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11 说明文语言类题型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 说明文语言类题型的设题,常见的是与语言直接相关的“词语”能否去掉或调换,能直接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词语或句子的判断并分析其作用,试题题干表述简明,考生不存在审题障碍。就题型来说,简答题为主,选择题也有。
常见设问 一、常见设问形式 1.选文第×段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2.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3.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4.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或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5.举例谈一谈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二、常见题型 1.分析语言特点(2024·吉林·中考真题)请结合文中画线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分析词语作用(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3.词语能否删去(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本文第⑤自然段加点的“近”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关键词 说明文语言特点
命题预测 说明文语言类题型是说明类材料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掌握。其命题角度根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二是生动形象或简明平实。以前者据多。
答题模板
第一步 审清题干,明确考点
第二步 回归文本,找出依据
第三步 分析语言,概括特点
第四步 结合文本,阐述效果
第五步 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注意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避免生搬硬套。
技巧点拨
一、题型概述
说明文语言特点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严密等特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常见题型包括:
选择题: 判断选项中哪一项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某个特点。
简答题: 分析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哪些特点。
赏析题: 赏析文中某段话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二、答题步骤
1. 审清题干,明确考点
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分析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哪个特点,例如:准确性、简洁性、严密性、生动性等。
如果是选择题,要仔细阅读选项,找出关键词,并与题干要求进行匹配。
2. 回归文本,找出依据
根据题干要求,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或段落。
仔细阅读相关语句或段落,找出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词语、句子或表达方式。
3. 分析语言,概括特点
对找出的词语、句子或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概括出它们所体现的说明文语言特点。
例如:
准确性: 使用科学术语、数据、图表等,语言表达准确无误。
简洁性: 语言精炼,不拖泥带水,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和重复的词语。
严密性: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前后照应,避免出现逻辑漏洞。
生动性: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 结合文本,阐述效果
结合文本内容,阐述说明文语言特点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例如:
准确性: 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本质。
简洁性: 使文章内容更加清晰易懂,便于读者快速获取信息。
严密性: 使文章论证更加严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生动性: 使文章更加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5. 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将分析过程和结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注意答题格式规范,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三、答题示例
题目: 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座桥横跨长江,全长约1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江大桥之一。”
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明确考点: 题目要求分析加点词语“约”的表达效果,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回归文本,找出依据: 加点词语“约”出现在句子“全长约10公里”中。
3.分析语言,概括特点: “约”表示估计、大概的意思,说明“10公里”这个数据并非精确测量,而是估计值,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结合文本,阐述效果: 使用“约”字,既说明了桥的长度,又避免了绝对化的表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5.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约”表示估计、大概的意思,说明“10公里”这个数据并非精确测量,而是估计值,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避免了绝对化的表述,使语言更加严谨。
四、答题注意点
第一步: 审题 审读题目,明确答题方向。明确考查说明语言特点的哪个方面,是对整篇文章的考查还是对某一段某一句的语言特点的考查。
第二步: 作答 (看具体题型) 题型1.整篇文章。准确;语言风格上,简明平实/形象生动。(结合具体词句) 模板: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征/事理。
题型2.词语替换。分四步:表态,解释词义,比较替换前后变化,强调。 模板:不能替换。“××”词表……,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不符合实际(原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题型3.词语删除。分四步:表态,解词、定性,比较删除前后变化,强调。 模板:不能删除。“××”词表……,如果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显得太绝对(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用“××”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题型4.词语好不好(或为什么好)。分三步:解释词语,作用,强调。 模板: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它准确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真题示例
(2024·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不幸“背锅”的水稻——稻田甲烷的真正制造者
①甲烷做能源虽好,却有一大坏处——它是一种温室气体。如果它在地球大气层中含量过高的话,会让地球平均气温剧烈上升,我们现在居住的很多平原和沿海大城市都会被汹涌的海水淹没。
②遍布亚洲东部的稻田,现在成了某些环境科学家责难的一大对象。他们发现水稻田能排放出相当可观的甲烷,尽管总量还不能完全确定,但至少占到了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1/10以上。这样一来,吃一口米饭简直成了一种有愧世人的不良生活习惯!
③不过,水稻可能会觉得自己比爱吃大米的人还冤枉,因为这些甲烷并不是它制造的,绝大多数也不是它排放的。其实,水稻田里的甲烷和沼气及一部分天然气里的甲烷一样,都是由古菌制造的。水稻顶多是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不小心顺便带了一点溶解在水里的甲烷进入体内,再把它排进大气而已。与其他粮食作物不同,稻的多数品种要栽在水里。由于水层的阻碍,水稻田的土壤里出现缺氧环境,正适宜这些制造甲烷的古菌生存(要知道,氧气对它们来说完全是一种可怕的毒药!),导致稻田成为甲烷的重要排放源。
④一些陈旧的生物分类系统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简单分成动物和植物两大类。据此,基本上所有看上去不像动物的生物都被划入了植物之列。于是,海带是“植物”,蘑菇是“植物”,细菌是“植物”,古菌自然也成了“植物”。面对这种在大学里竟然一直用到21世纪初的过时分类体系,不光是水稻,所有其他植物都要大喊“冤枉”了——在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上,古菌与真正的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要远多了!
