度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重要地理数据;另一方面,对于山峰及周边区域的高程监测,也可用于地壳形变、板块运动等演变机理研究,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报。此外,准确了解山峰的高度,还有利于科学家开展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分析沧海桑田的变化趋势,探索人类家园的未知奥秘。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B.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D.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2.(2025·山东滨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
①地下岩层深处,不但有珍贵的油气资源,也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海洋油气钻探过程中,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捕获伴生的二氧化碳,将其封存在海底?
②6月1日,距离广东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恩平15—1原油钻采平台上,高碳原油生产井、生产处理系统、二氧化碳压缩机等设备依次启动,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后,通过二氧化碳回注井,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海床之下800多米的咸水层中,实现长期稳定封存。
③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投用,也意味着我国初步形成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项目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将超过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
④二氧化碳顺利回注到海底地层,要突破哪些“关卡”?
⑤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存储位置。中国海油的专家们找到了一个状似倒扣“巨碗”的地质构造,具有自然封闭性,能实现二氧化碳长期稳定封存。
⑥位置选好后,就要钻一口垂直深度近900米,水平位移超3000米的大位移井,建立一条向“巨碗”输送二氧化碳的通道。如此大的水平位移,井壁摩擦力成倍提高,钻井时很容易被卡住,加上海底浅层土质松软,钻井时井眼容易垮塌和漏失钻井液。
⑦针对这些挑战,钻井专家定制了特制钻井液,既能抵抗酸性二氧化碳腐蚀,也能支撑井壁、润滑井眼,让二氧化碳回注之路通畅无阻。不仅如此,注气管柱还加装了光纤监测装置,每隔1米就有1个监测点,数千只敏锐的“眼睛”全方位观察管柱是否存在泄漏。
⑧我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构造底层圈闭多,具备二氧化碳封存的良好地质条件,封存潜力预测达2.58万亿吨,能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模板10 说明方法类题型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 说明方法类题型只包含方法的判定和作用的理解,命题形式相对单一,而且有明显的标志词“说明方法”“作用”,题型以简答题为主,此外还有填空题和选择题,试题难度不大。
常见设问 一、常见设问形式 1、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和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 3、写出第×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二、常见题型 1.方法指认(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第④段主要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 2.方法及作用(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本文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关键词 说明方法及作用
命题预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种题型,其考查内容包括两上方面:一是对文章、段落或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二是对所运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理解。
答题模板
第一步 判断说明方法
第二步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第三步 组织答题语言
第四步 检查答案,确保完整准确
注意 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语
技巧点拨
一、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子: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将事物按一定标准分类,逐一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列数字:用具体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准确、更具说服力。
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获得深刻印象。
下定义:用简洁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读者明确概念。
打比方:用比喻手法说明事物,使其更生动、形象。
列图表:通过图表直观展示信息,使说明更清晰、易懂。
引资料:引用名言、资料等,增强说明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摹状貌: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特征,使其更具体、生动。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复杂概念。
二、答题技巧
1.识别说明方法
仔细阅读文本,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如“例如”、“据统计”、“与……相比”等,这些往往是说明方法的标志。
2.分析说明作用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说明方法是如何帮助阐明事物特征的。
使用规范的语言描述作用,如“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使说明更具说服力”等。
3.答题格式
采用“方法+作用”的格式,如“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的特点”。
三、答题注意点
描述方向 答题要素 答题术语/作用模板
举例子 判断术语 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
作用模板 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把抽象复杂的事物(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 判断术语 确数、约数等如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等。
作用模板 用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 判断术语 一类(种)××,另一类(种)××;(一)(二)(三)等表序数的词。
作用模板 为了说明××的特征(道理),文章条理清晰地从××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不同事物特征明了/事物之间关系清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突出。
