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13 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 描绘画面类题,命题形式比较单一,试题中多会直接出现“描绘”“画面”等词语,很多试题还会要求“展开想象”用“生动”或“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试题形式以简答题为主,很少见到客观题。
常见设问 一、常见设问形式 1.××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请描绘××句所展现的画面。 3.诗歌中××句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4.诗歌××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展现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5.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6.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二、常见题型 1.赏析画面(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请简要赏析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景色。 2.描绘画面(2024·湖南湘潭·中考真题)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画线句所呈现的画面。 关键词 画面描绘
命题预测 描绘画面类题,在中考诗词鉴赏题中经常出现。这种题既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艺术形象、思想感情等综合欣赏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有创意地表达。要求考生从所描写的景色入手,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并融入情感、生动描述。
答题模板
第一步 找景
第二步 绘景
第三步 析情
注意 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避免翻译。
古诗词画面描绘的答题步骤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简要步骤:
找景:整体感知诗句大意,找出诗句中展现的景物,即意象(人、物)。
绘景:汇集意象,抓住其特点,添加修饰语,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描写性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析情:分析作者通过描绘的画面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确保描述忠实于原诗的意境和主题。
技巧点拨
一、考点解析
描绘古诗词画面是中考语文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意境的把握及语言表达能力。此类题目通常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歌中的某一联或整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二、解题步骤
1.读懂诗歌,理解内容
准确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和情感基调,明确诗歌的主题。
2.抓住景物,提取意象
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如山、水、花、鸟等。
注意景物的特点,如颜色、形态、声音、气味等。
3.展开联想,合理想象
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将静态的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4.增饰语言,生动表达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
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增强画面感。
三、例题精讲
例题1:描绘《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面。
答案示例:沿着曲折的溪水,漫步在青翠的山间。山回路转,不知穿过了几个村子。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眼前豁然开朗,山花明媚,柳树成荫,其间隐隐几间茅舍。
解析: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即在山峦重叠、水流曲折的地方,似乎找不到出路,但突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村庄隐现的明媚景象。然后,抓住景物“山”“水”“花”“柳”“村”,提取意象“曲折的溪水”“青翠的山间”“山花”“柳树”“茅舍”。接着,展开联想,想象自己在山间行走的情景,以及突然看到美丽村庄的惊喜。最后,用生动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画面感。
例题2:描绘《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画面。
答案示例:老夫我暂且发一下少年的狂劲,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着华美的帽子,穿着貂皮的衣服,带着上千骑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烟尘滚滚,场面好不壮观。
解析: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即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锦帽,身穿貂裘,带领上千骑随从,浩浩荡荡地席卷平坦的山冈。然后,抓住景物“黄犬”“苍鹰”“锦帽”“貂裘”“千骑”“平冈”,提取意象“左手牵黄犬”“右臂托苍鹰”“戴着华美的帽子”“穿着貂皮的衣服”“上千骑随从”“平坦的山冈”。接着,展开联想,想象词人豪情满怀、意气风发的样子,以及狩猎队伍的壮观场景。最后,用生动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运用了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画面感。
四、方法归纳
1.忠于原诗:描绘画面时要忠实于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不能偏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抓住特点:注意景物的特点,用具体的语言描绘出来。
3.展开想象: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4.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画面感。
5.语言优美: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
答题要点
答|题|技|巧
第一步: 读题审题 认真阅读所给诗词,包括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内容,准确判断诗歌的主旨和意境氛围。再读题目,明确考查方向和答题思路。
第二步: 解答 1.在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所要描绘画面范围的意象(形容词、动词为主,修饰语要找准找全)
2.根据意象特征,为意象添加恰当的修饰语,并连词成句。
3.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富有艺术感的语言描绘画面(注意要忠于原诗内容)。
4.必要时还要揭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境与情合”。
第三步: 形成答案 整理答案。检查是否与题目要求相符。
真题示例
(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绘这一联的画面。
(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古诗词鉴赏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③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④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吟啸:高声吟咏。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微寒。④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展现的画面。
(2024·湖南湘潭·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江村①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②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③,微躯④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②堂上:一作“梁上”。③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④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画线句所呈现的画面。
(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阆水歌
(唐)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①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②侧过,水鸡③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④,阆州城南天下稀!
注释:①石黛,即石墨,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②欹qī,倾斜不正。③水鸡,水鸟名。④可肠断,极言美之可爱。
请简要赏析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景色。
(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1.(2025·陕西·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遥望西都长安,徘徊不定;行经秦宫汉阙,心生感伤。他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2025·河北沧州·一模)阅读下面诗句,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柳叶微风闹,荷花落日酣,拂晴空远山云淡。
【乙】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丙】杨柳岸,晓风残月。
【丁】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请描绘丙段展现的画面。
3.(2025·湖北十堰·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其隐居襄阳所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文中画横线的诗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从哪两个词可以看出?