⑤如今,最权威的生物分类系统一般把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先分成细菌、古菌、真核生物三大域(病毒之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姑且不论)。尽管在最新证据面前,这个划分也有点陈旧了,但至少比“不是动物就是植物”的二分法要靠谱多了。然后,真核生物再分成许多支派,在其家谱树上,动物与真菌(蘑菇之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情同姐妹。能够称得上植物的生物,只剩下陆生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绿藻、红藻等几类。褐藻(海带之类)也要自立门户,不再顶着“植物”的头衔招摇过市了。
⑥产生甲烷的古菌(微生物学上称为产甲烷菌),以二氧化碳为助燃剂,以氢气或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为燃料,最后生成水和甲烷。
⑦产甲烷菌还会利用乙酸进行无氧呼吸,分解之后的产物则是二氧化碳和另一种物质——你可能猜对了——甲烷。与此相似,植物和同属真核生物的人类一样,也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在这个过程中,糖类等养分不会与氧气结合,而是在细胞中直接分解成乙醇或乳酸(就是那种让你的肌肉在剧烈运动后产生酸痛感的物质)。
⑧总之,从生命活动的基本化学反应来看,产甲烷菌是一类与真核生物极为不同的“另类”生物。用本书里的比喻来说,它们是一类非常独特的化工厂,拿手的特色产品就是甲烷——既能在人类社会中发光发热,又让人类担心得不得了的最简单的有机物。
(选自《植物的经营之道》,有删改)
请结合文中画线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将褐藻不属于植物这一知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增强说明语言的可读性。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画线句中“褐藻(海带之类)也要自立门户”“招摇过市”等词语的把褐藻人格化,赋予褐藻人的情态和行为,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褐藻这一生物显得更为活泼和形象,将“褐藻(海带之类)不能归类为‘植物’”的内容介绍得生动有趣,使得原本枯燥的生物分类知识变得更为有趣和易于理解,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答案】“极有可能”指的是有很大程度的可能性,但不是一定的。在文中指的是尽管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这一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有很大程度上是事实,但不一定绝对是事实。“极有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先理解词语本义,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语境义,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极有可能”指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但不是一定。根据上下文“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可知,这是科学家的推测,科学家认为远古人类有很大的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但是不能完全肯定,它不一定是事实。“极有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2(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四季星空为何不同》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星空为何不同
①天文预报显示,木星合月、金星伴月、中秋满月等天象将在9月“扎堆”亮相。神秘的星空,静谧深邃又复杂多变——这其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开阔:亦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柔美沉醉:还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的情思期盼……
②看似“静止”的星空,为何如此“多变”?事实上,虽说看上去“繁星满天”,但我们能看到在夜空中闪耀的,大多数是恒星,少部分是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如果再细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星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发生“位移”,直至黎明时分,它们已渐渐落到了西边的地平线附近——若是用三脚架和相机来跟踪拍摄,还可以描绘出星星运行的轨迹。
③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除了自转,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约9.4亿公里的路程。这么长路程的跋涉,这样的时间流动,就好比从赤道前往两极,一路上的“风景”当然会千变万化——这也是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④其实,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亮度较暗的星星,即便离得近,也看不到;二是星星离地球有多远,离地球越远,越难被看到。因此,地球上能看到的星星都是那些距离不太远的星星。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呢?除了要看当天气象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看当时晚上位于地平线上的亮星有哪些。
⑤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星盘”,太阳系和周围的星星都在这个“星盘”上,一起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动,太阳系周围的星星基本上是不变的。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当太阳在天空中时,阳光会“遮盖”住其他的星光,因此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天晚上出现在天空中的星星略有差别,公转会导致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与星空变化相对应,便产生了四季星空的不同。
⑥春季星空有划过天空的“春季大弧线”和众多的深空天体。秋季星空有“秋季四边形”,还可以看到北半球唯一一个可以肉眼看到的河外星系——仙女星座。仙女星座非常明亮,即使远在距地球254万光年之外,在地球上的我们依然能仅凭肉眼就看到它灿烂的光辉。冬季星空亮星较多,有显著的“地标”——“冬季大三角”,以及辨识度很高的猎户座,因此冬季也是观赏星空的好时机。
⑦天空中除了众多亮星,还有非常炫目的银河。夏季星空的最大亮点,便是璀璨的银河高挂天空,银河系的“银心”正位于人马座方向,人马座在夏夜空中逗留的时间最长——此时的星空,正是“群星闪耀时”。
⑧四季星空,各美其美——你更喜欢哪一种?
(作者:胡方浩选自《人民日报》)
第③段加点词语“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约”的意思是:大约。即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的路程大概有9.4亿公里,并非精确数据,倘若去掉,就变成地精确的9.4亿公里,与事实不一致,显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约”的意思是:大约,用于对数量的推测,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即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的路程大概有9.4亿公里,说明这个“9.4亿公里”只是一个估测的数据,并非准确精确的数据,倘若去掉,原句变为“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9.4亿公里的路程”,那就意味着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走过的路程为准确的9.4亿公里,不仅与事实不一致,也是不科学的,因此“约”这个词恰恰显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举一反三
1.(2025·上海·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技术如何影响天气?
①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人工影响天气职业技能竞赛,不仅展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也引起了公众对于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广泛关注。这项技术是如何工作的?它使用的催化剂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②天气,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甚至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天气的不可预测性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影响天气,这就是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甲】
③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核心在于“适当”二字。它不是随意改变天气,而是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大气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进行微调。这种微调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如干旱、冰雹、大雾和霜冻等。【乙】
④这项技术的应用,涉及到一系列精密的操作。科学家们会使用小型飞机、地面高射炮等工具,向云中播撒催化剂。这些催化剂能够改变云的微结构,从而影响天气现象。但是,这些催化剂的使用,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呢?【丙】
⑤在人工影响天气中使用的催化剂,主要包括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液氮和碘化银。这些物质的选择,是基于它们高效的成冰能力和对环境的低影响。
⑥干冰和液氮在气化后,分别成为二氧化碳和氮气,这两种气体都是大气的主要成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碘化银的使用量非常小,每平方千米的播撒剂量仅有几克到几十克。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表明,这些微量的碘化银在水体和土壤中的积累,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标准,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⑦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未来的技术将更加精准和高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类似于通过提高催化剂的使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或通过改进播撒技术,提高作业的精确度。
