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9 19:2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戊戌维新运动
1.1897年,康有为作《上清帝第五书》,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提出警告,认为改革已势在必行。这是基于(  )
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B.“公车上书”启动了百日维新
C.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赏识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
2.(2024江西南昌期末)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张之洞写下《劝学篇》,否定维新派鼓吹的“民权”,“以正人心”。光绪帝亦发布谕旨,刊印颁布各省,“实力劝导,以重名教”。这反映了(  )
A.清政府力图维护封建专制政体
B.统治阶级内部思想的新旧杂陈
C.戊戌维新运动面临艰难的内外环境
D.戊戌维新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3.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康、梁等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日本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材料表明(  )
A.顽固势力遭到维新派的阻挠
B.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遭到反对
C.顽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法
D.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权
4.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题组2 义和团运动
5.19世纪后半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不断深入。其强化入侵者的政治特权,欺压挟持官府,非法干涉政务,侵占房产土地,盘剥中国民众。此外,教会还庇护恶徒,大力宣扬基督教,诋毁中国传统文化。材料可用来探讨(  )
A.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影响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条件
C.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
D.列强推行“以华制华”的表现
6.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这种“灭洋”是全方位的,只要是来自外国的东西,一律都采取排斥的态度。这种态度(  )
A.深受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影响
B.源于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是对帝国主义科学分析的自觉行动
题组3 八国联军侵华
7.孙中山说:“当外国人劫掠了京城,亵渎了神明,皇权的威信扫地以尽……变革的时机就在成熟了。”据此判断,他认为造成“变革的时机就在成熟”的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法战争
8.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各省督抚相继声明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纷纷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实质上反映了(  )
A.东南互保运动进行
B.中央权威极大下降
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地方已实行了自治
题组4 民族危机的加深
9.欧美列强与清政府议定《辛丑条约》时,就写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必须革故更新……其如何变通之处,由诸国酌定,中国照允施行。”这表明(  )
A.列强业已完成瓜分中国的行径
B.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半殖民地化
D.理藩外交不适应列强侵华需要
10.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集体亮相”致使(  )
A.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B.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
C.中国丧失了台湾全岛
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1897年,康有为将儒家经典《春秋》与西方宪法相比较,称“《春秋》者,万身之法、万国之法也。尝以泰西公法考之,同者十八九焉。”这表明,康有为(  )
A.坚持中体西用理念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力主推行尊孔复古
D.借助传统减少变法阻力
12.“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材料认为戊戌变法(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革命思潮的萌发
13.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被外国史学界称之为:像一次组织纪律不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行动。这里的“维和”是指(  )
A.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
B.向清朝政府勒索赔款
C.打击京津改良派势力
D.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
14.《辛丑条约》中,慈禧太后未被定为“祸首”,故而她竟在《罪己诏》中说:“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她还表示要不惜“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表明(  )
A.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B.列强的侵华促使清政府进步
C.清政府在反思中推动中国发展
D.慈禧太后开始支持维新变法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到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变法思潮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了高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广泛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积极著书立说,并形成了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启蒙思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战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维新变法思潮高涨的背景及积极作用。
第五单元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A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的第五次上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的,故选A项。
2.A 从材料信息看,张之洞和光绪帝都反对维新派的“兴民权”思想,本质上是维护清朝的君主专制政体,A项正确。张之洞和光绪帝都属于统治阶级,都带有旧思想的特点,康有为、梁启超不属于统治阶级,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戊戌维新运动的外部环境,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维新派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无法判断群众基础的情况,D项错误。
3.C 材料中御史杨崇伊的上书大肆诋毁维新派,恳请慈禧太后“训政”,这实质上反映了封建顽固势力对戊戌变法运动的破坏,故C项正确。
4.B 材料“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直接说明老百姓并不认同维新派的民主宪政思想,故选B项。
5.C 19世纪后半期,西方传教士配合了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激化了与中国民众的矛盾,最终引发了义和团运动,故选C项。
6.B 材料“只要是来自外国的东西,一律都采取排斥的态度”,体现了义和团运动中盲目排外的现象,说明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故选B项。
7.C 从四个选项看,甲午中日战争和中法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并未进入北京城,B、D两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仍有一定威信,变革时机还不成熟,A项错误,采用排除法,C项正确。
8.B 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各省督抚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说明清末地方势力强大,中央权威下降,故B项正确。
9.B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机构设置已经不能由清政府自己说了算,而是由列强来决定,清政府只是“照允施行”,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这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B项正确。
10.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指1900年,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的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致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故选B项。
11.D 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将西方宪政思想比附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企图借助儒家思想的权威为变法减少阻力,D项正确;康有为希望在中国建立西方宪政,已经突破了“中体”的束缚,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排除B项;尊孔复古是袁世凯当政时推行的政策,排除C项。
12.C 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并影响了以后的革命运动,故选C项;戊戌变法希望建立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机,但是并未实现这些目标,排除A、B两项;1894年孙中山就产生了革命思想,D项时间错误。
13.D 注意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外国史学界,其观点是为八国联军侵华辩护,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是镇压义和团运动,D项正确。
14.A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要“量中华之物力”来满足西方帝国主义侵华的要求,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进步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推动中国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维新变法,排除D项。
15.参考答案 (1)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背景: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维新派的大力宣传;洋务运动的破产。
积极作用:传播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启迪了民智;发展成为一场进步的政治改革运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