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9 19:2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余人……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宰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制度的建立
2.下面是有关明朝政治制度的一幅图示。据此图可得出明朝(  )
A.政治制度中存在制约因素
B.宦官专权问题突出
C.君主专制体制的弊端凸显
D.内阁首辅限制着皇权膨胀
3.明朝宦官魏忠贤有“九千岁”之称,“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源在于明朝(  )
A.皇帝专权被严重削弱
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
C.宦官凌驾于皇帝之上
D.明太祖废宰相制度
4.明代的厂卫组织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除了皇帝之外,不受任何部门制约。厂卫制度(  )
A.体现了君臣共治、分权制衡
B.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行使了与内阁相同的权力
D.通过特务制度加强封建皇权
题组2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5.郑和船队每次出海都配备医官、医士,这些医务人员向东南亚地区传播了先进的中医知识,同时带回了当地出产的珍贵药材。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建立起中外平等关系
B.稳定了东南亚的局势
C.传播了农业科技文化
D.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6.卫所制是明朝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下表是明朝初年部分地区设置卫所的情况。这些卫所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
卫的数量 驻地
11卫 山东沿海
14卫 浙江沿海
9卫 福建沿海
8卫 广东沿海
A.配合郑成功收复台湾
B.防范蒙古人南下
C.抵御英国的殖民扩张
D.抗击倭寇的骚扰
7.16世纪,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南部和北部。这反映出(  )
A.明朝海防出现新问题
B.明朝政府主权意识淡薄
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
题组3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8.(2024广东肇庆期末)下面为明代北边(北方)之外军镇设置表。明代军镇的设置(  )
军镇 时间 将领 将印 资料来源
两广 建文四年 韩观 征南将军 《明太宗 实录》卷19
江西 永乐元年 李浚 无 《明太宗 实录》卷19
湖广、 贵州 永乐十四年 梁福 无 《明太宗 实录》卷174
A.有利于国家军事重心转移
B.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助推国家军事效率的提高
D.有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9.永乐年间,明成祖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0.据记载,明朝初期,曾有宦官以钦差的身份多次巡视奴儿干及其附近地区,赏赐当地人“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馔”。这一记载表明,明朝(  )
A.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B.对东北地区加强管理
C.与边疆地区友好交往 
D.东南沿海形势的不稳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下面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宰相权力不断增强
12.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同广大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B.沟通与亚非国家间的贸易交流
C.“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D.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
13.永乐年间,明政府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级。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法王是最高的僧侣,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权。这说明明朝(  )
A.加强了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
B.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
C.在西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D.不干涉西藏的地方管理
14.崇祯年间,陕西大旱,官员马懋才上书崇祯皇帝,“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地方官员“严为催科(严征苛捐杂税)”,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转相逃则转相为盗”。这一材料反映明末(  )
A.天灾人祸交织
B.土地兼并严重
C.边防危机四起
D.君主不理政事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明朝,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等《明史》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内阁阁臣地位的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其对明朝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A 明初宰相擅权,威胁皇权,故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归六部,加强了皇权,故选A项。
2.A 从图示可知,内阁首辅和司礼监大太监在皇权下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有利于政体的稳定,A项正确,C项错误;图示显示的是内阁首辅和司礼监大太监之间权力的平衡,并不是“宦官专权”,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限制皇权,D项错误。
3.B 明朝宦官魏忠贤之所以专权乱政,根源在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导致皇帝只信任宦官,而宦官则借助皇帝的权威专权乱政,故选B项。
4.D 根据题干材料,厂卫组织属于代行皇权,因而厂卫组织行使权力越大越体现皇权的加强,D项正确。
5.D 根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向东南亚地区传播了中医知识,同时带回了当地出产的珍贵药材,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卫所都集中在东部沿海,与防备倭寇有关,D项正确;郑成功是明末清初的人物,A项错误;防范蒙古南下的设施是长城,B项错误;明朝初年,英国还未侵略中国沿海,C项错误。
7.A 中国古代边患主要是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政权,材料反映的是明朝东南沿海出现了倭寇和欧洲殖民者,这是明朝海防出现的新问题,A项正确。
8.D 两广、江西、湖广、贵州都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明代军镇的设立有利于中央对上述地区的控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明代国家军事重心一直在北方,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军镇实力的大小,不能说明军镇的设立与地方割据有关,B项错误。分散的军事布置不利于军事效率的提高,C项错误。
9.B 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行政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故A项错误,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奴儿干都司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而不是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10.B 据材料可知,中央多次派官员对奴儿干地区巡视,说明明朝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理,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宦官代表中央对东北的奴儿干地区进行巡视,体现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宦官专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加强管理,而非友好交往,排除C项;奴儿干地区属于东北地区,而非东南沿海,排除D项。
11.B 题干中示意图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明朝宰相制度被废除,唐朝三省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而明朝废除了宰相,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上,表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B项。
12.C 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故选C项;发展同广大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贸易交流只是客观作用,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并未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排除D项。
13.B “僧官制度”是明朝统治西藏的重要特色,各级僧官实际上是明朝的地方官吏,表明明朝在西藏有效地行使管辖权,B项正确。
14.A 明朝末期,陕西大旱,官府照旧催逼杂税,天灾人祸交织,故选A项;材料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明天灾人祸使盗贼四起,而不是边防危机四起,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君主不理政事,排除D项。
15.参考答案 (1)基本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说明:传承了宋朝殿阁制和元朝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优势:大多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积极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