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联考 5月高三联考 历史
2025 届高三年级 5 月份联合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
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A B B D B A B A A C C A D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1)明清之际政局变动等(1 分)政治问题(1 分)。
儒家文化、宗教信仰、中华历史等(1 分,其中一点内容即可)思想文化问题(1 分)。
地理天文、植物、中医等(1 分,其中一点内容即可)科技问题(1 分)。
(或答:关注明清之际政局变动,儒家文化、宗教信仰、中华历史,地理天文、植物、中医等政
治、思想文化和科技等问题)
(2)政府政策;
民间信仰(或民间习俗);
时代环境(或社会环境);
文化传统;
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进步程度。
(6 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8. (1)民国政府的推动(或民国东三省交通委员会的组织推动);
资本和技术的支持;
东北交通条件的落后;
强化区域资源开发的需要(或平衡区域经济布局的需要);
抵制外来经济侵略的需要(或抵制日俄对铁路建设垄断的需要)。
(8 分,任答四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政治上:打击了列强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
经济上:加强了奉吉两省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社会生活上:便利了东北百姓的出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6 分,每点两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9. (1)党的统一领导;
中央与地方联合治理;
临时救济与长期引导相结合;
规范主管机构和相关各级组织的责任义务。
(6 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科技发展的影响;
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
政府政策的影响;
福利国家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
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8 分,任答四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 1—
{#{QQABLQSowggQwEaACJ4KQwUECQuQsIGiLcoEhQCZKAwKQZNABKA=}#}
点石联考 5月高三联考 历史
20.示例:
论题:科技进步推动了近代欧洲的历史发展。(2 分)
论述: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16—17 世纪在欧洲爆发了近代科学革命,为欧洲
的历史发展创造了条件。例如: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牛顿发
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他们通过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发现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
极大地冲击了中世纪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此外,在近代
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随后席卷欧洲其他国家,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8 分)
结论:近代欧洲的历史发展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这证明了科技进步是欧洲进步的原动力。(2 分)
(“示例”仅供参考,阅卷教师不必拘泥于“参考示例”进行评分。)
评分参考:
分值 要求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论题中需要涉及“科学技术”、“欧洲历史进步”等相关核心词汇;
能够引用 1—2 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
10-12 分
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
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文字书写较好,卷面工整美观。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7-9 分
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
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论题中只有“科学技术”或“欧洲历史进步”其中一个相关核心词汇;
4-6 分 所举史实与论题支撑不足;
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
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论题没有“科学技术”和“欧洲历史进步”这两个相关核心词汇;
0-3 分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
结论错误;
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 2—
{#{QQABLQSowggQwEaACJ4KQwUECQuQsIGiLcoEhQCZKAwKQZNABKA=}#}
点石联考 5月高三联考 历史
2025 届高三年级 5 月份联合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
1.A【点石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先民用玉器祭祀神灵使自己“降到了神灵的附属地位”,这体现出人与神