⑧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发展,不仅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科技的力量改善我们的生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我们的环境,同时也保障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阅读全文,填写下面思维导图。
2.下面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入本文【甲】【乙】【丙】哪一处?请分析其原因。
例如,在干旱地区,通过人工增雨来增加降水量,缓解旱情;在机场,通过人工消雾来提高能见度,保障航班的正常起降。
3.第⑥段加点部分“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表明”的作用是( )
A.准确说明干冰和液氮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B.准确说明碘化银影响天气现象的使用量非常小。
C.准确说明微量的碘化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准确说明催化剂使用基于其高效的成冰能力和对环境的低影响。
【答案】D
思路详解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文章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科学数据,解释了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核心在于“适当”的微调,旨在减轻气象灾害。同时,文章强调了催化剂的选择和使用量对环境的低影响,并通过科学研究佐证了其安全性。最后,文章展望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体现了科技进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整体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既有科学性又具实用性,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知识背景。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⑤段“在人工影响天气中使用的催化剂,主要包括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液氮和碘化银。这些物质的选择,是基于它们高效的成冰能力和对环境的低影响”、⑥段“干冰和液氮在气化后,分别成为二氧化碳和氮气,这两种气体都是大气的主要成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碘化银的使用量非常小,每平方千米的播撒剂量仅有几克到几十克。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表明,这些微量的碘化银在水体和土壤中的积累,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标准,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可知,人工影响天气使用的催化剂主要有干冰、液氮和碘化银。干冰、液氮气化后为大气主要成分,无污染;碘化银使用量小,经科学研究和监测,其在环境中积累低于安全标准,也无污染。由此可知,第⑥段加点部分“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表明”的作用是:准确说明催化剂使用基于其高效的成冰能力和对环境的低影响。
故选D。
2.(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阅读《“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完成下面小题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①“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②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③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④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⑤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⑥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被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各方用来牟利、甚至行骗;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⑦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第⑥段加点词语“围猎”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围猎在文中的意思是指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被采集并储存后,可能会被商业机构等获取并利用。
思路详解
这篇文章以“刷脸时代”为主题,详细探讨了刷脸技术的优势和潜在风险。文章结构清晰,先介绍刷脸技术的高安全性、实时性和准确率,接着讨论其对老年人的便利,最后警示隐私泄露的风险。通过引用专家例子和具体应用场景,文章增强了说服力。虽然文章支持刷脸技术,但也不避讳技术可能带来的隐私问题,促使读者思考技术便利与隐私保护的平衡。
此题考查了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围猎”是“四面合围而猎”,一般情况下是形容人打猎,突出对猎物的争夺,结合第⑥段“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可知:刷脸支付会使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围猎”生动形象的表现商业机构各方机构对个人信息的争相抢夺,并对之利用。
3.(2024·四川泸州·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眼科急症如何处理?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
①诱因:患者劳累,情绪激动,生气,在暗环境下。
②症状:1.虹视(看灯光有彩色光环),视力明显下降,或仅存光感。2.剧烈眼痛、同侧偏头痛,甚至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③判断:1.患者或者家属可用手指交替按压眼球,根据眼球的硬度判断眼压;2.可借助手电光观察患者的眼睛,可看到患者眼球结膜水肿充血,甚至眼睑肿胀。角膜颜色发灰(因为角膜水肿呈雾状混浊)。瞳孔扩大,多呈竖椭圆形或偏向一侧,对光反射消失。应与其他疾病鉴别,避免误诊:很多患者以为高血压,胃肠道疾患,上火了,到急诊科就诊,按照内科疾病治疗,耽误治疗。
④紧急处理:家属应安抚患者,保持镇静;让患者平躺;眼科急诊就医。
眼化学伤和热烧伤
⑤诱因:不慎被化学液体、气体及化学粉尘溅入眼内。
⑥可能致伤物:化学液体,如强酸(硫酸、盐酸及其他酸类)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硫化碱溶液等)。化学气体,如:硫化氢、氨气等。化学粉尘,如:燃料、化肥、石灰等。
⑦症状:眼部刺激症状,如眼红、眼痛、灼热感或异物感、流泪、眼睑痉挛、睁眼困难等。
⑧判断:接触化学物质后出现眼部刺激症状。眼睑、睫毛及眼内可见化学物质的残留物以及灼伤的皮肤、黑痂等。
⑨紧急处理:一旦接触化学物质后,应立即就地冲洗眼睛,最好将头浸入水中,睁眼、摇头,充分冲洗,水源以自来水为宜,只要水质清、水量足,任何清水都可以用。冲洗愈彻底愈好,一般需要冲洗30分钟,经过冲洗后立即转交眼科医师处理。
电光性眼炎
⑩诱因:紫外线接触史,如:电焊(电焊工为多见)、高原、雪地及水面反光。 潜伏期:3~8小时。
症状:有强烈的异物感,刺痛、畏光及眼睑痉挛。
判断:在眼睛接触紫外线照射2~12小时后,患者感觉眼痛、怕光、眼睛难于睁开、眼痛犹如许多沙粒进入眼睛一样,视物模糊。眼睑皮肤充血、眼睛红。
紧急处理:患者需及时到医院给眼科医师处理,并做好预防,电焊工人操作时一定要戴上防护面罩或眼镜。此外,高原、雪地或沙漠日光反射后的紫外线也可使人发生电光性眼炎,需戴上防护眼镜。
眼睛进异物
诱因:蚊虫、沙尘、洗发水、铁屑等异物进入眼睛。
症状:疼痛、流泪、异物感、睁不开眼的症状等。
判断:自觉眼内明显的异物感,闭眼时感觉异物摩擦眼睛,身边人可见异物并告知。
紧急处理:异物入眼后千万不要揉眼睛,因为揉眼睛可能会擦伤角膜,甚至将异物往角膜深处嵌入,加重损伤,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首先轻轻将上睑皮向前拉起,上眼皮和眼球之间有一空隙,让泪水向外流出冲刷异物,有时几秒钟可将异物冲出,一次不行可多做几次(忌揉眼睛)。其次,如果异物不能冲出,可让家人或朋友把眼皮翻开,用棉签或干净的手帕蘸点冷开水轻轻将黏附在眼皮内面的异物清除(忌慌乱转动眼球,以免异物对眼睛造成进一步损害),最后如果找不到异物,用手电筒照,异物嵌在黑眼珠,应立即到医院眼科处理。
——摘自《海南日报》
文中划线句“冲洗愈彻底愈好,一般需要冲洗30分钟,经过冲洗后立即转交眼科医师处理”中,“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一般”对冲洗时间起限制作用,若删掉,则不符合客观事实。“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思路详解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眼科急症的诱因、症状、判断方法和紧急处理措施,旨在提高读者对眼科急症的识别能力和初步处理能力。通过具体实例和简单易行的指导,增强了文章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和及时就医的重要性。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为读者提供了有用的急救知识。同时,强调了正确的日常用眼习惯对保护视力的意义。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先表达明确的观点“不能删去”,然后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一般”的表达效果。
“一般”意思是“通常”,指大多数情况,这里修饰“需要冲洗30分钟”,指推荐的冲洗时间是30分钟。但实际情况可能因人而异,或者根据具体的化学物质不同,所需的时间可能会有所变化。如果去掉“一般”,则会显得这句话过于绝对化,暗示所有情况都必须严格遵守30分钟的标准,与客观事实不符。“一般”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2024·山东烟台·一模)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ChatGPT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吗
①面向普通受众的最新人工智能(AI)交互产品ChatGPT,近来备受关注。
②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人模型。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n,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们能够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等。只不过,ChatGPT学习能力最强,“智慧”等级最高,能够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远超以往难度的复杂问题,致使其爆火全球。
③ChatGPT在和全球网友互动中,有着各种令人吃惊的成绩。参加了美国高校的入学资格考试,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用《坎特伯雷故事集》风格改写了90年代热门歌曲《Baby Got Back》:用《老友记》主角口吻创作了剧本对白;构思了简短的侦探小说:简要阐释了经济学理论;给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计划……ChatGPT甚至能够按照预设的道德准则,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以此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
