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9 19:0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秦的统一
1.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天下之士,斐然向风……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作者意在说明(  )
A.政治腐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B.秦统一天下得到了士民的支持
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郡县制的推行赢得了民众拥护
2.公元前221年,嬴政发布诏书道:“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嬴政意图说明,秦的统一(  )
A.得益于自身励精图治
B.具有正当的政治道义
C.满足了人民安定愿望
D.经历了长期艰难战争
3.秦以前,一般人均可自称“朕”。秦统一后,“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皇帝的命令专称为“诏”,其印章专称为“玺”,对皇帝的名字也要进行避讳。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
A.凸显皇帝独尊 B.保证皇帝独裁
C.重建礼乐文化 D.宣扬皇帝功业
4.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 划定疆域 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 理地方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借鉴了西周地方管理
5.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
A.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
B.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
C.有效维护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
6.(2024广东佛山期末)秦朝《法律问答》采用问答形式对法律作出明确解释。如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如何论处 答:不应论罪。若乙知情而不加捕拿,乙应罚一盾,这说明秦朝(  )
A.实行严刑峻法 B.法律清晰灵活
C.整顿社会风俗 D.注重伦理道德
题组2 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7.秦始皇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此外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
8.《史记》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这表明当时秦朝(  )
A.郡县制受到挑战
B.分封制有一定社会基础
C.存在着统治危机
D.不施仁德是灭亡的主因
9.秦统一后,大量原六国贵族心怀灭国之仇,时刻图谋复立;六国百姓也并不习惯秦国的严刑峻法,尤其对沉重的劳役兵役极为不满。材料表明(  )
A.郡县制难以巩固统一局面
B.分封制影响较为深远
C.法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
D.秦亡是多种因素所致
10.刘邦部下郦食其曾评价项羽道:“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这反映了项羽战败的原因是(  )
A.残暴杀戮部下 B.重视提拔下层士兵
C.统治政策失当 D.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特派大将蒙恬率30万军队和民夫着手修建一条通道,历时两年半完成,这就是著名的秦直道。它是世界上人工修建最早、最直、最长、最宽的道路。其所经过的地方,颇为荒芜,起止地点如下图。据此推断,秦始皇修建直道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快攻灭六国的进程 B.平定秦朝农民的起义
C.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 D.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
12.以下为秦朝郡县乡里组织表。
以上图表信息反映了秦朝(  )
A.文官制度走向完善
B.地方治理体系基本框架形成
C.制度变革消除了割据隐患
D.地方行政机构分权趋势明显
13.秦朝大兴土木,政策性的人口流动极为频繁,“丁壮丈夫,西至临洮、狄道,东至会稽、浮石,南至豫章、桂林,北至飞狐、阳原”。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统一王朝的建立
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14.由于靠战争发迹,因而又迷信暴力,主张严刑峻法,实行专制……加强对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人民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材料侧面反映了(  )
A.秦朝的暴政统治
B.秦朝靠战争发迹
C.秦朝速亡的原因
D.秦朝的严刑峻法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四海之内若一家”局面的出现,为全国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为了摆脱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渴望统一,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希望结束战乱,出现一个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当时西方的秦国,因为改革比较彻底,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它所拥有的疆土已经超过了东方六国,综合国力最强。再加上这时有嬴政、李斯、王翦、蒙恬等一批有作为的君臣,所以时人形容说,秦国要扫灭六国,就好比从灶台上吹灰那么轻易。统一已经是水到渠成的历史趋势。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在这个广大地区内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政权之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2 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统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一的意义。
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B 据材料可知,贾谊认为秦朝统一后民众对皇权充满敬仰,这说明秦统一天下得到了士民的支持,故选B项。
2.B 材料“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体现的是嬴政统一六国对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要性,B项正确。
3.A 根据材料“‘朕’成为皇帝的专属自称,皇帝的命令专称为‘诏’”可知,皇帝所用称呼、命令等都是专属的,这凸显了皇帝独尊的地位,故选A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封”体现了分封制的内涵,“郡”体现了中央集权,故郡县制的建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故选B项。
5.C 根据材料“官是皇帝的‘雇员’”,因此,官僚听命于皇帝,“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反映了官僚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这些都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选C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对于盗窃犯,如果不知情而收留可以不论罪,如果知情而不进行捕拿就要被罚款,法律的规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清晰而灵活,故选B项;严刑峻法是指执行法律时非常严厉,与材料中的说法相反,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社会风俗,排除C项;知情与不知情不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故选B项。
8.C 材料认为楚国并未得罪秦国,但仍然被灭国,因此,楚国的反秦情绪也最为强烈,说明六国贵族反秦倾向明显,秦朝的统治存在危机,C项正确。六国贵族反对秦朝的统治并非因其实施郡县制,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国已实施郡县制,A、B两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秦亡的“主因”,D项偏离材料主题,排除。
9.D 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六国贵族蠢蠢欲动、严酷的刑法及沉重的劳役兵役,说明秦亡是多种因素所致,故选D项。
10.C 根据材料“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可知,项羽统治政策失当,故选C项。
11.C 由图可知,秦始皇派蒙恬率军民修建的直道是从咸阳到北方的九原郡,这是沟通都城和北方草原的主要通道,其目的主要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袭扰,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全,故选C项。
12.B 秦朝郡县乡里组织体系较为严密,郡县以下的乡里制度,结构完整,职能较为明晰,与郡县一级机构相匹配,说明地方治理体系基本框架形成,B项正确。秦朝实行军功爵制,排除A项;C项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除;从郡县一级行政机构衍生出乡里制度,不同层级之间存在明显的隶属关系,因此不属于分权,排除D项。
13.D 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组织能力,可以用庞大的人力、物力兴建大型工程,故选D项;统一王朝的建立只是提高国家组织能力的客观条件之一,排除A项;人身依附关系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秦朝修建的土木工程大多是官方工程,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
14.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迷信暴力,主张严刑峻法,加强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导致秦朝速亡,C项正确。
15.参考答案 (1)背景:经济发展,各地区交流日益密切;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嬴政雄才大略;秦国吏治清明,广纳贤才;秦国地理位置优越。
(2)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初步奠定了以后疆域的基础;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长期沿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