作比较 判断术语 比、而、相对于、较等。
作用模板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打比方 判断术语 像、仿佛、如、犹如等。
作用模板 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下定义 判断术语 ××是××;这就是××;××叫(作)××。
作用模板 ××是××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作诠释 判断术语 ××是××,××叫××。
作用模板 具体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通俗易懂。
摹状貌 判断术语 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如:有的像××,有的像××。
作用模板 通过描摹××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文章生动活泼。
引资料 判断术语 引用名言诗文、新闻报道、谚语、神话传说等资料。
作用模板 a.引故事神话传说:以××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b.引名人名言: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列图表 判断术语 柱状图、箭头图、表格等
作用模板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数字、步骤等加以说明,直观、明了、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说明方法作用通用模板 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词+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效果
真题示例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第④段主要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
【答案】 作比较 通过对比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和冬眠时的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的变化,突出强调了冬眠与常态睡眠的区别,表现冬眠现象的特殊性及冬眠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性。
模板运用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
第④段“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可知,这里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动物冬眠和自然常态睡眠作比较,第④段的中心为:“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因此作比较为了说明动物冬眠和睡眠差别很大。作比较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拥抱5G—A商用时代
①2019年5G技术进入商用阶段以来,全球5G用户已突破15亿,5G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通信技术更新迭代和新终端新业态不断涌现,5G—Advanced(5G—A或5.5G)应运而生。它引入通感一体、无源物联、内生智能等新技术,可使网络性能提升10倍,满足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当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推进5G—A建设,不断激活发展潜能。
②从技术应用上来讲,对生产端而言,5G—A的连接能力大幅扩展,并走向全场景应联尽联,为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行业打开全新空间。例如在中国山东的一家工厂,运用5G—A的配电器和空开保护,加上无人机和机器人,实现了发电设备的自动化巡检、故障快速隔离和恢复供电,巡检效率提升了24倍,全年平均断电时长从5.4小时缩减到25分钟。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
③对消费者而言,5G—A可以促进沉浸式业务、家庭带宽业务体验升级,为智慧家庭、智慧文旅等提供助力。网络带宽升级,可为用户收看4K/8K高清视频等提供技术支撑,促进裸眼3D、扩展现实等沉浸式业务的规模化应用,使消费者享受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体验。中国杭州亚运会期间,观众就可以通过终端小程序全程沉浸式3D智能观赛。
④中国正在加速推进5G—A商用建设。中国移动宣布今年将在超过300个城市部署5G—A商用网络,目前已公布首批100个商用城市名单。中国联通打造的基于5G—A的超高清浅压缩编码制播系统,创造了制播领域全球最高上行码率纪录。中国电信也在多个省市完成了三载波聚合(3CC)百站规模部署,并在钢铁、矿山、医疗等行业探索落地5G—A关键技术。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设备商,在2023年10月发布了全球首个5G—A全系列商用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原生万兆、原生绿色、原生智能三大创新技术支撑5G—A商用发展。
⑤5G—A是5G演进到6G的关键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去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展示了对6G的愿景和共识。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与5G—A当前研究的标准有近70%的重叠。因此,发展5G—A也是在提前培育6G相关产业要素,为6G的落地做好产业储备。今年,全球有望实现5G—A的规模化商业应用,一个更加智能便捷的世界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9日,有改动)
本文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子、列数字;
举了中国在山东的一家工厂运用5G—A技术的例子,并列举了“24倍”“从5.4小时缩减到25分钟”等相关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5G—A的运用对生产端而言,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的特点。
模板运用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划线句中,“例如在中国山东的一家工厂”列举了中国山东一家工厂的具体例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能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5G—A在生产端的应用情况;“巡检效率提升了24倍,全年平均断电时长从5.4小时缩减到 25分钟”中,列举了“24倍”“5.4小时”“25分钟这”一系列具体的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以具体段例子、准确的数据有力地说明了5G—A技术给生产效率带来的显著提升,从而更好说明了第②段“对生产端而言,5G—A的连接能力大幅扩展,并走向全场景应联尽联,为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行业打开全新空间”,使得说明内容更加准确、科学、有说服力。
举一反三
1.(2025·上海奉贤·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当植物受伤时
①整理文件时,手上被A4纸划了一个口子:不慎摔一跤,膝盖被地面磕出伤口没关系,只要消消毒,没几天就结痂、愈合了。很多动物受点小伤,会舔舔伤口,晒晒太阳,过不了几天又生龙活虎。大家有没有想过,动物可以如此,植物受伤又该怎么办呢?