1.(2025·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彩,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的下阕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
拍摄的画面 流露的情感
①对胞弟子由的思念。
②对天下所有离散之人的祝福。
(2025·浙江绍兴·一模)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2024·贵州黔东南·一模)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②平仲:即银杏。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歌颔联展现的画面。
3.(2025·江苏镇江·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金城北楼①
[唐]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④。
为问边庭更⑤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①天宝十一年秋,高适经人引荐,如愿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充任掌书记。此诗作于诗人赴任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今甘肃兰州。②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姜太公垂钓于渭水,而后获得重用。③体道,指体悟道理。④塞上翁:即塞翁,塞上老翁通达世事,不为眼前的祸福得失而悲喜。⑤更:经历。
《边塞诗魂》摄制组来到兰州,想根据这首诗拍摄一段解说视频,请你完善下面拍摄脚本。
画面内容 画面声音 全诗表达的情感
首联 晴空下的北楼、浩荡的流水、连绵的山峰 河水流淌的潺潺声 对金城秋色的赞美 ③ ④
颔联 ① 急流似箭离弦的响声
尾联 荒凉的边塞 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模板13 描绘画面类题型答题模板
真题分析 描绘画面类题,命题形式比较单一,试题中多会直接出现“描绘”“画面”等词语,很多试题还会要求“展开想象”用“生动”或“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试题形式以简答题为主,很少见到客观题。
常见设问 一、常见设问形式 1.××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请描绘××句所展现的画面。 3.诗歌中××句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4.诗歌××句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展现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5.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6.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二、常见题型 1.赏析画面(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请简要赏析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景色。 2.描绘画面(2024·湖南湘潭·中考真题)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画线句所呈现的画面。 关键词 画面描绘
命题预测 描绘画面类题,在中考诗词鉴赏题中经常出现。这种题既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艺术形象、思想感情等综合欣赏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有创意地表达。要求考生从所描写的景色入手,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并融入情感、生动描述。
答题模板
第一步 找景
第二步 绘景
第三步 析情
注意 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避免翻译。
古诗词画面描绘的答题步骤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简要步骤:
找景:整体感知诗句大意,找出诗句中展现的景物,即意象(人、物)。
绘景:汇集意象,抓住其特点,添加修饰语,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描写性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
析情:分析作者通过描绘的画面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确保描述忠实于原诗的意境和主题。
技巧点拨
一、考点解析
描绘古诗词画面是中考语文常见的题型之一,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意境的把握及语言表达能力。此类题目通常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歌中的某一联或整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二、解题步骤
1.读懂诗歌,理解内容
准确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和情感基调,明确诗歌的主题。
2.抓住景物,提取意象
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如山、水、花、鸟等。
注意景物的特点,如颜色、形态、声音、气味等。
3.展开联想,合理想象
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将静态的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4.增饰语言,生动表达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
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增强画面感。
三、例题精讲
例题1:描绘《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面。
答案示例:沿着曲折的溪水,漫步在青翠的山间。山回路转,不知穿过了几个村子。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眼前豁然开朗,山花明媚,柳树成荫,其间隐隐几间茅舍。
解析: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即在山峦重叠、水流曲折的地方,似乎找不到出路,但突然之间,眼前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村庄隐现的明媚景象。然后,抓住景物“山”“水”“花”“柳”“村”,提取意象“曲折的溪水”“青翠的山间”“山花”“柳树”“茅舍”。接着,展开联想,想象自己在山间行走的情景,以及突然看到美丽村庄的惊喜。最后,用生动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画面感。
例题2:描绘《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画面。
答案示例:老夫我暂且发一下少年的狂劲,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着华美的帽子,穿着貂皮的衣服,带着上千骑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烟尘滚滚,场面好不壮观。
解析: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即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锦帽,身穿貂裘,带领上千骑随从,浩浩荡荡地席卷平坦的山冈。然后,抓住景物“黄犬”“苍鹰”“锦帽”“貂裘”“千骑”“平冈”,提取意象“左手牵黄犬”“右臂托苍鹰”“戴着华美的帽子”“穿着貂皮的衣服”“上千骑随从”“平坦的山冈”。接着,展开联想,想象词人豪情满怀、意气风发的样子,以及狩猎队伍的壮观场景。最后,用生动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运用了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画面感。