④在某种意义上,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虽然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但基于模型算法得出的答案,在传播理论的助推下,越来越具有迷惑性,也越来越真实。这意味着ChatG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取巧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而进行的工作。
⑤巴黎政治大学已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外国专家表示ChatGPT将增加虚假信息风险;斯坦福团队推出DeteciGPT,阻止学生用AI写作业。ChatGPT面世仅两个月,就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社会。人们在畅想高科技的未来社会的同时,实际很难想象出下一代的人工智能交互产品能够发展并影响人类到何种地步。
⑥让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演变,最终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本是这一科研领域的终极目标。只要时间足够长,人工智能必然能够发展具备科幻电影里所描绘的能力但正如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总会超出人类控制一样,当前基于大数据学习和给定模型下的人工智能始终存在着近乎无解的“黑箱”弊端——人们无法理解算法背后的各种逻辑,以及在这些逻辑下运行程序将会对人造成的影响。
⑦故而,虽然ChatGPT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但还是让人类社会有点措手不及。可以预见的是,“真实的人”群体只会在未来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充当各种各样的角色。也因此,每每有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产品面世,人们都会想要从伦理、法律等多重角度审视。宏观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必要约束,已经在人类社会取得共识。这正说明,能够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的人类,最终将会把控住人工智能乃至科技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份清醒,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发展就有望保持平衡,算法“黑箱”也最终有望破解。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ChatGPT面世仅两个月,就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社会。
【答案】“仅两个月”表示时间很短,突出了ChatGPT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的速度之快,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思路详解
文章从多角度展现了ChatGPT这一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的深远影响。通过描述ChatGPT的强大学习能力和应用实例,作者展示了其在学术、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方面的影响力。在科幻与现实的对比中,文章揭示了人工智能发展中潜在的伦理与技术挑战,强调人类必须通过法律和伦理意识来引导技术发展,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可控性和安全性。作者的分析引导读者思考技术与人类社会的深层关系。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
“仅”,只,起修饰限制作用。用在句中表示ChatGPT面世只有2个月,就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社会,“仅”字凸显ChatGPT问世很短就对人类社会影响很大,进一步体现ChatGPT功能强大;联系第⑤段“人们在畅想高科技的未来社会的同时,实际很难想象出下一代的人工智能交互产品能够发展并影响人类到何种地步”可知,下一代的人工智能交互产品能够发展并影响人类的程度可能更深,使读者有更清楚的认知。“仅”字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2025·江苏盐城·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②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③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④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⑤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⑥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选文第③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子“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
【答案】“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这样说更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和准确。
思路详解
这篇文章通过对传统书籍“策”和现代“缩微图书”的比较,揭示了书籍物理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其科学技术驱动下的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竹简书籍的起源及其使用的不便,随后对缩微技术的优越性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其轻便和储存能力。通过具体事例,如秦始皇的竹简文书与法国谍报的应用,生动展现了技术演进对书籍形态的影响。文章结尾强调科学的进步推动书籍的发展,为人类学习提供了更合理的方式。整体脉络清晰,信息丰富。
【详解】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选文第③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这句话中,“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起限制性作用,原句的意思是通常情况下会缩小到原书的1/48,不代表所有情况下都是缩小到原书的1/48,这样说符合实际情况。“一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和准确。
(6)本题考查拓展运用。此题答案不唯一,设想有创意,特点表达清楚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我理想中的书籍是一种智能电子书,它具备轻便、环保、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它还支持语音朗读、笔记标注、即时翻译等功能,让阅读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3.(2025·河北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雨生百谷说谷雨
①小时候,每当听到父亲和母亲商量着要去集市上买红薯秧苗时,我就知道这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就要到了。
②节气与农事,乃天人合一的自然吻合,也是人类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通纬 孝经援神契》中曰:“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又云:“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意思就是,此时天气温和,雨水增多,是播种移苗、埯①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民间也素有: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等说法。正所谓:布谷啼播春暮日,载插种管事诸多。
③关于谷雨节的来历,坊间传说颇多,我最喜欢的还是纪念仓颉这个。说是上古洪荒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初创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天帝感念仓颉造字之功,特择一吉日给人间下了一场黄澄澄的谷子雨。百姓们受此恩泽,无不感念仓颉之功德,便将此吉日确定为谷雨节,以示纪念。传说之所以被人们口口相传且津津乐道,是因为这恰巧暗合了农人对五谷丰登的殷切渴望。
④谷雨也是赏牡丹花的大好时节。民谚说,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元代的王恽就写过:“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以及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妙句更可谓家喻户晓,这个只短短“二十日”的“花开时节”便是谷雨时节。因此牡丹也作“谷雨花”。
⑤除了埯瓜点豆,赏花赏景,谷雨前后的时令之物还有茶。明前茶固然极品,但毕竟产量极低,价格也必然昂贵,太阳春白雪的玩意儿总归不是寻常百姓能享受的。而谷雨茶不但高产,而且品质也毫不逊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谷雨茶才是真正的春茶。明代的许次纾在《茶疏》中就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陆游也有“茶户初收谷雨芽”的诗句。到了清代,郑板桥写过:“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这杯香茗便是谷雨茶。就连乾隆皇帝也专门写过一首叫《观采茶作歌》的诗,其中“嫩英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两句描述的就是他虽贵为天子,但也知道茶农的辛苦,并且称谷雨茶为嫩英新芽。其实早在唐代,齐已就以“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的佳句描绘过谷雨时节采茶忙的盛况。一首不够,又写了一首“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的诗来描写泡开的谷雨新茶。谷雨茶分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人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的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诗中的“枪旗冉冉绿丛园”描写的就是一芽一嫩叶的新茶冲泡开时的景象。加上这个时节的雨水充足,正是茶叶生长的大好时机。
⑥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谷雨过后,夏花灿烂。
注释:①埯:ǎn,意为挖小坑点种瓜、豆等。
结合具体词句,分别说说下面两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谷雨茶才是真正的春茶。
②谷雨茶分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人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的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
