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09 19:3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A组必备基础巩固
题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员组成情况表。这表明当时中国(  )
类别 副总理 政府委员 政务委员
总人数 4人 56人 15人
民主人士数 2人 27人 9人
A.民主党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B.人民当家作主愿望得以实现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确立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通过和平改造,中国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A.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B.中国人民从此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C.中华民族开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D.中国从此重新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题组2 人民政权的巩固
3.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首歌曲中唱道:“咱们的土地回老家哎……自己耕种自己的田哟……多收粮食送前方哟,援助人民志愿军。”歌曲反映的史实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   D.减租减息
4.1949年,人民政府用查封、逮捕等手段打击银元投机活动,后来又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平息投机资本制造的涨价风潮。这些措施(  )
A.都利用市场规律稳定物价
B.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C.为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D.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5.经此一战,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中国的尝试……拼来山河无恙、家国安宁,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这一战(  )
A.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必要的决策
D.取得了抗击外敌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题组3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6.1954年,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西方阵营首次公开分化。这一年,中国分别与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这表明(  )
A.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
B.中国和平外交有新成效
C.英荷摆脱了美国的掣肘
D.第三世界力量开始崛起
7.1955—1959年,中国与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斯里兰卡、柬埔寨、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建交,这种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一边倒”方针的实行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题组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8.1952年,现代工业在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为了改变上述情况,政府(  )
A.发动“银元之战”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发动“大跃进”运动
9.下面为1953年创作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人们正在为一场竞赛呐喊助威。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并举
B.经济方针政策严重脱离实际
C.出现了农轻重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D.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0.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3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名。以上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
A.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B.体现了立法的权威性
C.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D.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B组关键能力提升
11.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全国总工会、青年团、全国妇联、学联以及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宗教界等方面代表662人。这说明(  )
A.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B.新政协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
D.政治协商制度得以初步确立
12.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当前的总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此,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由此可知,此方针有利于(  )
A.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
B.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C.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D.“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为10个,1950年新增9个,1951年新增1个,1952年和1953年没有新增国家。针对这一情况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政府提出(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4.下图反映了1953年我国重点工程领域分布情况,据图分析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1953年我国重点工程领域分布图
A.完整的工业体系全面形成
B.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C.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
D.以东北作为国家工业重心
C组学科素养创新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章 政权 机关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第四章 经济 政策 第二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
第五章 文化教 育政策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第六章 民族 政策 第五十一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年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该宪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九单元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D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组成人员中民主人士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这说明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D项正确。
2.A 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正确,但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使土地回到农民手中的事件是土地改革,A项正确。
4.B 根据材料可知,人民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打击银元投机活动,通过市场手段与投机资本进行“米棉之战”,制止了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故选B项。
5.C 根据材料“经此一战,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中国的尝试”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而作出的必要决策,C项正确。
6.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后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1954年与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故选B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1955—195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主要是刚获得民族独立的亚非新兴民族国家,这是因为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获得与会亚非国家的认可,促进了中国外交的发展,故选D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1952年,中国的工业落后,重工业比重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故选B项;发动“银元之战”是为了平抑物价,排除A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是土地改革,排除C项;1958年发动“大跃进”运动,排除D项。
9.A 漫画反映了1953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并举,两者相互促进,形成竞争发展的局面,故选A项。
10.A 材料表明宪法起草委员会成员不仅来自中国共产党,还来自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故选A项。
11.B 从材料信息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明显的广泛性,代表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说明新政协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项正确;材料强调代表来自各个阶级和阶层,与代行全国人大职能无关,排除A项;C、D两项表述正确,但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B 国民党势力、地主阶级都属于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一样是民主革命的对象,国家把工作中心集中于此,有利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项正确;1950年6月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城市,A项错误;与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不利于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C项错误;1950年6月“一五”计划尚未提出,D项错误。
13.D 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交国家数量骤减的现状和朝鲜战争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为改善我国周边的国际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D项。
14.B 图中信息充分体现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状况,B项正确;图中信息代表当时的部分成就,不能说明“完整的工业体系全面形成”,排除A项;“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以东北作为国家工业重心”,排除D项。
15.参考答案 (1)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方针、政策。
地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