四、方法归纳
1.忠于原诗:描绘画面时要忠实于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不能偏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抓住特点:注意景物的特点,用具体的语言描绘出来。
3.展开想象: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4.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画面感。
5.语言优美: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
答题要点
答|题|技|巧
第一步: 读题审题 认真阅读所给诗词,包括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内容,准确判断诗歌的主旨和意境氛围。再读题目,明确考查方向和答题思路。
第二步: 解答 1.在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所要描绘画面范围的意象(形容词、动词为主,修饰语要找准找全)
2.根据意象特征,为意象添加恰当的修饰语,并连词成句。
3.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富有艺术感的语言描绘画面(注意要忠于原诗内容)。
4.必要时还要揭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境与情合”。
第三步: 形成答案 整理答案。检查是否与题目要求相符。
真题示例
(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绘这一联的画面。
【答案】描绘的是南宋初年人们吹着箫,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穿着布做成的衣衫,戴着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的画面。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画面描绘。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绘的画面是:随着春天的到来,村民们正忙着准备春社的祭祀活动,他们吹着箫,敲打着锣鼓,跟随着祭祀队伍,脸上洋溢着虔诚和喜悦。他们的衣着简单朴素,充满了古朴的风情,体现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和淳朴的民风。在热闹的祭祀活动中,人们欢声笑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与“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类似,都表达了作者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古诗词鉴赏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③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④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吟啸:高声吟咏。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微寒。④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词人出游遇雨,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似乎也能轻快得胜过骑马,怕什么呢?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从容、镇定地穿行于烟雨之中,过好人生。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根据上片中“何妨吟啸且徐行”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苏州自己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淡定;
根据上片“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联系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可知,“萧瑟”“风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不顺;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可知,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磨难)”定会过去 ,“晴天(美好)”终会到来,作者不惧苦难,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表现了词人胸怀坦荡、听任自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苦难之时,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024·湖南湘潭·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江村①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②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③,微躯④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②堂上:一作“梁上”。③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④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画线句所呈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老伴正坐在门前的树荫下,在纸上画着什么,走近看时,原来是一个棋局。“叮叮”的声音传来,小儿子在埋头认真地敲着一根针,这个贪玩的孩子,他是要自己做个鱼钩儿,好去江边钓鱼玩。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解答此类试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把握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意思是相伴多年的妻子在纸上画着棋盘,年幼的儿子敲弯了钢针要做成鱼钩。颈联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一家人短暂的安定和祥和状态。“画纸为棋局”,信手而为,表现的是生活的片刻悠闲;“敲针作钓钩”表现的是小儿的聪明伶俐。上下句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抒发的正是饱受离乱之苦的诗人得到片刻的安宁的欣喜和满足之情。据此进行描绘即可。
示例:门前大树的余荫下,老伴和孩子正在低头忙着自己的事情。走近一看,老伴在纸上画着棋局,小儿子在埋头敲着钢针,想必是要自己做个鱼钩儿,去江边钓鱼。
(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阆水歌
(唐)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①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②侧过,水鸡③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④,阆州城南天下稀!
注释:①石黛,即石墨,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②欹qī,倾斜不正。③水鸡,水鸟名。④可肠断,极言美之可爱。
请简要赏析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景色。