【答案】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范围上表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②“像展开旌旗的古人的枪”“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语言特色分析。
根据①句“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谷雨茶才是真正的春茶”可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表述,在程度和范围上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和界定。它表明接下来的观点并非是绝对的、普遍被认可的,而是在特定的角度或层面上所做出的判断。这种限定性的表达,避免了语言的绝对化,使得论述更加客观、准确,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根据②句“谷雨茶分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人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的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可知,“像展开旌旗的古人的枪”和“像一个雀类的舌头”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比作古人的枪,将一芽两嫩叶的茶叶比作雀类的舌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谷雨茶不同类型的形态特征。通过这样的比喻,读者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想象出谷雨茶的样子,使原本较为抽象的茶叶形态变得具体可感,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模板11 说明文语言类题型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 说明文语言类题型的设题,常见的是与语言直接相关的“词语”能否去掉或调换,能直接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词语或句子的判断并分析其作用,试题题干表述简明,考生不存在审题障碍。就题型来说,简答题为主,选择题也有。
常见设问 一、常见设问形式 1.选文第×段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2.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3.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4.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或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5.举例谈一谈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二、常见题型 1.分析语言特点(2024·吉林·中考真题)请结合文中画线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分析词语作用(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3.词语能否删去(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本文第⑤自然段加点的“近”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关键词 说明文语言特点
命题预测 说明文语言类题型是说明类材料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掌握。其命题角度根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二是生动形象或简明平实。以前者据多。
答题模板
第一步 审清题干,明确考点
第二步 回归文本,找出依据
第三步 分析语言,概括特点
第四步 结合文本,阐述效果
第五步 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注意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避免生搬硬套。
技巧点拨
一、题型概述
说明文语言特点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严密等特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常见题型包括:
选择题: 判断选项中哪一项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某个特点。
简答题: 分析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哪些特点。
赏析题: 赏析文中某段话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二、答题步骤
1. 审清题干,明确考点
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分析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哪个特点,例如:准确性、简洁性、严密性、生动性等。
如果是选择题,要仔细阅读选项,找出关键词,并与题干要求进行匹配。
2. 回归文本,找出依据
根据题干要求,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或段落。
仔细阅读相关语句或段落,找出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词语、句子或表达方式。
3. 分析语言,概括特点
对找出的词语、句子或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概括出它们所体现的说明文语言特点。
例如:
准确性: 使用科学术语、数据、图表等,语言表达准确无误。
简洁性: 语言精炼,不拖泥带水,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和重复的词语。
严密性: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前后照应,避免出现逻辑漏洞。
生动性: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 结合文本,阐述效果
结合文本内容,阐述说明文语言特点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例如:
准确性: 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本质。
简洁性: 使文章内容更加清晰易懂,便于读者快速获取信息。
严密性: 使文章论证更加严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生动性: 使文章更加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5. 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将分析过程和结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注意答题格式规范,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三、答题示例
题目: 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座桥横跨长江,全长约1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江大桥之一。”
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明确考点: 题目要求分析加点词语“约”的表达效果,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回归文本,找出依据: 加点词语“约”出现在句子“全长约10公里”中。
3.分析语言,概括特点: “约”表示估计、大概的意思,说明“10公里”这个数据并非精确测量,而是估计值,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结合文本,阐述效果: 使用“约”字,既说明了桥的长度,又避免了绝对化的表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5.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约”表示估计、大概的意思,说明“10公里”这个数据并非精确测量,而是估计值,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避免了绝对化的表述,使语言更加严谨。
四、答题注意点
第一步: 审题 审读题目,明确答题方向。明确考查说明语言特点的哪个方面,是对整篇文章的考查还是对某一段某一句的语言特点的考查。
第二步: 作答 (看具体题型) 题型1.整篇文章。准确;语言风格上,简明平实/形象生动。(结合具体词句) 模板: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的特征/事理。
题型2.词语替换。分四步:表态,解释词义,比较替换前后变化,强调。 模板:不能替换。“××”词表……,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不符合实际(原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题型3.词语删除。分四步:表态,解词、定性,比较删除前后变化,强调。 模板:不能删除。“××”词表……,如果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与实际不符/显得太绝对(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用“××”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题型4.词语好不好(或为什么好)。分三步:解释词语,作用,强调。 模板: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它准确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真题示例
(2024·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不幸“背锅”的水稻——稻田甲烷的真正制造者
①甲烷做能源虽好,却有一大坏处——它是一种温室气体。如果它在地球大气层中含量过高的话,会让地球平均气温剧烈上升,我们现在居住的很多平原和沿海大城市都会被汹涌的海水淹没。
②遍布亚洲东部的稻田,现在成了某些环境科学家责难的一大对象。他们发现水稻田能排放出相当可观的甲烷,尽管总量还不能完全确定,但至少占到了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1/10以上。这样一来,吃一口米饭简直成了一种有愧世人的不良生活习惯!
③不过,水稻可能会觉得自己比爱吃大米的人还冤枉,因为这些甲烷并不是它制造的,绝大多数也不是它排放的。其实,水稻田里的甲烷和沼气及一部分天然气里的甲烷一样,都是由古菌制造的。水稻顶多是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不小心顺便带了一点溶解在水里的甲烷进入体内,再把它排进大气而已。与其他粮食作物不同,稻的多数品种要栽在水里。由于水层的阻碍,水稻田的土壤里出现缺氧环境,正适宜这些制造甲烷的古菌生存(要知道,氧气对它们来说完全是一种可怕的毒药!),导致稻田成为甲烷的重要排放源。
④一些陈旧的生物分类系统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简单分成动物和植物两大类。据此,基本上所有看上去不像动物的生物都被划入了植物之列。于是,海带是“植物”,蘑菇是“植物”,细菌是“植物”,古菌自然也成了“植物”。面对这种在大学里竟然一直用到21世纪初的过时分类体系,不光是水稻,所有其他植物都要大喊“冤枉”了——在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上,古菌与真正的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要远多了!