②说到受伤,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痛”,但植物作为一种拥有纤维素细胞壁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并不像动物那般拥有专门的神经系统,也不会像人或很多动物那样“疼痛”。神奇的是,它们仍然能“知道”自己哪儿受了伤,并采取应对措施。
③当受到伤害时,植物会启动自身的防御机制。释放电信号、化学信号是植物受伤时最先作出的反应,比如很多植物叶片被人为采摘或者动物啃食而受伤时,受损部分会释放谷氨酸,这种物质会让植物受伤处产生钙信号,并在短时间内传递到植株全身。随后植株便在体内开启防御机制,提醒植株的其他部位有危险降临,要做出防卫。而它们的防卫手段通常是释放防御激素,如受伤的植物会释放一些吸引寄生蜂的臭味激素,这些寄生蜂会吃掉攻击植物的昆虫,或者触发释放味道难闻的化学物质,使得昆虫对它们失去胃口,以此来保护自己。
④植物受到伤害时,还能发出人类听不到的声音。科学家做过大量实验,番茄挤榨和烟草茎切断后,这些植物其实能够发出超声波。据统计,当番茄被挤榨的时候,在1小时内发出了25种超声波,烟草茎被切断后则发出了15种超声波,而没有被切割和挤榨的植物,只是偶尔发出超声波,平均每小时测不到一次。可见,植物对伤害还是有反应的,只是我们平时很难感知到。当一棵植物被害虫啃食而受伤发出超声波时,还能够提醒周边植物,使其提前部署防御机制,从而显著提升植物社群的整体防护力。
⑤由此看来, 植物没有神经系统, 它们拥有复杂而独特的感知与反应机制, 会感知到自己受的伤害并做出反应。
⑥面对伤害,植物该怎么“疗伤”呢?事实上,植物还有一套高效的修复机制。植物受伤后会分泌植保素,植保素是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它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起到防御病害的作用。例如,豆科植物在受到真菌感染后,会分泌大豆植保素,对真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植物还会通过分泌一些物质来封闭伤口。比如松树受到伤害后,伤口处就会分泌出松脂保护伤口。此外,植物受伤后,伤口附近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会被激活,这些细胞能够进行有丝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来填补受损的部分。如树木的树干受伤后,形成层细胞会加速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细胞,使树干的结构逐渐恢复。有一些草本植物,根尖和茎尖的分生组织细胞也可以参与受伤组织的修复,它们就像“修复小能手”,用细胞再生的方式确保植物伤口修复,直至“痊愈”后继续生长。
⑦正是依靠着这些独特的生物学机制,植物在遇到各类伤害后能够迅速修复伤口,从而在环境压力和外界威胁下继续生存下去。
⑧植物伤口的愈合有利于植物本身,而研究植物伤口的愈合机制,人类也能从中受益,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存策略,也为农业等诸多领域带来广泛的应用价值。
对第④段画线内容的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主要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植物受到伤害时能发出人类听不到的声音。
B.主要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番茄被挤榨的时候发出的超声波比烟草茎被切断后发出的超声波种类更多。
C.主要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番茄被挤榨和烟草茎被切断后能够发出超声波。
D.主要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植物对伤害是有反应的,且能发出更多人类听不到的声音。
【答案】D
思路详解
这篇文章通过解释植物在受伤时的自我防御和修复机制,揭示了植物在无神经系统的情况下依然能感知并应对外界伤害的复杂性。文章结构清晰,从植物对伤害的感知、防御反应到修复机制,层层递进,展现了科学的严谨。选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增强了说服力。通过探讨植物愈合机制在农业上应用的潜力,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使读者更好理解植物的生存策略及其对人类的潜在价值。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辨析。
第④段画线内容将番茄被挤榨、烟草茎被切断后发出超声波的情况与没有被切割和挤榨的植物进行对比,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植物在受到伤害时会发出更多人类听不到的声音,从而说明植物对伤害是有反应的。
故选D。
2.(2025·河北唐山·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600岁的紫禁城
①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宫城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算起,紫禁城已有600年的历史。
A.___________
②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诏,“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以百万之众,终岁在官供役”,历经14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凝结无数人智慧的紫禁城竣工,其“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明成祖之后又多有增补,尤以嘉靖时期扩建最多。
③当年修紫禁城的楠木,悉数来自四川、贵州、云南的深山巨壑,砍伐时多有生命危险,“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然后要等待雨季来临,利用山洪冲下来,再通过江河运到北京。保和殿后面最大的那块石雕,重250吨,只能在冬天,每隔几里打口井,铺成一条条冰道,粗木棍子做滚杠,牲口拉加人拽,运到紫禁城。