【答案】示例:第五六两句“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描绘了巴地的孩童荡着桨在水上划船,船儿忽左忽右地穿过激流;水鸟叼着鱼儿在水面上飞来飞去的生动画面。这些画面通过儿童的活泼好动和水鸟的轻盈飞舞,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水乡风情画卷,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阆中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第五六两句“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意思是: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去飞翔。儿童驾舟,经验不足,“欹侧”一词一则说明了江水湍急,故船身倾斜,二则突出了巴童稚嫩的架船技术;水鸟捉鱼,上下穿梭,自由自在,极其悠闲。这一对句突出了“巴”地儿童独有的特点——“荡桨”和水鸟的轻盈飞舞的生动画面,情景交融,极富生活情趣,蕴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完美诠释了其“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诗句以简练之笔,勾勒出大漠的辽阔、孤烟的直挺、长河的蜿蜒与落日的浑圆,画面感极强,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那壮丽而孤寂的塞外风光,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首先分析诗句如何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接着探讨诗句所营造的意境,然后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探讨王维如何运用艺术手法实现“诗中有画”,最后总结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示例:王维的《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刻体现了其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魅力。此句以精炼的语言,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辽阔壮丽的塞外风光图:无垠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直插云霄,显得格外醒目;远处,长河如带,蜿蜒流淌,落日浑圆,悬于天际,将天际染成一片金黄。王维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视觉、情感与意境完美融合,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这番景象,感受到了大漠的辽阔与落日的壮美。这种“诗中有画”的特点,不仅在于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更在于通过画面传达出的深远意境,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哲思。他善于运用自然元素构建诗歌的意象世界,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从而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举一反三
1.(2025·陕西·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遥望西都长安,徘徊不定;行经秦宫汉阙,心生感伤。他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答案】示例一:曾经亭台楼阁、雕栏玉砌精美至极,帝王和贵族们置身其中,贪图享乐;如今,繁华宫殿被大火付之一炬,只见荒凉破败。示例二:百姓们弯腰曲背,背着一块块巨石,迈着沉重的步伐,背上勒痕深深,为贵族修建宫殿。示例三:烽火连三月,多少将士血染疆场,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深受苦难。
思路详解
这首元曲通过潼关壮丽险峻的景象,遥想秦汉宫阙的辉煌与陨落,借古抒怀,表达了对历史兴衰、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慨,同时凸显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民生矛盾和人文关怀。张养浩的感伤中透出对百姓命运的关注,情感深沉凝重。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意思是群山像是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黄河波涛汹涌好似在发怒咆哮,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我)遥望长安旧都,内心思绪起伏,感慨万千。 开篇描绘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峰峦如聚”写出了群山汇聚的雄伟气势,“波涛如怒”则赋予黄河波涛以人的愤怒情感,生动展现出潼关的险要。作者站在如此险要之地,遥望西都长安,“意踌躇”三字,表现出他内心思绪万千,开始对历史展开思索。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思是我经过秦汉故地,心中满是伤感,因为昔日那无数雄伟壮观的宫殿楼阁,如今都已化为了尘土。 作者行经秦汉时期的故地,看到曾经辉煌一时的宫殿楼阁如今都已化为尘土。这引发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曾经的王朝无论多么强大、繁荣,宫殿无论多么宏伟壮丽,都无法逃脱历史的车轮,最终走向衰败。通过对秦汉宫殿遗迹的描写,作者深入思考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朝代的更迭变迁。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思是王朝兴盛,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这是全曲的主旨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作者从历史的兴衰中深刻认识到,无论朝代是兴盛还是衰亡,受苦受难的始终是底层的百姓。在王朝兴盛时,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往往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百姓要承受沉重的赋税和劳役之苦;而在王朝衰亡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更是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两句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广大百姓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通过对潼关景色的描写以及对秦汉历史遗迹的感慨,既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索,又抒发了对广大百姓的深切同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2.(2025·河北沧州·一模)阅读下面诗句,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柳叶微风闹,荷花落日酣,拂晴空远山云淡。
【乙】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丙】杨柳岸,晓风残月。
【丁】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请描绘丙段展现的画面。
【答案】杨柳岸边,习习晓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在杨柳梢头。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描绘画面,开放类试题,尊重诗句原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即可。
“杨柳岸,晓风残月”意为:杨柳岸边,只有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相伴。可描绘画面为:岸边杨柳依依,有清凉的晨风吹过,既吹动了柳枝,也吹动了离人的幽情。抬头望去,只见一轮如钩残月挂在杨柳梢头,又为人增添了几许忧愁。
3.(2025·湖北十堰·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其隐居襄阳所作。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文中画横线的诗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从哪两个词可以看出?
