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9 19:1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选官用官制度的完备
B.中央对地方管辖的加强
C.基层治理体系的建立
D.地方官员素质显著提高
2.(2024广东广州期末)宋代以“三帅”分别管理禁军;设立“二府”和“三司”,让枢密使和宰相“对掌大政”;又规定财政收入由各路的转运使主管。由此可见,宋朝政府运作推崇(  )
A.强干弱枝 B.崇文抑武
C.内重外轻 D.事权分立
3.唐代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主要是因为(  )
A.人口数量的增加
B.选官制度的改革
C.政治环境的改变
D.经济结构的变化
题组2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4.澶渊之盟后的百年间,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宋辽之间“人户安居,商旅不绝”。这说明(  )
A.岁币支出负担沉重
B.宋辽政权从此不再对立
C.和议带来双赢局面
D.北宋屈辱求和有失国威
5.“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这段话反映的是(  )
A.北宋与辽的友好往来
B.北宋向契丹送纳贡金
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
D.北宋向辽交纳“岁币”
题组3 王安石变法
6.“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据此可推知青苗法(  )
A.使农民摆脱了高利贷的繁重盘剥
B.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
C.使政府实现了对经济的有效调控
D.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7.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  )
A.触动了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
C.支持变法的皇帝去世,失去支持
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
8.据史书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 101 029石。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20年之用。据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缓解了财政困境
B.触及了权贵利益
C.改善了百姓处境
D.实现了富国强兵
题组4 南宋的偏安
9.建炎南渡后,不少官员主张定都建康(今南京),但赵构认为建康紧靠长江,金兵随时会过江,最终迁都临安。临安城水网密布、湖泊纵横,是抵御金人骑兵的天然屏障。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  )
A.偏安苟合的心态
B.无为而治的思想
C.避战保民的理念
D.故土难离的悲情
10.南宋初年,岳飞指挥的岳家军在与金军的对抗中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视为心腹大患,不断对其加以遏制、打击。这表明(  )
A.南宋朝廷秉承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B.秦桧唆使宋高宗投降金国
C.岳飞抗金活动耗空了朝廷的财政
D.宰相专权使南宋政治黑暗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下表中文学家所任官职反映出宋朝政治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
姓名 曾任官职 职权范围
范仲淹 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负责边防
晏殊 枢密使 负责管理全国军政
欧阳修 枢密副使 协助管理全国军政
A.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B.文官掌部分兵权
C.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D.节度使变为虚衔
12.宋人评论道:“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以边臣用心者,谓之引惹生事,以搢(缙)绅虑患者,谓之迂阔背时。大率忌人谈兵,幸时无事,谓敌不敢背约,谓边不必预防,谓世常安,谓兵永息,恬然自处,都不为忧。”该评论旨在(  )
A.赞扬宋辽和议英明 B.担忧朝廷武备松弛
C.批判缙绅迂阔背时 D.指责边臣引惹生事
13.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使‘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
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明晰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14.“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侵,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胜利。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这一史料可以佐证(  )
A.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
B.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
C.南宋前期的失利与高宗的投降路线有关
D.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转变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分封了大量诸侯国,这些诸侯国越来越强大,使朝廷与地方的离心力越来越大。文帝虽采取一些措施,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西汉继用秦朝相制,许多大权都由丞相直接掌握,发生了相权与皇权之争。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推行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摘编自杨正朝《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为“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见下表)。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却逐渐走向反面。
地方 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在各路设四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
中央 添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定枢密使和三司使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军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权
军事 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收回节度使和大将的兵权。实行“更戍法”,禁军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将领不动。按照“守内虚外”政策进行军事部署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的影响。
第三单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B 从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地方长官的身份已经成为中央官员兼任,地方官吏更多地体现中央的要求,说明中央对地方管辖的加强,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选官制度和地方官员的素质问题,A、D两项错误;从单一地方长官的角色变化无法体现整个体系的治理完备,排除C项。
2.D 据材料“分别管理”“对掌大政”“由各路的转运使主管”可知,无论是军权、行政权还是财政权,宋代都进行了分割,体现了事权分立,故选D项。
3.C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武将地位相对文官较为低下,因此宋朝出现“做人莫做军”的情形,反映了政治环境的改变是宋朝“做人莫做军”情形出现的原因,故选C项。
4.C 澶渊之盟后的百年间,北宋每年给辽“岁币”,宋辽之间“人户安居”,而且双方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得宋辽间“商旅不绝”,双方都因此获益,因此,和议带来了双赢的局面,故选C项。
5.D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向辽国交割“岁币”的官方文书,故D项正确。
6.B 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的青苗法存在强制分配的现象,并未完全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的预期,故选B项。
7.A 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核心,触犯了大官僚的利益,而王安石变法的宗旨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就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所以两次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故选A项。
8.A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可以支20年之用”,缓解了财政困境,故选A项。
9.A 建炎南渡后,赵构认为临安城水网密布,能够抵御金人骑兵,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而不是进行抵抗,这体现了其偏安苟合的心态,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汉初的统治思想,且与题干要表达的内容不相关,排除B项;题干主要体现了赵构避战的心态,其避战并不是为了保民,排除C项;建炎南渡后,赵构偏安临安,并不收复故土,没有体现故土难离,排除D项。
10.A
11.B 据材料可知,三位文官负责的都是军事领域的工作,说明北宋的文官掌握部分兵权,B项正确;北宋的地方长官是知州,材料中三人的职务都不是地方长官,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三人的门第,也没有谈及节度使,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12.B 该评论认为澶渊之盟不算错误,但是担忧痛心的是“武备皆废”,即评论旨在担忧朝廷武备松弛懈怠,故B项正确;作者虽认为澶渊之盟不算错误,但也没有赞扬其英明,故A项错误;批判缙绅迂阔背时、指责边臣引惹生事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D两项错误。
13.D 材料认为作为封建社会改革的典范,王安石变法受时代的局限,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不是策略问题,故选D项,A项错误;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用人不当、措施执行偏差、新旧两派长期斗争等,排除C项。
14.A “金军受挫”“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说明双方力量基本均衡,被迫进行和谈,A项正确。
15.参考答案 (1)举措: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设州刺史;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2)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预防了内部动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皇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影响了行政效率;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