④站在景山的万春亭,晴天时可以清晰看到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北京中轴线,而贯穿紫禁城的这一段,串起重重宫门广庭、越过错落有致的金色琉璃屋顶,两端与之高度重合,成就了北京城最令人赞叹的对称美。
B.___________
⑤清朝在不改变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对紫禁城修修补补,形成今日紫禁城的基本格局,而每一次改变都为我们留下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烙印。
⑥太和殿(那时叫奉天殿)最早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然而9个月后就不幸被雷电击中,化为灰烬。直到20年后的正统五年才得以重建。嘉靖三十六年和万历二十五年,太和殿两次被焚毁。李自成撤离北京前,纵火焚烧紫禁城,太和殿虽然未被焚毁,却也是残垣断壁,清顺治帝的登基大典只能在太和门举行。顺治二年,太和殿才重修完成。康熙十八年,再次被火焚毁。康熙忙着平定三藩、征战噶尔丹,直到三十四年才再兴工。
⑦紫禁城见证了康乾盛世,也见证了晚清的腐朽与灭亡,在时代的变迁中迎来新生。
C.___________
⑧1925年10月10日,随着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昔日的紫禁城变成了博物馆。
⑨文物南迁的故事值得铭记。为保护文物安全,1933年2月起,故宫博物院1.3万余箱百余万件文物分5批南迁。在全民族的守护与支持下,这些文物先南迁华东,后避地西南,最后集中重庆,分道东归南京,历经劫难而完好无损,创造了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⑩1953年故宫组建了专门的古建维修队,在10年间完成了430多项工程,使故宫近16万平方米古建筑得到了不同规模的修缮。1957年,故宫开始率先在古代木建筑中安装避雷针。70年代末,对电力、热力系统进行改善,消除了很多安全隐患。
1961年,故宫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故宫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科学的环境监测使它得到最严格的保护。
600个春秋,紫禁城完成了从前朝后庭的家国天下到人民共享共有的博物院的转换,实现了从明清两朝皇宫到世界文化遗产的跨越,一次次走向重生。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7日,有删改)
【链接材料】
近年来,故宫做出许多社会大众能够乐于享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产品。例如故宫娃娃、手机壳、电脑包、鼠标垫、U盘等,因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而持续热销。
为了更好塑造品牌形象,故宫博物院在确保每件文化产品都拥有故宫创意元素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产品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把控,力争使每件产品均具备高质量。
(选自《故宫文创这样造品牌》,《人民日报》2019年3月1日)
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答案】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数字写出我国对故宫古建筑修葺的重视。
思路详解
这篇文章《600岁的紫禁城》全面介绍了紫禁城从建成至今的历史变迁,强调其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的重大历史意义。文章通过描述不同朝代对紫禁城的修葺以及其在历次战争与灾难中的历久弥新,展示了紫禁城的坚韧与恢弘。文中还提到紫禁城从皇宫到博物馆的转变及其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成就,结合现代文创产品的推出,呈现出紫禁城的古老与现代文化交融的魅力。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根据第⑩段中的“1953年故宫组建了专门的古建维修队,在10年间完成了430多项工程,使故宫近16万平方米古建筑得到了不同规模的修缮。1957年,故宫开始率先在古代木建筑中安装避雷针。70年代末,对电力、热力系统进行改善,消除了很多安全隐患”可知,“10年间完成了430多项工程”“近16万平方米古建筑”这些具体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这些准确的数字,具体而直观地展现了我国在相关时间段内对故宫古建筑进行修缮的工程数量之多以及涉及的古建筑规模之大,从而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对故宫古建筑修葺工作的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对故宫进行维护,让读者能够更清晰、更确切地感受到对故宫保护的力度和成果。
1.(2025·天津·一模预测)阅读《如何给山峰测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给山峰测高
于先文
①山峰的高度通常指海拔高,是以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到山顶的垂直距离。怎样测量山峰的准确高度呢?主要有三种方法。
②目前,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一般来说,是从山脚下一个已知海拔高的点出发,利用水准仪和两把水准尺测量相距不远两点间的高差。水准测量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甚至毫米级。但水准测量进度慢,例如,200米左右高度的山,沿上山路测量也需要1天;如果碰到草木丛生没有路的山,测量进度就更加缓慢。因此,该方法只适合测量较低的山峰。
③相比之下,三角高程测量法要简单快捷得多。我们测量448.9米的南京紫金山主峰,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在山脚下,利用安置在海拔高已知点上的全站仪,瞄准安置在山顶的棱镜,可测得视线的高度角和距离,利用数学方法就能算出一个垂直高差。这个垂直高差加上已知点海拔高和全站仪高,再减去山顶棱镜高,就得到了山的海拔高。这个方法虽然“多快好省”,但仅仅适合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山峰。
