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9 19:0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三国与西晋
1.三国时期,东吴在与魏、蜀军事对抗的长江沿线实行屯田制,各级将领在其防区内组织军士及家属经营屯田,兴办水利工程,使之立足于江东70余年,“地方几万里,带甲将百万”。东吴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
C.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D.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2.西晋鉴于(曹)魏朝薄待宗室,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同姓王可以“入秉机衡,出作岳牧”。此举(  )
A.稳固了西晋统治秩序
B.埋下了国家祸乱之源
C.清除了曹魏残余势力
D.强化了封建等级制度
题组2 东晋与南朝
3.南朝时期,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清贵华重”,多由士族担任。但中书省的主要权力集中在地位较低的中书舍人手中。中书舍人“既总重权,势倾天下”,多由庶族地主担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三省体制初步形成 B.中央机构权力失衡
C.门阀士族逐渐衰落 D.中书权力制约皇权
4.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 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
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 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
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C.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题组3 十六国与北朝
6.图1、图2是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出土的壁画砖,这可用来印证(  )
图1 采桑图
图2 牛耕图
A.南北对峙 B.华夏认同
C.民族交融 D.休养生息
7.北魏孝文帝选官任人,“先尽才学”,不仅从世家大族中选拔人才,而且还委任于寒门庶族。李彪“家世卑微”,但有治国之才受到重用。这一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放弃了传统制度
C.培养了改革人才 D.传播了儒家文化
8.《资治通鉴》记述某一诏令“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以上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楚国的吴起变法 B.秦国的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宋王安石变法
9.(2024广东惠州期末)据记载,十六国时期,前赵刘渊“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前秦苻坚经学造诣很深,曾巡视太学,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环境稳定 B.思想实现统一
C.儒学影响扩大 D.民族认同增强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0.有学者在评述西晋政治时提出,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由此可知,西晋(  )
A.士族政治具有较强封闭性
B.宗室贵族形成专权局面
C.国家政权被曹魏高官控制
D.官僚队伍来源较为广泛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水利事业有所发展,东晋至梁各朝都修建水利设施,几乎遍及各地,而北方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A.政局影响经济发展
B.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C.北方水利技术落后
D.农业摆脱自然束缚
12.据《宋书》记载,刘宋时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表明当时(  )
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南方商业更加发达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被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  )
A.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
14.下面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柱形图。影响北魏官员籍贯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鲜卑历史传统的影响 B.国家政治中心的变化
C.鲜卑贵族籍贯的变化 D.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交融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许林、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第二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B 东吴在长江沿线实行屯田制,兴办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B项。
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初年大封同姓王,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故选B项。
3.C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书省的权力集中在庶人手中,士族阶层掌握的都是“清贵华重”的职务,说明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庶族手中,士族逐渐边缘化,C项正确。
4.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家之婚姻”等“必由于谱系”,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士族特权地位,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均排除。
5.A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所以出现了“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等现象,故选A项。
6.C 《采桑图》和《牛耕图》反映了汉族农业生产的特点,从地理空间和墓群时间看,甘肃嘉峪关地区已经采用汉族农耕经济,体现出汉族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是民族交融的表现,C项正确。
7.C 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在官员任用中兼取世家大族和寒门庶族的人才,打破了官员选拔中家庭门第的束缚,故选C项。
8.C 材料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将拓跋姓改为元姓,故选C项。
9.C 刘渊喜好儒家经典,苻坚“经学”造诣很深,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学深刻影响少数民族首领,C项正确。
10.A 材料提及曹魏时代的高官们只要忠于西晋政权,“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可知西晋的官场有着浓厚的封闭性,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曹魏时代的高官,并非宗室贵族,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说明西晋的官僚来源单一,排除D项。
11.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南方政权相对稳定,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12.C 据材料可知,刘宋时期荆州和扬州非常富有,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不再是蛮荒之地,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南方的富庶,不能说明人口迁移,排除A项;材料仅是南方经济发达的表现,没有涉及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不能说明南方更加发达,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
13.D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民“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被武装为私兵”,说明农民已经成为豪强地主的私有物,这就为地方豪强割据一方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14.B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魏政权官员在前期多出身漠南燕代地区,后期多出身河南河东地区,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可知,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北魏的政治中心南移,使得官员的出身地区也随之发生变化,故选B项。
15.参考答案 (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以夏变夷,主张民族交融。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统一;西汉帝国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
(2)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与汉士族通婚)。
积极作用:适应了北方民族相互交融的历史趋势,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