⑤如今,最权威的生物分类系统一般把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先分成细菌、古菌、真核生物三大域(病毒之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姑且不论)。尽管在最新证据面前,这个划分也有点陈旧了,但至少比“不是动物就是植物”的二分法要靠谱多了。然后,真核生物再分成许多支派,在其家谱树上,动物与真菌(蘑菇之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情同姐妹。能够称得上植物的生物,只剩下陆生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绿藻、红藻等几类。褐藻(海带之类)也要自立门户,不再顶着“植物”的头衔招摇过市了。
⑥产生甲烷的古菌(微生物学上称为产甲烷菌),以二氧化碳为助燃剂,以氢气或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为燃料,最后生成水和甲烷。
⑦产甲烷菌还会利用乙酸进行无氧呼吸,分解之后的产物则是二氧化碳和另一种物质——你可能猜对了——甲烷。与此相似,植物和同属真核生物的人类一样,也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在这个过程中,糖类等养分不会与氧气结合,而是在细胞中直接分解成乙醇或乳酸(就是那种让你的肌肉在剧烈运动后产生酸痛感的物质)。
⑧总之,从生命活动的基本化学反应来看,产甲烷菌是一类与真核生物极为不同的“另类”生物。用本书里的比喻来说,它们是一类非常独特的化工厂,拿手的特色产品就是甲烷——既能在人类社会中发光发热,又让人类担心得不得了的最简单的有机物。
(选自《植物的经营之道》,有删改)
请结合文中画线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 (2024·山东烟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冬眠,动物御寒的“超能力”
李天洋
①冬天来临,当人们拿出棉衣御寒时,自然界的动植物也在用它们的方式准备过冬。冬眠,就是其中颇为特别的一种。冬眠可不是简单的睡眠,它不仅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也是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门。
挑战生理极限的冬眠
②生物学家发现,哺乳动物的冬眠历时4至7个月,为保证冬眠期间能生存下来,它们需要在入眠前以脂肪或食物的形式贮存大量能量:熊、睡鼠等动物依靠在夏、秋季积累于体内的脂肪;仓鼠、松鼠则选择在洞穴内贮存食物。
③哺乳动物冬眠时,生命体征变化明显。比如体温迅速下降、代谢率大幅度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具体来说,冬眠时,北极黄鼠体温最低能降到-3℃,极地松鼠降到5℃,而熊的体温仅降到30℃,睡鼠的体温维持在20℃,这说明,冬眠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并不一定伴随着超低体温现象的出现。但在代谢率上,哺乳动物冬眠期间降低幅度均较大,熊降低50%左右,小型哺乳动物甚至降至1%。在心率和呼吸方面,熊的心率从每分钟55次降到10次,呼吸从每分钟8次降到一两次;多纹黄鼠的心率从每分钟200至300次降到三四次,呼吸从每分钟200次降到1次,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这对于一个生命有机体来说,能够让各个器官的运转迅速与之相适应,是一个非常艰难又高级的系统工程。
④虽然在表象上,动物的“冬眠”和“睡眠”差不多,不吃不喝不动,但实际区别很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百余种动物被证实有冬眠现象,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类动物等。这些动物在自然常态睡眠时,代谢水平、心跳、呼吸等指标均会有所降低,但变化不大;而在冬眠时,这些指标则降幅很大,有的动物甚至降到濒临死亡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帮助它们度过凛冽的冬季。冬眠可以说是动物通过节能方式应对“极限气候”的一种智慧和有效策略。
人类期待获得冬眠“超能力”
⑤近些年,随着癌症等医学难题陆续增多以及人类宇宙探索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迫切地对动物特别是对哺乳动物的冬眠开展深入研究。人们想知道:为什么黄鼠在秋天体重激增而不得糖尿病?熊冬眠时不排泄为什么不会肾衰竭?极地松鼠在醒来后,为什么大脑没受损伤,也没有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科学家希望能尽快弄清楚动物冬眠的这些“超能力”,并应用到人类身上。
⑥依托于信息传播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实例的出现和研究结果的发表给了科学家很大信心:人类自身或许真的具备冬眠的潜力。
⑦2020年12月,西班牙、希腊学术研究团队在《人类学》期刊发表研究结果,他们在43万年前的人类骨骸中,找到了人类冬眠的证据,经断层扫描与显微镜观察,这些骨头与冬眠动物的骨头有相似的病变和损伤,也就是说,远古人类可能也是用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寒冬的。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远古人类是有冬眠的能力的,只不过后来自然环境变好,人类应对极端气候能力增强,不再需要通过冬眠这种方式过冬了,这个能力也就退化了。
⑧在这些实例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人工冬眠”的概念应运而生,并率先在科幻电影中“实现”了。人们在《太空旅客》《流浪地球》等电影中可以看到,为了让太空旅行者完成漫长的星际航行,会把他们放进太空冬眠舱,以冬眠的方式延长他们的寿命。
⑨为了让梦想尽快照进现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研发适用于太空以及医学方面的冬眠技术。
⑩受变温动物冬眠时体内大半液体冻结,心跳、呼吸、血液流动和大脑活动停止,几个月后又活蹦乱跳的启发,科学家研究出了“人体冷冻法”,即在-196℃的低温下保存整个人体或头部,以期未来的科学技术能够将其复活。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尝试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7年,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癌症身亡几小时后,进行了遗体的冻存处理,保存至今。但有研究者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冬眠复苏后,无法证明储存大脑信息的神经通路是否完好,因此,靠冷冻来实现人工冬眠的道路不太顺畅。
研究的成果虽然不少,但如何将基于动物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未来,当科学家最终找到人类的冬眠开关时,将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星际航行带来全新的天地。
(选自《风流一代·经典文摘》,有删改)
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词的作用。
尽管这个说法听起来如同科幻小说,但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极有可能是事实。
(202(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四季星空为何不同》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星空为何不同
①天文预报显示,木星合月、金星伴月、中秋满月等天象将在9月“扎堆”亮相。神秘的星空,静谧深邃又复杂多变——这其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开阔:亦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柔美沉醉:还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的情思期盼……
②看似“静止”的星空,为何如此“多变”?事实上,虽说看上去“繁星满天”,但我们能看到在夜空中闪耀的,大多数是恒星,少部分是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如果再细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星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发生“位移”,直至黎明时分,它们已渐渐落到了西边的地平线附近——若是用三脚架和相机来跟踪拍摄,还可以描绘出星星运行的轨迹。
③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除了自转,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约9.4亿公里的路程。这么长路程的跋涉,这样的时间流动,就好比从赤道前往两极,一路上的“风景”当然会千变万化——这也是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④其实,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亮度较暗的星星,即便离得近,也看不到;二是星星离地球有多远,离地球越远,越难被看到。因此,地球上能看到的星星都是那些距离不太远的星星。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呢?除了要看当天气象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看当时晚上位于地平线上的亮星有哪些。
⑤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星盘”,太阳系和周围的星星都在这个“星盘”上,一起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动,太阳系周围的星星基本上是不变的。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当太阳在天空中时,阳光会“遮盖”住其他的星光,因此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天晚上出现在天空中的星星略有差别,公转会导致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与星空变化相对应,便产生了四季星空的不同。
⑥春季星空有划过天空的“春季大弧线”和众多的深空天体。秋季星空有“秋季四边形”,还可以看到北半球唯一一个可以肉眼看到的河外星系——仙女星座。仙女星座非常明亮,即使远在距地球254万光年之外,在地球上的我们依然能仅凭肉眼就看到它灿烂的光辉。冬季星空亮星较多,有显著的“地标”——“冬季大三角”,以及辨识度很高的猎户座,因此冬季也是观赏星空的好时机。
⑦天空中除了众多亮星,还有非常炫目的银河。夏季星空的最大亮点,便是璀璨的银河高挂天空,银河系的“银心”正位于人马座方向,人马座在夏夜空中逗留的时间最长——此时的星空,正是“群星闪耀时”。
⑧四季星空,各美其美——你更喜欢哪一种?
