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隋朝兴亡
1.隋文帝的历史存在感相对较低,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却将他与秦始皇、成吉思汗一起编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这主要是因为隋文帝( )
A.正式确立科举制 B.开通大运河
C.缔造“开元盛世” D.实现国家大一统
2.《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
C.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D.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
题组2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3.唐太宗时,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征当过道士,原是太子李建成的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这说明唐太宗( )
A.善于纳谏 B.知人善任
C.大兴文治 D.改革吏治
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改名为凤阁、鸾台,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让低品阶官员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使得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强化对朝政的控制 B.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C.扩大官员选拔渠道 D.取消丞相的决策权
5.下面为《便桥会盟图》(局部),描写了唐太宗与突厥可汗在渭水上的便桥定盟的历史故事。画面有狂奔的马队、惊险的马上杂技、激烈的马球表演。该作品( )
A.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靡
B.显示了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C.展现了体育外交的魅力
D.体现了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6.唐人喜穿胡靴,其华丽者有锦靴、皴文靴等。红靴为女子所穿,诗人多用作“锦靴”,在唐时颇为盛行,如李白的《对酒》:“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这反映出唐代( )
A.中原流行西域风俗 B.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C.尚武成为社会风尚 D.胡汉民族差别淡化
题组3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7.唐玄宗天宝年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拥兵20万,而中央兵力却不满8万。这反映了当时唐朝(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B.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C.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D.起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官
8.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和藩镇节度使的任免权,黄巢起义给了宦官和禁军沉重打击,而藩镇实力则进一步壮大。这反映了唐朝后期( )
A.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B.宦官势力消亡
C.朝廷政治危机严重 D.宰相权力膨胀
9.(2024安徽安庆期末)中国古代官员会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迁转流动”,下表为唐后期藩镇武将入朝为官的情况统计,据此可知( )
地区类型 朝廷 征召 随帅 来朝 弃帅 来朝 藩帅 推荐 因入卫 等留京
顺地藩镇 13 3 1 1 5
割据藩镇 0 3 6 3 0
A.中央地方人才实现自由流动
B.征召是武将选调的主要方式
C.藩镇间相互牵制延续唐政权
D.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的控制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0.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这些措施( )
A.源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
C.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
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
11.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其《送蜀客游维扬》诗中写道:“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扬州)景物胜西川。青春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诗中扬州的繁华主要源于( )
A.江南农业技术进步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封建国家建立 D.水路通道南北贯通
12.《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又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每千秋节(玄宗生日),舞于勤政楼下。”下图是在陕西何家村出土文物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仿游牧民族皮囊壶形状制造,该文物可以用于印证唐代( )
A.游牧民族手工业技术发达
B.社会风尚的胡化
C.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丰裕
D.统治者生活奢靡
13.下面为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官员月俸表(单位:贯)。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品级 京官职官 京官月俸 外官职官 外官 月俸
从三品 御史大夫 60 刺史 80
从四品 国子司业 30 别驾 55
从五品 郎中 25 长史 50
从六品 侍御史 25 县令 40
从七品 殿中侍御史 20 录事参军 40
从八品 拾遗 12 博士 15
从九品 诸总监主簿 1.917 县尉 20
A.外官月俸较之以前增多
B.地方势力有所膨胀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
D.政府调整行政体制
14.《秦妇吟》是晚唐诗人韦庄于883年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借逃难妇女之口反映唐末的社会乱象,诗中写道:“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长安寂寂今何有 废市荒街麦苗秀。”该诗反映了( )
A.自然灾害导致饿殍遍野
B.黄巢起义带来的深重灾难
C.农业水平低导致粮食匮乏
D.唐末藩镇割据阻碍粮食运输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711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
——《新唐书》
材料二 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唐)李观《项籍碑铭并序》
(1)根据材料一,节度使为一级官职始于何时 节度使有什么权力 请举一例证明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的史实。
(2)材料二提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观点,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关于选人用人方面,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D 隋文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所以,受到美国学者的肯定,故选D项;隋文帝只是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而隋炀帝始设进士科,使得科举制正式形成,排除A项;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排除B项;缔造“开元盛世”的是唐玄宗,排除C项。
2.A 据材料“炀……通济渠”可知,该河道为隋朝大运河,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故选A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重用人才,不避仇怨,不分贵贱,知人善任,故选B项。
4.A 从材料信息可知,让低品阶官员参与议政,增加宰相数量而且更替频繁,这都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威和权力,从而有助于皇帝对朝政的控制,故选A项。
5.D 据材料可知,《便桥会盟图》中出现了与游牧民族密切相关的马队、马上杂技以及马球等内容,说明当时中原农耕民族(唐时马球盛行)和游牧民族之间有民俗交融,故选D项。
6.B 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积极吸收少数民族文化,这反映出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故选B项。
7.B 根据材料可知,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拥有的兵力远超中央兵力,这说明唐朝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故选B项。
8.C 据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中央内部宦官专权,对地方的控制减弱,这反映了朝廷的政治危机,C项正确;“外重内轻”的局面在安史之乱前已经出现,A项错误;宦官势力虽然受到打击,但是“消亡”的表述绝对,B项错误;从材料信息看,唐末,宰相权力受到削弱,D项错误。
9.D 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名义上忠于朝廷的顺地藩镇,还是割据藩镇,都有武将入朝为官的情况,尤其是“顺地藩镇”朝廷征召的武将占据多数,说明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的控制,故选D项。
10.D 隋文帝镇压南方豪强的叛乱,隋炀帝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A项时间错误;“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是修建大运河的影响,不能概括三项措施的全部影响,排除B项;隋炀帝实施的措施与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无关,排除C项。
11.D 中国古代东西交通的大动脉是长江,而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大运河,扬州处于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D项正确。
12.B 据材料可知,中原器物受到游牧民族风格影响,说明社会风尚的胡化,故选B项;材料中文物出土于陕西何家村,是中原器物,不能反映游牧民族手工业技术发达,排除A项;一件银壶器物不能说明物质丰裕和生活奢靡,排除C、D两项。
13.B 从材料信息看,表格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中央官吏与地方官吏的俸禄比较,地方官吏的俸禄明显高于中央官吏,说明地方财政不受中央节制,地方势力膨胀,B项正确。
14.B 材料反映了唐末饿殍遍野、民生凋敝的凄惨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末黄巢起义造成的后果,故选B项。
15.参考答案 (1)时间:唐朝。
权力: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缴纳赋税;军队不听中央调遣。
史实:安史之乱。
(2)史实: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革新,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怠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
(3)启示:要任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