灵之间的等级关系,故选 A。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排除 B。先民通过玉器祭
祀神灵无法提高生产力水平,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祭祀活动对于祈福祛灾效果的信息,排除 D。
2.D【点石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的政府通过对市场区域的安排、管理人员的设置以及商品价格的
控制,起到了强化经济管制的作用,故选 D。“物价稳定”仅涉及材料部分内容,排除 A。材料没有提及商
人以诚为本的经营理念,B 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商业的规范管理,而不是打击商业活动,
排除 C。
3.A【点石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方志记载的内容涉及自然、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对于地方治理
具有重要的“资治”功能;且方志可以弥补国史的不足,起到了“存史”的作用,故选 A。材料未涉及方志
体例的形成,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 C。材料中没有体现大一统国家理念,排除 D。
4.B【点石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金朝皇帝命人创制和教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女真字,摆脱了对“契丹字和
汉字”的依赖,这是“民族自树”意识的体现,故选 B。“照搬”一词过于绝对,排除 A。材料中没有体现
女真字的创制促进了女真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排除 C。材料里没有指明女真字学习者的身份,无法
断定“文化下移”,排除 D。
5.B【点石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之际知识精英没有选择归隐,而是“重新燃起救世的理想”,并把乡
村作为实现理想的试验场,这体现出知识精英的经世济民情怀,故选 B。材料中知识精英的“入世”行为不
足以说明其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排除 A。知识精英在乡村实践理想,与当时程朱理学的僵化和道学家的空谈
义理不相符合,排除 C。材料强调的是知识精英的实践,而非“学风”,排除 D。
6.D【点石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大理院的司法官员大多数还是旧官僚,新式法政人员较少,这体现出近代
中国在司法转型时期,司法官具有新旧并存的特点,故选 D。“新式法政人员则很少”说明大理院体制仍以
继承传统为主,排除 A。“保证了”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且选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材料里没有涉及
西方领事裁判权的内容,排除 C。
7.B【点石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怀远县的农家生活支出中维持生存的物质生活类支出占比较高,而休闲娱
乐性的精神生活类支出占比则相对较低,故选 B。材料中没有涉及“贫富分化”“灾荒”和“土地兼并”等
信息,排除 A、C 和 D。
8.A【点石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在晋察冀军区和太行区等地,中国共产党能够制造出大量各类子
弹,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军事执行力,故选 A。材料里没有提及联合其他抗日阶级的内容,排除 B。
材料体现的是事实性创造力而非“潜能”,且未体现社会动员情况,排除 C。仅据材料中制造子弹的单一信
息不足以得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结论,排除 D。
9.B【点石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收回领水驻军权”“维护国家主权和海疆权益”“心系台湾解放”“维
护南海岛礁主权”等举措有利于加强对中国海疆地区的控制,从而有利于维护海疆地区的稳定,故选 B。材
料没有涉及针对美苏的信息,排除 A。维护南海主权仅是材料里的部分信息,排除 C。材料强调的是海疆战
略问题,而没有涉及陆域的战略问题,排除 D。
10.A【点石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粮食产量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以维护
粮价的稳定,这是因为粮食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故选 A。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调控粮价,而不是市场调节,
排除 B。90 年代初期粮食产量处于徘徊阶段,不符合“农业发展”的情况,排除 C。材料里没有涉及城乡之
间的差距变化问题,排除 D。
— 3—
{#{QQABLQSowggQwEaACJ4KQwUECQuQsIGiLcoEhQCZKAwKQZNABKA=}#}
点石联考 5月高三联考 历史
11.A【点石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航记记载的是地中海航线及其周边地区的港口市镇等情况,这是海上
贸易发展强化了区域之间联系的结果,故选 A。世界航路即新航路的开辟,发生在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排
除 B。材料中没有体现肯定人性、反对神性的人文精神内涵,排除 C。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 14、15 世
纪的意大利,排除 D。
12.C【点石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佃农对领主的帮工从因“爱戴而提供”变为“不可拒绝的义务”,这一
变化说明领主强化了对佃农的人身控制,故选 C。材料未提及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性,排除 A。材料强调的