【答案】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水落、 天寒。
思路详解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以登临岘山为契机,结合自然和历史,探讨人事更迭的哲理。诗中景物描绘如“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传达时光流逝之感,“羊公碑尚在”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敬意。全诗情感深沉,蕴含对人生无常的思索。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水落鱼梁浅,大寒梦泽深”描写出水落石出的寒冬景象,“水落”展现出肃杀凋零的景象,云泽“深”远而令人感到空旷无依,这些景象正烘托出诗人内心为“人事有代谢”而伤感的情绪情。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颈联写秋冬时节草木凋零,水落石出,云梦泽深远,以萧条之景寓感伤之情。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故诗句描写的画面是“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从“水落”与“天寒”可以看出。
1.(2025·陕西西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彩,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的下阕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
拍摄的画面 流露的情感
①对胞弟子由的思念。
②对天下所有离散之人的祝福。
【答案】 明月高悬,诗人独自凭栏,望着远方,眉头紧锁。 一群离散之人相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相互拥抱。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描绘画面。作答时需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①空:结合诗歌的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以及流露的情感“对胞弟子由的思念”可知,作者在中秋之夜不能入眠,望着明月,这里应重点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因此这里拍摄的画面可以是:诗人漫步庭中,望着天上的那轮圆月,似有所语,眉头微蹙。
②空:结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及流露的情感“对天下所有离散之人的祝福”可知,这里写出的是诗人由孤独伤感的情感转为自我释怀,并寄寓美好的祝福,这里的画面应让观众感受到诗人的乐观和豁达,传递出祝福的情感,因此这里的画面可以是:一处宅院,诗人遇到了同样无眠的人,他们吟诗唱歌,有的欢笑,有的推杯换盏。
(2025·浙江绍兴·一模)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2024·贵州黔东南·一模)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②平仲:即银杏。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歌颔联展现的画面。
【答案】拂晓时分,月亮低低挂在空中,仿佛就在窗前,伸手可及。天上的银河向西低垂,仿佛要从门窗流入到屋内。一切是如此幽静,一切又是如此清晰。
思路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
颔联“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意思是:月亮很近地挨着窗子,天上的银河向西低垂,仿佛要从门窗中流入。结合全诗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其画面即可。
示例:夜色深沉,山岭之上,一轮明月悄然升起,它那皎洁的光芒温柔地洒向窗棂,而夜空中,银河横跨天际,其光辉璀璨,低垂至屋檐之下,似乎轻轻一伸手,便能触碰到那片星辰的海洋。
3.(2025·江苏镇江·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金城北楼①
[唐]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④。
为问边庭更⑤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①天宝十一年秋,高适经人引荐,如愿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充任掌书记。此诗作于诗人赴任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今甘肃兰州。②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姜太公垂钓于渭水,而后获得重用。③体道,指体悟道理。④塞上翁:即塞翁,塞上老翁通达世事,不为眼前的祸福得失而悲喜。⑤更:经历。
《边塞诗魂》摄制组来到兰州,想根据这首诗拍摄一段解说视频,请你完善下面拍摄脚本。
画面内容 画面声音 全诗表达的情感
首联 晴空下的北楼、浩荡的流水、连绵的山峰 河水流淌的潺潺声 对金城秋色的赞美 ③ ④
颔联 ① 急流似箭离弦的响声
尾联 荒凉的边塞 ②
【答案】①形同弯弓的月/城上的弯月/湍急的流水/水急月静;②幽怨/哀怨的羌笛声;③渴望被重用用,建功立业/豁达,不因个人的得失而喜悲;④对边庭战事不息的忧怨、厌恶/对将士连年征战的同情/对和平的向往/渴望早日平定战乱。
思路详解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金城的秋日景象。首联展现了晴空丽日下山水如画的美景,颔联描写水急月静的画面,充满动感和静谧。颈联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诗人对前途的不确定感和对边塞生活的无奈。尾联对边塞环境的描写更增添了几分忧愁和思索。诗人高适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有对人生和边塞环境的深沉思考与无限感慨。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运用。
第一空,根据颔联“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可知,句意:湍急的水流声像离弦之箭,城头的残月形状如弓。诗句通过“湍上急流”描绘出水流湍急的动态画面,“声若箭”以箭的快速飞行来比喻水流声的急促,生动地展现出水流奔腾的气势。“城头残月”则勾勒出城头上空一弯残月的静态画面,“势如弓”形象地写出残月的形状。一动一静,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开阔又略带苍劲的氛围,展现出独特的边塞风光。故①处画面内容为湍急的流水和形同弯弓的残月(或城上的弯月,呈现水急月静之景)。
第二空,根据尾联“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可知,句意:想问一问边关如今还有什么战事,为什么羌笛吹奏出的哀怨声至今仍绵延不绝。“为问边庭更何事”,诗人以疑问的方式,表达对边塞战事的关切。“至今羌笛怨无穷”,“羌笛”在边塞诗中常传达出哀怨、凄凉的情感,“怨无穷”强调了这种哀怨之情的长久和无尽,侧面反映出边庭战事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对边庭战事不息的忧怨,对长期饱受战争之苦的将士们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深切向往。故②处画面声音为幽怨(或哀怨)的羌笛声。
第三、四空,这首诗虽然充满塞上烟尘,但究其根源,诗人写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忧闷之情,与其他的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有所不同。首联写诗人登高所望见的壮丽景色,起句宏伟,而且跳脱,铺就出一绝大之空间。诗的颔联写水流的急,月势的静,两相映衬,衬托出诗人欲动不能,欲静还动的心境。前四句景物特点是写出了塞风光的苍凉雄壮。颈联中,诗人羡慕姜太公垂钓后获重用,表明渴望被重用,从而建功立业;同时又思及塞上翁,体现出一种豁达,不因个人得失而喜悲。尾联中,诗人询问边庭之事,又提及羌笛的无穷哀怨,表达出对边庭战事不息的忧怨与厌恶,饱含对将士连年征战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向往,渴望早日平定战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