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1927年9月,宁、汉、沪(西山会议派)三方在上海举行商谈会,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作为国民党临时最高权力机关。随后特委会改组南京政府,宣告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合并。这一“改组”标志着( )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B.国民革命的完全失败
C.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D.全国统一的基本完成
2.1928年7月,蒋介石力促张学良“易帜”。张学良致电蒋介石说:“弟现在实处两难,不易帜无以对我兄,无以对全国;易帜则祸乱立生,无以对三省父老。数日前探知田中意旨,如我方不听劝告,即用武力。”材料中的“祸乱”指的应该是( )
A.日本的武装侵略 B.东北士绅的反对
C.军队将领的叛乱 D.关内军阀的北上
3.1934年,“四大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走烟台张裕酒厂25万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工业化葡萄酒厂。这反映出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
A.官僚资本的侵蚀 B.封建主义的束缚
C.外国资本的压制 D.股票市场的紊乱
题组2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4.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走( )
A.城市中心道路
B.坚持国共合作的道路
C.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坚持农村与城市相结合的道路
5.右面是1927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宣传画,它可用来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B.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在必行
D.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6.20世纪30年代,安徽岳西红区广泛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打开地主仓,救济我穷人。大人分一担,小孩得五升,粮食是我辛勤获得,今日又归还我穷人。红军来到我潜山,工农掌政权。”这首民谣反映出( )
A.中央苏区政权得到稳固
B.土地革命政策深得人心
C.游击斗争策略机动灵活
D.国民革命的成果突出
7.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敌人不来,我们就在这里练兵,发动群众,敌人来了,我们就靠这个家和敌人作战。”毛泽东旨在强调( )
A.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B.开展农村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C.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千里跃进大别山区的重要性
题组3 红军长征
8.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大量电文中,仅1934年10月1日至10月10日前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的各类命令和指示就有100多个,大多标注“十万火急”“万万火急”字样,足见当时( )
A.第五次“围剿”前山雨欲来之紧迫
B.华北事变之际国家局势之危难
C.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的紧迫与仓促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之必要
9.会议明确认为这次军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李德等采取了错误的单纯防御的军事路线,明确提出必须改善军委的领导方式……决定军界上的最高首长为朱德和周恩来……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同志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这次会议( )
A.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B.挽救了处在危急关头的党、红军和革命
C.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抗战路线
10.王树增在《长征》中指出,长征是什么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是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是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可见,作者认为长征( )
A.是理想不朽的象征 B.保存了革命力量
C.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D.使红军转危为安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有学者认为,1927年后的几年间,中国人都心甘情愿地尽一己之绵力投入国家建设,并不是由于当时政府有系统、有计划的规划,而是由于他们寄希望于一个新政府能够执行美好的愿景。当时,中国人尽心投入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迅猛发展
B.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C.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D.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
12.红军长征后,国民政府恢复原苏区农村旧秩序时,矫正了“耕农与地主之对立”的一些弊失,规定地主占地不得超过200亩,放债年利率不得超过一分二厘。这主要反映出国民政府( )
A.主动进行土地改革
B.受到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冲击
C.推行“耕者有其田”
D.贯彻了“平均地权”的政策
13.在1955年授衔的1 614名将帅中,原籍人数较多的前10位被称为“十大将军县”,分别是: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江西兴国、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河南新县、湖北大悟、安徽六安、湖南浏阳,这一分布是基于哪一时期的革命斗争( )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国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4.1935年9月,《大公报》临时通讯员范长江在《松潘战争之前后》中写道:“中央红军的主力,亦由中国的东南转到西北的陕北上来。”这一报道表明( )
A.红军开始摆脱国民党的“围剿”
B.“左”倾军事路线已被清除
C.红军主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
D.中央红军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起来,引导中国革命赢得胜利。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并且“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运动”。
1928年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九次扩大全会作出的《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议决案》,断定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游击战争,建立的小块根据地是散乱的,不相关联的,必致失败的,强调要以城市为中心。中共中央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导。
1928年5月、10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已经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且对于中国农村区域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论证。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的报告中进一步系统地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的实践中,特别是从1929年到1930年,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1930年,周恩来指出:“农民战争和土地革命”是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特征”。同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至此,毛泽东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等
(1)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呼唤革命理论的产生。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当时“中国革命形势”的理解。
(2)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结合所学,简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七单元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故选C项。
2.A 从材料信息看,张学良担心宣布东北易帜引发日本的武装侵略,并非军队将领的叛乱,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强调日本的侵略威胁对“易帜”的影响,排除B项;关内军阀主要是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白崇禧等,都支持张学良东北易帜,D项错误。
3.A 中国银行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四大银行”之一,属于官僚资本,因此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的是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侵蚀,故选A项。
4.C 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C项。
5.C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宣传画是八七会议提出的“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的反映,说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在必行,故选C项。
6.B 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深得人心,故选B项。
7.A 材料中的“家”实际上就是革命根据地,材料中毛泽东实际强调了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A项正确;土地革命主要是指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非建立根据地,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排除C项;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排除D项。
8.C 从材料的时间看,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失利,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已经迫在眉睫,C项正确。
9.B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此次会议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B项正确。
10.A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长征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长征所体现的不畏艰险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财富,故选A项;B、C、D三项虽然表述正确,但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1.B 由“由于他们寄希望于一个新政府能够执行美好的愿景”可知,当时中国人尽心投入建设是因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到1928年底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故选B项。
12.B
13.B 从材料信息看,这些将军的原籍大都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这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比较集中的省份,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尚未独立领导武装斗争,革命的中心也不在长江中下游,A项错误;全国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主要集中在北方,C、D两项错误。
14.C 根据材料“1935年9月”“中央红军的主力,亦由中国的东南转到西北的陕北上来”可知,这一报道表明红军主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故C项正确。
15.参考答案 (1)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全党为挽救革命,面临寻找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斗争;共产国际强调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敌强我弱,国民党反动派占据城市,力量强大,城市武装起义接连失败,而在农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实践,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提供了可行性。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开辟了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创造,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指引着中国革命赢得胜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