是佃农为领主提供帮工前后的变化,而不是领主与佃农权利义务的不对等关系,排除 B。材料中未涉及集体
劳作的生产方式,排除 D。
13.C【点石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英国民众阅读的兴起创造了物质条件,因此②正确;
印刷技术的进步为英国民众阅读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③正确,故选 C。17 世纪,启蒙运动在英国
兴起,与材料 18 世纪不符,因此①错误;18 世纪,大学教育尚未普及,因此④错误,排除 A、B、D。
14.A【点石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 世纪中叶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情感社会主义产
生,故选 A。材料中没有体现经济危机和人们逃避现实的内容,排除 B。材料中的社会主义思潮并非科学社
会主义,唯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才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 C。19 世纪中叶,
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上升期,排除 D。
15.D【点石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苏主导了东亚地区的秩序构建,故选 D。美苏“具有一致的观念”
说明二者关系未恶化,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综合实力影响国家关系的内容,排除 B;仅凭材料无法得出东
亚是“焦点”这一比较性结论,排除 C。
16.C【点石详解】根据图片可知,美国凭借霸权主义,强迫美国盟友加强对半导体的出口管制,这极大地
威胁到世界半导体领域的发展,故选 C。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半导体出口是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排除 A。
漫画中没有体现美国“箭指”“中国”,排除 B。由美国在半导体出口问题上的霸权行径,不足以得出经济
全球化逆流在全球范围内“盛行”的结论,排除 D。
二、非选择题
17.(1)明清之际政局变动等(1 分)政治问题(1分)。
儒家文化、宗教信仰、中华历史等(1 分,其中一点内容即可)思想文化问题(1 分)。
地理天文、植物、中医等(1 分,其中一点内容即可)科技问题(1 分)。
(或答:关注明清之际政局变动,儒家文化、宗教信仰、中华历史,地理天文、植物、中医等政
治、思想文化和科技等问题)
(2)政府政策;
民间信仰(或民间习俗);
时代环境(或社会环境);
文化传统;
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进步程度。
(6 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点石分析】
本题以“卜弥格撰写的书籍”及“历书”作为情景材料,设置 2 个小题,涉及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等相
关知识点。
【点石素养】
考查学生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检验学生对史料价值题的掌握情况。
【点石详解】
(1)根据卜弥格的著作《关于中国边界上防御野蛮人侵犯的城墙,鞑靼人是在什么情况下侵入中华帝国
的?》,可以得出其关注“明清之际政局变动”情况;根据《关于大哲学家孔子》,可以得出其关注“儒
家文化”;根据《中国的城隍神庙或者城神庙即护城的庙》《卜弥格关于大秦景教碑的一封信》《卜弥格
— 4—
{#{QQABLQSowggQwEaACJ4KQwUECQuQsIGiLcoEhQCZKAwKQZNABKA=}#}
点石联考 5月高三联考 历史
根据大秦景教碑所编著的一部汉语词典》,可以得出其关注“宗教信仰”;根据《中华帝国简录》《中国
事物概述》,可以得出其关注“中华历史”;根据《中国地图册》《中国占星术》,可以得出其关注“地
理天文”;根据《中国植物志》,可以得出其关注“植物”;根据《〈处方大全〉前的另一篇前言》《对
上述〈处方大全〉前言的补充》《中医处方大全》,可以得出其关注“中医”。最后再对内容进行归纳总
结,可以得出卜弥格关注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科技等领域。
(2)根据材料“耶稣会士虽对历书中的宜忌历注多有批判,却不为政府采纳”,说明政府政策影响中国历
书的可信性;根据材料“日用历书依然充斥着吉凶宜忌”可以分析出,民间信仰为其提供了存在的基础。
最后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等情况也会影响中国历书的可信性。
18.(1)民国政府的推动(或民国东三省交通委员会的组织推动);
资本和技术的支持;
东北交通条件的落后;
强化区域资源开发的需要(或平衡区域经济布局的需要);
抵制外来经济侵略的需要(或抵制日俄对铁路建设垄断的需要)。
(8 分,任答四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政治上:打击了列强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
经济上:加强了奉吉两省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社会生活上:便利了东北百姓的出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6 分,每点两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点石分析】
本题以“沈吉铁路”作为情景材料,设置 2个小题,涉及近代中国时代环境等相关知识点。
【点石素养】
考查学生分析近代中国时代背景和评价历史影响的能力。
【点石详解】
(1)根据材料“沈吉铁路是在民国东三省交通委员会直接组织下”修建的,可以得出“民国政府的推动”
促成了沈吉铁路的修建;根据材料“完全由中国人利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建设和管理的铁路”,可以得出
“资本和技术的支持”为沈吉铁路的建设提供了条件。再结合所学可知,“东北交通条件的落后”是修建
沈吉铁路的现实需要,“强化区域资源开发的需要”和“抵制外来经济侵略的需要”是修建沈吉铁路的经
济动因。