(作者:胡方浩选自《人民日报》)
第③段加点词语“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举一反三
1.(2025·上海·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技术如何影响天气?
①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人工影响天气职业技能竞赛,不仅展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也引起了公众对于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广泛关注。这项技术是如何工作的?它使用的催化剂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②天气,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甚至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天气的不可预测性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影响天气,这就是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甲】
③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核心在于“适当”二字。它不是随意改变天气,而是在特定的天气条件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大气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进行微调。这种微调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如干旱、冰雹、大雾和霜冻等。【乙】
④这项技术的应用,涉及到一系列精密的操作。科学家们会使用小型飞机、地面高射炮等工具,向云中播撒催化剂。这些催化剂能够改变云的微结构,从而影响天气现象。但是,这些催化剂的使用,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呢?【丙】
⑤在人工影响天气中使用的催化剂,主要包括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液氮和碘化银。这些物质的选择,是基于它们高效的成冰能力和对环境的低影响。
⑥干冰和液氮在气化后,分别成为二氧化碳和氮气,这两种气体都是大气的主要成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碘化银的使用量非常小,每平方千米的播撒剂量仅有几克到几十克。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表明,这些微量的碘化银在水体和土壤中的积累,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标准,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⑦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未来的技术将更加精准和高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类似于通过提高催化剂的使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或通过改进播撒技术,提高作业的精确度。
⑧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发展,不仅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科技的力量改善我们的生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我们的环境,同时也保障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阅读全文,填写下面思维导图。
2.下面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入本文【甲】【乙】【丙】哪一处?请分析其原因。
例如,在干旱地区,通过人工增雨来增加降水量,缓解旱情;在机场,通过人工消雾来提高能见度,保障航班的正常起降。
3.第⑥段加点部分“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表明”的作用是( )
A.准确说明干冰和液氮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B.准确说明碘化银影响天气现象的使用量非常小。
C.准确说明微量的碘化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D.准确说明催化剂使用基于其高效的成冰能力和对环境的低影响。
2.(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阅读《“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完成下面小题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①“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②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③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④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⑤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⑥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被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各方用来牟利、甚至行骗;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⑦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第⑥段加点词语“围猎”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3.(2024·四川泸州·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眼科急症如何处理?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
①诱因:患者劳累,情绪激动,生气,在暗环境下。
②症状:1.虹视(看灯光有彩色光环),视力明显下降,或仅存光感。2.剧烈眼痛、同侧偏头痛,甚至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③判断:1.患者或者家属可用手指交替按压眼球,根据眼球的硬度判断眼压;2.可借助手电光观察患者的眼睛,可看到患者眼球结膜水肿充血,甚至眼睑肿胀。角膜颜色发灰(因为角膜水肿呈雾状混浊)。瞳孔扩大,多呈竖椭圆形或偏向一侧,对光反射消失。应与其他疾病鉴别,避免误诊:很多患者以为高血压,胃肠道疾患,上火了,到急诊科就诊,按照内科疾病治疗,耽误治疗。
④紧急处理:家属应安抚患者,保持镇静;让患者平躺;眼科急诊就医。
眼化学伤和热烧伤
⑤诱因:不慎被化学液体、气体及化学粉尘溅入眼内。
⑥可能致伤物:化学液体,如强酸(硫酸、盐酸及其他酸类)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硫化碱溶液等)。化学气体,如:硫化氢、氨气等。化学粉尘,如:燃料、化肥、石灰等。
⑦症状:眼部刺激症状,如眼红、眼痛、灼热感或异物感、流泪、眼睑痉挛、睁眼困难等。
⑧判断:接触化学物质后出现眼部刺激症状。眼睑、睫毛及眼内可见化学物质的残留物以及灼伤的皮肤、黑痂等。
⑨紧急处理:一旦接触化学物质后,应立即就地冲洗眼睛,最好将头浸入水中,睁眼、摇头,充分冲洗,水源以自来水为宜,只要水质清、水量足,任何清水都可以用。冲洗愈彻底愈好,一般需要冲洗30分钟,经过冲洗后立即转交眼科医师处理。
电光性眼炎
⑩诱因:紫外线接触史,如:电焊(电焊工为多见)、高原、雪地及水面反光。 潜伏期:3~8小时。
症状:有强烈的异物感,刺痛、畏光及眼睑痉挛。
判断:在眼睛接触紫外线照射2~12小时后,患者感觉眼痛、怕光、眼睛难于睁开、眼痛犹如许多沙粒进入眼睛一样,视物模糊。眼睑皮肤充血、眼睛红。
紧急处理:患者需及时到医院给眼科医师处理,并做好预防,电焊工人操作时一定要戴上防护面罩或眼镜。此外,高原、雪地或沙漠日光反射后的紫外线也可使人发生电光性眼炎,需戴上防护眼镜。
眼睛进异物
诱因:蚊虫、沙尘、洗发水、铁屑等异物进入眼睛。
症状:疼痛、流泪、异物感、睁不开眼的症状等。
判断:自觉眼内明显的异物感,闭眼时感觉异物摩擦眼睛,身边人可见异物并告知。
紧急处理:异物入眼后千万不要揉眼睛,因为揉眼睛可能会擦伤角膜,甚至将异物往角膜深处嵌入,加重损伤,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首先轻轻将上睑皮向前拉起,上眼皮和眼球之间有一空隙,让泪水向外流出冲刷异物,有时几秒钟可将异物冲出,一次不行可多做几次(忌揉眼睛)。其次,如果异物不能冲出,可让家人或朋友把眼皮翻开,用棉签或干净的手帕蘸点冷开水轻轻将黏附在眼皮内面的异物清除(忌慌乱转动眼球,以免异物对眼睛造成进一步损害),最后如果找不到异物,用手电筒照,异物嵌在黑眼珠,应立即到医院眼科处理。
——摘自《海南日报》
文中划线句“冲洗愈彻底愈好,一般需要冲洗30分钟,经过冲洗后立即转交眼科医师处理”中,“一般”能否删去,为什么?