④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测量山峰高度,工作更加简便且测量精度高。2020年,我国科学家测量珠穆朗玛峰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个方法测得的是大地高,大地高需要减去一个叫作大地水准面差距的值,才能得到海拔高。要想得到精确的大地水准面差距,需要有严密的数学模型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等数据,这也是2020年在珠峰测量中开展重力测量的重要原因。目前,北斗卫星测高误差已可控制在5厘米之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可能达到毫米级精度,进而全面替代水准和三角高程测量法。
⑤掌握山峰高度,对工程建设、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准确的山峰高度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的重要地理数据;另一方面,对于山峰及周边区域的高程监测,也可用于地壳形变、板块运动等演变机理研究,以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报。此外,准确了解山峰的高度,还有利于科学家开展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分析沧海桑田的变化趋势,探索人类家园的未知奥秘。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B.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D.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答案】A
思路详解
考查说明方法。
根据画线句中的“例如”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句中有准确的数字,这是列数字。联系前句“但水准测量进度慢”可知,此处举例子与列数字说明了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
故选A。
2.(2025·山东滨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
①地下岩层深处,不但有珍贵的油气资源,也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海洋油气钻探过程中,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捕获伴生的二氧化碳,将其封存在海底?
②6月1日,距离广东深圳西南约200公里的恩平15—1原油钻采平台上,高碳原油生产井、生产处理系统、二氧化碳压缩机等设备依次启动,将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分离,加压至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后,通过二氧化碳回注井,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海床之下800多米的咸水层中,实现长期稳定封存。
③这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投用,也意味着我国初步形成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处理、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空白。项目预计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将超过15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
④二氧化碳顺利回注到海底地层,要突破哪些“关卡”?
⑤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存储位置。中国海油的专家们找到了一个状似倒扣“巨碗”的地质构造,具有自然封闭性,能实现二氧化碳长期稳定封存。
⑥位置选好后,就要钻一口垂直深度近900米,水平位移超3000米的大位移井,建立一条向“巨碗”输送二氧化碳的通道。如此大的水平位移,井壁摩擦力成倍提高,钻井时很容易被卡住,加上海底浅层土质松软,钻井时井眼容易垮塌和漏失钻井液。
⑦针对这些挑战,钻井专家定制了特制钻井液,既能抵抗酸性二氧化碳腐蚀,也能支撑井壁、润滑井眼,让二氧化碳回注之路通畅无阻。不仅如此,注气管柱还加装了光纤监测装置,每隔1米就有1个监测点,数千只敏锐的“眼睛”全方位观察管柱是否存在泄漏。
⑧我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构造底层圈闭多,具备二氧化碳封存的良好地质条件,封存潜力预测达2.58万亿吨,能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运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了工程项目预计封存的二氧化碳量之大。突出说明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对环境的有利作用。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由第③段画线句中的“30万吨”“150万吨”“1400万棵”可判断出这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将封存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植树达到的效果进行比较,这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封存二氧化碳30万吨,累计将超过150万吨”说明了工程项目预计封存的二氧化碳量之大;“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说明了封存二氧化碳这一技术对环境的积极作用。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工程项目预计封存的二氧化碳量之大,突出说明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对环境的有利作用,使说明更具体、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