(2)根据题干要求,分别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三个角度,对沈吉铁路进行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在政治上,沈吉铁路的修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入侵,即“打击了列强势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在
经济上,沈吉铁路的修建促进了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即“加强了奉吉两省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城市化
的进程”;在社会生活上,沈吉铁路的修建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新的交通工具,即“便利了东北百姓的出行,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19.(1)党的统一领导;
中央与地方联合治理;
临时救济与长期引导相结合;
规范主管机构和相关各级组织的责任义务。
(6 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3)科技发展的影响;
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
政府政策的影响;
福利国家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
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8 分,任答四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点石分析】
本题以中英两国的“失业问题”作为情景材料,设置 2 个小题,涉及当代中外经济变迁等相关知识点。
【点石素养】
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分析事件背后原因的能力。
— 5—
{#{QQABLQSowggQwEaACJ4KQwUECQuQsIGiLcoEhQCZKAwKQZNABKA=}#}
点石联考 5月高三联考 历史
【点石详解】
(1)根据材料“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负责,发挥地方党政机关的积极性”“先通过
临时救济……然后进行长期引导”“对主管失业问题的专设机构以及相关各级组织的责任义务进行规范”
等分别可以概括出“党的统一领导”“中央与地方联合治理”“临时救济与长期引导相结合”“规范主管
机构和相关各级组织的责任义务”是解决新中国城市失业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可以得出,英国“科
技发展的影响”“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是导致其失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再结合
所学可知,“福利国家政策”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也会影响二战后英国失业率的上升。
20.示例:
论题:科技进步推动了近代欧洲的历史发展。
论述: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16—17 世纪在欧洲爆发了近代科学革命,为欧洲
的历史发展创造了条件。例如: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牛顿发
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他们通过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发现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
极大地冲击了中世纪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此外,在近代
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随后席卷欧洲其他国家,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结论:近代欧洲的历史发展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这证明了科技进步是欧洲进步的原动力。
【点石分析】
本题以对“欧洲历史进步”的追问作为情景材料,涉及欧洲近代科技史等相关知识点。
【点石素养】
考查学生阅读、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以及恰当运用史料、所学知识和历史语言论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点石详解】
论题部分,要围绕“科学技术”和“欧洲历史进步”这两个核心词汇来拟定论题。论述部分,要结合题干
“世界近代史”这一限定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的近代科学技术史实加以佐证。结论部分,要
进行总结和升华。
评分参考:
分值 要求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论题中需要涉及“科学技术”、“欧洲历史进步”等相关核心词汇;
能够引用 1—2 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
10-12 分
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
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文字书写较好,卷面工整美观。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7-9 分
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
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论题中只有“科学技术”或“欧洲历史进步”其中一个相关核心词汇;
4-6 分 所举史实与论题支撑不足;
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
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论题没有“科学技术”和“欧洲历史进步”这两个相关核心词汇;