(2024·山东烟台·一模)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ChatGPT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吗
①面向普通受众的最新人工智能(AI)交互产品ChatGPT,近来备受关注。
②ChatGPT是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研发的最新聊天机器人模型。现实生活中,各种应用软件里的机器人客服,以及苹果手机的Sin,国产智能音箱里的小度、小爱、天猫精灵等,广义上都是与ChatGPT类似的人工智能产品。它们能够通过理解人类语言与互动者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进行互动等。只不过,ChatGPT学习能力最强,“智慧”等级最高,能够回答人类提出的各种远超以往难度的复杂问题,致使其爆火全球。
③ChatGPT在和全球网友互动中,有着各种令人吃惊的成绩。参加了美国高校的入学资格考试,成绩为中等学生水平;用《坎特伯雷故事集》风格改写了90年代热门歌曲《Baby Got Back》:用《老友记》主角口吻创作了剧本对白;构思了简短的侦探小说:简要阐释了经济学理论;给出了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六点计划……ChatGPT甚至能够按照预设的道德准则,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以此识别恶意信息并拒绝给出有效回答。
④在某种意义上,ChatGPT越来越像一个“真实的人”。理论上,只要算力足够强大,ChatGPT与人类的互动越多,它就将“成长”越快。虽然大型语言模型无法像人类一样思考,但基于模型算法得出的答案,在传播理论的助推下,越来越具有迷惑性,也越来越真实。这意味着ChatGPT能够形成具备一定逻辑的“思考”结果,而基于这一能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通过ChatGPT取巧逃避本应需要人类大脑思考而进行的工作。
⑤巴黎政治大学已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等一切基于AI的工具,旨在防止学术欺诈和剽窃:外国专家表示ChatGPT将增加虚假信息风险;斯坦福团队推出DeteciGPT,阻止学生用AI写作业。ChatGPT面世仅两个月,就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社会。人们在畅想高科技的未来社会的同时,实际很难想象出下一代的人工智能交互产品能够发展并影响人类到何种地步。
⑥让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演变,最终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本是这一科研领域的终极目标。只要时间足够长,人工智能必然能够发展具备科幻电影里所描绘的能力但正如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总会超出人类控制一样,当前基于大数据学习和给定模型下的人工智能始终存在着近乎无解的“黑箱”弊端——人们无法理解算法背后的各种逻辑,以及在这些逻辑下运行程序将会对人造成的影响。
⑦故而,虽然ChatGPT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但还是让人类社会有点措手不及。可以预见的是,“真实的人”群体只会在未来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充当各种各样的角色。也因此,每每有更为先进的人工智能产品面世,人们都会想要从伦理、法律等多重角度审视。宏观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进行必要约束,已经在人类社会取得共识。这正说明,能够始终保持独立冷静思考的人类,最终将会把控住人工智能乃至科技发展的方向。基于这份清醒,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发展就有望保持平衡,算法“黑箱”也最终有望破解。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ChatGPT面世仅两个月,就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社会。
2.(2025·江苏盐城·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
②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③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④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⑤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⑥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选文第③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子“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
3.(2025·河北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雨生百谷说谷雨
①小时候,每当听到父亲和母亲商量着要去集市上买红薯秧苗时,我就知道这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就要到了。
②节气与农事,乃天人合一的自然吻合,也是人类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通纬 孝经援神契》中曰:“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又云:“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意思就是,此时天气温和,雨水增多,是播种移苗、埯①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民间也素有: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等说法。正所谓:布谷啼播春暮日,载插种管事诸多。
③关于谷雨节的来历,坊间传说颇多,我最喜欢的还是纪念仓颉这个。说是上古洪荒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初创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天帝感念仓颉造字之功,特择一吉日给人间下了一场黄澄澄的谷子雨。百姓们受此恩泽,无不感念仓颉之功德,便将此吉日确定为谷雨节,以示纪念。传说之所以被人们口口相传且津津乐道,是因为这恰巧暗合了农人对五谷丰登的殷切渴望。
④谷雨也是赏牡丹花的大好时节。民谚说,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元代的王恽就写过:“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以及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妙句更可谓家喻户晓,这个只短短“二十日”的“花开时节”便是谷雨时节。因此牡丹也作“谷雨花”。
⑤除了埯瓜点豆,赏花赏景,谷雨前后的时令之物还有茶。明前茶固然极品,但毕竟产量极低,价格也必然昂贵,太阳春白雪的玩意儿总归不是寻常百姓能享受的。而谷雨茶不但高产,而且品质也毫不逊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谷雨茶才是真正的春茶。明代的许次纾在《茶疏》中就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陆游也有“茶户初收谷雨芽”的诗句。到了清代,郑板桥写过:“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这杯香茗便是谷雨茶。就连乾隆皇帝也专门写过一首叫《观采茶作歌》的诗,其中“嫩英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两句描述的就是他虽贵为天子,但也知道茶农的辛苦,并且称谷雨茶为嫩英新芽。其实早在唐代,齐已就以“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的佳句描绘过谷雨时节采茶忙的盛况。一首不够,又写了一首“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的诗来描写泡开的谷雨新茶。谷雨茶分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人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的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诗中的“枪旗冉冉绿丛园”描写的就是一芽一嫩叶的新茶冲泡开时的景象。加上这个时节的雨水充足,正是茶叶生长的大好时机。
⑥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谷雨过后,夏花灿烂。
注释:①埯:ǎn,意为挖小坑点种瓜、豆等。
结合具体词句,分别说说下面两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谷雨茶才是真正的春茶。
②谷雨茶分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人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的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