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9 19:1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按照建造年代依次为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大石窟的时空分布可反映出(  )
A.佛教传入的路径 B.佛教不断中国化
C.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D.民族的交流交融
2.下图为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的石家庄毗卢寺壁画,共绘罗汉、菩萨、城隍土地、帝王忠臣、贤妇烈女等五百多尊。其反映的主要时代背景是(  )
A.儒佛道三教合流 B.民族交融的高峰
C.商业的高度发达 D.藩镇割据的时势
3.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此主张的本质是(  )
A.弘扬儒学 B.否定儒学正统
C.传播佛教 D.倡导思想多元
4.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以宫人三十,持香花迎佛骨,供养于宫内,引发狂热的礼佛风潮。对此,以孟子继承者自命的韩愈,上表反对迎佛骨,甚至要求把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意在(  )
A.崇尚节俭 B.倡导复兴儒学
C.限制皇权 D.反对唯心主义
题组2 文学艺术与科技
5.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传诵于士庶、僧徒、牛童、马夫之口,吟诵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乃至谱写成流行歌曲。这反映了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之一是(  )
A.崇尚诗歌的社会氛围
B.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C.科举制提升官员素质
D.官方意识形态的提倡
6.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朝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B.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活动
C.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D.唐朝国泰民安、富足强盛
7.《晋书》载:“(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据历史学者研究,这种地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这反映出当时(  )
A.主流思想僵化阻碍科技进步
B.科技应用服从国家意志
C.印刷技术落后影响文化传播
D.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
题组3 中外文化交流
8.(2024广东惠州期末)唐代,寓意吉祥、华丽精致的铜镜盛行。在造型上有葵花镜、菱花镜等;图案除传统的端鲁、画像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还有具民族特色的花鸟镜、人物故事镜、对凤镜等。这一现象(  )
A.打破了华尊夷卑的观念
B.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D.助长了社会风气的奢靡
9.唐政府在外侨聚居区专门设立“蕃坊”,可以自由居住、自由贸易。然而安史之乱后,“京兆府奏……准令式,中国人不合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娶、来往,又举取蕃客钱……重请禁之”。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  )
A.朝贡贸易体制废弛 B.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D.对外政策因时而变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摆脱了印度原来的固定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多样的具有东方风韵的姿态:“秀骨清相”型以中国线条表现神采,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大丈夫”型传承了秦汉雕刻阳刚有力的审美追求,表达大佛的宽广胸怀和开阔气度。这表明当时佛教(  )
A.适应本土需求 B.成为主流统治思想
C.形成不同宗派 D.充分吸收儒道理论
11.唐高祖李渊定道教为国教,宣布道教第一。武则天支持佛教,亲自参与组织《华严经》的翻译工作。唐武宗受韩愈“儒家道统”观念影响,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灭佛运动,强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所拥有的膏腴田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  )
A.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B.宗教兴亡取决于皇帝喜好
C.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本质
D.社会发展影响了主流思想
12.有学者认为,从开元末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诗歌创作有三个趋势是明显的: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这一趋势由张九龄、孟浩然开其端;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以王昌龄、杜甫为代表;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以萧颖士、元结等为代表。这反映出(  )
A.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B.文学作品有预测战争的功能
C.诗歌是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
D.唐朝政治、经济全面走向繁荣
13.在甘肃敦煌发现的雕版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
A.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B.雕版印刷在唐代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14.唐建中二年(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长安大秦寺落成。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灭佛,殃及景教,此碑被教徒埋入地下,明天启三年(1623年),方在西安西郊偶然出土,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局部)
A.此碑可作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佐证
B.碑文书写所用字体为隶书
C.佛教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D.武宗灭佛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同梁令瓒和工匠们,制造了一架黄道游仪,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的现象。一行还设计了一种叫作复矩图的仪器,并组织大规模的测量活动,测量地点北到铁勒回纥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处,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子午线的科学测量。开元九年(721年),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后来一行修订成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明末吸收西洋历法才有所改变。
——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整理
材料二 唐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原来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A 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按照建造年代排序的佛教石窟,也就是说这些石窟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先后修建的,所以这体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故选A项。
2.A “罗汉、菩萨”是佛教中的人物,“城隍土地”是道教中的人物,“帝王忠臣、贤妇烈女”是儒学的理念,以上三重人物信息共处于一幅壁画中,体现了儒佛道三教合流的时代特征,故选A项。
3.A 材料体现了三教中儒学的主导地位,故“三教合归儒”的本质是弘扬儒学,A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儒学的主导地位,排除C、D两项。
4.B 面对唐宪宗引发的礼佛风潮,韩愈以孟子继承者自居,反对迎佛骨,说明韩愈反对礼佛,而主张复兴儒学,故选B项;韩愈对佛教的态度,与是否节俭无关,排除A项;韩愈上表是大臣表达意见的正常途径,不是限制皇权,排除C项;韩愈的目的不是反对唯心主义,排除D项。
5.A 据题干可知,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在各地被吟诵,诗歌被整个社会所喜爱,故选A项。
6.A 材料中敦煌艺术风格在每个朝代具有不同的特色,这反映的是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A项正确。
7.B 根据材料可知,《禹贡地域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反映了当时科技应用服从国家意志,B项正确。
8.C 材料说明唐代的铜镜造型融合了中原、边疆少数民族和西方的文化,说明唐朝对外来文化开明开放,C项正确。魏晋隋唐并不存在“华尊夷卑”的观念,也不存在“打破”的问题,A项错误。唐朝民族关系缓和,但是,“消除隔阂”表述绝对,B项错误。铜镜造型的多样化与社会风气奢靡无关,排除D项。
9.D 据材料可知,初唐时期,社会稳定,国家强盛,唐朝政府推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对外政策相对保守,体现了唐朝对外政策因时而变,故选D项。
10.A 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出现了东方风韵,即带有中国文化的色彩,这表明当时佛教适应本土的需求,出现了佛教本土化趋势,故选A项。
11.C 李渊定道教为国教是为了神化李氏皇权,武则天支持佛教是为了神化“武周”的统治,唐武宗灭佛运动是为了减轻佛教盛行造成的赋役压力,三人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这一根本目的,C项正确。
12.A 从材料可知,不同风格的诗歌是对社会现实的不同认识,反映出社会环境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故A项正确。
13.A 用雕版技术印刷佛经,有利于佛经内容的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A项正确。从材料上看,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进入黄金时代,排除B项。此经书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时间的雕版印刷品,但不一定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C项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不是唐代,D项错误。
14.A 据题干可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景教在唐朝的传播情况,该实物可视为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佐证,故选A项;据题干碑文可知其字体是楷书,而不是隶书,排除B项;景教属于基督教教派,不是佛教,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5.参考答案 (1)原因: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政府支持;唐朝疆域辽阔;个人努力;对前人成果的继承和批判。
(2)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宗教热情。
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