0-3 分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
结论错误;
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 6—
{#{QQABLQSowggQwEaACJ4KQwUECQuQsIGiLcoEhQCZKAwKQZNABKA=}#}
点石联考 5月高三联考 历史
历史多维度细目表
学科素养 能力要求 难度预估
唯时史历家信逻实创
物空料史国息辑践新
题 分 史观实解情处思应表
题号 考查角度
型 值 观念证释怀理维用达档次 系数
能能能能
力力力力
1 单选题 3 原始社会东北地区礼制的构建 低难度
2 单选题 3 秦汉时期政府对市场的管理 中难度
3 单选题 3 隋唐时期的方志编修 中难度
4 单选题 3 金朝创制女真字 高难度
明清时期儒家士大夫的经世济
5 单选题 3 低难度
民理念
6 单选题 3 清末时期的司法建设 中难度
7 单选题 3 民国初期的农村生活 中难度
8 单选题 3 抗战时期的中共军事建设 中难度
9 单选题 3 建国初期中国维护领海主权 中难度
10 单选题 3 改革开放后的粮食政策调整 高难度
11 单选题 3 古希腊、罗马的《周航记》 低难度
12 单选题 3 中世纪西欧的庄园经济 中难度
13 单选题 3 近代英国的民众阅读 低难度
14 单选题 3 工业革命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中难度
15 单选题 3 战后美苏对东亚秩序的构建 中难度
16 单选题 3 美国经济霸权主义 中难度
非选择
17 12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高难度
题
非选择
18 14 近代中国沈吉铁路的修建 中难度
题
非选择
19 14 中英两国对失业问题的应对 中难度
题
非选择
20 12 科技进步对欧洲的影响 中难度
题
— 7—
{#{QQABLQSowggQwEaACJ4KQwUECQuQsIGiLcoEhQCZKAwKQZNABKA=}#}历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燕山以北、大兴安岭以东的辽、吉、黑三省境内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发现的史
前玉器,统称“东北古玉”。先民通常会用器皿盛装玉器来敬献神灵,这一祭祀
活动被称为“礼”。当人们用玉来礼祭神灵的时候,就把自己同时降到了神灵
的附属地位。这一活动
A,体现了等级秩序的构建
B.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
C.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高
D.达到了祈福祛灾效果
2.秦汉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十分严格,不仅设立专门的商业区域一市,还设专人
管理,尤其重视对商品价格的控制,秦朝规定“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
(价)”,即明码标价。这反映出当时
A,物价稳定改善了人民生活
B.商人以诚为本的经营理念
C.商业活动遭受了严重冲击
D.政府强化了对经济的管制
3.隋唐时期,方志对国家的山川形势、军事关隘、道路里程、人口经济、文化风俗
等各方面都有详细的记载,尤其重视对地理、物产的记载;方志对国史起到了
拾遗补缺的作用。这说明隋唐时期编修的方志
A.具有了资治存史的功能
B.标志着方志体例的形成
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D.蕴含着大一统国家理念
4.女真建国前没有本族文字,建国初女真人对内对外的文书都是直接借用契丹
字和汉字。金太祖命完颜希尹、叶鲁创制女真字。金太宗时立女真字学于上
京会宁府、西京大同府和北京大定府,“召耶鲁赴京师教授女直(真)字”。女真
字的创制
A,照搬了契丹字和汉字
B.体现了民族自树意识
C.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D.推动了女真文化下移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5.明清之际朝代更迭,归乡知识精英徘徊于出世与人世之间,在探寻实现儒者理
想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归隐并非唯一出路。故国渐行渐远,知识精英们目睹乡
村的调敝,重新燃起救世的理想,乡村成为他们实现儒者理想的试验场。这说
明知识精英
A.批判现实政治的黑暗
B.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C.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
D.倡导崇实致用的学风
6.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设立大理院,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司法机
构建立。其中司法官多数来自原先刑部,也有调自其他衙门者,很多拥有较高
学衔与功名,不乏进士、举人,新式法政人员则很少。这主要反映出大理院的
设立
A.推动了中国司法的近代化
B.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C.冲击了西方的领事裁判权
D.体现了司法转型的特点
7.下表是1922年至1925年安徽省怀远县的农家生活支出统计调查数据(单位:
元)。据此可知,怀远县
支出项目
价值
百分比
食物
107.17
57.9
、房租
6.70
3.6
衣服
16.41
8.9
燃料
19.27
10.4
医药
3.77
2.0
生活改进
16.09
8.7
个人嗜好
6.43
3.5
器具设备
2.63
1.4
杂项
6.69
3.6
合计
185.16
100
A.贫富分化逐渐拉大
B.农民生活水平低下
C.灾荒影响农业生产
D.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8.1944年11月,晋察冀军区报告,每月自造七九子弹19000发,六五子弹
11000发;复装七九弹10000发,六五弹30000发,捷克弹10000发。1945年
2月,在晋察冀技术人员的援助下,太行区也自制出全新的子弹。这可用于说
明,中国共产党
A.强大的战时执行能力
B.维护统一战线的坚定决心
C.广泛的社会动员潜能
D.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